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行動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行動研究 "

Copied!
19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東大學

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大豐博士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行動研究

研 究 生:鍾佳慶

(2)
(3)
(4)

謝 誌

在兩年的研究所進修期間,感謝身心整合與運動休閒產業學系老師們的教 導,不時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讓我得以一探身心學領域的深奥,學習自 我探索、體驗身心合一的覺察、改變與成長的歷程,期許自己能善用身體智慧,

活在當下,豐富生命的價值。老師們對學問的嚴謹更是我學習的典範,讓我在研 究所求學期間獲益匪淺。

由衷感謝我的指導教授-林大豐博士,在我論文撰寫過程,細心指導循循善 誘,在論文結構及邏輯思考上授予精闢的見解與分析,並適時給予我鼓勵與肯定,

內心是萬分的感動與感謝。其次,感謝劉美珠博士,meeting 時總是以親切和藹 的笑容及態度做學術上的討論,並指點我正確的方向,還有口試委員蘇維杉教授,

從不同角度給我非常寶貴的建議,使我的論文更完整而嚴謹。

另外要特別感謝;感謝一起進行田徑訓練的夥伴們康正主任及冠宏,在整個 論文進行期間,提供寶貴的意見及協助指導訓練學生;也要謝謝參與研究的可愛 小朋友們,願意參與此研究課程,並且與我分享心得;也謝謝研究所同學們,相 互的鼓勵;身心組的同學們俊佑、世陽、聖杰、淑婷、惠蘭、合惠、淑惠、佩鈴 及秋萍大姐的相互砥礪,因為有你們的陪伴兩年的研究生活變得絢麗多采,尤其 在挑燈夜戰的時候,更讓人窩心。

最後要感謝我的父母、家人及貞如,謝謝你們在我進修時給予我的支持與體 諒,讓我可以沒有顧忌的去進修學習,讓我的論文得以順利完成。

謹以此論文獻給所有關心我的親友,祝福你們!

鍾佳慶 謹誌 2012.6.9

(5)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行動研究

研究生:鍾佳慶 指導教授:林大豐 日期:2012.06

摘要

研究目的:根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發展一套課程,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 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的影響。研究方法:以花蓮縣 A 國小 20 位田徑隊學 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透過課程設計進行十週,每週兩次,每次 40 分 鐘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採用行動研究法,瞭解選手對課程的接受程度與學習情 形,透過教學省思日誌、學生課後回饋單、觀察員記錄等資料修正課程內容,作 為課程效果探討之依據,另以兩組學生在課程前、後皆實施 60 公尺快速跑之測驗,

以描述統計及獨立樣本雙因子共變數分析,探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 60 公尺快速 跑的影響。

研究結果:

一、學生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喜歡程度高達 95%,感到容易達 84%,可見學 生對課程接受度高,學習情形與反應良好,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很適 合國小田徑選手學習。

二、60 公尺快速跑實驗組進步了 0.66 秒,顯示實驗組經過十週的課程,對 60 公尺快速跑有顯著進步(p<.05)。

結論:身心動作教育能應用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訓練,成績有顯著的進 步,並具有正面效果。

關鍵字:身心動作教育、田徑、行動研究

(6)

An Action Research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Applied on Sixty-Meter Dash for Track-and-Field Athletes

in Elementary School

Graduate: Chia-Ching Chung Advisor: Dah-Feng Lin Ph.D.

M.Ed.Thesis 2012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to develop a course and discuss the effe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60-meter dash for track- and-field athletes in elementary school. There were totally 20 elementary track-and-field athletes in Hualien County and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 The former was engaged with the somatic movement course, which was 40-minutes-a-time, twice-a-week, and ten-week long.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to realize the acceptance and learning situation of the course. By gathering the course feedback sheets, teaching reflection log and observer reports to alter the course and as the basis of discussion on course effect.

Both groups were tested on 60-meter dash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The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two-way ANOVA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on the performance of 60-meter dash.

Conclusions were listed below:

1. The students’ favor to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went up to 95% and 84% of students because it was easy. It revealed that students highly accepted the course and learned well. It could increas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was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track-and-field athletes.

2. According to the test on 60-meter das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the progress by 0.66 seconds averagely. The data with α greater than .05 was treated as the obvious result. After taking ten-week cour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made the prominent progress on 60-meter dash.

Conclusion: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could apply to the training of 60-meter dash and make the prominent progress.

(7)

目 次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次 ……… III 表次 ……… V 圖次 ………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7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60 公尺快速跑的理論及相關研究 ……… 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研究 ……… 17

第三節 文獻總結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3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33

第二節 研究參與人員和場域 ……… 36

第三節 資料收集方法 ……… 38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40

(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8

第一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研究歷程 ……… 68

第二節 課程內容修正及編排 ……… 111

第三節 選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 ……… 118

第四節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的效果 131 第五節 研究者省思與成長 ……… 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8 第一節 結論 ……… 138

第二節 建議 ……… 140

參考文獻

142 中文部分 ……… 142

英文部份 ……… 147

附錄

附錄一 參與研究同意書 ……… 148

附錄二 60 公尺檢測記錄表 ……… 149

附錄三 教學省思日誌 ……… 150

附錄四 觀察員紀錄表 ……… 151

附錄五 課後回饋單 ……… 152

(9)

表 次

表 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表 ……… 21

表 2-2 身心覺察與放鬆 ……… 25

表 2-3 其他運動項目之效能 ……… 26

表 2-4 身體改善之效果 ……… 28

表 2-5 情緒管理之效能 ……… 29

表 3-1 資料編碼方式說明表 ……… 40

表 3-2 田徑運動融入身心動作教育主要元素項目表 ……… 44

表 3-3 課程動作說明-身體構圖 ……… 47

表 3-4 課程動作說明-呼吸覺察與體驗 ……… 51

表 3-5 課程動作說明-身體自我覺察 ……… 53

表 3-6 課程動作說明-自然動作探索 ……… 57

表 3-7 課程動作說明-身體與環境空間的動作探索 ……… 62

表 3-8 課程內容分析表 ……… 65

表 4-1 脊椎的開合 ……… 75

表 4-2 踩腳踏車 ……… 79

表 4-3 屁股寫字 ……… 93

表 4-4 浮條踢腿 ……… 106

表 4-5 拉力繩抬腿訓練 ……… 109

(10)

表 4-8 選手對身體構圖教學課程的難易程度分析表 ……… 119

表 4-9 選手對呼吸覺察與體驗教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分析表 ………… 121

表 4-10 選手對呼吸覺察與體驗教學課程的難易程度分析表 ………… 122

表 4-11 選手對身體自我覺察教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分析表 ……… 123

表 4-12 選手對身體自我覺察教學課程的難易程度分析表 ……… 124

表 4-13 選手對自然動作探索教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分析表 ……… 126

表 4-14 選手對自然動作探索教學課程的難易程度分析表 ……… 127

表 4-15 選手對身體與環境空間的動作探索教學課程的喜愛程度分析表 128 表 4-16 選手對身體與環境空間的動作探索教學課程的難易程度分析表 129 表 4-17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測記錄表 ……… 131

