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Copied!
1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 梁忠銘 博士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現況 之調查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研 究 生: 陳彥州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碩士論文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現況 之調查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研 究 生: 陳彥州 撰 指導教授: 梁忠銘 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 一 年 六 月

(4)
(5)
(6)

誌 謝 辭

兩年的文教行政研究班的時光彷彿一眨眼般的即將結束,論文也在許多人的 協助下完成了,自然也對這許多助我一臂之力的人有著許多感恩。

首先當然是恩師梁忠銘教授了,梁老師以他自身豐富的經驗與學養從論文命 題到各章節撰寫的大原則與細節鈞給予詳盡的指導。我從中學得了許多做研究該 有的態度與方法,也從中發現自身不足之處。這一切我對梁老師除了感恩還是感 恩,感謝他對我許多不成熟觀念的忍耐與指導。

再來是感謝教育系的鄭承昌主任了,感謝他在教育系繁忙的公務中還能撥出 時間指導我統計學相關的知識與做法,並釐清我的迷思。並在計畫審查與口試中 對我的論文提出精闢的意見與修正的方向。

接著是東華大學的張志明老師,感謝張老師的寶貴意見,使得這個論文更加 的完善。還有文教所兩年來的各位老師們,感謝你們的教誨,讓我腦中的知識更 加豐富,也知道了做研究是甚麼和該做甚麼。

和我一起在梁老師門下的胤錡、宗宏和威駿還有文教行政班的同學們,也十 分感謝你們的幫忙和忍受我那有點性急的脾氣,大家能一起順利完成論文,全靠 大家的激勵。

再來特別感謝 127 期國小主任班在台東的同學們,沒有你們的協助,我論文 的預試能在兩週內順利完成,全靠各位好夥伴的幫忙了,沒你們的幫助,論文不 可能在 6 月前順利完成最重要的部分。

之後是仁愛國小的各位好同事了,首先是江優良校長,感謝你的核准讓我有 這個機會深造,也感謝林政隆校長的鼓勵我完成這個論文。

還有每一位填寫問卷的教育夥伴,感謝你們填寫問卷,讓我能順利完成統計 工作,完成論文最重要的部分。

最後是我最敬愛的父母,多謝你們這兩年間對我不斷的鞭策與鼓勵讓我有件 持到底的決心和毅力。

陳彥州 謹誌 壬辰年孟夏

(7)

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現況 之調查研究-以台東縣為例

作者:陳彥州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的風險管理 認知現況。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東縣國民中小教育人員為研究對 象,回收有效問卷 369 份,可用率 82.4%。本研究的研究結論為:

一、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的學校風險認知程度整體表現為高認 知,而校長的風險認知程度比教師兼組長和未兼行政之教師為高,

國小教育人員的認知程度比國中教育人員高。

二、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的學校風險管理認知程度整體表現為 高認知,國小教育人員的認知高於國中教育人員。

三、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處理策認知程度整體表現為高認 知,整體而言風險迴避轉移知能認知度高於風險控制知能,國小 教育人員在風險控制認知上高於國中教育人員。

四、學校風險管理認知程度越高則學校風險處理認知程度越高。

五、有相當人數的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不知道或以為學校沒有 風險管理的 SOP、風險地圖、書面資料和是否參加校園意外責任 險,其中大多為未兼行政的一般教師。

因此,本研究對學校提出之建議如下:

一、提高學校教育人員的風險管理認知。

二、加強學校風險管理政策與現況的宣導。

三、建立書面資料與標準作業流程(SOP)。

四、確保學校風險管理的資源。

五、學校管理階層要堅定學校風險管理的決心與承諾。

關鍵詞:風險管理、學校經營、學校行政

(8)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Cognition on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ion Staff in Taitung County Chen Yen-Chou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o what level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have cognized risk managemen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applied in this study on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The number of valid questionnaires received was 369 and the availability rate was 82.4%. The conclusions from this study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School risk cognition that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had in all aspects was high.

The principals had higher level of risk cognition than the teachers acting as section chiefs and the teachers not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The educators at elementary schools had higher level of cognition than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2. School risk management cognition that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had in all aspects was high. The educators at elementary schools had higher level of cognition than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3. Risk disposal cognition that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had in all aspects was high.

Generally speaking, the level of risk evasion and transfer cogni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isk control cognition. The educators at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better than the educator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in respect of risk control.

4. The higher risk management cognition the educators had, the higher school risk disposal cognition they would have.

5. A great number of the educators, most of whom were the teachers

not in charge of administrative work, at junior high and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did not know, or thought their schools

(9)

did not have, the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for risk management, risk map and relevant written information and had no idea whether their schools had campus accident insurance.

The suggestions made for schools based on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Enhance educators’ risk management cognition.

2. Have the school risk management policy and current status better known.

3. Document necessary information and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 (SOP)

4. Secure resources of school risk management.

5. The management of the school shall keep the determination and promise of school risk management.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school management, school administration

(10)

目 次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目 次 ... iv

圖 次 ... vi

表 次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風險之相關理論 ... 7

第二節 風險管理的意義 ... 18

第三節 學校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 ... 2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2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方法 ... 43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4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54

第六節 研究程序 ...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 57

第一節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之現況 ... 57

第二節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 ... 60

第三節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分析 ... 64

(11)

第四節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風險管理實施之現況分析 ...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75

第一節 結論 ... 75

第二節 建議 ... 77

參考文獻 ... 81

一、中文文獻 ... 81

二、外文文獻 ... 83

附錄 ... 85

附錄一、專家效度問卷 ... 85

附錄二、預試問卷 ... 91

附錄三、正式問卷 ... 95

附錄四、學校教育人員風險管理認知與現況調查問卷專家效度摘要表 ... 98

(12)

圖 次

圖 2-1 不確定性關聯圖 ... 8

圖 2-2 風險標的、風險因素、風險事故與風險損失關聯圖 ... 11

圖 2-3 風險分類圖 ... 15

圖 2-4 風險與不確定之層級圖 ... 18

圖 2-5 ISO31000 風險管理架構圖 ... 23

圖 2-6 ISO31000 風險管理程序圖 ... 24

圖 2-7 被動與主動的風險管理觀 ... 26

圖 2-8 2004-2008 台灣各類校園事件發生總比例圖 ... 31

圖 2-9 台灣地區 2004-2008 各類校園事件變化表 ... 32

圖 2-10 2010 年台灣地區各類校園安全事件比例分布圖 ... 33

圖 2-11 半定量風險分析圖(風險矩陣:risk matrix) ... 36

圖 2-12 日本佐賀縣北明小學校學區安全地圖 ... 37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41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55

(13)

表 次

表 2-1 風險因素關聯表 ... 10

表 2-2 靜態風險與動態風險差異表 ... 12

表 2-3 可保風險與不可保風險表: ... 14

表 2-4 學習型組織定義一覽表 ... 20

表 2-5 學校風險管理相關論文摘要 ... 27

表 2-6 台灣地區國中小常見校園事件一覽表 ... 34

表 2-7 校園事件等級表 ... 35

表 2-8 校園安全事件各類事件發生次數與比例分析表 ... 35

表 3-1 台東縣國民中小學班級數基本資料表與學校抽樣數表 ... 43

表 3-2 各學校抽樣數一覽表 ... 44

表 3-3 問卷寄發預定表 ... 44

表 3-4 預試問卷配發回收一覽表 ... 44

表 3-5 有效問卷統計表 ... 45

表 3-6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47

表 3-7 學校風險管理策略量表之信度分析摘要表 ... 48

表 3-8 KMO 統計量的判斷原則 ... 49

表 3-9 因素負荷量判斷標準 ... 49

表 3-10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50

表 3-11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量表解說總變異量 ... 50

表 3-12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量表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51

