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生產力是衡量企業運用資源效率及生產績效的基本指標,生產力越高代表企 業在製造技術、管理水準、組織效率等各方面有所提升,進而使廠商有較高的競 爭力和獲利性,因此,協助企業提高生產力常常是國家執行的重要政策,在增強 國家經濟中有著必要的地位。

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政府逐漸開放活絡市場及多元交易,鼓勵 各類型產業的經營及擴展,促進國內投資及吸引外資,使中國從以農業、製造業 為主的國有生產實體轉型成以非國有企業占多數的經濟型態。不過,因為個體和 私營經濟、外資經濟迅速起飛,中國陷於計劃和市場的矛盾關係讓國家發展受阻,

直到 1992 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 產力,消滅剝削和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這不但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 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更點出了提高生產力對國家興起的重要性。

中國的企業類型有很多,例如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與港澳 台企業1等,但對於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國有企業的扶植遠早於其他型態企業。

國有企業是指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登記註冊的經濟 組織,企業的全部資產歸全民所有,由政府佔有終極所有權;國有企業在制度、

目標和管理上都和他種類型企業截然不同,也負擔著彌補市場失靈和一部分的社 會責任。而中國的國有企業在國家安全、重點產業和經濟命脈上更是扮演領導者 的角色,引領國家整體經濟持續向上發展;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統計,2012 年 中國最大的前 500 個企業總收入為 44 兆 9 千億元,相當於 2011 年 GDP 的 95.3%,

其中有 310 家國有及其控股企業,其營業收入占上述比例的 81.87%,淨利潤占 比則高達 83.61%。另據中國國務院國資委資料,2011 年 117 家中央企業累計實

1 若要細分可分類為國有企業、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聯營企業、有限責任公司企業、股份 有限公司企業、私營企業、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其他企業等10 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2

現營業收入 20 兆 2 千 4 百億元,相當於同年中國 GDP 的 42.9%,可見國有企業 對中國經濟有著卓越的貢獻。因此,如何增強國有企業的技術及經營,使其生產 效率提高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大重點。

長久以來,出資人不到位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國有企業,過多的行政干預 是其效率低落的原因之一,而在 2003 年相繼成立的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 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和地方國資委就是為了明確國家股東的身分,統一管理國 有企業及資產,加強監管營運體制,制訂國有企業改革方針及擬訂相關的中國整 體發展策略,目的是讓國有企業更有生產力,在國際間更有競爭力,帶動其他企 業向上發展使國家經濟實力更堅強。

比對中國國資委成立後的國有企業資料,我們發現國資委的政策的確和國 有企業的相關發展一致,例如數量下降而規模及利潤呈現上升趨勢,但目前具體 探討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生產力影響的研究非常少,也無判斷國有企業獲利上升是 由於生產力的改變。所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以中國規模以上製造企業為例,運用 Olley-Pakes 三階段估計法衡量企業的總要素生產力,再使用差異中之差異法檢 視國資委的成立對國有企業的生產力有無影響,探討國資委是否有達到設立目標 使國有企業生產力提高,評估其對國有企業改革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節 章節安排

本文共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章為研 究背景,介紹中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歷程和國資委成立目的及其功能;第三章為文 獻回顧,分成生產力衡量、差異中之差異法和與國資委相關的三小節文獻探討;

第四章為研究方法,說明本研究使用的 Olley-Pakess 三階段估計法和差異中之差 異法的模型設定;第五章為實證結果分析,說明模型的變數設定、敘述統計和迴 歸結果;最後於第六章闡述本研究之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圖一 研究流程架構圖

研究目的:研究2003 年國資委的成 立,對中國國有企業生產力有何影響。

研究背景: 1.國有企業改革之概況 2.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文獻回顧: 1.生產力衡量方式之文獻探討 2 差異中之差異法之文獻探討 3.與國資委相關研究之文獻探討

研究方法: 1. Olley-Pakes 三階段估計法 2.差異中之差異法

實證結果: 1.生產力估計

2. DID 法估計之生產力效果

結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