表 4-18 實驗組與對照組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描述統計摘要表 …… 132

表 4-19 對照組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檢定表 ……… 133

表 4-20 實驗組 60 公尺快速跑前後檢測相依樣本 t 考驗檢定表 ……… 133

表 4-21 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統計摘要表 ……… 134

表 4-22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 134

(11)

圖 次

圖 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 ……… 23

圖 2-2 身心動作教育四大要素與 60 公尺快速跑技能目標相關圖 … 31 圖 3-1 研究架構圖 ……… 34

圖 3-2 研究流程圖 ……… 35

圖 3-3-1 教學場地—資源教室 ……… 37

圖 3-3-2 教學場地—資源教室 ……… 37

圖 3-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架構圖 ……… 46

圖 3-5 胸腔結構及模型介紹 ……… 47

圖 3-6 相互觸摸脊椎的位置 ……… 47

圖 3-7 脊椎的認知 ……… 48

圖 3-8 畫出上課前後認識的脊椎 ……… 48

圖 3-9 脊椎的開合 ……… 48

圖 3-10 骨盆認知與說明 ……… 48

圖 3-11 尋找髖關節 ……… 48

圖 3-12 單腳站立平衡練習 ……… 49

圖 3-13 腳踝認知與說明 ……… 49

圖 3-14 轉動腳踝任何方向的可能性 ……… 49

圖 3-15 找出手臂的關節 ……… 49

圖 3-16 肩膀認知與說明 ……… 50

(12)

圖 3-19 軟球呼吸練習 ……… 51

圖 3-20 丹田呼吸 ……… 51

圖 3-21 三度空間的呼吸探索 ……… 51

圖 3-22 吸管練習 ……… 51

圖 3-23 吹氣遊戲 ……… 52

圖 3-24 背部呼吸 ……… 52

圖 3-25 Hu 呼吸法 ……… 52

圖 3-26 呼吸之舞 ……… 52

圖 3-27 身體歸零 ……… 53

圖 3-28 身體彩繪 ……… 53

圖 3-29 屈蹲 ……… 53

圖 3-30 軀幹轉動 ……… 53

圖 3-31 球上骨盆活動 ……… 54

圖 3-32 髖關節的動作探索 ……… 54

圖 3-33 雙人組-髖關節放鬆與伸展 ……… 54

圖 3-34 雙腿的屈伸動作 ……… 54

圖 3-35 坐姿伸展 ……… 55

圖 3-36 盤腿伸展 ……… 55

圖 3-37 坐姿開立伸展 ……… 55

圖 3-38 單腳站立平衡練習 ……… 55

圖 3-39 圓背後滾 ……… 56

圖 3-40 雙腿開合間的拋與接 ……… 56

(13)

圖 3-42 肩立橋形(球) ……… 57

圖 3-43 坐在球上 ……… 57

圖 3-44 跪在球上 ……… 57

圖 3-45 俯臥在球上 ……… 58

圖 3-46 青蛙 ……… 58

圖 3-47 飛翔動作 ……… 58

圖 3-48 潛水者 ……… 58

圖 3-49 大腿後側肌群 ……… 59

圖 3-50 弓箭步抬腿 ……… 59

圖 3-51 單腿向後延伸 ……… 59

圖 3-52 大腿股四頭肌的伸展 ……… 59

圖 3-53 單腿股四頭肌伸展 ……… 60

圖 3-54 抬腿活動 ……… 60

圖 3-55 平板位置上的腳踝動作 ……… 60

圖 3-56 腳後推彈力球 ……… 60

圖 3-57 背對背桌面轉體 ……… 61

圖 3-58 背對背雙臂側伸肌力 ……… 61

圖 3-59 不同部位夾球 ……… 61

圖 3-60 節奏舞蹈 ……… 62

圖 3-61 木偶人 ……… 62

圖 3-62 含羞草 ……… 62

(14)

圖 3-65 拉力繩抬腿訓練 ……… 63

圖 3-66 拉力繩後勾訓練 ……… 63

圖 3-67 雙腳探索遊戲 ……… 63

圖 4-1-1 畫出上課前、後認識的脊椎 ……… 74

圖 4-1-2 畫出上課前、後認識的脊椎 ……… 74

圖 4-2 脊椎的開合 ……… 75

圖 4-3 踩腳踏車 ……… 79

圖 4-4 屁股寫字 ……… 93

圖 4-5 浮條踢腿 ……… 106

圖 4-6 拉力繩抬腿訓練 ……… 109

(15)

第一章 緒 論

田徑為運動之母,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國小階段的田徑選手,已達到動 作成熟前期,隨著年齡的成長,動作技能更成熟,此階段速度素質增長最大。構 成 田 徑 運 動 項 目 主要 的 動 作 為 跑 (running)、跳( jumping)、擲( throwing)。

而60公尺徑賽為國小最短距離的競賽項目,需要更好、更高的抗壓性、敏捷性及 爆發力等。

身心學(Somatics)強調身心覺察的能力,讓人們學習體驗重新自我調整、放 鬆身體與靜心調息的方法;然而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以身 心學為理論基礎,透過肢體動作探索來覺察身體感受,藉著意識的覺察,對自我 身體、心智有效的加以調整與感覺,達到身心放鬆與身體敏銳能力的效果(林大 豐、劉美珠,2003、2007;劉美珠、林大豐,2003)。

本研究根據身心學理念,編排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讓選手於課程中增進自我 運動能力,進而探究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對提升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的 效果。本章共分成五節,第一節闡述本研究之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第二節說明 本研究之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各項名詞解釋,第四節說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 與限制,第五節為研究重要性。希望藉由本研究能提供國小田徑選手及教練一個 訓練策略及選擇訓練方式之參考。

(16)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田徑為運動之母,國內外相關研究不勝枚舉,舉凡國內學者田慶嚴、李誠志、

林正常、林作騰、林漢龍、馬明彩、熊西北、高全寬、張君賢、陳全壽、鄭學榮 蘇國信、鍾志忠等人對田徑運動研究中指出,經由各種訓練能提升選手運動能力 的表現,但針對國小田徑運動研究在國內並不多見。

國小階段的學童,基本上具備了動作成熟的能力,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更 成熟(高全寬,2003),運動訓練關鍵期為介於兒童期與青年期間的青少年階段,

約為 7 歲至 15 歲;運動能力的發展與速度能力的提升在個體 12 歲時期,逐漸趨 於成熟而且穩定,對於培養跑步運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肌力發展與耐力訓練,可 逐步發展到個體 15 歲,並達最佳狀態(鄭學榮,1979),可以說國小階段是發展 速度素質的最佳時期。