表 3-13 學校風險管理策略量表 KMO 與 Bartlett 檢定 ... 51

表 3-14 學校風險管理策略量表解說總變異量 ... 52

表 3-15 學校風險管理策略量表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 52

表 3-16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量表解說總變異量(修正後)... 53

表 3-17 學校風險管理策略量表解說總變異量(修正後)... 53

表 3-18 相關係數的強度大小與意義 ... 54

表 4-1 學校風險認知量表各題得分概況 ... 57

表 4-2 學校管理風險知能量表各題得分概況 ... 58

表 4-3 台東縣國中小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認知概況表 ... 58

表 4-4 學校管理風險策略知能量表各題得分概況 ... 59

表 4-5 台東縣國中小教育人員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概況表 ... 59

表 4-6 不同性別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0

表 4-7 不同年齡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0

表 4-8 不同教育背景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1

表 4-9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2

表 4-10 不同職務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3

(14)

表 4-11 不同學校類型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3

表 4-12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4

表 4-13 不同性別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4 不同年齡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5

表 4-15 不同教育背景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6

表 4-16 不同服務年資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7

表 4-17 不同職務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7

表 4-18 不同學校類型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8

表 4-19 不同學校規模的受測者在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分析表 ... 68

表 4-20 學校風險管理認知與風險處理策略認知相關係數矩陣表 ... 69

表 4-21 風險管理現況認知調查概況表 ... 70

表 4-22 不同職務的國中小教育人員風險管理現況認知統計表 ... 72

(15)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在探討國民小學風險管理認知之現狀為主題,本章分四節,分別是第 一節、研究背景;第二節、研究動機目的;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研究範 圍與限制,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背景

一所學校的經營難免遭遇到天然災害或人為疏失等風險(risk)影響學校的正 常經營甚至造成人員與財產的損失。而現在的台灣社會在少子化影響下,學生家 長對於子弟在校園的安全是日益重視。加上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媒體激烈競爭的影 響下,以往不以為意的校園事件也常常會迅速蔓延變成全國性的教育議題。而近 年因為氣候變遷,造成氣候極端化,也使得天然災害造成的破壞越來越激烈。以 2009 年的八八水災為例,台灣南部與東部許多水災重災區的學校就因為天災影 響學校正常運作,甚至造成學校人員或設備的損失。在 1986 年德國學者烏爾利 希‧貝克(Ulrich Beek)提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學說後,人們也日益了解我們 無法自外與許多天然與人為的風險,而學校環境更不可能處於各種風險之外。

現代風險社會有變遷迅速、時間革命、環境主義、科技進步、人權伸張、社 會壓力、人口結構、跨越國界與資訊擴散九種要素 (柴松林, 2004)。這些變化對 學校經營帶來了許多新型態的風險。例如教育人員體罰問題在以往的學校並非是 影響學校經營的風險,可是現在卻是。

2005 年行政院開始推動行政機關的風險管理,並在 2008 年制定「行政院所 屬各機關風險管理及危機處理作業基準」並製定實務作業手冊以利各行政機關有 所遵循。由此可見我國政府日益重視風險管理的議題 (行政院研考會, 2009)。

在 2007 年 7 月國際標準組織也根據各國的風險管理標準制訂出 ISO 31000 草案,並在 2009 年 11 月 13 日發布供全球各企業與組織作為風險管理的參考,

足見風險管理已經成為全球新興的議題。在這個社會環境變遷越來越快速的年代,

越來越多新型態的校園風險環伺,如新型傳染病、恐怖活動、氣候變遷帶來的重 大天災等,校園自然更需要引進風險管理的理論與做法以建立一個安全低風險的 校園。

(16)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本節闡述研究者進行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一、

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

壹、研究動機

一、彌補校園危機管理之不足

研究者自 1994 年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在 17 年的學校工作中發現學校除了日 常教學活動外,還常常針對各種校園事件、親師衝突、外來破壞等校園危機(crisis)。

由於危機會影響學校經營,所以各級教育行政機關與各級學校自然對校園危機並 不陌生,教育行政人員的培訓也相當重視危機管理。可是危機是事件發生時組織 面臨的轉折點,必須在當下做出決定將事件的危害最小化。所以危機管理多半是 被動的等待事發後再依照危機管理計畫處理危機。可是由於少子化、民主化帶來 的社會變遷,學生家長日益重視學生就學的安全,因此校園事件往往成為社會重 視的焦點並一再的考驗許多學校。所以研究者自身深感偏重善後處理的危機管理 似有不足。

二、風險管理有事前預防的優勢

研究者在準備主任甄試時閱讀了許多管理理論與實踐法,發現到採用全面品 質管理(TQM)精神且在企業界行之有年的風險管理模式可以在風險形成危機前 加以預防並減輕之。在研讀相關文獻資料時發現到風險管理重視的是針對組織可 能面臨的風險加以辨識、分析與評估並加以控制或迴避。強調的是系統化的思考 與組織全員的參與,重視的是事發前的預防而非事發後的善後。因此研究者深深 覺得學校組織如能善用風險管理的精神與做法必可實踐「快樂上學、平安回家」

的校園環境。

書經盤庚上提到「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嚮邇,其猶可撲滅。」正足以形容當 風險擴大成危機時之善後的困難。以 2010 年底震驚全台的桃園八德國中霸凌事 件為例,在事情惡化到需要教育部長親自到現場處理前一定有許多徵兆。假如整 個學校的成員能事前辨識並分析這些徵兆,並視為會影響學校的風險,然後加以 處理,問題自然不會惡化到如新聞媒體報導的情況。研究者自身的經驗發現到當 校園風險傳變成校園危機時,就算是事後的危機管理再完美對學校內師生的傷害 還是造成了,如果能學校成員的風險意識更高,能善用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辨識與 風險分析在危機潛伏期發現風險並加以預防必能使傷害消彌於無形。

三、社會變遷下的校園更需要風險意識

在社會變遷快速的現代,除了早已存在已久的風險外許多新的風險不斷的出 現。例如校園強凌弱眾暴寡的霸凌行為存在已久,雖然是學校常見的風險,但是 並非足以影響學校經營的嚴重風險,可是在現今媒體發達下霸凌行為卻成為校園

(17)

內的重大風險。還有隨著科技的發展誕生的新風險,例如早年的學校沒有個人資 料透過網路外洩的風險,可是現在卻有。也有隨著社會民主化,人民重視自身權 益而產生的新風險,例如教師體罰在以往的校園是常見的管教行為,可是在現今 重視人權法治的社會下這些行為卻是有風險的行為。風險是具有可變性的 (鄭燦 堂, 2007),所以現代校園更要有風險意識以因應新的挑戰。

四、面對並有效處理風險是學校組織內每個成員的義務

俗語有云「快樂上學;平安回家」。家長把子弟送往學校學習,自然不希望 自家子弟在學校受到傷害,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本來就是教育工作者責無旁 貸的義務。但是每一所學校能運用的資源有限,不可能無止盡的追求絕對的安全 和零風險,所以如能善用風險管理模式將維護校園安全的資源帶來最有效率的運 用,如此就能達到最大限度的校園安全環境。

綜合以上四點動機,本研究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為調查對象,調查 中小學教育人員的風險認知現況。

貳、研究目的

根據以上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如下:

一、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認知的現況。

二、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認知之差異。

三、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處理策略認知之差異。

四、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學校風險管理實施之現況。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本研究的關鍵名詞進行解釋,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一、風險 與風險管理;二、學校風險管理。

壹、風險(risk)與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

風險一詞來自於英文的 risk 一詞。根據牛津辭典解釋是暴露在損失、人身傷 害等其他不利或不受歡迎狀態的可能性。一般常把危機(crisis)和風險相提並論,

但還是有差別。危機比較偏向做決定的關鍵時刻與特性,可能因決定的差異使事 件好轉或惡化。風險則是有危險發生機率的特性,關心的是遭受損失的機率 (葉 連祺, 2009)。雖然對風險一詞的解釋有許多差異,但是綜合比較為大多數學者的

