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的效果 1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3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的效果 13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共實施十週,在第一週課程前及第十週課程實施後,對實驗 組及對照組實施前、後測,並記錄其前後測之秒數記錄於 60 公尺快速跑記錄表 中,完成描述統計摘要表,並以前測所得的成績為共變量,後測所得的成績為依變 量,以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來作資料的統計分析,顯著水準α=.05;因其實 施之方法與過程並無做實驗變項之控制,在未有明確的信效度檢測情形下,不宜做 過分推論課程實施的效果之依據,其意義主要在與質的文字資料相互佐證。

一、60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紀錄

於課程實施實施前與課程實施後,分別實施前、後測,並將所得數據記錄於 附錄二60公尺快速跑記錄表中,並將前後測之成績彙整於表4-17 60公尺快速跑 前、後測記錄表。以下表4-17是選手之60公尺檢測的前後測成績數據:

表 4-17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測記錄表

受測選手編號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前測)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後測)

S01 11.77 11.37

S02 11.27 10.59

S03 11.91 10.80

S04 10.43 10.08

S05 10.47 9.27

S06 10.26 9.91

S07 10.96 9.69

S08 9.75 9.76

S09 9.58 9.15

S10 10.36 9.55

S11 11.40 11.70

S12 11.42 11.33

受測選手編號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前測)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後測)

S17 9.83 9.84

S18 11.91 11.28

S19 12.33 12.34

S20 10.96 10.95

二、60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結果之描述統計

根據60公尺快速跑前、後測的成績數據,完成描述統計摘要表,藉以分析透過 身心動作教育結合田徑運動課程之實施,對選手60公尺快速跑表現之輔助成效如 何。

表4-18 實驗組與對照組60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描述統計摘要表

組別 個數 前測 平均數±標準差

後測

平均數±標準差 前後差 實驗組 10 10.68±0.79 10.02±0.67 -0.66 對照組 10 10.95±0.88 10.81±0.89 -0.14

從表 4-17 中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測的平均秒數,

實驗組的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由 10.68±0.79 進步到 10.02±0.67,進步了 0.66 秒;對 照組的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由 10.95±0.88 進步到 10.81±0.89,進步了 0.14 秒,實驗 組與對照組後測成績都比前測要高,顯示學生經過一般田徑訓練課程,能使成績 有些微的進步,本研究結果與林漢龍(2009)、張君賢(2008)、蘇國信(2008)

等結果相符。但實驗組另外經過十週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進步幅度高出對照組 0.52 秒。

三、組內 60 公尺快速跑之比較

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來分析實驗組與對照組之前測、後測成績是否達到顯著

(一)對照組

對照組學童在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測的成績,利用相依樣本 t 考驗分析所得 到的統計結果列於表 4-19。

表4-19 對照組60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成對樣本 平均數差異

(前測-後測) 標準誤 t值 60公尺快速跑 .142 .39095 1.149

*p<.05

由表 4-19 中可以看出來對照組的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測成績沒有顯著差異

(p>.05)。但對照組學童由前測的成績與後測比較,秒數進步了 0.142 秒。

(二)實驗組

實驗組學童在 60 公尺快速跑各項目前、後測的結果,利用相依樣本 t 考 驗分析所得到的統計結果列於表 4-20。

表4-20 實驗組60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表

成對樣本 平均數差異

(前測-後測) 標準誤 t值 60公尺快速跑 .659 .42826 4.866*

*p<.05

由表 4-20 中可以看出來實驗組 60 公尺快速跑的前後測成績達到顯著差異

(p<.05),且實驗組學童由前測的成績與後測比較,秒數進步了 0.659 秒。

的統計分析,顯著水準α=.05,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60公尺速度表現的差異。

表4-21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摘要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共變項 9.236 1 9.236 55.073* .000 組 間 (迴歸係數

同質性) .150 1 .150 .894 .358 誤差 2.683 16 .168

*p<.05

由表4-21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摘要表得知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結 果,其F值未達顯著(F=.894,p=.358),接受虛無假設,表示兩組迴歸係數的斜 率相同,符合共變數迴歸係數同質性假定,可繼續進行共變數分析。

表4-22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來源 型III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檢定 顯著性 共變項 9.600 1 9.600 57.602* .000 組間 1.474 1 1.474 8.847* .009 誤差 2.833 17 .167

*p<.05

由表4-22共變數分析摘要表得知,將共變項排除後,自變項(組間)所造成的 變異量F=8.847,p=.009,達.05的顯著水準,顯示出接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選 手,在60公尺快速跑的速度進步程度顯著優於對照組;顯示出實驗組對於起跑靈 敏度、協調性與動作使用效率比對照組好,也就是說身體覺察能力及身體使用效 率比對照組較好。

四、綜合討論

綜合以上資料顯示,可以瞭解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 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效果為何?