田徑運動以跑、跳、擲三種為其基本運動能力,其訓練的方法很多,如重量 訓練、間歇訓練、衝刺訓練、增強式訓練、阻力訓練等,主要目的不外乎在增進 速度、爆發力及心肺耐力等運動能力,但國小田徑選手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不適 宜過量的訓練。一般而言,田徑運動的訓練較為枯燥單調,常常容易令國小田徑 選手產生厭倦、疲乏,所以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輔助訓練,以提高國小田徑選 手訓練的興趣是很重要的。運用能增強訓練的效果,又能兼顧國小田徑選手的生 理發展,在不失訓練的效率基礎上,以多樣的方式達到訓練效果,提昇選手的運 動能力,冀望能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與跑步動作結合,將跑步肢體動作發揮到 最好的效果,增強學生身體敏捷性及協調性,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在國小的運動代表隊中,田徑運動代表隊是每個學校最基本的運動團隊,也 是培訓運動選手、推展全民運動的基礎階段,所以培養學生從事田徑運動的樂趣,

提高其參與田徑訓練的動機,更可以發現優秀田徑運動人才而加以培養訓練,以 造就明日的田徑運動之星。

研究者本身高中專長田徑運動,曾獲得區中運高男400公尺跨欄第二名,藉由

(17)

育科任迄今8年,對體育科教材教法與選手常規控制能勝任,田徑訓練經驗6年,

期間更帶領選手參與田徑比賽多次,對於田徑運動的訓練及帶隊比賽經驗皆很豐 富。目前就讀於國立台東大學健康促進與休閒管理碩士班,在進修過程中,受到 林大豐與劉美珠教授所指導的身心學相關課程之啟發,決定將這個領域的理念應 用於田徑運動訓練方面並進行研究。

研究者在求學階段及教學期間瞭解到田徑運動以跑、跳、擲三種為其基本運 動能力,其訓練的方法很多,如重量訓練、間歇訓練、衝刺訓練、增強式訓練、

阻力訓練等,主要目的不外乎在增進速度、爆發力及心肺耐力等運動能力,但國 小田徑選手處於生長發育階段,不適宜過量的訓練。一般而言,田徑運動的訓練 較為枯燥單調,常常容易令國小田徑選手產生厭倦、疲乏,所以運用各種不同的 方式來輔助訓練,以提高國小田徑選手訓練的興趣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運用能增強訓練動作,又能兼顧國小田徑選手的生理發展,在不失訓練 的效率基礎上,以多樣的方式達到訓練效果,進而提昇選手的運動能力,冀望能 以身心動作教育課程能與跑步動作結合,將跑步肢體動作發揮到最好的效果,進 而增加身體覺察能力、抗壓性、敏捷性及協調性,改變選手衝刺時肢體不協調、

僵硬的姿勢、減緩選手比賽壓力及提升反應靈敏性,並尋找運動最佳姿勢與方法,

進而以增進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快速跑的成績為目標,且能提升學生興趣,能培 養學生終身運動,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因此希望藉本研究提升國小田徑選手對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興趣,來探究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可行方式,期能提供 給運動員及教練未來進行訓練規劃的參考。

(18)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一、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針對國小田徑選手經過十週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的學習後,60 公尺快速跑的改變情形。故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基礎,編排一套適合國小田徑選手提升 60 公尺 快速跑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瞭解國小田徑選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情況與學習情形。

(三)探討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實 施之效果。

(四)藉由行動研究促進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二、待答問題

爲達到上述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為:

(一)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編排一套適合國小田徑選手提升 60 公尺快速跑 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發展與實施歷程為何?

(二)國小田徑選手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接受度與反應為何?

(三)實施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於國小田徑選手 60 公尺快速跑之 效果為何?

(四)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對於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活動過程以及國 小田徑選手反應上的省思與專業成長為何?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本研究相關重要名詞界定分述如下:

一、60公尺快速跑成績

以蹲踞式起跑在紅土跑道上進行測驗,測量60公尺跑的時間(單位:秒)。

二、國小田徑選手

依據國民教育法(2010),第二條規定「凡六歲至十五歲之國民,應受國民教 育。」本研究所指國小田徑選手係指一百學年度就讀花蓮縣 A 國小參與學校田徑 訓練之學生,本身對田徑訓練有較高的興趣,經家長同意參與訓練及對外參與比 賽。學生本身運動能力較一般學童為佳,對於訓練有很高的接受度。

三、身心學

身心學(Somatics)是從第一人稱「我」的角度為出發,以探究身心互動關係 與開發覺察能力,重視內在經驗的探索和反省,經由身體感覺、反應與動作的操 作,來教育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的一門研究領域(林大豐、劉美珠,2003)。

本研究所指的身心學即是林大豐、劉美珠歸納為「透過身體動作來開發覺察,

認識自我,進而重新檢查身體的結構、功能及體會身體當下經驗、感官知覺和意 識活動的教育過程,它著重在姿勢、動作、情緒、想法和自我概念的相互關係,

並考慮人的自主性和個別差異,以身體操作的方法,幫助人們重新體知身體的使 用方式。」

四、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

(20)

本研究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指設計每節40分鐘,共20節之身心動作自我探 索課程,從身體構圖、呼吸放鬆、身體覺察、動作探索及身體與環境空間的動作 探索等活動中來增進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瞭解自我,並從呼吸放鬆方法調整壓力減 少肌肉僵硬情形,藉由動作探索課程找到最佳跑步動作,進而提升60公尺快速跑 的成績。

五、行動研究

蔡清田(2000)指出,行動研究強調「行動」與「研究」的結合,是指實務 工作者在實際的工作場域中,對其所關注的問題為研究焦點,所進行反思、探究 與批判的研究歷程;其目的解決教學的實際問題,改善工作情境,並增進自我專 業理解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所指的行動研究,是指研究者從實際教學情境中,發現學生及教學上 的問題,透過不斷循環反思的方式,從教學者、學習者與觀察者的角度,進行三 個面向的探討,持續做為改進、修正課程設計的依據,進而改善實際敎育情境之 問題,以發展適合國小田徑選手增進 60 公尺速度之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21)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以100學年度花蓮縣A國小田徑隊學生共2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

其中一組為實驗組,參與20節身心動作教育課程之國小田徑選手,共 10人。另一組為對照組,未參與身心動作課程之國小田徑選手,共10 人。

(二)課程實施之編排:以研究者在台東大學所進修之身心學相關課程及身 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習,依據身心動作教育理念為課程設計之基礎,並 請教身心動作教育學者劉美珠教授與林大豐教授,針對本研究改善或 提升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來編排相關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以未上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每位學生的智 力、體力、運動知覺能力及運動經驗都可能影響60公尺速度跑的成績,

但此四種變項並不在本研究範圍之內。

(二)由於研究時程冗長,又無法控制每位受試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只能提 醒並要求研究對象在課程實施時間及正常田徑訓練以外,不再做任何 與田徑運動有相關之練習。

(三)本研究以花蓮縣A國小田徑隊學生為研究範圍,因此本研究之結果不宜 做廣泛的推論,僅能就研究結果,提供有興趣於田徑訓練教學研究之 參考。

(22)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一、身心動作教育學術研究的價值

身心學在國內為新興的研究領域,在國內學者林大豐和劉美珠教授的積極推 動下,身心動作教育在體育教學上的應用已漸漸受到重視,很多的學者的研究中 皆顯示身心動作教育動國小田徑選手在身體的使用、對自我身體的體察能力都有 正面的幫助。另外,國內其他有關提升競技運動之相關研究,則多屬量化數據或 以訓練實驗課程進行研究,對於應用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於國小田徑選手提升60公 尺快速跑之效果的探討則付之闕如。本研究正是以身心學為理念基礎,以其所發 展之身心動作教育設計課程,以增進國小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跑的成績,實際運 用於體育教學中,確實有進行研究之價值性。

