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

人類歷史進入廿一世紀,這是一個嶄新的年代,從傳統勞力經濟進入到知識經濟,對企 業、對組織而言,無論是組織結構或組織能力,都需要採取知識經濟時代的做法。在過去多 採專業分工方式,強調命令、控制、設計,以效率為主要考量,形成科層式為主的組織結構,

但是這樣的組織結構往往不適應快速變化的新時代,而逐漸轉變為更彈性的組織結構。此外,

在組織能力方面,過去較強調個人層次的技能提升,認為個人技能提升,整體組織能力就獲 得提升,或是較強調職務相關技巧與知識。然而,隨時經濟環境不斷演變,團隊在企業中的 重要性越來越獲得重視。

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使用團隊的工作型態在運作,或是說團隊已經是企業或組織在運作時,

很一般性的工作型態。從高階經營團隊、專案團隊、新產品開發團隊、研發團隊到最基層的 銷售團隊,各式各樣的團隊存在在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從大學、研究所到進入社會,我 們已經很習慣團隊合作的工作模式,即便不包括出社會前的經驗,我們經常同時屬於至少一 個或一個以上的團隊,擁有多種不同的團隊經驗。不管是失敗或成功經驗,印象深刻的經驗 甚至會長時間伴隨著我們,無時無刻都可能會再想起。由團隊經驗,我們可以了解團隊合作 是一個歷程,不見得一定是表現最棒的團隊經驗會深存內心,有時候反而是過程中有最多付 出,可能帶著一些扭轉挫折的成功經歷會影響最長久。

團隊經驗是有價值,企業的徵才條件經常要求必須具備團隊經驗。之所以如此,一方面 是因為具有團隊經驗的求職者,會更懂得如何與同事間團隊合作,此外也透露出企業越來越 普遍以團隊進行工作的事實,所以『具有團隊經驗』是企業挑選人才的重要指標。團隊經驗 是個人的無形資產,屬於個人層次,當層次提升到團隊層次,就成為團隊合作能耐。

1

所謂團隊合作能耐,是指團隊合作所需具備的知識、技巧、能力、和其他特徵(KSAOs) (Salas, Rosen, Burke, & Goodwin, 2008; Cannon-Bowers, Tannenbaum, Salas, & Volpe, 1995;

Salas and Cannon-Bowers, 2000),換言之,它又包含團隊認知(知識)能耐、團隊行為(技巧)能 耐、團隊態度(情感)能耐三大類能耐因素。擁有較高度的團隊合作能耐,代表團隊在給定相 同條件下,能夠產出更好、更傑出、更優秀的表現。不容否認,在我們學習與工作經驗,擁 有最聰明成員且擁有最豐富資源的團隊,不見得是最優異的團隊,反而是在團隊合作的過程,

成員間更願意付出、分享、學習與調適、更有默契的團隊才是最優秀的團隊。

團隊對企業越來越重要,研究團隊的相關文獻也越來越普遍,絕大多數的團隊研究都採 用I-P-O 模式(McGrath, 1964)來探討影響團隊效能的因素與原理。此模式最主要的貢獻是將 歷程觀念帶入團隊研究,所謂歷程是指團隊產生效能的過程活動與狀態(Cohen & Bailey, 1997),要了解團隊效能,不能僅研究團隊有什麼,還需要知道團隊產生效能的歷程做了什 麼,也就是說團隊效能是團隊動態歷程的不斷循環,在這個循環的過程,團隊合作能耐也會 產生動態改變,最基本的就是不同歷程階段,團隊合作能耐的重要性會不同(Ilgen,

Hollenbeck, Johnson, & Jund, 2005),倘若我們能夠對團隊歷程動態性有更深層的了解,想必 對團隊效能會有更多、更深的認識。儘管團隊歷程如此重要,由於歷程的動態性研究難度高,

過去多數的團隊I-P-O 研究仍然偏向靜態,將團隊歷程視為單次性、線性的因素(Mullen &

Copper, 1994)。

組織中的團隊,從最高階層的經營決策團隊、新產品開發團隊、專案團隊、品質改善團 隊、到最基層的銷售團隊,不同團隊負責任務不同,經歷不同團隊歷程,需要的團隊合作能 耐也不同。因為,創新對企業生存與發展是息息相關,團隊創新是團隊效能活動中最重要的 一種,也是團隊研究者所關心的重要議題。就投入因素來講,多元化團隊、外部連結結構、

團隊守門員角色都已經有相當清楚的研究,但是就團隊歷程因素,到底哪些團隊合作能耐會 影響團隊更創新則仍較缺少。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有三:第一、深入研究以了解團隊合作能耐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 團隊效能;第二、深入研究團隊創新歷程,嘗試將其細分為二個以上的子歷程階段加以研究;

第三、深入研究在不同子歷程階段,團隊合作能耐的重要性變化,以更清楚團隊歷程的動態 性。藉由研究團隊合作能耐重要性於團隊創新階段變化,可以對團隊創新歷程有更深入的了 解與認識。

第三節、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文獻整理來建立基本假設與研究架構,並運用灰關聯分析法進行團隊創意、團 隊創新二個歷程階段的團隊合作能耐重要性分析。研究流程如圖1.1 所示。

圖1.1、研究流程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