(18)

看法,比較嚴謹的風險定義是指未來可能發生使得個人或組織產生損失的事件或 機會。

由於現代風險社會的活動極為複雜,各行各業每天都會面對不同的風險。可 是目前國內外學界尚未對風險有一個簡易又受大家一致認同的定義。目前風險之 定義主要有事故發生之不確定性和事故發生遭受損失的機會兩種 (鄭燦堂, 2007)。所以綜合此兩種定義可以歸納出風險就是指可能危害個體或組織發展的 不確定因素。生活中要達到無風險是不可能的,所以面對風險不是探討風險是否 會發生,而是關注在風險發生在何時何地與何人身上並做最好準備以因應風險。

風險管理是組織成員協調一致地直接控制關於組織風險的活動 (ISO, 2009)。

「風險管理」是翻譯自英文的「risk management」,也有人翻譯成「危險管理」。

根據文獻,風險管理的起源大致可分為二:一是歐洲系統,以德國為起源地;一 是北美系統,以美國為起源地,兩者均在 1920-1930 年代的戰間期經濟大恐慌時 代誕生。德國為了因應國內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個企業為了生存紛紛制定「風險 政策」(risikopolitik),內容包括:風險控制、風險分散、風險補償、風險防止、

風險隔絕、風險相殺等。美國則是在 1931 年經濟大蕭條期間由美國經營者協會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MA)設置保險部(Insurance Division),以協助 會員如何在大蕭條中生存。1957 年美國保險管理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surance Management)成立教育委員會協助美國各大學推廣風險管理教育。後因 應風險管理的發展,該學會在 1975 年改名為「風險暨保險管理學會」(The Risk and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 (陳繼堯, 1999)。由此可見兩國都是企業因 為面臨風險到來才開始進行風險管理的研究。後來風險管理的研究日益擴大,各 跨國企業為了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紛紛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預防可知的風險。

而澳洲與紐西蘭政府也首先針對風險管理建立管理準則 。而國際標準組織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也在 2009 年 11 月 15 日頒布了 ISO 31000 風險管理 - 原 則與實 施 指南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而我國則在 1967 年由逢甲大學銀行保險學系首開 Risk Management 課程才 開始由學術界進行相關的發展。直到 1970 年代財政部因為石油危機之故開始有 官員撰文鼓吹。1983 年教育部才將風險管理列入正式課程。直到 2005 年行政院 開始推動風險管理至各所屬機關。

雖然我國風險管理教育在 1960 年代及萌芽,但是僅只於大學保險系和企業 基層與中級幹部。很不幸的,不論中外企業高層經理人對「風險」的重視大多在 遭逢巨大災害後才開始 (鄭燦堂, 2007)。政府機關也是在一連串的重大災害後才 開始重視並推廣。

貳、學校風險管理

現行學校在政府或社區的資助下運作,具有長久經營的條件,但是在處理運

(19)

作上仍會遭遇到許多的風險 (鄭燕祥, 2003)。因此了解風險是有助於教育的決策 (Keogh, 2000)。學校在運作的過程中時常面對許多風險,其中以造成人身財產損 失的風險對學校的影響最大。根據教育部的分類,學校常見的風險事件校園安全 事件有校園意外、校園安全維護、校園暴力與偏差行為、管教衝突、兒童少年保 護、天然災害、疾病與其他校園事務 8 大類,並依據嚴重性分為甲乙丙三級 (教 育部校安中心, 2011)。這些風險無時無刻的在威脅學校的正常運作,自然需要有 效的預防管理。在本研究中所提出的學校風險管理是指學校組織成員有針對學校 風險做系統且協調一致的管理活動,有效且持續的管理各種學校風險,使學校能 永續經營。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闡述本研究的研究範圍與限制,主要分為兩部分,分別為:一、研究範 圍;二、研究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對象為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其中包含國民小學校長、教師兼 任主任、教師兼任組長以及不兼任行政的教師以了解學校風險管理認知與風險管 理策略之現況。

本研究先以學校教育人員之風險管理認知現況為出發點,進而延伸至學校教 育人員風險管理策略之現況與及相關。探討學校成員間對學校風險管理間認知與 風險策略之差異,並探討可能之原因。本研究之個人屬性因素包含國民小學教育 人員之性別、年齡、教育背景、服務年資、職務、行政年資等六項,學校屬性則 包含學校規模與學校所在地區二項。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經研究者與指導者探討之後,仍有以下限制:

一、研究理論之限制

風險管理是啟蒙發展階段的學門,而且由於風險具有可變性之特性,使得風 險管理相關理論處於不斷發展的階段,隨時因新的發展有新的理論產生。許多新 的風險理論說法,在不同領域的學術界還未形成一致的共識 (鄧家駒, 2002)。

二、研究方法之限制

本研究以調查研究法,主要以問卷調查為主。由於問卷內容以研究者參考相 關文獻之後與指導教授討論並編製之量表為主,只限於提問詢問之範圍,並假設

(20)

受試者均確實回答。

三、研究推論之限制

本研究以台東縣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為研究對象,有地域性之限制,除了地 理環境類似之地區可供參考外,引用時需要注意。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依據研究目的,蒐集相關文獻並加以彙整與探討分析,本章分三節,分 別為:第一節風險之相關理論;第二節風險管理的意義;第三節學校風險管理的 相關研究。

第一節 風險之相關理論

風險管理起源於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大蕭條期,歐美企業在不景氣下為求 生存透過保險等手段以確保企業生存,當時所謂的風險多半是指企業經營的財務 風險。之後由於環境、傳染病等跨國公共議題之興起,風險管理的觀念開始從金 融保險領域開始擴展至其他領域。風險是風險管理的標的 (宋明哲, 2001)。因此 本節就先以風險的定義開始探討風險管理的意義、功能與理論,進而探討學校風 險管理。

壹、風險的定義

1986 年前蘇聯車諾堡核災後,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教授提出「風 險社會」的學說,此後各界開始意識到現代社會在科技、經濟的進步下除了傳統 自然災害外、在跨國政經活動下有著越來越多的新型態災害威脅著人類。這些風 險帶來的不安全與不確定性會影響全球人類的生活。也促使風險管理從傳統商學 院的保險領域擴大到其他領域。

風險(risk)一詞雖然在日常使用頻率相當高,可是許多人常和危機(crisis)、危 險(danger)混用,實際上風險與危機與危險仍有差異。風險是對目標的不確定性 的影響(effe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 (ISO, 2009)。Green(1997)概述歐洲對於 風 險 概 念 的 變 遷 是 文 藝 復 興 之 前 的 命 運 論 (fate) 和 文 藝 復 興 之 後 的 決 定 論 (determination)。文藝復興之前的命運論,認為風險是命運的產物,命運是上帝 的意志。文藝復興之後的決定論則使用機率的想法和科學來解釋風險。數學的機 率理論對於風險領域的貢獻很大,促進 20 世紀以機械和科學論述把風險視為統 計計算機會的架構。工業化的過程則對風險有更精確的了解,在這個想法中,自 然世界「可能可以測量、計算和預測」,且命運可由人類的決定所取代,人類的 行為提高了風險而非上帝意旨。也就是說在現代的思考下風險雖然是不確定的但 是並非是無知與不可測的,不同的決定會帶來不同的風險 (古允文、丁華、林建 成, 2010)。Jablonowski(2006)則利用冰山理論描述風險,他認為一般可見的風險 有如冰山在海面上的只占整體風險的一小部分,會造成嚴重損失的潛在風險則有 如冰山在海底的部分一般巨大無比。