經統計考驗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效 果 , 從描 述統 計得 知, 實驗 組 的 60 公尺快 速 跑秒 數由 10.68±0.79 進步 到 10.02±0.67,進步了 0.66 秒;對照組的 60 公尺快速跑秒數由 10.95±0.83 進步到 10.81±0.89,進步了 0.14 秒,實驗組進步的幅度比對照組較大,且從共變數分析後 得知,F 值為 8.847,p=.009,達.05 的顯著水準,實驗組在後測成績表現與對照 組間有顯著差異。從以上數據顯示出,研究對象在參與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後,對 60 公尺快速跑的表現秒數,有明顯的提升效果。

分析可能原因:60 公尺快速跑表現出現差異,可能因為在於本研究之身心動 作教育課程重視呼吸放鬆、身體覺察能力及身體使用概念,透過呼吸放鬆,能降 低測驗緊張情緒及肌肉緊蹦狀態,進而提升專注力;透過身體覺察能力及身體使 用概念,提高選手身體靈敏性、協調性、起跑速度及衝刺動作,跑步動作放鬆有 效率,和上述的研究相符。

因此,從以上分析之結果,可以得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田徑選手提升 60 公尺快速跑成績具有明顯的效果。

第五節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

研究者自 99 學年度就讀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後,即跟隨林大 豐及劉美珠教授學習身心動作技法,發現身心動作教育可以讓田徑選手,透過正 確的身體結構認知及意象來加強學習跑步動作,藉由呼吸的學習覺察到身體的變 化、運用靜心提昇覺察身體的能力、經由放鬆開發身體動作更多的可能性及自我 覺察動作,讓有趣的身心遊戲來提升田徑選手跑步的效能,讓田徑運動的學習更 有趣、更有效率及更安全的使用身體,並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

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者經由行動歷程省思,在教學技巧的精進、教材的敏銳 度與熟悉、教學態度的修正、及身心學專業和田徑訓練等教學方面,經由觀察員與 學生的各項回饋中得到不少收穫與成長,也更懂得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問題做反省 修正。以下針對課程設計、教材內容、教學情境、學生回饋等方面做省思分享。

一、在課程設計方面

從研究過程中獲得教學專業能力的精進、研究知識的成長,並增進了對身體 覺察與創意課程的設計能力,時常在課程進行同時,學生總能不斷給予研究者回 饋,激起研究者創意的思考,改變許多課程內容,如脊椎的開合、踩腳踏車、節 奏舞蹈、弓箭步抬腿、拉力繩抬腿訓練、拉力繩後勾訓練及站立式拉力繩訓練等 都能增進學生學習興趣。

二、在教材內容方面

研究者發現在呼吸及放鬆、身體構圖、運用抗力球、身心遊戲等方面,對學 生學習都有特別好的效益,在運用抗力球操作動作時,學生較喜愛,也願意去嘗 試學習。

三、教學情境方面

導語會隨著學生的感受的改變引導模式、運用器材來增進學生學習興趣。

四、在學生回饋方面

學生總是在學習過後能感到輕鬆舒服,而且願意與研究者分享,許多學生甚 至會在家中自行體驗身心動作教育,並且開心的到學校與研究者分享,和研究者 說:「老師,我昨天要睡覺的時候,本來睡不著,但是我運用呼吸放鬆,很快就 能靜下心來睡著了。」也會在練田徑時與研究者分享說:「老師的學會了怎麼將 腿抬的較高、跨得較大步了」、「我能感受到身體哪裡不舒服,在肌肉痠痛時,

我會運用呼吸放鬆來減輕疼痛」聽到學生如此的回饋,對研究者有著莫大的鼓舞,

學生能將教師所指導的身心動作教育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與田徑運動上,代表此課 程對學生很有幫助,學生也很有興趣。

十週的研究課程在此畫下了句點,但教學訓練未因此而停止,而是無限的延 伸,研究給我滿滿的收穫,也給予自己更多的田徑訓練教學點子,在課程中,可 以說是「做中學,學中做」,不斷的透過與學生互動、觀察員的回饋,增進自我的 教學能力,並經由學生分享,改變教學方法或改進各種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