二、提供多元教學實施的參考

在教學課程中,希望能提升國小田徑選手身體覺察的能力,而提升身體覺察 能力的方法很多,透過呼吸與放鬆、身體的探索、動作的體驗,讓孩子發揮高度 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來達到目標,亦是可努力與嘗試的方向(張玉珮,2006),

多元學習與適性發展乃是現今教育之趨勢,而田徑運動較為枯燥乏味,容易使學 習者中途放棄,或缺乏興趣,故本研究試圖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讓學生以多元的 角度看待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並從中學習正確的求知態度與田徑跑步動作。本研 究的實驗結果亦可提供給田徑運動教學者另一種不同的思考角度,或是提供給身 心動作教育研究者作為參考的案例。

三、身心動作教育對國小運動選手的重要性

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健康與體育」課程時,仍應以身體活動為主,同時搭 配知識與理念的傳授,以發揮教學的成效,達到全人健康的目的。現代教練應打 破傳統體育訓練中技能導向之迷思,強化選手身體覺察能力的開發,發展樂趣化

(23)

試的教育模式與作為。將身心學的理念與實作建構於國小運動選手身體教育活動 中,透過「動作」的改變來喚起選手對自我身體的認知,強化選手對自己身體的 重視,讓選手在此課程中,重新教育對身體的認知觀念,學習身體的正確使用、

改善身體的姿勢和基本能力,並提升自我對身體的覺察能力,找到面對自我的有 效方法。

四、專業成長的價值

教育改革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對自身教學的覺醒,唯有教師能對自己的教學 反省研究,透過重新學習與親身經歷革新的過程,才能達成教育改革的理想(歐 用生,1996)。學術上的理論與方法或許有助於提升教學的素養,但未必適用於 每一個教師在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解決教學的困境,透過本研究的實務教學 反省探究的過程,可以提升研究者教學技巧、教學臨場反應能力、對動作課程的 熟悉及專業知識的成長。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編排設計一套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探討身心動作教育對提升國小 田徑選手 60 公尺速度之效果。本章共分為三節,首先探討瞭解 60 公尺快速跑之 相關研究論述,再討論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研究,最後針對身心動作教育與田 徑運動之關係進行分析、探究做為文獻總結,以作為本研究設計、發展之依據。

第一節 60 公尺快速跑的理論與研究

田徑運動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在運動史上,田徑運動具有最古老、最悠久的 歷史。回顧古代人類生活時,人類為求生存,必須奔跑於山野、跳躍溪溝、投擲 石頭、以獵取食物或抵抗外敵,所以說,現代人的跑、跳、擲、各種動作或運動,

對古代人而言,是一種生命的保障、禦敵自衛及直接生產的技術。古希臘的奧林 匹克運動會,是為了萬能的神「阿波羅」所舉辦的祭典競技,在祭典競技中把生 產技術的跑、跳、擲等運動,在一定規則上競爭其成績,由於逐漸規則化以後脫 離了原來的生產關係,而單獨演變成為如今的運動之母----「田徑」。

一、田徑運動

田徑是發源最早的運動項目,是所有運動的基礎,因此被世人譽為「運動之 母」。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於希臘雅典舉行,是最早的田徑賽,但只列入男子競 賽項目。1928年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時,開始加入女子競賽項目。1912年奧運 會期間,成立國際業餘田徑總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thletics Federations)

隨之各項規章制度逐漸修訂完善,項目也日益增加,由最初的男子12項,擴大到 今天的男女合計42項,並且仍在繼續增加中(許樹淵,1992)。在目前34種奧運 項目中,只有田徑等九種為第一屆(1896)奧運項目保留了一百多年迄今。

(25)

或缺的。通常將以計算時間為成績的比賽項目稱為「徑賽」;而以計算高度或遠 度為成績的比賽項目稱為「田賽」。田徑運動是田賽、徑賽和全能項目的合稱。

今天我們日常所從事的跑、跳、擲等運動,就是田徑運動的基本核心能力。在許 多運動項目中或多或少都包含著跑、跳、投擲的動作;比如棒球、足球、籃球、

排球運動中既有跑又有跳,也有投擲的基本動作。

馬明彩、熊西北(2006)認為田徑運動透過學習和鍛鍊,不僅可以很好地提 高人體的速度、力量、彈跳力、協調性、靈活性等身體素質,而且可以培養勇敢 頑強、堅定沈著、吃苦耐勞的優秀思想品質,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有著積極的 作用。目前國小體育教學中,田徑運動是主要項目之一,更是學校最為普及的運 動團隊。本研究期望能透過與身心學的結合,有效地提升田徑選手60公尺速度跑 的能力。

二、60公尺快速跑的技術

60公尺快速跑簡單來說可分為幾個部分,賽前心理狀態調整、起跑動作、加 速期、高速期與維持期及衝線動作等。

(一)賽前心理調整:選手越接近比賽心理壓力越大,對於比賽的勝負、觀眾 的多寡、對手的強弱等均會造成壓力,壓力的大小亦會造成選手成績 的表現,可藉由呼吸與放鬆調整壓力。

(二)起跑動作:運動員從靜止不動的姿勢,調整呼吸與放鬆,全神貫注聽發 令槍之槍聲,迅速而有效的運用自己的力量,從身體的靜止中,協調 敏捷且快速的跑出去,起跑前裁判員之發令流程:各就位、預備、鳴 槍。

(三)加速期動作:加速跑是起跑者從起跑到最高速度的發揮,選手起跑後,

快速推蹬地面,身體重心較低,身體與地面約成45度角,其距離自起 跑線起約二十五公尺至三十公尺,一流的選手加速區的四十五公尺至

(26)

下肢動作宜放鬆而富韻律感,維持一定的步幅和步速,應注意後蹬,

擺腿之小腿摺疊靠近大腿,抬腿、前伸腳、著地、推蹬等動作。上肢 動作力求身體的平衡,配合腳部動作的協調。擺臂時,肘關節屈成九 十度,前擺時,手一般不超過身體的中線,向後擺時,肘稍向外。重 心線有上下和左右兩種,中間跑求重心上下改變不大,保持較大的水 平位移;左右位移小,身體則少幌動,產生較大的水平位移,能減少 能量的浪費。因此,腳落地只用前腳掌,著地後迅速伸腿蹬地,向前 向上高舉,與向前伸腳抓地。跑的速度愈快,人體受空氣阻力的影響 會變大,為了要減少空氣阻力,中間跑法時要注意到身體的前傾,最 高速度時的體角約為65度。

