•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動機

人文及社會科學(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是一門以人為研究對象的 科學,透過觀察其現象並分析歷史、情境與脈絡,強調實證研究與科學方法,運 用量化資料並從中獲取數據,進而解釋研究現象(葉至誠,2000)。人文及社會 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異之處在於,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不同,自然科學研究對象是 以大自然為對象,例如:光、磁場、物理、化學、材料等;而人文及社會科學則 是針對人類及人類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洪鐮德,2009;William, 2000)。

我國至 102 學年度止,大學 122 所,研究所 3,384 所(教育部統計處,2014)。 受高等教育全球化(globalization)、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影響,近年 來台灣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大量投入產學擴充及產學合作。大學在不同領域間彼 此相互競爭,爭取研究經費補助,同領域不同學門也爭相爭取經費補助,使得高 等教育評鑑與學術生產力呈現市場化、競爭化的現象(陳啟榮,2009)。

我國「大學法第五條」規定:大學應定期自我評鑑。教育部也以定期評鑑作 為經費補助之依據。然而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因先天上的劣勢,面對自然科學領 域的競爭,必然面臨研究經費上的衝擊。「大學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大學對於 教師評鑑應設立相關制度與辦法以進行評鑑(教育部,2014)。各大學也都以此 為母法設立教師評量辦法,例如:國立政治大學「教師基本績效評量辦法-施行 細則」第三條指出:研究成果為主持或共同主持研究計畫,發表於經專業審查認 定符合「專業標準之學術論著」,含專利及創作。作為教師學術評量之依據(國 立政治大學,2014)。

「學術生產力」的評鑑攸關大學教師學術評鑑及教師升等,由此可知,人文 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者,除了面臨研究經費縮減外,尚須面對學術評鑑之課題。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何在有限研究經費下持續保持學術產出,是現今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者及學門 一大課題。

在現今全球化知識經濟浪潮下,世界上已開發國家皆朝向卓越頂尖大學的方 向發展,並透過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與評鑑提昇其競爭力,進而 達到從知識中獲取經濟效益(economical benefit)的目標(詹中原,2007)。在 新科學時代中,許多新的概念出現在學術生產,最明顯的特色就是共同研究,亦 即某些研究已非個人能夠獨立所完成,多為跨學門跨學科領域的研究(郭政遠,

2009)。學者 Price(1963)在其著作《Little Science, Big Science》提到,20 世紀 是團隊合作與多作者共同創作合作的年代,在當時 1960 年代 Price 就預言 1980 年代之後,單一作者所創作的文獻將會消失,而合著會持續的增加,並持續向單 一文獻多作者方向發展。

學術生產除了單一作者所發表之期刊論文外,合作產出也是評估學術生產力 的項目之一,因為共同作者可分析出學術產出的流向與趨勢。財團法人高等教育 評鑑中心基金會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所制定的面向與指標中,仍以科學引用 文獻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社會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SSCI)、藝術與人文引用文獻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AHCI)、工程索引資料庫(Ei Engineering Village 2, EI)作為學術 評鑑項目的參考依據。於是因此,引發本研究希望透過對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 科學領域學術生產力之探討,呈現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生產力特 性差異,以供未來學術評鑑之參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針對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發表於 Web of Science 之 SSCI、A&HCI 引文索引資料庫所收錄之文獻,以書目計量學探討台灣各大學人 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生產力之研究,並針對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不同學門其學 術生產方式加以分析:

一、 以書目計量學理論為基礎,分析 1993 年至 2013 年來台灣各大學人文及 社會科學 領域在 SSCI、A&HCI 引文索引資料庫中所收錄文獻之概況與 特性。

二、 分析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生產方式。

三、 探討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跨單位、跨校與跨國合作之情形。

四、 經由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之發表,瞭解台灣人文及社會 科學領域學術產出,做為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未來發展之參考。

第三節 研究問題

因此本研究以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例,採用書目計量學及社會 網絡分析方式,分析台灣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1993 年至 2013 年來在 SSCI(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與 A&HCI(Art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所收錄之 文獻,探討台灣各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生產力概況。各學門學術生產方 式之差異為何?合作的情形是否會增加?與國際上的合作產出之情形?

根據上述目的,提出具體的研究問題如下:

一、1993 年至 2013 年來台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領域學術生產概況與趨勢為 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二、不同學門其學術生產方式是否不同?

三、合作方式是跨系所合作、跨校或跨國為何?各種合作方式之趨勢?

四、台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領域文獻成長情形為何?

五、台灣人文學及社會科學領域比較?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學術評鑑 (Academic Assessment)

教育部大學評鑑辦法第三條指出,評鑑(evaluation)除了針對校務外尚包 括: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表現、圖儀設備、行政管理及辦理成效等項目進 行之評鑑,亦即針對院、系、所或學程,就研究、教學及服務成效進行之評鑑,

其中研究之評鑑係指學術生產之評鑑。部分學者將高等教育評鑑(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大學評鑑(university evaluation)以及高等教育品質評估

(quality assessment in higher education)視為是同一件事,其為由一評鑑團體(例 如: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蒐集分析各受評單位相關資料,並採用 系統及科學化方式,以評估其高等教育機構在其專業領域中達成目標的程度(蘇 錦麗,1997)。大學法第四條第三項規定:「各大學之發展方向及重點,由各校 依國家需要及特色自行規劃,報經教育部核備後實施,並由教育部評鑑之」。大 學法施行細則第二條規定:「本法第四條第三項關於各大學發展方向及重點之評 鑑,由教育部組織評審委員會辦理之」。此兩項規定都是針對高等教育團體進行 校務及學術評鑑的法規依據,而教育部則根據評鑑之結果作為學校進行改善及經 費補助之依據。

二、學術生產力 (Academic Productivity)

研究者在學術上所表現出的能力和工作成果及研究結果,通常用其生產的 學術文獻之數量來衡量其學術生產力,學術產出是衡量學術生產能力的一項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5

量指標(陳光華,2006)。學術生產力對於學術質與量都關係到學術的教育成 本,因此學術生產力的增加或降低應進行評估,以確保學術生產的品質,並制 定有效的學術生產評估策略(Gilmore& To, 1992)。

三、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由加拿大學者Barry(1988)年提出,係指針 對某特定社群(community),例如:人、企業或團體間構成的關係網絡。其面向 可以是由上而下也可以是由左而右,是一無方向性的網絡關係。社會網絡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係指針對社會網絡中之結構與關係,使用科學化的研 究,分析網絡中之社會關係的一套理論與方式。社會網絡分析近年來也被當成是 研究社會關係的一種分析方式,以圖像的方式呈現其社會網絡關係(邱均平、王 菲菲,2011)。

社會網絡分析主要是針對個體與整體進行分析,以及對於整個社群的關聯

(侯小杏、陳麗亞,2011)。Shah(1997)利用網路上公開的文獻來建立社會網 絡,像期刊的參考文獻及論文共同作者、書本參考書目等,形成人與文獻之間的 矩陣(person-document matrix),並提出假設:當人與人出現在相同一篇文獻上,

代表彼此間有其社會關係。但如果此類文章數量越多的話,代表其社會網絡關係 越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