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在探討國民小學風險管理認知之現狀為主題,本章分四節,分別是第 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目的;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 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所學校的經營難免遭遇到天然災害或人為疏失等風險(risk)影響學校的正 常經營甚至造成人員與財產的損失。而現在的台灣社會在少子化影響下,學生家 長對於子弟在校園的安全是日益重視。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媒體激烈競爭的影 響下,以往不以為意的校園事件也常常會迅速蔓延變成全國性的教育議題。而近 年因為氣候變遷,造成氣候極端化,也使得天然災害造成的破壞越來越激烈。以 2009 年的八八水災為例,台灣南部與東部許多水災重災區的學校就因為天災影 響學校正常運作,甚至造成學校人員或設備的損失。在 1986 年德國學者烏爾利 希‧貝克(Ulrich Beek)提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學說後,人們也日益了解我們 無法自外與許多天然與人為的風險,而學校環境更不可能處於各種風險之外。

現代風險社會有變遷迅速、時間革命、環境主義、科技進步、人權伸張、社 會壓力、人口結構、跨越國界與資訊擴散九種要素 (柴松林, 2004)。這些變化對 學校經營帶來了許多新型態的風險。例如教育人員體罰問題在以往的學校並非是 影響學校經營的風險,可是現在卻是。

2005 年行政院開始推動行政機關的風險管理,並在 2008 年制定「行政院所 屬各機關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作業基準」並製定實務作業手冊以利各行政機關有 所遵循。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日益重視風險管理的議題 (行政院研考會, 2009)。

在 2007 年 7 月國際標準組織也根據各國的風險管理標準制訂出 ISO 31000 草案,並在 2009 年 11 月 13 日發布供全球各企業與組織作為風險管理的參考,

足見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全球新興的議題。在這個社會環境變遷越來越快速的年代,

越來越多新型態的校園風險環伺,如新型傳染病、恐怖活動、氣候變遷帶來的重 大天災等,校園自然更需要引進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做法以建立一個安全低風險的 校園。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闡述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一、

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彌補校園危機管理之不足

研究者自 1994 年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 17 年的學校工作中發現學校除了日 常教學活動外,還常常針對各種校園事件、親師衝突、外來破壞等校園危機(crisis)。

由於危機會影響學校經營,所以各級教育行政機關與各級學校自然對校園危機並 不陌生,教育行政人員的培訓也相當重視危機管理。可是危機是事件發生時組織 面臨的轉折點,必須在當下做出決定將事件的危害最小化。所以危機管理多半是 被動的等待事發後再依照危機管理計畫處理危機。可是由於少子化、民主化帶來 的社會變遷,學生家長日益重視學生就學的安全,因此校園事件往往成為社會重 視的焦點並一再的考驗許多學校。所以研究者自身深感偏重善後處理的危機管理 似有不足。

二、風險管理有事前預防的優勢

研究者在準備主任甄試時閱讀了許多管理理論與實踐法,發現到採用全面品 質管理(TQM)精神且在企業界行之有年的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在風險形成危機前 加以預防並減輕之。在研讀相關文獻資料時發現到風險管理重視的是針對組織可 能面臨的風險加以辨識、分析與評估並加以控制或迴避。強調的是系統化的思考 與組織全員的參與,重視的是事發前的預防而非事發後的善後。因此研究者深深 覺得學校組織如能善用風險管理的精神與做法必可實踐「快樂上學、平安回家」

的校園環境。

書經盤庚上提到「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正足以形容當 風險擴大成危機時之善後的困難。以 2010 年底震驚全台的桃園八德國中霸凌事 件為例,在事情惡化到需要教育部長親自到現場處理前一定有許多徵兆。假如整 個學校的成員能事前辨識並分析這些徵兆,並視為會影響學校的風險,然後加以 處理,問題自然不會惡化到如新聞媒體報導的情況。研究者自身的經驗發現到當 校園風險傳變成校園危機時,就算是事後的危機管理再完美對學校內師生的傷害 還是造成了,如果能學校成員的風險意識更高,能善用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辨識與 風險分析在危機潛伏期發現風險並加以預防必能使傷害消彌於無形。

三、社會變遷下的校園更需要風險意識

在社會變遷快速的現代,除了早已存在已久的風險外許多新的風險不斷的出 現。例如校園強凌弱眾暴寡的霸凌行為存在已久,雖然是學校常見的風險,但是 並非足以影響學校經營的嚴重風險,可是在現今媒體發達下霸凌行為卻成為校園

