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二節 建議

本節依研究發現與結論做成下列建議,希望提供給日後田徑教學者與研究者 作為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

一、給田徑運動教學者的建議

(一)身體的訓練不該只是盲目的操練,而是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及多樣化的 學習。

(二)身心課程的安排可以融入一般田徑運動課程,唯須在上課方式及時間 上稍作調整。課程安排建議如下:

1.身體構圖可以應用在田徑動作教學上,尤其是田徑運動初學者,讓學 習者了解身體構造及動作力量的來源和原因。

2.安排身心遊戲課程以增進田徑運動學習者身體的靈敏性、肢體協調性 及學習與人合作。

3.將身心動作課程與田徑運動技術做連結,有效率的學習田徑動作,如 節奏舞蹈、弓箭步抬腿、拉力繩抬腿及後勾訓練等動作。

4.運用抗力球來替代阻力訓練,讓有趣又有挑戰性的球類課程,來提升 學生興趣,進而增進學生田徑運動各項運動能力。

5.在田徑運動教學或訓練過程,注重學習者的靈敏性、肢體協調性及正 確有效的使用身體,讓他們瞭解有更好的身體使用方式。

6.課程透過呼吸與放鬆把心靜下來,感受身體放鬆的感覺,並在過程中 感受田徑訓練後的身體到放鬆後的身體變化,讓學習者深入探索自己 的身體,增加學習者身體狀態的恢復效率,減少訓練後的身心疲倦。

二、給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教學者

(一)在教學方面

鬆…,做得很好,加油等正向鼓勵引導語。

3.課程的安排應宜以「靜態、動態、靜態」的規劃,多給學生時間體會、

感受,不同節奏和多樣性的學習,可使學生不感到枯燥乏味。

4.課程的進行,可以搭配更多不同的教材及輔助器材,動作的編排設計 也多樣化,則能使學生產生好奇、挑戰和欲嘗試的心理。

5.為求身心教育課程的整體性,可以設計完整的書面資料提供給學習 者,包含身心學理論與課程內容,給學習者對身心動作教育的認知,

對往後的學習會更有持續性。

(二)課程活動時間

1.研究課程實施時間及課堂實施的時間不足,可能影響學生在身體覺察 的深度。

2.課程內容過多,易使教學的節奏過快,導致教學品質降低。

3.課程結束前,應預留一小段時間給予沉澱與回顧,讓身體留下深刻的 體驗。

4.活動的安排,除靜心之外,應盡可能趣味化可以增加身心遊戲,以使 學生有良好的學習動機。

5.在師生互動上,應適時的安排分享時間,引導學生適當的發表,讓學 生對身體的經驗有所反省。

三、未來研究方向建議

(一)本研究對象以國小田徑選手為主要研究對象,未來研究可進一步針對 不同年齡及對象等進行研究,由點、線、面慢慢擴大,使身心動作教育 相關研究資料能更加客觀完整。

(二)目前結合身心動作的田徑教學課程研究甚少,希望日後有興趣對此領 域做研究的研究者,可以就其他田徑項目技能的教學,如跳高或接力,此 類更需要身體覺察與協調性運用的項目,做更多更廣的研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毛興海(2000)。田徑運動教程。北京:人民體育。

王偲潔(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 之影響。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王麗珊(2005)。從體育課程價值取向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價值。雲科大體育,

8,248-257。

田慶嚴(1977)。田徑運動概論。台北市:大海文化有限公司。

吳美慧(2006)。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 效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吳泰榕(2008)。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台東漁村社區國小高年級健康與體育課程 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李世文(2007)。不同訓練方式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速度能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 院,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李誠志(1994)。教練訓練指南。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卓子文(2002)。舞者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一項針對舞者實施身心教育課程的 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周英嬌(2010)。應用身心動作教育提升跆拳道學童身體覺察及核心肌群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大豐(2001)。探索與體驗身體智慧的學問-"身心學"(Somatics)。東師體育,

8,42-47。

林大豐(2003)。身心學(Somatics)的基本論點。東師體育,9,29-35。

林大豐、劉美珠(2003)。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台東大學 體育學報,創刊號,249-272。