(22)

鄭燦堂(2007)根據風險的性質把風險的定義分成兩類,一是主觀的看法,指 的是事故發生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y)。一般來說這方面的不確定性並非全是風 險,亦有充滿希望的一面。可以如圖 2-1 所示:

圖 2-1

不確定性關聯圖

引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因為不確定性會對組織管理者帶來恐懼與憂慮,使得組織性能降低,可是不 確定性也帶來希望與機會並帶來成功。所以從主觀的觀點來看,風險是指一定情 況下的不確定性,多半是組織成員做某些決定帶來的,此不確定性多半意指: (段 開齡, 1990)

(一)發生與否的不確定。

(二)發生時間的不確定性。

(三)發生的狀況不確定性。

(四)發生後果嚴重性的不確定。

另一個則是客觀的看法,指的是事故發生時遭受損失的機會(chane of loss),

著重於整體及數量的狀況,關注於組織在各種活動發生損失的可能性,亦指組織 在某一特定時間內的經營活動,如一年間遭受到損失的機率(probability of loss),

此機率介於 0 與 1 之間,若機率為 0 則表示組織在這段期間的經營活動不會遭到 損失;若機率為 1 則表示該時間的經營活動必有損失。所以當經營活動損失的機 率越大,則風險越大。

貳、風險的特性

風險有五種特性 (鄭燦堂, 2007):

一、風險具有客觀性

風險是獨立於人的意識外的客觀性存在,人的任何行為與處境都有一定機率 的風險。所以人只能利用風險管理的手段降低風險發生的機率和損失程度,不能 徹底消除風險,也就是零風險。

二、風險具有普遍性

在現在的風險社會中,人類所面臨的風險並沒有侷限性可言,例如工業發達 不確定性

恐懼→失敗→損失 希望→成功→獲利

(23)

產生的空氣汙染與氣候變遷風險,流行性感冒的傳染則是威脅全球的公共衛生風 險。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新的風險不斷誕生。這些新風險 造成的損失也是越來越大,例如日本福島核電廠的災害帶來的放射性物質汙染的 風險不只侷限於日本福島一地,而是擴張到整個北半球各國。

三、風險具有損失性

有風險就一定有損失的可能。如果風險不會帶來損失,那自然就不需要擔憂 和管理風險了。風險的存在嚴重者帶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輕者也會降低生產 力使得組織無法順利達成經營目標。所以人們才會不斷的努力尋找迴避、分散或 轉嫁風險的方法。

四、風險具有必然性

風險對個體來說是偶然的,是有機率存在的。但是根據人們長期觀察大量的 風險,發現到風險是遵循大數法則的。也因此可以歸納出風險發生的規律性。人 們可以利用機率和統計學的方式將長期觀察的風險加以整理並計算出發生的機 率與損失程度的可能性。

總體上的必然性與個體上的偶然性的整合,構成了風險的隨機性。例如一個 學區的學生們在上學途中一定會有人發生車禍,這就是車禍的風險發生在學生總 體上的必然性,然而是哪一個學生、在何時、在何地發生車禍則是無法預知的,

這就是車禍的風險發生在個體的偶然性。

所以對於擁有大量個體的組織來說,各種風險的發生是必然的,但是風險對 組織內的個體來說則是偶然的。

五、風險具有可變性

風險在一定條件下是有可轉化的特性。風險的可變性是符合混沌理論的,因 為世上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有關聯性,所以事物的變化必然會帶來風險的變化。

尤其是科技和文明的進步會帶來風險因素的變動,例如抗生素的發明降低了細菌 感染致死的風險,可是卻也帶來了細菌抗藥性和病患對某些抗生素過敏的新風險;

課程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壓力的風險,卻帶來了學生基礎學力降低的風險。

參、風險的要素

在闡述風險的定義與風險的特性之後,可以深入了解風險具有四種要素 (荊 濤, 2003)。

一、風險標的(exposure)

風險標的是指暴露在風險下的有形或無形的事物,又稱為曝險部位。以學校 午餐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為例,就醫師生的就醫費用等是遭受食物中毒風險的有形 標的,而學校行政人員要擔負的法律責任、家長對學校供餐的不信任和校譽損失

(24)

則是無形的風險標的。

二、風險因素(hazard)

足以引發或提高風險發生機率或擴大損失程度的因素稱為風險因素,一般又 稱為災源。當風險因素越多時風險發生的機率和損失就會越高,反之則越低。例 如學校實驗室的易燃藥品缺乏適當妥善的儲存,水溝排水不良缺乏清理等。風險 因素一般分為三類,如下列:

(一)實質風險因素(physical hazard)

風險標的本身足以引發或增加風險的實質條件。實質風險因素與人的意志無 關,往往來自於風險標的的本質。例如校舍的建材、地理位置、使用性質和消防 設施等均屬影響火災損失的實質因素。

(二)道德風險因素(moral hazard)

對風險標引發或增加風險的行為,多半來自人的惡意行為。例如有人故意縱 火或在易燃物旁使用火。

(三)怠忽風險因素(morale hazard)

對於風險標的損失之預防與防護消極不作為或怠忽,導致風險發生率與損失 程度增加者就是怠忽風險因素,也有人稱為心理風險因素。例如平時對消防器材 以經費不足為由疏於保養,結果火災發生時消防器材無法作用導致災情擴大,或 經營者依恃著有意外責任保險的保障而疏於維護器材導致使用者傷殘就是怠忽 風險

這三種風險因素關聯性簡易整理如表 2-1:

表 2-1

風險因素關聯表

風險因素 實質風險因素 道德風險因素 怠忽風險因素 來源 事物之本質 惡 意 或 不 誠 實 行

怠惰、輕忽與消極 不作為

與 人 的 意 願 之 關 係

無關 來 自 人 的 主 動 作 為

來 自 人 的 消 極 不 作為

來源:整理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三、風險事故(peril)

直接造成損失的事件就是風險事故,例如校園有虎頭蜂窩,其中的虎頭蜂叮 螫學童造成傷亡,學生在校外活動期間發生車禍造成傷亡等等就是風險事故。

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每個風險事故的背後往往起源於一個或數個風險因素。

例如容器積水不清理引來埃及斑蚊孳生的風險因素帶來登革熱流行的風險事 故。

(25)

風險事故會替風險標的帶來損失。而風險事故根據來源可分成以下三類:

(一)起源於自然界者:例如地震、豪雨、強風等天災。

(二)起源於人為因素者:例如車禍、火災、戰爭等人禍。

(三)起源於物之本質者:例如汽油與瓦斯易燃,地面潮濕則易滑等。

所以探究風險事故之起源自然就能釐清風險標的與風險因素。

四、風險損失(loss)

因為風險事故帶來生命或財物的非故意(unintentional)減損或滅失就是風險 損失。例如莫拉克風災帶來的豪雨造成房舍被土石流破壞產生的人員傷亡與財損 就是風災的風險損失。

在風險管理中的損失分為直接損失(direct loss)與間接(indirect loss)損失兩種 型態。例如公路坍方造成車輛被土石掩埋就是坍方帶來的直接損失,而道路中斷 期間造成物流業必須改走替代道路而增加的運輸成本就是間接損失。

損失有兩大必備因素:一是「非故意的、非預期的和計畫之外的」;二是「經 濟價值的減少」,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不構成損失。例如故意縱火燒自家的房 屋造成自己的財損、學校警衛人員目睹有人破壞學校財物卻不阻止或報警還有校 車因長年駕駛造成輪胎磨損必須更換輪胎就屬於主動的惡意行為、被動的應作為 而不作為和物品折舊帶來有計畫或有預期性的減損都不能算風險損失。再如因為 失戀失去愛情,雖然滿足第一條件,但是因為愛情無法評估經濟價值所以不能算 風險損失。可是,車禍發生使被害人癱瘓不良於行,就是風險損失,因為健康的 雙足不能用經濟價值評量,但是因為車禍受傷帶來的治療費和因為癱瘓導致的收 入減少卻是可以計算其經濟價值的,所以就滿足第二要素。

