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功能調和度

一、 功能調和度的定義

Mittal et al. (1990) 品 牌 的 功 能 屬 性 與 象 徵 屬 性 構 成 品 牌 知 識 (brand knowledge) 。前者功能屬性表示品牌的產品功能;後者象徵屬性表示品牌的抽 象意念。自我調和理論運用在功能面作探討時,被稱為功能調和度(functional

congruence)。功能調和度的定義是消費者知覺到產品所提供的功能與自我需求

的適合程度(Sirgy et al., 1991)。Kressmann et al. (2006) 消費者對產品的實用性具 有某種理想性的期待,購買品牌時亦會考量產品是否具有同樣的特徵;此時,

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品牌所提供的產品功能性基礎上。

二、 部落格社群所提供的功能價值

Dholakia et al. (2004) 參考傳播學研究中已臻純熟的使用與滿足理論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paradigm) 來瞭解人們參與虛擬社群的動機。過去使用與滿足理 論認為閱聽人是主動的媒體使用者,人們使用媒體是為了滿足特定需求。虛擬社 群是當代熱門的傳播媒體之一,是網友們分享資訊的重要場域,滿足使用者的資 訊需求,是為虛擬社群的資訊性價值(information value)。引用使用與滿足理論發 現,虛擬社群亦提供工具性價值(instrumental value),人們藉由社交互動達成不同 的任務,諸如: 尋求問題解答、提出自身觀點、引發構想或是產品推薦等。傳播 學學者們將資訊性價值與工具性價值區分,然而於行銷學研究領域上將之彙整為 目的性價值(purposive value)可能較為適當,表示價值來自於使用者實現預先決 定的工具性目的,包括資訊的給予與接收。目的性價值聚焦於使用者的功利性觀 點(utilitarian concerns),表示使用者連結自我至外部的目標。

第二種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是自我探索(self-discovery),表示使用者透過社 交互動來瞭解自我。自我探索有兩種角度,第一種角度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獲 得社會性資源 (social resources) ,促進自己達到未來計畫(McKenna and Bargh, 1999)。第二種角度的自我探索,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來幫助型塑(form)、定義 (define)自己,或是推敲(elaborate)出自己的喜好(preferences)、興趣(tastes)與價值 觀(value)。自我發現聚焦於使用者的本質性觀點(intrinsic concerns),表示使用者 瞭解自我的組成(Dholakia et al. , 2004)。前述之兩種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都與自 我相關(self-referent),主要探討使用者的自我觀點。

第三種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是 維繫人際連結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connectivity),表示使用者透過虛擬社群與他人建立並且維繫關係,來獲得社會

性支持(social support)、友誼(friendship)與親密感(intimacy)等社會性價值。許多 研究指出,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主要是為了消除寂寞(dispel loneliness)、認識同 好(meet like-mined others)以及獲得陪伴(received companionship) (McKenna and Bargh, 1999; Well-man and Gulia, 1999)。

第四種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是社會性增強(social enhancement),表示使用者 藉由對虛擬社群的貢獻來提升自己的社會性地位(social status),取得他人的接受 或是認同(Baumeister, 1998)。許多研究指出,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回答他人問題 或是提供資訊是為了獲得同伴的認可(recognition by peers) (Hars and Ou, 2002)。

前述之兩種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都與群體相關(group-referent),主要探討使用者 與其他使用者的關係。

第五種虛擬社群使用價值是娛樂價值(entertainment value),表示使用者從 自身參與或是與他人互動中得到樂趣或是放鬆。許多研究指出,虛擬社群的使 用 者 能 夠 透 過 探 索 虛 構 識 別 (fictional identities) 或 是 解 決 虛 擬 挑 戰 (virtual challenges)中來獲得娛樂價值(McKenna and Bargh, 1999)。

部落格社群亦帶給使用者上述虛擬社群的使用價值,例如: 社群中各式主題 內容的美妝部落格,介紹讀者豐富的產品資訊,社群的留言互動工具方便讀者 用來對部落客進行發問,讓讀者對產品的使用有更精進的瞭解,部落格社群不 僅提供使用者學習的效益,在自我認知方面也得以促進。部落格社群的使用者 在社群中貢獻產品知識,分享產品的消費經驗,在其他消費者同儕間獲得如同 專家的地位,可能影響他人對產品的購買決策。拜訪心儀的部落客亦帶給使用 者歸屬感或是認同感等社會性價值,投入愈多參與部落格的時間,愈發建立緊 密的人際締結,讀者參與自己有興趣的部落格主題,亦帶來愉悅或是自我滿足 等使用價值。

根據 Fournier (1998) 品牌功能方面的卓越表現,能與消費者建立出愈強的 品牌關係。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功能調和度可以促進品牌關係品質(Huber et al., 2010)。本研究延伸品牌所具備的產品功能概念於部落格研究上,認為部落格社 群亦提供使用者功能性價值,部落格社群帶給使用者的功能調和度,促進了讀 者感知與部落客之間的關係品質。本研究採納 Dholakia et al.(2004)彙整的虛擬社 群的五種使用者價值,分別為目的性價值、自我探索、維繫人際連結、社會性 增強、娛樂價值等五項變數來反映部落格社群的功能價值,建立了假說如下:

【H3】讀者對部落格社群的功能調和度愈高,愈有助於提升部落客與讀者之關 係品質。

三、 自我形象調和度對功能調和度的影響

Markus 與 Sentis (1982)當個人處理資訊時,傾向於優先處理與自我攸關 (self-referred)的資訊。消費者評估品牌所提供的產品功能前,會優先考量與自我 攸關的訊息,例如: 品牌的形象或是個性。高度的自我調和度會引發高度的功能 調和度(Sirgy, 1986)。因此,當消費者與品牌的自我調和度愈高,消費者對品牌 愈具有正面的態度,自我調和度造成消費者衡量產品的功能面時,較容易偏向正 面傾向(positive bias)的態度。然而,當消費者與品牌的自我調和度愈低時,消費 者對品牌愈具有負面的態度,自我調和度造成消費者衡量產品的功能面時,較容 易偏向負面傾向(negative bias)的態度 (Sirgy et al., 1991)。Kressmann et al. (2006) 嘗詴運用自我調和理論用來預測消費者對汽車品牌的忠誠度 (brand loyalty) ,發 現自我調和度透過功能調和度、產品涉入或品牌關係品質對品牌忠誠度可產生直 接與間接效果。

關於正面的自我調和度導致正面的功能調和度的這個觀點,受到學者們長 期的討論(Mangleburg et al., 1998; Sirgy et al., 1991; Sirgy and Su, 2000)。自我調和 度較功能調和度優先發生的原因,來自於消費者先判斷品牌的象徵屬性而後判 斷品牌的功能屬性。過去研究顯示消費者一旦接受品牌的象徵性屬性,消費者 對品牌愈具有高度的涉入程度(O'Cass, 2000; Zaichkowsky, 1985)。由此可知,自 我調和度強化了消費者對產品的涉入程度,讓消費者更願意處理產品的功能性 資訊。

Sirgy et al. (1991) 研究認為自我調和度與功能調和度都正面地影響消費者 行為。相較於自我調和度,功能調和度用來預測消費者行為時效果較強。但是,

功能調和度具有被自我調和度所傾向的效果(bias effect),意即自我調和度影響功 能調和度。Sirgy et al. (1991) 描述此種結果可以用以解釋實務上行銷管理者與消 費者溝通品牌訊息的方法,可供對應的理論尌是多屬性態度模式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 model) 以及自我形象調和模式 (self image congruence model) 。多屬性 態度模式指出產品功能屬性可以用以預測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意圖或使用傾 向,而自我調和模式則使用象徵和形象屬性來改變消費者行為。實務上的運用

為行銷人員藉由產品形象的描述,促進消費者處理產品功能的資訊。

圖 2.1 自我形象調和度、功能調和度及消費者行為三者之關係

資料來源: Sirgy et al. (1991)

本研究延續過去的研究結果,同認為部落客與讀者之自我調和度愈高,愈 有助於提升部落格社群與讀者的功能調和度,此外,區分自我形象調和度為真 實的自我調和度與理想的自我調和度,建立下述假說:

【H4】部落客與讀者之真實的自我調和度愈高,愈有助於提升讀者對部落格社 群的功能調和度。

【H5】部落客與讀者之理想的自我調和度愈高,愈有助於提升讀者對部落格社 群的功能調和度。

+

+

自我形象調和度 +

功能調和度

消費者行為

弱效果 強效果

第五節 部落客的社會影響力

Deutsch 與 Gerard (1955)將社會影響力分為兩種形式,分別為資訊的社會影 響力以及規範的社會影響力。資訊的社會影響力(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表 示影響力來自資訊的真實驗證 (evidence about reality),個人願意遵從有影響力的 他人或是團體,是因為認為對方能夠提供令人信服的資訊。而規範的社會影響力 (normative social influence)表示個人願意遵從是為了滿足有影響力的他人或是團 體的期待(conform to the expectations )。

Kelman(1961)認為社會影響力對人們有不同層次的影響效果,有些影響力只 會讓人從事公眾性的遵從(public conformity),例如表面上的言語或行動支持,但 不涉及個人信念的改變;而有些影響力卻能使人欣然接受(private acceptance),影 響效果較為持久,並且人們會將影響力整合到自己的價值觀中。學者們認為需要 將社會影響力做不同程度的區分,因為他們發現社會影響力引起個人態度的轉變,

接受他人的影響力與個人不同的動機有關,Kelman(1961)將社會影響力分為三種 層次(levels),分別是順從、認同與內化。

一、 順從

順從(complance)指個人接受他人或是團體的影響力,來自於想要得到對方 贊同的反應(favorable reaction),想要獲得有影響力的他人或是團體所掌控的獎賞 (attaining rewards),或是避免不遵從後所招致的懲罰(avoiding punishments)。個人 可能在有影響力的他人或是團體面前,表現適當的言論 來取得對方的許可 (admission)。對那些有影響力的他人所提出的要求,個人會盡量的去滿足;除此 之外,他們還會猜想有哪些事情他們可以去做,因為這樣也許可以從影響力者那 邊得到他們想要的回應(desired response),而這些都是個人端看情況才會表現出 來的行為,與自我信念(private beliefs)的改變並無關係(Kelman, 1961)。Dabholkar

與 Bagozzi (2002)人們將自己視為社會中的個體,會敏銳地察覺他人對自我的觀 感,是為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自我意識愈高的人,愈關注他人如何看 待自己的行為(Fenigstein, Scheier, and Buss, 1975),人們在乎他人的反應,並且評 估自己的行為表徵,以符合他人對自己的期待(Laiwani, Shrum, and Chiu, 2009)。

使用者參與虛擬社群可能產生社群規範壓力(normative community pressure),

表示使用者參與社群活動,成員有義務從事某些行為而產生的負面的遵守壓力,

有 時 雖 然 沒 有 明 文 規 定 , 用 默 示 方 法 也 能 告 訴 社 群 成 員 應 有 的 行 為 規 範 Algesheimer et.al (2005)。社會心理學家指出,社群規範壓力能有效的管理社群,

有 時 雖 然 沒 有 明 文 規 定 , 用 默 示 方 法 也 能 告 訴 社 群 成 員 應 有 的 行 為 規 範 Algesheimer et.al (2005)。社會心理學家指出,社群規範壓力能有效的管理社群,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