(五)衝線動作:短距離跑競爭相當激烈,勝負僅在短短的幾秒,抵達終點 時需靠著衝線技術,而判定勝負。因此,同時衝線時要如何獲勝是非 常重要,衝線應包括衝線後繼績保持最高速度幾公尺的觀念,其目的 在確保以最高速度衝線,當要抵達終點前3~5公尺左右,身體微微的向 前傾,以胸口為基準,向終點線前壓。

林作騰(1988)於小學生跑 100 公尺的探討中認為,國小學童在 20 公尺處達 到高速,立即進入減速現象,一直持續至終點。競賽中的短距離跑步是透過起跑 姿勢,把在靜止的人體,以最短暫的時間產生最快的速度。所以短跑運動員的基 本體能方面至少必須具備: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平衡、協調性及敏捷 等基本運動能力,且能相互協調並發揮出作用。短跑的速度、技術與力量三者之 間的關係密不可分,速度是核心,力量是基礎,技術是載體,透過自體的素質,

以高超的技術,發展速度的潛能,締造良好的成績。

短跑技術要領有四大特點:完善合理的技術結構、步長的最佳比值、較高水準 的協調放鬆能力、合理的全程節奏等。馬明彩、熊西北(2004)指出從跑的動作 外型看,跑得放鬆,整個動作輕快柔和、自然協調,步幅開闊,向前性好是現代 短跑技術的主要特徵。美國優秀短跑選手劉易士談短跑成功秘訣「在50公尺前我 加速然後只須要放鬆肌肉,愈是放鬆速度下降就愈慢,因此我自70公尺至終點比

(27)

國小階段的學童,基本上具備了動作成熟的能力,且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更 成熟(高全寬,2003),運動訓練關鍵期為介於兒童期與青年期間的青少年階段,

約為7歲至15歲;運動能力的發展與速度能力的提升在個體12歲時期,逐漸趨於成 熟而且穩定,對於培養跑步運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肌力發展與耐力訓練,可逐步 發展到個體15歲,並達最佳狀態(鄭學榮,1979),可以說國小階段是發展速度 素質的最佳時期。

為提升短跑能力,可經由訓練來提升,而近代田徑訓練是由體能訓練、技術 訓練及心理訓練綜合而成。

(一)體能訓練

體能訓練可分為全面性體能與專項性體能。全面性體能是指肌力、速度、

耐力、瞬發力、柔軟性、調整力、意志力等全部而言。而專項性體能是指與 專門項目較直接且密切的運動能力而言,例如速度對於短跑項目而言是專門 性體能,對於其他項目則是屬於全面性體能之一。田慶嚴(1977)指出體能 乃是影響運動學習的主要因素,體能受先天遺傳因子的支配,體能的優劣來 自天賦,每個人的體能都有差異,因為體能的不同,根據體能因素構成的動 作,運用起來也就不同。體能對於運動進步有直接的影響,體能優者,運動 進步快,成績好,否則,運動技術不易進步,換句話說,時常運動的結果,

體能也可因運動而增高其功能。重視體能訓練是近代運動訓練的特徵,過去 的訓練法,只重視技術訓練,而忽略了基本體能的培養。

林正常(1986)在其所著「運動科學與訓練」一書中提出體能訓練的原 則包含超載原則、漸增原則、質重於量的原則、目標與評價原則和身心並重 原則。

(二)技術訓練

馬明彩、熊西北(2004)提到放鬆跑的技術在短跑技術中非常重要,它 是評價和衡量跑的技術優劣的關鍵。但目前缺少讓選手既跑得快又不使肌肉 過於緊張用力的教法。教師一但提出「放鬆跑」學生就會放棄用力快跑,而

(28)

陶武訓(2002)以短距離選手的百公尺跑的研究指出,認為百公尺途中 跑時,應盡量推蹬完全,以增大身體重心拋射的水平距離,且受試者平均速 度在60公尺處達到最高速,進入維持期平均速度隨即下降。鄒克寧(1995 ) 認為百公尺跑在起跑和加速跑(前30公尺),應同時增大步幅、步頻來提高 速度,在30公尺~70公尺段,以保持步幅、增加步頻來提高途中跑的速度。

趙偉(2000)指出擺臂動作對提升短跑成績的作用如下:

1.能加大腿部推蹬的力量,進而加大步幅;手臂快速擺動所產生的反作 用力傳到蹬地腿,加大了對地面的壓力,提高了蹬地腿的推蹬效果,

加長了步幅。

2.手臂的擺動能平衡腿推蹬時所產生的離心力,以維持人體的平衡,保 證擺動腿前擺方向準確著地於人體用力方向和跑步行進方向,避免著 地腳的偏離而影響步幅。

3.上臂擺動有力與下肢配合,使軀幹縱軸旋轉幅度增加,進而延長了大 腿前擺的有效距離,增加了步幅。最高速度時,下肢動作為確實維持 已經獲得的速度,需放鬆且富韻律感,以維持最大的步速及步幅。

毛興海(2000)指出在高強度的短跑競賽中,提高機體高速奔跑中的放 鬆能力,是獲勝的關鍵。速度運動能力除了遺傳、個體成熟、環境等因素外,

訓練是發揮運動潛能的主要手段。訓練方式是造成運動能力差異的重要因素

(Carl , 1989)。本研究以國小田徑選手為研究對象,因日後參與比賽之距離 為60公尺,所以本研究之速度的測驗以選手跑60公尺之成績來評定受試者的 快速跑能力。

(三)心理訓練

李誠志(1994)指出運動訓練科學化是當前提高運動成績的必經之路。

心理訓練是訓練的重要環節,它和身體訓練、技術訓練、戰術訓練共同形成 現代運動訓練的完整體系。心理訓練是針對運動員的心理實現,有意識、有 目的實施積極影響,形成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心理能力、發展心理品質的 過程,即全面開發潛能、提高其反應靈敏能力的過程,掌握調節心理狀態以

(29)

當我們研究訓練的各種因素時,必須考慮許多心理的因素。而心理問題的突 破對於越高層次的運動競賽的勝敗關係越為密切。

陳全壽(1999)提到創造驚人的紀錄或面對強敵的艱苦作戰,信心似乎 是必備的條件,它的重要性隨選手的水準提升而提升,越高水準的選手越需 要信心的支持及高的抗壓能力,所以對一個選手的競技心理的認識,對賽前、

賽中什至於賽後的有關心理狀況的準備訓練,清楚的敵我認識及信心的建 立,都是目前競技運動重要的研究領域及課題。

國外學者Suinn(1986)在其所著的七步心理訓練法指導手冊中,亦提到 要達到最佳競技狀態需要在心理方面進行訓練, 而七步心理訓練中的每一步 都是需要掌握的一種心理技能。它們包括:放鬆訓練、緊張控制、正面思考、

自我調整、意像訓練、集中注意力和能量控制。Orlick(1986)也提到在其所 著「運動員的心智訓練」一書中提到多種的心理訓練方法,如專注的訓練、

信心的建立、建立團隊和諧、溝通技巧、放鬆法和意像訓練、生涯規劃等。

三、60 公尺快速跑相關研究

國內相關研究對於國小田徑60公尺快速跑之研究鮮少,從文獻得知快速跑能 力需具備爆發力、敏捷性、動作協調性、呼吸放鬆、柔軟度、專注力以及步頻與 步幅。以下國內學者針對國小學童進行相關研究,其結果如下:

林漢龍(2009) 以台南市大光國小五、六年級田徑隊選手40人為研究對象,

依年齡、性別隨機分派男、女生各10人為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在實驗期間,

每週一、三、五接受跳繩訓練;同時間對照組則接受一般田徑體能訓練。在實驗 前、後均做60公尺快速跑測驗。實驗結果發現經跳繩訓練後,跳繩訓練的田徑選 手在60公尺快速跑有明顯的訓練效果。

張君賢(2008)以國小五年級學童隨機選取兩班,共64名為研究對象,分為 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實施十週田徑訓練,對照組則維持一般日常活動,兩組

(30)

接受十週田徑訓練後,動作協調能力測驗成績與對照組之間的差異,達統計的顯 著水準(p<.05)。

鍾志忠(2007)以以臺北市立明湖國小二、四、六年級學童男、女生各20人

(共120人),以雷射測速槍及攝影機記錄,分析受試者60公尺跑的分段速度曲線,

研究結果顯示:二年級男、女生及四年級女生在10~20公尺處達到最高速;四年級 男生及六年級男、女生則在20~30公尺處才達到最高速;各年級男、女生的平均步 幅 、平均步頻及平均速度比較,除了四年級男、女生平均步頻達顯著差異外

(p< .05),其餘皆未達顯著差異。

蘇國信(2008)以以台南縣大潭國小五、六年級田徑選手男、女各 12 名為研 究對象。以前測為分組依據,依其成績採 S 型的排列方式平均分派至實驗組(振 動訓練組)與控制組各 12 人。在進行單次與八週的的振動訓練後,比較單次及八 週訓練前、後爆發力與敏捷性的差異。結果:經獨立樣本共數分析兩組在單次與 八週後,振動訓練對爆發力與敏捷性的影響,顯示實驗組接受單次或八週的振動 訓練後,爆發力與敏捷性成績皆顯著優於未接受振動訓練的對照組(p>.05)。在 爆發力方面分別提升 1.8%與 5%;在敏捷性方面則分別提升 2.3%與 4.2%。結論:

振動訓練介入田徑訓練,能有效的提升國小田徑選手的爆發力與敏捷性。

借由有系統的訓練可以提升選手其運動能力,以上文獻得之透過跳繩訓練、

田徑訓練與振動訓練確實能有效增進運動表現,但均屬於外在增強訓練,並未涉 及心理層面,對學生容易疲乏學習,因此,期望藉由內在的覺察與身體正確使用 之認知,來培養國小選手對運動的興趣,進而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四、小結

從以上文獻探討的論述可以知道:60公尺快速跑運動訓練的目的在於提升選 手速度、敏捷性反應、瞬發力、運動技術及身體協調性等運動能力。然而60公尺 快速跑的基本決定能力因素除了運動技術與爆發力以外,而柔軟性、協調性、敏 捷性、起跑時機、肢體平衡、放鬆跑和專注集中力等都是不可或缺。但如何跑的 放鬆又能跑得快,且能藉由呼吸放鬆心情調整壓力達到精神專注,並了解身體結

(31)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即是身心學哲思和身心教育理念 下,所發展出來的動作教育課程,以自我身體為原點,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及具 體經驗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官知覺、感受、和意識活動,以達到調 整與平衡身心的一個教育過程(2003)。本節將針對身心學的基本理論、身心動 作教育理論,以及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進行論述。

一、身心學的基本理論

身心學(Somatics)的起源,最初是由思想家與哲學家對「身體」與「心靈」

所各自提出不同的辯證與對話;隨著時代演進與哲學思想的變化,更相繼引發人 們對「身」與「心」的關係有不同見解、詮釋與反省。後來,由於個人為解決身 體上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 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形成許多不同派別的身體療法和技巧,於是興起了身 心學這一學門(林大豐,2001;林大豐、劉美珠,2003,2007)。Hanna(1970)

指出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

身心學從本體「soma」觀點,提醒人們體知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並 提供我們一種不同的認知過程和學習途徑來認識與瞭解自己,而非以他者「body」

的身體觀點看待之。Hanna(1983)認為身心學領域乃是一門研究「覺察」、「生 物功能」和「環境」三者間之交互過程的藝術與科學。劉美珠(2005)更進一步 的說明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與心的關係,亦是探究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和科學,

其研究的重點強調以「身體」為主,由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

(awareness)、生物功能(bio-function)和外在環境(environment)三者之間的 互動關係,重新建構身與心的合作模式。身心學亦著重於身體、心理、情感、精 神、或環境之間的關係(卓子文,2002)。因此,身心學者深信身體是有智慧、

(32)

2008)。Hanna(1970)指出身體是身心合一的,它是一個有不同情緒感受的、動 態的、流動的和不斷改變的活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 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因此,身心學者便藉由系統的理論與方法,

進行身與心的對話,來開發人體的覺察和增進身體對環境互動與適應能力。此種 研究「身體心性」,瞭解「身性」與「心性」之間關係,並強調身心整合的學門,

正是身心學者所努力探究與推廣的研究領域(林大豐、劉美珠,2007)。

目前,身心學實際可應用在教育上、治療上和動作訓練上,其中在教育上的 應用是以這兩個方向發展的,其一是獨立成為一個正式科目或課程,在課堂上實 施一系列身心技巧的練習,提供學生體驗身體、開發覺察和瞭解自我的機會,身 心教育亦可以針對特殊孩童的適應體育課程,做不同需要之身心探索的活動安 排,將有助於身心障礙者走出限制,參與適當的健身活動(劉美珠、林大豐,2003)。

劉美珠、林大豐(2003)整合相關各派別的共同理念和觀點,進而建構了身 心學的理論基礎,研究者僅從此文獻選出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加以討論:

(一)開發覺察的能力(awareness)

覺察係指一種將無意識層面提升到意識層面的體察過程,也就是一個在

「無意義」與「意識」之間不斷來回對話的過程,及透過向內的自我探索、

細心品味當下發生的事(卓子文,2002;劉美珠,2003)。開發覺察能力最 主要的重點在於第一步的「自我探索」(陳玉鳳譯,1998),經由對身體種 種變化的覺察到情緒變化的瞭解,進而提昇對外在環境的覺察。

(二)接觸(touch)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強調接觸的重要性,是人際間最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手的接觸和引導 對於身心靈的溝通及引導覺察的開發具有相當好的效果(劉美珠、林大豐,

2003;Johnson, 1995;Knaster, 1996;Lin, 2000)。此觀點讓我們透過身體的 接觸引導,使操作者與被操作者兩者皆可體會到不同部位所來帶的感受,什 至於與環境的接觸(如:與地心引力的關係、與空間環境的關係、與任何物 體接觸的關係),如此一來,給自己開發覺察和對習慣動作進行重新調整身 心的好機會。

(33)