不過最近數年人權意識高漲和心理醫學的進步,許多原本無法滿足第二要素 的無形損失逐漸受重視,越來越多法院判例都給於這些損失估算出經濟價值,所 以第二要素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這其實也正好符合風險之可變性。

風險標的、風險因素、風險事故、風險損失四者其實有因果關係的,就是風 險標的暴露於風險因素中,風險因素引發風險事故,風險事故則導致風險損失。

風險四要素連接關係如圖 2-2 所示:

圖 2-2

風險標的、風險因素、風險事故與風險損失關聯圖

風險標的 風險因素 風險事故 風險損失

引 起 或 增 加

導 致 暴

露 在

(26)

引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例如公務用車因為沒有定期保養煞車油路,導致煞車不良發生車禍,造成車 輛毀損,車上人員受傷。事後車輛維修花費 10 萬元,傷者醫療費用與事後賠償 花費 50 萬元。以此案例來說,「車輛與車上人員」是風險標的;「缺乏保養」是 風險因素;「車禍」是風險事故;「車輛修理費和醫療費與賠償」是風險損失。

肆、風險分類

為了能使個人或組織了解自身面臨之風險,因此必須做風險分類以利分析風 險。國內外學界根據不同區分法將風險分成不同種類:

一、以風險的來源區分

依風險之來源,風險可分為 (凌氤寶, 1983):

(一)靜態風險(static risk)

指不可預期或不可抗拒的事件,或人為疏失、惡行所導致的風險,此類風險 是任何環境所不可避免的。

(二)動態風險(dynamic risk)

由於社會變遷、科技進步或制度改變造成環境變化而產生的風險。此類風險 又可細分成:

1.管理上的風險:有生產、行銷、財務和人事等經營管理所產生的風險。

例如員工不滿薪資被挖角造成技術外流的風險。

2.政治上的風險:政府政策變換和法律修訂等產生的風險。例如政府延 長國民教育年限等。

3.創新上的風險:創新觀念、新理論、新產品或新科技所帶來的風險。

例如網際網路帶來的個人資料外洩風險。

靜態風險與動態風險的差異如表 2-2:

表 2-2

靜態風險與動態風險差異表

特點 性質 範圍

靜態風險 有規律性,可利用 大數法則估算。

只能帶來損失。 只 影 響 少 數 風 險 標的

動態風險 無規律性,無法利 用大數法則估算。

有時帶來損失,有 時帶來機會。

動 態 風 險 卻 影 響 廣泛,往往帶來連 鎖反應。

整理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風險管理」 (鄧家駒, 2002)

(27)

二、以風險的性質區分 風險的特質可區分為:

(一)純損風險(pure risk)

發生時只有帶來損失或沒有損失,不會帶來任何利益的風險。

(二)投機風險(speculative risk)

發生時除了帶來損失或沒有損失之外,還有獲得利益的機會的風險。

一般來說,純損風險是有害的,所以必須利用風險管理的方式減輕。而一般 追求營利的企業界還有財務自主的私立學校相當重視投機風險,而非營利的公部 門和公立學校比較不重視投機風險,但是由於近年來許多公立大專院校都設立有 校務基金以充實財源,但是校務基金的運作卻需要重視投機風險,以免影響校務 運作。

三、以風險是否受個人認知區分

受到個人認知影響的風險可分為可以觀察、估算與衡量的客觀風險(objective risk)和基於個人心理狀態主觀感知判斷的主觀風險 (subjective risk) (鄭鎮樑, 2005)。

四、以風險標的區分

根據風險標的來看風險可以區分成:

(一)財產風險(property risks)

可以計算出價值或價格的物品為風險標的的風險。例如校園建築、桌椅等。

(二)人身風險(personnel risks)

個人或組織成員為風險標的的風險。例如學校的教職員工生。

(三)責任風險(liability risks)

對於他人遭受的財產損失或人身傷害,依法應負的責任所帶來的風險。例如,

學校供應午餐結果因為石材保管不良造成學生食物中毒,依照食品衛生管理法規 必須處罰供應商和相關負責人並負賠償責任者。

(四)淨利風險(net income risks):

因財產、人身及責任損失,導致營運失常或中斷使淨利減少的風險。

五、以風險可否管理區分

根據管理的立場,風險可分為:

(一)可管理風險(manageable risks):可以以人的智慧、知識與科技等有效管 理之風險。

(二)不可管理風險(unmanageable risks):超乎目前人的智慧、知識與科技水 準以致無無法管理的風險。

可管理風險可以有效管理進而減輕其不利影響,可是凡事以目前可行之方法

(28)

也無法排除的風險則屬不可管理風險,遇到此類風險應設法迴避之。

六、以可否保險區分

從商業保險的立場來看,風險可分為可保風險(insurable risks)和不可保風險 (uninsurable risks),一般來說可保不可保是以風險標的為依據,大體而言純損風 險除了少數例外大多可保,投機風險則不可保,可保與否如表 2-3 列:

表 2-3

可保風險與不可保風險表:

可保風險 不可保風險

1.財產風險 2.人身風險 3.責任風險

1.行銷風險 2.政治風險 3.生產風險 整理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不過 Rejda(2005)也說明在現行商業保險的運作下要滿足:1.大量風險單位;

2.意外造成損失;3.損失可確定可衡量;4.非巨災損失;5.可計算損失機會;6.

經濟可行的保險費,這六個條件才能加以承保 (轉引自鄭燦堂, 2007)。

七、以風險損失對象區分

以損失對象來區分風險由小而大者為:

(一)個人(家庭)風險

指個人(家庭)之活動行為導致財產、人身、責任損失的風險。

(二)企業(組織)風險

指企業(組織)活動導致財產、人身、責任、淨利損失的風險。

(三)社會風險

因為社會結構的變遷,科技的進步導致各種動態風險不斷出現。例如金融風 暴帶來經濟不景氣使治安惡化導致學校物品遭受到的竊盜風險提高等。這類風險 雖然可以由政府機關或社會團體加以處理,但是處理上仍有限制。

八、以風險影響對象來區分

以影響對象來看可分為發生原因多為個別原因,僅能影響有限範圍的「個體 風險」和來自數種原因並非少數人錯誤導致,影響廣及社會群體中所有個體的「基 本風險」。

綜合來看,風險的各種分類法均互相關聯,其關聯性可由圖 2-3 所示:

(29)

圖 2-3 風險分類圖

引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所以在做風險管理的準備時,必須先找出可能影響組織經營的風險,並加以 辨識與分析,如此才能進行管理計畫。

伍、風險的要件與性質

風險之組成有其要件與性質,茲整理如下 (鄭燦堂, 2007):

一、風險的要件:

(一)須為不確定

這裡的不確定是指說風險雖有其規律性但也有機率性。風險事故是否會發生?