內的重大風險。還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誕生的新風險,例如早年的學校沒有個人資 料透過網路外洩的風險,可是現在卻有。也有隨著社會民主化,人民重視自身權 益而產生的新風險,例如教師體罰在以往的校園是常見的管教行為,可是在現今 重視人權法治的社會下這些行為卻是有風險的行為。風險是具有可變性的 (鄭燦 堂, 2007),所以現代校園更要有風險意識以因應新的挑戰。

四、面對並有效處理風險是學校組織內每個成員的義務

俗語有云「快樂上學;平安回家」。家長把子弟送往學校學習,自然不希望 自家子弟在學校受到傷害,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本來就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 貸的義務。但是每一所學校能運用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無止盡的追求絕對的安全 和零風險,所以如能善用風險管理模式將維護校園安全的資源帶來最有效率的運 用,如此就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校園安全環境。

綜合以上四點動機,本研究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為調查對象,調查 中小學教育人員的風險認知現況。

貳、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認知的現況。

二、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

三、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

四、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實施之現況。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的關鍵名詞進行解釋,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一、風險 與風險管理;二、學校風險管理。

壹、風險(risk)與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風險一詞來自於英文的 risk 一詞。根據牛津辭典解釋是暴露在損失、人身傷 害等其他不利或不受歡迎狀態的可能性。一般常把危機(crisis)和風險相提並論,

但還是有差別。危機比較偏向做決定的關鍵時刻與特性,可能因決定的差異使事 件好轉或惡化。風險則是有危險發生機率的特性,關心的是遭受損失的機率 (葉 連祺, 2009)。雖然對風險一詞的解釋有許多差異,但是綜合比較為大多數學者的

看法,比較嚴謹的風險定義是指未來可能發生使得個人或組織產生損失的事件或 機會。

由於現代風險社會的活動極為複雜,各行各業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風險。可 是目前國內外學界尚未對風險有一個簡易又受大家一致認同的定義。目前風險之 定義主要有事故發生之不確定性和事故發生遭受損失的機會兩種 (鄭燦堂, 2007)。所以綜合此兩種定義可以歸納出風險就是指可能危害個體或組織發展的 不確定因素。生活中要達到無風險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對風險不是探討風險是否 會發生,而是關注在風險發生在何時何地與何人身上並做最好準備以因應風險。

風險管理是組織成員協調一致地直接控制關於組織風險的活動 (ISO, 2009)。

「風險管理」是翻譯自英文的「risk management」,也有人翻譯成「危險管理」。

根據文獻,風險管理的起源大致可分為二:一是歐洲系統,以德國為起源地;一 是北美系統,以美國為起源地,兩者均在 1920-1930 年代的戰間期經濟大恐慌時 代誕生。德國為了因應國內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個企業為了生存紛紛制定「風險 政策」(risikopolitik),內容包括: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補償、風險防止、

風險隔絕、風險相殺等。美國則是在 1931 年經濟大蕭條期間由美國經營者協會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MA)設置保險部(Insurance Division),以協助 會員如何在大蕭條中生存。1957 年美國保險管理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surance Management)成立教育委員會協助美國各大學推廣風險管理教育。後因 應風險管理的發展,該學會在 1975 年改名為「風險暨保險管理學會」(The Risk and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 (陳繼堯, 1999)。由此可見兩國都是企業因 為面臨風險到來才開始進行風險管理的研究。後來風險管理的研究日益擴大,各 跨國企業為了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紛紛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預防可知的風險。

而澳洲與紐西蘭政府也首先針對風險管理建立管理準則 。而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也在 2009 年 11 月 15 日頒布了 ISO 31000 風險管理 - 原 則與實 施 指南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而我國則在 1967 年由逢甲大學銀行保險學系首開 Risk Management 課程才 開始由學術界進行相關的發展。直到 1970 年代財政部因為石油危機之故開始有 官員撰文鼓吹。1983 年教育部才將風險管理列入正式課程。直到 2005 年行政院 開始推動風險管理至各所屬機關。

雖然我國風險管理教育在 1960 年代及萌芽,但是僅只於大學保險系和企業

雖然我國風險管理教育在 1960 年代及萌芽,但是僅只於大學保險系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