主張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觀察自己同時探索內在的經驗科學,以用心的 態度傾聽動作發生當下,由身體所發出的訊息,並強調非以數字量化可得的 科學結果來觀察人體的現象,而是由自觀內省的過程來進行(林美玲,2005;

劉美珠,2002;Hanna,1983)。

(四)由自我內在去經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由第一人稱的概念幫助自己「內在的自我體察」,因為身體乃是有智慧、

有靈性的有機活體和有很多之可能性,也就是因為這樣自己必須與自己的身 體進行溝通、對話,留意在體內所發生的一切動作,且體會不同的動作時,

檢驗動作模式、解剖結構和心靈狀態,如此才能深深的體會到當下身體的存 在,讓自己的身心緊密的融合為一體。

(五)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身心技巧的指標之一,著重於「過程」的體會,強調經驗和從內在觀察 的過程及改變,重視的是活生生的個體及其生命的過程。在內觀自省、用心 品味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更加了解自己本身的身體,並將焦點著重 在每一過程中的改變與學習,而非汲於最後結果的獲得。

(六)良好姿勢(alignment)與動作(movement)的增進

身心動作教育提供給人們一個體察自己身體使用和姿勢結構的機會,透 過打開內在的覺察以及姿勢和動作來表達自己,如此瞭解自我的身體,藉此 以修正不當的習慣性身體使用,並引導人們動的更容易、更省力。

(七)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強調身與心的關係是一體兩面,互為體用而無法分割的實體。身體的任 何現象或改變都會影響自己當下的狀態,尤其是在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

心情故事和觀念意圖也都會像電腦般自動「儲存」記憶在你(妳)的身體裡,

並且會影響及改變身體的組成和結構;也就是說此時此刻的你就是「身體」,

身體就是我,而非我就是擁有身體。所以,在身心方面是可以一起成長、一 起改變的;不過,這樣的方式唯有身心和諧一體,互相輔助與調整,才是一

(34)

也應該被細心傾聽,而不是被壓抑或漠視。用心傾聽身體動作當下所發出的訊息,

透過探索、體察自己身體的各種可能性,才能觀看到自己內在的情感以及情緒的 變化,進而覺察身體的需要,善待自己(林美玲,2005)。因此,從身心學的觀 點出發,去經驗、探索、感受與體會身心內在的體驗與臨在,可說是一種促進身 心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二、身心動作教育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身體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 開發身心內部自我察覺的教育過程。在身心學者的理念中,身體的動作有其深層 意義,透過身體動作之實際操作的體認,回到身體為原點,體會和反省自我的動 作經驗、內在的感受和需要,能夠開發身體覺察,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做 自己的主人(林大豐,2001)。藉此,身體潛能與智慧將得以開發和提升。換言 之,身心學者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活動方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中,打開身體 動作的內在體驗,有助於個人在這大自然中對自我的認知與肯定,也能更了解人 類動作的深層意義,及人類生命的存在價值(林大豐、劉美珠,2003)。

身心學的先驅們深信身體有其自我調整和治療的能力,重視人體自然動作經 驗,逐漸發展出許多不同學派的身心技巧,分別運用在教育、治療和身體訓練上,

由於各派身心學者進入身體自我探索的背景、需求、應用不同,其中均強調身體 的再教育和再學習,於是產生了身心教育的觀點(蔡琇琪,2004b)。身心學者認 為動作本身即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的呈現,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經驗,每一個動 作的背後都有其意圖和表達的內容,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身心動作教育即 是以「身體」為主體,強調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 關係;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經由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

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劉美珠,

2002)。蔡琇琪(2004a)認為身心動作教育源自於身心學,強調身體的再教育和 再學習的觀點,是以「動作」為主要手段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之一便是身

(35)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而編 排一系列身心教育向內探索的動作課程。

王麗珊(2005)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的出現,從開發內在覺察的教 育理念以及身體動作的自我探索,強調以身體為原點,設計一系列動作活動和討 論分享的課程,讓學生透過自我體驗,提升自我覺察能力,並提供學生學習重新 探索、體驗身體的機會。這樣一種身體活動的體驗性課程,重視內在經驗與感受,

如同歐用生(2008:27)所指稱的:「人的『身體』本來就是『課程』的一部分。」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它與身體有很高的 相關性,學者劉美珠從基本概念、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內容設 計與評量方式的方向進行,發展一種「身心動作教育」的新課程模式,如表2-1。

(引自劉美珠: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6:16)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表

分類 /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起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 自我探索的過程。

課程目標

透過身體的探索,開發覺察能力(包括自我、與他人、與 環境)及提昇身體使用的效率,並瞭解自我,以因應外在多變 的環境,促進身心平衡之健康。

課程觀念

身體本身即是動作體,強調內在經驗的反省,及自然本能 動作的探索,從動作中了解當下自我的身心狀態,並享受動作 中所得到的滿足與自信。

教師角色 有正確的身體觀點和態度。對動作的結構與功能擁有充分的認 知與體會。是為一個協助者、引導者。

課程設計

課程內容主要規劃出六個方向:以呼吸練習為基礎,進而 認識與體會身體結構、學習與體會身體中心與各部位之關係、

探索本能性的自由動作、提升身心適能、以及改善人際關係與 適應環境等,來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

評量方式 以檔案評量為主。

(包含學生的學習日誌、身心檢核表、學習單等)

(36)

林大豐、劉美珠(2007)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應包括五項。

(一)身體結構與功能的認知與體會:認識身體結構,建立正確的身體意象,

改善姿勢、身體的使用與提昇動作效率。

(二)身體中心與各部位關係之探索(動作發展):清楚的瞭解身體中心之 所在,動作時深入的體會身體的變化,覺察身體中心與肢體各部位之 關係。

(三)本能性自由動作的探索:開發身體覺察能力,幫助動作之操作,創造 更多動作的可能性。

(四)身心適能:除了體適能(physical fitness)這部分所包含的肌力、肌耐 力、心肺功能、柔軟度、身體組成之外,尚有覺察(awareness)的部 分包含感覺、感受、體知、覺知、情緒控制、身體使用、本能動作開 發、動作意義、自信、創造力等。

(五)人際關係與適應環境:注重人與人之間身體、語言及動作的互動溝通、

尊重他人,重視對外在自然環境的覺察,幫助人們開發自我個體和對 外在大環境變化間的良好互動關係。

所以,本研究課程教材則是考量學習者的身心特性,以多元、生動、有趣與 彈性的方式呈現進行,讓學習者透過身體的探索,提升對個人的身體再認知和再 學習、提升使用身體的效率及改善對於精細方面的動作能力。

(37)

透過身心動作教育的一系列課程設計,讓學習者體驗呼吸、從動作中感受身 體的鬆緊與變化,及身體動作的使用,向內看去覺察身體中,也能夠找到適合自 己的專長動作,將大幅的改善運動所造成的運動傷害。因此,運用身心動作教育 課程來提昇田徑動作的流暢性、速度、準確度亦是策略之一。

身 體 構 圖

(

結 構 和 功 能 的 認 知 與 體 會

)