何時會發生?發生後的損失有多嚴重?則非一定。例如飲酒開車有車禍的風險,

可是飲酒後開車不一定會發生車禍,飲酒開車幾時會發生車禍也無法預測,車禍 後損失有多嚴重也很難預測。可是可以明確預測的損失則不能叫風險,例如車輛 的折舊。

風險分類

靜態風險 動態風險

單獨風險

可保風險

投機風險 純損風險

基本風險 財產風險

人身風險 責任風險 淨利風險

社會風險 家庭(個人)風險 企業風險 不可保風險

行銷風險 財務風險 人事風險 創新風險

財經政策風險

法律政策風險

國際情勢風險

生產風險 賭博

(30)

(二)須有損失的發生

有損失產生才是風險,沒有損失則不是。例如游泳這個行為本身不是風險,

但是游泳這行為會帶來溺水的風險。開車不是風險,車禍才是。

(三)須屬於將來

已經發生過的事故不是風險是經驗,正在發生的事故一般稱為危機或危難,

只有尚未發生可能會產生損失的事故才是風險。

二、風險的性質:

(一)遵守大數法則

風險是以數學的機率來看待可能發生的事故,所以自然遵守機率學的大數法 則。簡單的說對個體來說,風險是否發生並非確定,但是對有大量個體的群體來 說則是一定有其中之一的個體會發生。例如一台車輛在高速公路上行走不一定會 發生車禍,但是整條高速公路在一年內一定有車輛會發生車禍。

(二)風險有變動性

風險會受各種因素改變,一般來說風險的變動大致遵守混沌理論的影響。例 如科學文明的進步、經濟的成長或衰退和社會文化的變遷都會改變風險、消除舊 風險或增加新風險。例如農藥的使用減輕了病蟲害的風險卻帶來了環境汙染的風 險。

陸、風險的相關認知理論

風險理論發展至今大致可分為客觀實體派和主觀建構派兩派 (宋明哲, 2001)

一、客觀實體派風險理論

客觀實體派認為風險是可以預測的不確定實體,可以利用客觀的機率論估算 不確定性。由於風險學起源於統計學並擴散到保險學、流行病學、經濟學與工程 學等,由於客觀實體派歷史悠久,所以目前主要的風險理論自然以客觀實體派為 主。客觀實體派相信風險的計算如同數學一樣可以用符號表示,則為 R=M×P,

其中 R 代表風險,M 代表幅度,P 代表機率。

二、主觀建構派風險理論

主觀建構派學者則認為風險是經由社會、文化等歷史進程建構而成的。從風 險的歷史發展來看似乎也是如此,人類對危險、意外等觀念從操之在天的命運轉 型成可操之在人的風險。而心理學則採用了客觀實體派的部分概念,認為風險可 以由個人主觀信念強度來估算。社會學、文化人類學與哲學則認為風險不是測度 的問題,是建構過程的問題。此派認為風險在社會與文化的建構程度有所不同,

不同的社會文化有不同的風險觀。

心理學是以主觀機率(subjective probability)來規範與測度不確定性。主觀判

(31)

斷(subjective judgment)與主觀預期效用(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是心理學說明 風險的核心觀念 (宋明哲, 2001)。個人的主觀認知會影響個人風險認知(risk perception)、風險偏好(risk preferences)和風險行為(risk behavior)。宋明哲引用 Renn(1992)的觀點闡明心理學的風險理論提供了以下貢獻:1.顯示社會大眾關懷 與價值;2.顯示社會大眾的風險偏好;3.顯示社會大眾想要的生活型態;4.心理 學的風險概念有助於風險政策的擬定;5.展現客觀風險評估無法展現的個人經 驗。

三、風險認知理論

基於風險的特性,風險的存在雖然是客觀的,但是人對風險的認知往往取決 於主觀的心理狀態。宋明哲(2001)指出風險認知就是指人對風險相關事物與訊息 留意、詮釋與記憶的過程。人對風險的認知影響對風險的態度。取得資訊的多寡 與品質是會影響對風險的認知。而對風險的認知程度又影響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辨 識與風險分析,而風險管理程序的第一步皆基於管理者對風險的認知。經 Dake &

Wildavsky(1991) 整 理 後 發 現 影 響 風 險 的 認 知 的 理 論 有 以 下 五 種 ( 宋 明 哲 , 2001):

(一)知識理論:

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的科技知識水準是解釋風險認知差異的最佳途徑。

(二)個性理論:

每個人個性的差異與風險認知差異是相關的。因此,以個性差異,解釋風險 認知差異是最佳途徑。

(三)經濟理論:

此理論認為風險認知與經濟生活水準及科技產生的效益有關。不同經濟水準 的個體和組織對風險的認知不同。

(四)政治理論:

個人參與的政黨與社會運動團體,對科技政策的看法與人們的風險認知有 關。

(五)文化理論:

人們社會的生活方式,亦即文化型態是影響風險認知的最重要要素。

根據風險認知論,認知風險主要的方法有四種:

(一)政策分析法:係指針對政府形成的政策,分析辨識可能的風險來源是為 政策分析法。

(二)制式表格法:保險業或相關學會通常會設計標準的表格供企業使用。不 過此法多半只適合營利事業。

(三)風險列舉法:又稱為邏輯分析法,根據組織經營的流程加以分析,列舉 可能會遭遇到的風險。

(四)實地檢視法:即透過實地勘查了解風險來源。

風險的認知程度往往會影響風險管理政策的程度,而從風險管理發展的歷史

(32)

來看,不論是個人還是組織的風險管理政策往往受到當時的風險認知程度而定。

當遭逢巨災過後,就會提高;太平無事時就會降低。例如 2009 年莫拉克颱風登 陸前後我國防災體制的改變就是很好的案例,莫拉克以前天災風險政策的主導者 是消防署;之後則是拉高到行政院長或副院長甚至到總統層級。由此可見,雖然 許多風險因素的存在是客觀的實體,但是面對風險的態度和應對法卻往往來自於 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的主觀認知。

而且資訊的量與品質是會影響風險認知的,Frame(2003)認為不確定與風險 的差異就在於資訊。他對風險與不確定以圖 2-4 表示:

圖 2-4

風險與不確定之層級圖

引自 Managing risk in organizations: A guide for managers (Frame, 2003)

因此不同的風險資訊下,就會產生不同的風險認知,進而影響風險管理的決 策。一般來說,資訊越完整、越全面則風險的認知程度越高;反之則風險的認知 程度就越低。

第二節 風險管理的意義

風險既然會對人類帶來損失,所以依據人類與生俱來趨吉避凶的安全需求和 減少經濟上的耗費,風險管理自然應運而生。雖然風險管理是 20 世紀以後才發 展出來的學門,但是綜觀古今,像是春秋公羊傳「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知 而慎行。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焉可等閑視之。」,日本也有類似的「君子不近危 (君子危うきに近寄らず)」的諺語,聖經傳道書 10:9 則有「鑿開石頭的,必受損 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足見自古以來就已經存在許多類似近代風險管理 的觀念。但是在近代,風險管理是一門強調科學化與系統化的學門。首先是保險 業與企業等營利事業大量運用,之後很快地散佈到政府組織等非營利機構。

一、風險管理的起源與發展

趨吉避凶是人類本能,所以人類從被動的承受風險到主動的管理風險自然是 走過一段漫長的路。如能了解風險管理的起源與發展自然對風險管理的理論更能 明瞭。研究者整理文獻將風險管理的演進歸納整理如下:

完全無知 完整資訊

不確定 風險

(33)

(一)啟蒙奠基時期

在文藝復興啟蒙時代以前雖有許多中外哲人提出類似近代風險管理的概念,

但是當時還是將風險視為操之在上帝之手的命運,是無法預防與抵抗的 (古允文, 丁華, 林建成, 2010)。不過在 17 世紀數學的統計學與機率論成型,數學家們整理 出風險有統計上的規律性和可以以機率論來解釋的。在 1666 年的倫敦大火後催 生了火災保險制度和之後由數學家艾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發表的生命保險 制度更使得風險管理的基礎數學理論逐漸成形。

(二)風險管理的草創期

到了 20 世紀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國內企業為了因應嚴重的惡性通 膨,確保企業生存發展出了「風險政策論」以因應之。而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在 190 年 代 面 臨 了 經 濟 大 蕭 條 。 在 美 國 經 營 者 協 會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MA)設置保險部(Insurance Division),以協助會員因應大蕭條帶來的 財務風險。之後在 1957 年美國保險管理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Insurance Management)成立教育委員會協助美國各大學推廣風險管理教育。後因應風險管 理的發展,該學會在 1975 年改名為「風險暨保險管理學會」(The Risk and Insurance Management Society, RIMS) (陳繼堯, 1999)。

