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田徑為運動之母,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國小階段的田徑選手,已達到動 作成熟前期,隨著年齡的成長,動作技能更成熟,此階段速度素質增長最大。構 成 田 徑 運 動 項 目 主要 的 動 作 為 跑 (running)、跳( jumping)、擲( throwing)。

而60公尺徑賽為國小最短距離的競賽項目,需要更好、更高的抗壓性、敏捷性及 爆發力等。

身心學(Somatics)強調身心覺察的能力,讓人們學習體驗重新自我調整、放 鬆身體與靜心調息的方法;然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以身 心學為理論基礎,透過肢體動作探索來覺察身體感受,藉著意識的覺察,對自我 身體、心智有效的加以調整與感覺,達到身心放鬆與身體敏銳能力的效果(林大 豐、劉美珠,2003、2007;劉美珠、林大豐,2003)。

本研究根據身心學理念,編排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選手於課程中增進自我 運動能力,進而探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提升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的 效果。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 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各項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五節為研究重要性。希望藉由本研究能提供國小田徑選手及教練一個 訓練策略及選擇訓練方式之參考。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田徑為運動之母,國內外相關研究不勝枚舉,舉凡國內學者田慶嚴、李誠志、

林正常、林作騰、林漢龍、馬明彩、熊西北、高全寬、張君賢、陳全壽、鄭學榮 蘇國信、鍾志忠等人對田徑運動研究中指出,經由各種訓練能提升選手運動能力 的表現,但針對國小田徑運動研究在國內並不多見。

國小階段的學童,基本上具備了動作成熟的能力,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更 成熟(高全寬,2003),運動訓練關鍵期為介於兒童期與青年期間的青少年階段,

約為 7 歲至 15 歲;運動能力的發展與速度能力的提升在個體 12 歲時期,逐漸趨 於成熟而且穩定,對於培養跑步運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肌力發展與耐力訓練,可 逐步發展到個體 15 歲,並達最佳狀態(鄭學榮,1979),可以說國小階段是發展 速度素質的最佳時期。

田徑運動以跑、跳、擲三種為其基本運動能力,其訓練的方法很多,如重量 訓練、間歇訓練、衝刺訓練、增強式訓練、阻力訓練等,主要目的不外乎在增進 速度、爆發力及心肺耐力等運動能力,但國小田徑選手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不適 宜過量的訓練。一般而言,田徑運動的訓練較為枯燥單調,常常容易令國小田徑 選手產生厭倦、疲乏,所以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輔助訓練,以提高國小田徑選 手訓練的興趣是很重要的。運用能增強訓練的效果,又能兼顧國小田徑選手的生 理發展,在不失訓練的效率基礎上,以多樣的方式達到訓練效果,提昇選手的運 動能力,冀望能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與跑步動作結合,將跑步肢體動作發揮到 最好的效果,增強學生身體敏捷性及協調性,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國小的運動代表隊中,田徑運動代表隊是每個學校最基本的運動團隊,也 是培訓運動選手、推展全民運動的基礎階段,所以培養學生從事田徑運動的樂趣,

提高其參與田徑訓練的動機,更可以發現優秀田徑運動人才而加以培養訓練,以 造就明日的田徑運動之星。

研究者本身高中專長田徑運動,曾獲得區中運高男400公尺跨欄第二名,藉由

育科任迄今8年,對體育科教材教法與選手常規控制能勝任,田徑訓練經驗6年,

期間更帶領選手參與田徑比賽多次,對於田徑運動的訓練及帶隊比賽經驗皆很豐 富。目前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在進修過程中,受到 林大豐與劉美珠教授所指導的身心學相關課程之啟發,決定將這個領域的理念應 用於田徑運動訓練方面並進行研究。

