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體育課學習動機之影響。本 章共分為六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第三節研 究假設;第四節名詞解釋;第五節研究範圍與限制;第六節研究的重要性,以下 加以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由於靜態生活型態盛行,學童缺乏運動、痴迷網絡、體重超標、體質不佳等 問題日趨嚴重,根據教育部體育署(2014)統計,超過兩成國小學生每天運動不到 三十分鐘,國中學生增加到四成,高中更高達六成,健康體適能隨著學生教育階 段上升而下降。為提升兒童及青少年身體素質,增加身體活動時間,教育部啟動

「SH150(Sport & Health 150)方案」,期望高中以下學生每天在校運動三十分 鐘,每週一百五十分鐘。國民體育法亦於 102 年 12 月 11 日修正公布,明定學校 應安排學生在校期間,除體育課程時數外,每日參與體育活動之時間,每週應達 一百五十分鐘以上之規範,充分體現政策宣示及實踐意涵。培養新世紀公民是教 育的重要責任,健全的現代國民,身心健康是首要條件。因此,體育是學校教育 重要的一環,對體育教師而言,體育教學就顯得特別重要,在世界主要先進國家 中,都極為重視體育課的安排。

體育教學是以學生、教材、教師、體育場地設備、教學集團等五個因素所構 成,其中,教師的因素最為重要(吳萬福,1990)。教師是最直接學生接觸,故從 人的觀點來探討,將會有最直接的效益。教學乃透過課程與教材,在與學生的交 互作用中實施教學目標的過程,而教學目標或課程內容並非原原本本地傳遞給學 生,因為教師會將目標或課程加以個人的詮釋,學生對教學結果而產生不同的感 受與經驗(歐用生,1989)。是故,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舉足輕重,攸關整個 教學的成敗,教師主宰著教學成效,體育教師更是如此。為了提升體育教育品質,

體育教師必須展現本身特有的教學能力及教學表現,來影響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 趣,並提高運動學習的效果。教學風格是吸引學生參與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什 麼樣的教師教學風格可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而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是值 得探討的議題。為此,本研究欲探究體育教師教學風格的現況為本研究動機之 一。

體育,有別於其他學科的教育。它是一門包含各種運動技能、技巧、技術及 且需要精確、協調及速度的學問(黃清雲,2000)。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加強 認知與技能很重要,但也應注意與觀察情意層面的變化,以及學習環境的氣氛,

讓學習者有一個想學習的動機。動機對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認知、情意和行為

的影響極為廣泛,尤其國中階段為大多數學生完整接受體育課程的初始階段,這 對將來成年時是否能繼續保有規律運動習慣影響甚遠。McCown, Driscoll, 和 Roop (1996)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很複雜的心理過程,認為學生的學習可能受 到個人的目標、信念、自我概念、環境、別人的期望及社會價值等因素的影響。

Weinstein (1988)認為成功的學習者應具備的五項特質:動機、注意力、瞭解、回 憶與放鬆心情,其中第一項特質即是要有動機去學習。換言之,在學習歷程中,

凡能促使學生自動學習的行為皆稱之為學習動機。然而,什麼因素會使學生有更 高的學習動機呢?這是許多教育家都關心的議題,亦有不少學者紛紛投入研究中

,希望找出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之策略。吳知賢(1990)對學習動機進行深入探 討後指出,學習動機雖然是學生本身的學習條件,但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卻與教 師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本研究欲探討影響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實證,為本研究動 機之二。

關於學習動機目前雖然有相當多的學派理論都不盡相同,但學習動機對於學 習行為的影響因素是皆為贊同的。更進一步分析影響學習動機因素則有相當多,

包括學校、同儕、教師、課程等。九年一貫課程強調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其 中一項即是學習能力,而學習動機為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但經常被忽略。因此,

體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在學習動機上賦予更多的焦點,方能在學習過程中

,維持學生高昂的學習態度,進而達成有效且具有意義的學習。

學習是一個雙向的歷程,教師授課的學習者是學生,是學習行為中的主體。

過去相當多的研究都把重點放在教師本身,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學生影響 教學結果如同教師的影響一樣重要,而逐漸重視學生知覺在教學行為影響學習結 果歷程中的角色(郭玉生,1985)。,換言之,學生對體育課的自主性參與,將為 決定體育課成功與否的要素之一。鑒於此,本研究將探討學生對體育教師教學風 格的知覺為本研究動機之三。