(三)風險管理標準化時期

隨著時代快速變遷,全球化的進展,風險管理也受到政府的重視並開始建立 標準化流程。其中澳洲/紐西蘭風險管理標準(AS/NZS4360:1995,以下簡稱紐澳 風險管理標準)開始,ODEC 先進國家紛紛建立自己的國家風險管理標準以指引 並推展風險管理的流程與發展。之後影響較大且受到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以下簡稱 ISO)認可的國家標準除了最早制定的 紐 澳 風 險 管 理 標 準 (AS/NZS4360:1995) 外 還 有 加 拿 大 國 家 風 險 管 理 標 準 (CAB/CSA-Q850-97)、日本國家風險管理標準(JISQ2001:2001)等。

2009 年 7 月 ISO 以紐澳風險管理標準為基礎並參照加拿大與日本等國的風 險管理標準公布了風險管理標準草案(Draft of ISO 31000)並在同年 11 月 15 日發 表風險管理-原則與實施指南(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第一 版(以下簡稱 ISO31000 風險管理標準)供世界各國政府與企業等組織參考 (行政 院研考會, 談 ISO 31000 風險管理標準之發展(上), 2008) (ISO, 2009)。自此風險 管理不再只是少數企業所運用,而是成為國際化的標準。

從風險管理的發展就可以發現到不論中外都是在遭逢巨變後才會重視風險 (鄭燦堂, 2007),這裡正好也反映出了人對風險管理的需求往往來自於對風險的 認知而定。

二、風險管理採用的管理學理論 (一)全面品質管理

從 紐 澳 風 險 管 理 標 準 到 ISO31000 受 到 戴 明 博 士 (Dr. William Edwards Deming)提倡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論影響最大,

(34)

也可以說風險管理也是組織全面品質管理中的一環。

綜觀 ISO31000 風險管理標準的設計哲學完全符合在戴明氏在「遠離危機」

一書 (Deming, 1986)闡述了 14 點全面品質管理原則:1.建立持續長遠的目標;

2.採取嶄新的哲學;3.停止仰賴大量檢驗來獲得品質;4.停止實施以價格依據的 交易行為;5.持續改善每一系統;6.實施在職訓練;7.實施領導;8.排除恐懼;9.

排除各部門間的阻礙;1.排除標語、口號及訓誡;11.排除數據目標與工作配額;

12.排除剝奪員工自尊的障礙;13.建立堅強的教育與自我改善方案;14.採取行動 完成革新 (劉仲成, 2001)。而在各國管理標準中,也十分強調強調「高層管理的 參與及領導」、「重視教育訓練」、「持續改善」等原則。

目前 ISO 建議採用的風險管理架構是基於戴明氏的品質管理 PDCA 循環 (Plan-Do-Check-Act Cycle),利用計畫、執行、檢核到行動的循環流程持續不斷 的管理風險、減輕風險。

(二)學習型組織

目前 ISO 提出的 ISO31000 非常重視權組織參與的溝通與協商、監測與審查 機制並加以系統化。其原則正符合 Senge 在 1990 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練」一書 中所提的學習型組織的觀念。關於學習型組織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已提出許多看法,

經研究者整理如表 2-4 所示:

表 2-4

學習型組織定義一覽表

研究者 年代 學習型組織的定義

Senge 1990 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組織,組織中的成員均持續擴張其能力,

以創造他們真正想達成的結果,當每個組織成員新想法不斷 湧現、擴張並成為習慣時,整個組織就能自由自在的抒發集 體願景,每個成員也能持續在組織中學習如何一起學習。

Garvin 1994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組織有創造、獲取及轉換知識的技 巧,並能修正其組織成員的行為,以便有反映及洞察新知識 的能力。

Watkins和 Marsick

1996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組織中的成員藉由不斷學習使組織改變;

這種學習不但是持續的,而且是策略的,將學習結果整合運 用在工作上,俾能使組織朝向目標改變。

Gephart、

Marsick、

Van Buren 及Spiro

1996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組織有增加學習、適應、變革的能力,

在這個組織中,學習是經過分析、監督、發展、管理且在所 有工作中實踐過,俾使組織成員能學習、發展、加強系統層 次學習。

Redding 1997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種理想概念,並無任何一個組織是單純 的學習型組織,要成為學習型組織須具備三個關鍵因素:

1.組織必須是團體學習,而非個別學習;2.組織的學習所獲得

(35)

的能力,必須是符合組織快速的、基本的變革的能力;3.有制 度的建構組織學習的能力,這些能力須配合組織營運目標,

包括:願景與策略、領導與管理、組織文化、組織結構、組 織制度、作業程序。

吳清山 1997 指出學習型組織是:能夠持續不斷的學習,及運用系統思考 從事各種實驗與問題解決,進而增強個人知識、經驗和改變 組織行為,以強化組織變革及創新的能力。

Confessore 及Kops

1998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組織能營造組織成員共同學習的環 境,在這種學習的環境中,使組織的團隊工作、創意與知識 處理有共同意義與價值。

Daft及 Marcic

1998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組織中的成員經由不斷學習,均具備找出 工作中問題的所在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能持續將組織做些變 革及改善,因而增加組織成長、學習、達成目標的能力。

林新發 1998 學習型組織是組織在動態的環境中,能不斷學習,及運用系 統思考,結合成員的自我超越,嘗試各種不同的問題解決方 案,進而擴充個人知識和經驗,以改變組織行為,並透過建 立共同願景,結合團隊學習的方法,以增進組織的適應、革 新的能力。

秦夢群 1999 認為學習型組織的重點是追求新知,以因應變革;重視團隊 工作的方式;重視系統性思考,以觀點整體解決組織問題。

Jay 2001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組織中的每個成員均從事確定性任務及有 解決問題能力,在工作中經由實驗方式不斷找出問題及解決 問題,使組織能因此成長,組織中的成員工作能力亦日漸精 進,透過組織成員的個別及團體學習更能達成組織目標。

Daft 2001 認為學習型組織是組織中的每個成員均能確認及解決問題,

促使組織能持續的實驗,以改善作業方式,並增進組織的作 業能力。

謝鳴鳳 2001 學習型組織是使學習不斷在個人、團隊、組織中持續進行,

並與生活及工作各層面相結合的組織,並運用系統思考解決 問題,進而擴充個人知識與經驗,改變組織的行為運作,以 增強組織適應環境的變遷及組織自我革新的能力。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綜合以上學者的定義,可以說學習型組織是一種因應組織變革的理想概念,

也是一種策略的運用;在這種組織中,組織成員能營造共同的學習環境,致使組 織中的每一成員,均會主動找出工作上的問題,再經由工作時持續實驗,以解決 這些問題,並改善作業方式,因而增加組織適應外在環境、成長、學習、達成目 標的能力。 (李芝靜, 2008)

(36)

學習型組織應包含五項要素 (Senge, 1990):

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個人有意願投入工作,專精工作技巧的專 業,個人與願景之間有種「創造性的張力」,正是自我超越的來源。

2. 改變心智模式(Improve Mental Models):組織的障礙,多來自於個人的 舊思維,例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善心智模式需從發現個人的內在思維著手,

隨時審視自己的思維,避免過度推論造成偏見;改變既定的思考模式,進行反思 及探索,開放心胸,尊重參與,接納異議。

3. 建立共同願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願景可以凝聚組織上下的意志 力。「建立共同願景」強調由下而上,必須由成員共同策訂,使成員的個人價值 觀及其對於組織的關切與期望有表達的機會,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參與,逐層凝聚 共識,使願景既是組織的目標,也是每個成員的願望。透過組織願景,大家努力 的方向一致,個人也樂於奉獻,為組織目標奮鬥。