研究者在求學階段及教學期間瞭解到田徑運動以跑、跳、擲三種為其基本運 動能力,其訓練的方法很多,如重量訓練、間歇訓練、衝刺訓練、增強式訓練、

阻力訓練等,主要目的不外乎在增進速度、爆發力及心肺耐力等運動能力,但國 小田徑選手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不適宜過量的訓練。一般而言,田徑運動的訓練 較為枯燥單調,常常容易令國小田徑選手產生厭倦、疲乏,所以運用各種不同的 方式來輔助訓練,以提高國小田徑選手訓練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運用能增強訓練動作,又能兼顧國小田徑選手的生理發展,在不失訓練 的效率基礎上,以多樣的方式達到訓練效果,進而提昇選手的運動能力,冀望能 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與跑步動作結合,將跑步肢體動作發揮到最好的效果,進 而增加身體覺察能力、抗壓性、敏捷性及協調性,改變選手衝刺時肢體不協調、

僵硬的姿勢、減緩選手比賽壓力及提升反應靈敏性,並尋找運動最佳姿勢與方法,

進而以增進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快速跑的成績為目標,且能提升學生興趣,能培 養學生終身運動,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因此希望藉本研究提升國小田徑選手對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興趣,來探究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可行方式,期能提供 給運動員及教練未來進行訓練規劃的參考。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小田徑選手經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的學習後,60 公尺快速跑的改變情形。故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基礎,編排一套適合國小田徑選手提升 60 公尺 快速跑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瞭解國小田徑選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情況與學習情形。

(三)探討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實 施之效果。

(四)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二、待答問題

爲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

(一)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編排一套適合國小田徑選手提升 60 公尺快速跑 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發展與實施歷程為何?

(二)國小田徑選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為何?

(三)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 效果為何?

(四)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對於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過程以及國 小田徑選手反應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為何?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界定分述如下:

一、60公尺快速跑成績

以蹲踞式起跑在紅土跑道上進行測驗,測量60公尺跑的時間(單位:秒)。

二、國小田徑選手

依據國民教育法(2010),第二條規定「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 育。」本研究所指國小田徑選手係指一百學年度就讀花蓮縣 A 國小參與學校田徑 訓練之學生,本身對田徑訓練有較高的興趣,經家長同意參與訓練及對外參與比 賽。學生本身運動能力較一般學童為佳,對於訓練有很高的接受度。

三、身心學

身心學(Somatics)是從第一人稱「我」的角度為出發,以探究身心互動關係 與開發覺察能力,重視內在經驗的探索和反省,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操 作,來教育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的一門研究領域(林大豐、劉美珠,2003)。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學即是林大豐、劉美珠歸納為「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

認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 識活動的教育過程,它著重在姿勢、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

並考慮人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以身體操作的方法,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 用方式。」

四、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

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指設計每節40分鐘,共20節之身心動作自我探 索課程,從身體構圖、呼吸放鬆、身體覺察、動作探索及身體與環境空間的動作 探索等活動中來增進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瞭解自我,並從呼吸放鬆方法調整壓力減 少肌肉僵硬情形,藉由動作探索課程找到最佳跑步動作,進而提升60公尺快速跑 的成績。

五、行動研究

蔡清田(2000)指出,行動研究強調「行動」與「研究」的結合,是指實務 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場域中,對其所關注的問題為研究焦點,所進行反思、探究 與批判的研究歷程;其目的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改善工作情境,並增進自我專 業理解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所指的行動研究,是指研究者從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學生及教學上 的問題,透過不斷循環反思的方式,從教學者、學習者與觀察者的角度,進行三 個面向的探討,持續做為改進、修正課程設計的依據,進而改善實際敎育情境之 問題,以發展適合國小田徑選手增進 60 公尺速度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100學年度花蓮縣A國小田徑隊學生共2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中一組為實驗組,參與20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國小田徑選手,共 10人。另一組為對照組,未參與身心動作課程之國小田徑選手,共10 人。

(二)課程實施之編排:以研究者在台東大學所進修之身心學相關課程及身 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習,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課程設計之基礎,並 請教身心動作教育學者劉美珠教授與林大豐教授,針對本研究改善或 提升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來編排相關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課程實施之編排:以研究者在台東大學所進修之身心學相關課程及身 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習,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課程設計之基礎,並 請教身心動作教育學者劉美珠教授與林大豐教授,針對本研究改善或 提升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來編排相關身心動作教育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