林大豐、劉美珠(2005)。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 究。身心教育研究論文集,178-197。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大豐、劉美珠(2007)。身心學(Somatics)概論。體育理論基礎經典叢書(上)

(pp.149-186)。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正常(1986)。運動科學與訓練。台北市:銀河文化有限公司。

林正常(1993)。運動科學與訓練(再版)。台北市:銀河文化有限公司。

林正常(2001)。運動訓練法。台北市:藝軒圖書出版社。

林季福(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開發學童覺察能力與改善脊柱側彎效 果之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台東縣。

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運動教 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林美玲(2005)。身心學在大專體育教學上的運用。大專體育,80,20-25。

林家進(2010)。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 。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林順萍、陳俊忠(1993)。田徑訓練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神經傳導速度、動作反應 時間、敏捷性及瞬發力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3(2),171-189。

林漢龍(2009)。跳繩訓練對國小田徑選手運動能力的影響。國立臺南大學體育 科教學碩士班,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縣。

馬明彩、熊西北(2004)。田徑運動技術教學理論與方法。台北市:諾亞森林有 限公司。

馬明彩、熊西北(2006)。田徑運動-教學理論與訓練方法。台北市:諾達運動行 銷有限公司。

高全寬(2003)。國小低年級動作技能評量與差異分析-以羅東國小為例。台北巿 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國民教育法(2010)(民99年01月27日修正公布)。2010年02月20日,取自:

文,台東縣。

張至滿(1986)。體育測量與評價。台北市:水牛出版社。

張君賢(2008)。田徑訓練對國小學童動作協調能力表現之影響。國立台北教育大 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張鈴(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高中體育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張鈴(2008)。「身體」在那裡:從身心學的觀點探討「未來身體」。身體文化 學報,6,14-24。

許建坤(2009)。身心動作教育對基層員警工作壓力紓解效果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許樹淵(1988)。運動技術教學法。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樹淵(1992)。田徑論。台北市: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鎮顯(2008)。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及樂樂棒球打擊效 能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郭美菊(2004)。坐姿八式動禪-身體覺察訓練對青少年身心覺察能力影響之行動 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 縣。

郭湘南(2008)。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籃球投籃技能課程之行動 研究。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玉鳳(1998)。從動中覺醒(Awareness through movement)。新北市:世茂出 版社。

陳全壽 (1999)。運動教練科學之現況與未來。1999 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 論摘要集,21-23。

陳安婷(2007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作能力影響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陳怡真(2004)。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陶武訓(2002)。優秀短距離選手百公尺跑之分段速度 、步頻、步幅分析 。國 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

黃晴淇(2006)。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教師身心放鬆效果之研究。國立台東 大學體育教學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楊金昌(2009)。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童之影響。國立台東 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東縣。

葉憲清(1976)。田徑指導。台中市:啟華社。

過家興(1998)。運動訓練學文集。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趙 偉(2000)。加強上肢肌肉力量訓練對提高短跑成績的因素分析。少年體育 訓練,25,34-35。

劉一民(1989)。“省心”與“省身”的沈思-“運動身體學”芻論。中華體育季 刊,2(4),23-25。

劉美珠(1999)。一呼一吸中談人體動作(Movement)。學校體育,9(1),17-23。

劉美珠(2002)。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中華體育季刊,16(4) 134-141。

劉美珠(2003a)。身體覺察(Body Awarenss)。大專體育,68,141-147。

劉美珠(2003b)。身心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溜冰訓練之效果研究-以一位花式溜冰 選手的個案研究為例。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4(下),51-68。

劉美珠(2008)。健康養身的新趨勢-身心適能(Somatic Fitness)。國立台東大 學,身心學導論上課講義,未出版。

劉美珠、林大豐(2003)。身心動作教育之應用研究:開發體操選手身心覺察能 力對改善運動傷害之效果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2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 專刊,183-195。

劉美珠、林大豐(2006)。身體構圖(Body Mapping)教材應用於國小六年級健康 與體育課程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95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30-35。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8)。讓「身體」回到「課程」-「體驗學習」再概念化。教育研究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