4. 團隊學習(Team Learning):團隊智慧應大於個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 正確的組織決策,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組織 成員共同與相互的學習,透過深度匯談與討論,使全體成員均進入學習狀態,真 正一起思考交流,集合團體的智慧,進行整體搭配的行動,往組織目標邁進。

5.系統思考(System Thinking):應透過資訊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 見樹不見林,培養綜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於清楚瞭解因 果關係。

在 ISO31000 風險管理準則中非常重視組織成員間的溝通、協商、監測與審 查就符合了團隊學習的修練。而風險管理整個架構更是十分重視充分蒐集資訊、

掌握風險全局的系統思考能力。

三、風險管理的架構

ISO31000 風險管理準則將風險管理定義為協調一致地直接控制關於組織風 險的活動(coordinated activities to direct and control an organization with regard to risk) (ISO, 2009)。在 ISO 的準則裡認為風險管理應包含 1.授權與承諾(mandate and commitment);2.設計風險管理架構(framework design for managing risk);3.執行 風險管理程序 (implementing risk management) ;4.監測與審查風險管理 架構 (monitoring and review of the framework);5.持續改善風險管理架構(continual improvement of the framework)等五點。其管理架構如圖 2-5。

(37)

圖 2-5

ISO31000 風險管理架構圖

引自 ISO 31000: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ISO, 2009) (一)授權與承諾

風險管理需要堅定而持續的承諾該組織的管理以及戰略和規劃。管理階層應:

明確的表達認同及簽署風險管理政策;向所有利益關係人傳達風險管理的效益;

辨識風險管理執行指標與組織執行狀況是否一致;確保風險管理目標與組織的目 標、策略一致;確保遵循法律及規章;以及確保必要的資源分配至風險管理。彼 得‧杜拉克說過:「決策不再是由少數的高階經營者負責,而是組織所有層級。」

(Drucker, 2002),風險管理既然是管理的一種,自然也如是。

(二)設計風險管理架構

在設計風險管理架構時必須要瞭解組織及周遭環境;風險管理政策;融入組 織程序;負絕對責任;提供合適的資源;建立內部溝通與報告之機制。

(三) 執行風險管理程序

在實施風險管理程序時,組織應:確定適當的時機和實施程序的策略;使用 適用於風險管理政策,組織流程和技術;符合法律和規章要求;確保決策,包括 發展和設定的目標,是否合於風險管理程序的結果;保存資料和訓練程序;與利 害關係人溝通和磋商,以確保風險管理架構依然適當。

(四)監測與審查風險管理架構

為了確保風險管理是有效的,組織應:對照指標評量風險管理績效,定期審 查是否恰當;定期測量風險管理計劃的進展和偏差;定期檢討風險管理架構、政 策和計劃是否仍然適當以因應組織內外環境的變化;風險管理計劃的進展和風險 管理政策正在上的報告;並檢討風險管理架構的有效性。

(五)持續改善風險架構

組織根據監測和審查的結果,決定應如何改善風險管理架構、政策和計劃。

這些決定應持續不斷的改善組織的風險管理文化。這個持續改善的架構需要組織 授權與承諾

設計風險管理架構

執行風險管理程序 持續改善

風險管理架構

監測與審查 風險管理架構

(38)

全體的參與。

四、風險管理的程序

風險管理程序應成為組織管理文化和慣例的一部分,並針對組織特性訂製。

一個完整的風險管理程序應如圖 2-6:

圖 2-6

ISO31000 風險管理程序圖

引自 ISO 31000: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ISO, 2009) (一)溝通與協商

組織內外的的利害關係人對於風險的認知是會影響組織對於風險評估與處 理的,所以執行風險程序的早期階段進行溝通與協商,確立整個組織的風險認知,

透過一個適當的外部和內部的溝通和協商計畫帶來不同專業領域的分析,確定利 害關係人之利害是可以理解,風險是可以識別的。

在溝通協商過程中,要充分溝通組織內外每個利害關係人對風險的認知,因 為每個利害關係人對風險都有不同的立場、價值觀、需求和概念,透過溝通協商 的過程才能獲取更全面的風險資訊。

(二)確立環境

確立環境應依據組織的成立背景闡明組織目標,再依此定義內外部風險並確 定範圍與標準。

1.確立外部環境:外部環境就是指組織實現目標的外在背景環境。訂定 風險目標時須考慮到組織外部利害關係人的觀感和文化與法律的規 範。也就是說組織外部的法律規定與社會觀感等。

2.確立內部環境:內部環境就是指組織實現目標的內在背景環境。其中 風險 評估

確立環境

風險識別 風險分析

風險評量

風險處理 溝通

與 協商

監測 與 審查

數據

圖  2-3  風險分類圖  引自「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  (鄭燦堂, 2007)  所以在做風險管理的準備時,必須先找出可能影響組織經營的風險,並加以 辨識與分析,如此才能進行管理計畫。  伍、風險的要件與性質  風險之組成有其要件與性質,茲整理如下  (鄭燦堂, 2007):  一、風險的要件:  (一)須為不確定  這裡的不確定是指說風險雖有其規律性但也有機率性。風險事故是否會發生? 何時會發生?發生後的損失有多嚴重?則非一定。例如飲酒開車有車禍的風險, 可是飲酒後開車不一定會發生車禍,飲酒開車幾時
圖  2-10  2010 年台灣地區各類校園安全事件比例分布圖  資料來源:教育部九十九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  (教育部校安中心,  2011)  再從各單項內部細項針對本研究的國中小資料分析,居首位的疾病以法定傳 染病腸病毒佔其中 72%遠超過其他疾病並集中在國小,由於學校是學生群聚場所, 極易傳染此類傳染病。再來就是歷年來都在前二位的校園意外,校園意外中第一 名是交通意外佔其中的 44%,第二名是運動遊戲傷害佔 18%。但根據各級學校 通報分析,交通意外以大專高中為主,而國中小則以運動遊戲傷
表  2-6  台灣地區國中小常見校園事件一覽表  類別  國民小學  國民中學  意外事件  1.其他意外傷害  2.運動、遊戲傷害  3.校外交通意外事件  1.其他意外傷害  2.校外交通意外事件 3.運動、遊戲傷害  4.學生自殺、自傷  安全維護事件  1.校屬財產遭竊  2.其他校園安全維護事件  3.其他財物遭竊  1.校屬財產遭竊  2.其他校園安全維護事件 3.其他財物遭竊  校園暴力事件 或偏差行為事 件  1.其他校園暴力或偏差行為 2.肢體霸凌 3.疑涉偷竊  1.一般鬥毆  2.其
表  2-7  校園事件等級表  等級  人身損失  財產損失  損失影響力  甲  死亡或有 死亡之虞  新台幣100萬以上  亟需教育部或其他單位協助及其他可 能引發媒體關注、社會關切之事件。  乙  重傷  新台幣10 萬元以 上,未達 100萬元  其他未達甲級事件程度,且無法即時處理之事件。  丙  輕傷、疾病 由學校協 助送醫處 理者  未達新台 幣10萬元  整理自教育部九十九年各級學校校園事件統計分析報告   (教育部校安中心,  2011)  根據教育部校安中心統計 2004-2008 年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Due to low birth rate and setting up many new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vocational schools, now the rate of entering a higher schoo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has

By using Balanced Scorecard (BSC),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nstruct indicators of school management with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or L junior high school in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 volumes in the School Mathematics series contain brief review notes, selected questions with detailed solutions, and test questions with answers.. We hope you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lie in the effects of real situated mobile learning on loc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Methodologically speaking, 23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