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重要課程之ㄧ,能提供每個學生參與運動的機會,是提 升國民體適能的基礎,Sallis 與 MaKenzi 曾提到體育課中的正向經驗會影響學童 在成人後從事身體活動。是故,了解影響學生將體育視為一個有價值、有趣、有 意義的課程,抑或是視體育為沒有價值、無聊、無意義的課程之因素是很重要的。

而學生常因自身對教師的主觀知覺會影響到學習意願,因此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 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即為本研究所關注的焦點,此為本研究動機之四。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研究目的

(一) 探討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之現況。

(二) 比較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之 差異情形。

(三) 探討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之相關情形。

(四) 探討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體育課學習動機之預測力。

二、研究問題

依據上述目的,本研究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之現況為何?

(二)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是否 有顯著差異?

(三) 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體育課學習動機是否有顯著相關?

(四) 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體育課學習動機是否具有預測力?

第三節 研究假設

依據本研究前述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本研究將驗證下列假設:

一、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上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背景變項的學生在體育課學習動機上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與其體育課學習動機有顯著相關。

四、國中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對其體育課學習動機具有顯著預測力。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為了使研究主題易於了解,本節將針對與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加以說明 如下:

一、學生知覺(Students' Perception)

知覺係指經由感官以覺知環境中物體存在、特徵及其彼此間關係的歷程,亦 即個體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獲得訊息,進而對其周遭世界事物做出反應或解釋的 心理歷程(張春興,1995)。本研究所稱之「學生知覺」則定義為澎湖地區國中七 至九年級學生在本研究之「學生知覺體育教師教學風格量表」中之得分,採 5 分量表,學生在各層面分數越高,表示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風格感受越深刻,其目 的在探知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感受對其體育課學習動機是否有影響。

二、體育教師(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依教育部(2013)「體育衛生計畫評鑑」指標,體育教師定義為於學校教授體 育課之教師(含配課),代理、代課體育課程之教師人力不列入。本研究所稱之體 育教師,係指 103 學年度任教於澎湖縣國民中學,並擔任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體 育教學之合格正式教師,但不包含校長或代課、兼課教師。

三、教學風格(Teaching Style)

教學風格係指教師在任何情境、任何時間較為一致的行為特質。包含教學方 法、教學行為、師生互動以及教學模式 ( Conti, 1989)。本研究的「體育教師教 學風格」係指研究參與者於本研究之「體育教師教學風格量表」編製之問卷中的 得分。「體育教師教學風格量表」分為「權威型」、「民主型」及「放任型」三個 層面,計分方式即將各層面所有題目分數相加,比較研究參與者在三個分層面上 的平均分數,得分最高者,代表學生知覺到的體育教師教學風格類型即為該型。

四、學習動機 (Learning Motivation)

學習動機係指引起學生學習,維持學習活動,並導向學習活動趨於教師所設 定目標的心理歷程(張春興,1996)。本研究中的學習動機是指學生對於體育課的 學習動機,係根據 Keller (1999)所設計改編的 ARCS 學習動機量表。ARCS 中 的四個層面分別為:專注力、相關性認知、自信心及滿足感,其意涵如下:

(一) 專注力(Attention):係指能引起學生好奇新或興趣,並且可以使其持續 維持。本研究之專注力係指在 ARCS 問卷分量表中 1~6 題之得分。

(二) 相關性認知(Relevance):係指能滿足個人的需求與目的,使之產生積極 學習態度。與個人的重要性及價值相關,告訴學生學習結果對個人慾望 或目標的重要。本研究之相關性認知係指在 ARCS 問卷分量表中 7~15

題之得分。

(三) 自信心(Confidence):係指學生能察覺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有把握可 以成功完成學習的心態。讓學生相信成功在於自己的努力,對學習是正 向成功與期望。信心與成功的期望有密切關係,過往的經驗、個人因果

(三) 自信心(Confidence):係指學生能察覺可以經過自己的努力,有把握可 以成功完成學習的心態。讓學生相信成功在於自己的努力,對學習是正 向成功與期望。信心與成功的期望有密切關係,過往的經驗、個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