身心動作教育 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

呼吸探索與靜心

身 體 中 心 與 各 部 位 關 係 之 探 索

(

動 作 發

)

能 性 自 由 動 作 的 探 索

身 心 適 能

(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外

, 亦 考 慮 體 適 能 的 基 礎 要 件

)

人 際 關 係 與 適 應 環 境

呼吸、靜心與放鬆

圖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內容架構圖(引自劉美珠,2007:166)

(38)

三、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

身心學的應用就教育而言,在國外已有不少的學校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其本身也綜合各身心派別的技巧,並針對青少年設計一系列的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Bauer, 1999)。Linden(1994)將身心教育引入學校體育課程教學中,課程設計 著重在身體與動作的覺察,透過身體覺察訓練、放鬆和壓力的管理、姿勢和動作 的有效率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覺察。Tamminga(2002)以簡易的瑜珈動作為基礎,

搭配兒歌唸唱和可愛意象的引導,如山、驢子、蛇,教導孩子從內在的靜心和覺 察學習放鬆、集中注意力,並幫助強化其神經系統與平衡心理。

在國內,身心動作教育由身心學者林大豐與劉美珠致力推廣下,近年來,已 陸續有研究者應用身心動作教育理念於實際教學課程中,或從事相關實證研究,

逐漸受到各界的重視。在研究者對身心學的相關文獻整理中,發現舉凡身心動作 教育對身心的覺察與放鬆(張鈴,2007;郭美菊,2004;陳怡真,2004;蔡琇琪,

2004;蘇國正,2008)、身心動作教育對其他運動項目之效能(王偲潔,2006;

吳美慧,2006;卓子文,2002;周英嬌,2010;許鎮顯,2008;郭湘南,2008;

劉美珠,2003b;謝文仁,2008;鐘志安,2009),或身心動作教育對身體改善之 效果(林大豐、劉美珠,2004、2005;林季福,2004),以及身心動作教育對情 緒管理之效能(林家進,2010;許建坤,2009;陳安婷,2007;楊金昌,2009)

等,實已展現了身心學廣博深遠的研究觸角。以下針對本研究提出國內相關研究 文獻進行探討,分為(一)身心的覺察與放鬆;(二)其它運動項目之效能;(三)

身體改善之效果;(四)情緒管理之效能等分別整理。

(39)

表2-2 身心的覺察與放鬆 相

關 性

研 究 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身 心 的 覺 察 與 放 鬆

張鈴 2008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 於高中體育 教學之研究

高 中 一 年 級 學 生

呼吸探索是同學感受較深的活動,進入靜心 和自我探索的時間和情況則愈快、愈深入。

重新建立學生的身體觀;對於身體覺察能力

-呼吸、身體使用、肌肉張力、脊椎活動度、

姿勢與疲勞等覺察的提升有正面的效果,惟 覺察的程度因學習態度與個人特質在收獲上 會有不同。

郭美菊 2004

坐姿八式動 禪-身體覺 察訓練對青 少年身心覺 察能力影響 之行動研究

十 二 位 青 少年

對身體訊息的覺察知改變經驗:接受實驗方 案後超過六成以上成員認為容易覺察身體訊 息,清楚身體動作的反應,而且比以前更敏 感,七成以上感受心跳減緩且有正向反應對 身心互動覺察經驗:接受實驗方案後超過六 成以上受試者表示情緒安定包括靜心專注增 加、比較快樂,以及學習放鬆及舒緩壓力。

陳怡真 2004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應用 於國小體育 教學之行動 研究

國 小 六 年 級 學 童

學童從此課程的實施,對學童的身體訊息、

認知身體結構、鬆與緊、呼吸的覺察及身體 使用的改變等身體覺察能力之提升有正面的 效果,亦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一門值得 融入國小體育教學中。

蔡琇琪 2004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國 小三年級學 童靜定放鬆 效果之行動 研究

32 位 國 小 三 年 級 學童

在接受課程後發現兩點:一是此課程活動設 計方案是可行的;二為學童透過呼吸獲得靜 定及放鬆方面皆有正面效果,理由是學生在 相關資料填寫透過呼吸來讓自己安靜下來,

即學會安靜且讓自已更放鬆。

蘇國正 2008

身心動作教 育課程對國 小中年級學 童身心適能 影響之研究

國 小 中 年 級 學 童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中年級學童心肺耐 力有顯著效益。實驗組學童在身體控制、身 體異常狀況、呼吸、肌肉張力、身體使用等 方面的覺察能力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童對於 與同儕互動、有器材輔助或是自我表現的活 動比較喜歡。接近八成的學童學習情形良 好,對於人體部位的解說活動與平常較少使 用的動作模式,是學童較難以學習的部分。

(40)

表 2-3 其他運動項目之效能 相

關 性

研 究 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其 他 運 動 項 目 之 效 能

王偲潔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不同專項運動員 運動能力及身體自 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 台東 體中 運動 選手

可提升運動員之柔軟度、肌肉適能、

心肺適能、敏捷性、平衡能力、速度 與反應時間。

吳美慧 2006

身心遊戲課程對國 小學童身體覺察能 力與體操動作技能 學習之效果研究

國小 三年 級學 童

此課程不僅能對學童呼吸覺察有提 升效能,且對開發動態肢體動作、身 體控制能力、身體態度覺察方面有正 向效益,以及能自行運用身體覺察概 念於前滾翻、側手翻動作操作。

卓子文 2002

舞者身體覺察能力 的開發:一項針對舞 者實施身心教育課 程的行動研究

7 位 國立 台北 藝術 大學 的畢 業生

透過身心動作教育可覺察到肌肉張 力及鬆緊,體會到身體的疲勞趨勢,

覺察自己以往的身體現象與身體使 用方式。

周英嬌 2010

應用身心動作教育 提升跆拳道學童身 體覺察及核心肌群 之研究

25 位 跆拳 道國 小學 童

實施「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跆拳道 學童在身體覺察能力之後測成績顯 著高於前測(p<.001);有 85.6%的跆 拳道學童,提升核心肌群效能並增進 運動能力。

許鎮顯 2008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學童身體覺 察能力及樂樂棒球 打擊效能之研究

國小 六年 級學 童

呼吸放鬆覺察課程讓學童學習正確 的呼吸法、放鬆身體、心情平靜減輕 壓力,且身體使用覺察課程讓學童身 體的感覺更清楚,也增加個人身體靈 活度。

郭湘南 2008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於國小高年級學童 籃球投籃技能課程 之行動研究

國小 高年 級學 童

大部分學生表示對身心動作教育結 合籃球投籃課程「喜歡」及「接受」

的反應,雖有少部分有反應「難」或

「不喜歡」的情況,但大部分學生表 示有從課程中獲取相關的啟發與助 益。課程的實施對學生的投籃技能表 現達顯著相關。

(41)

由表 2-3 得知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能提升柔軟度、敏捷性、平衡能 力、速度與反應時間,並能覺察身體使用情形,且在運動技能表現方面皆有正面 效果。

續表 2-3 其他運動項目之效能 相

關 性

研 究 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其 他 運 動 項 目 之 效 能

劉美珠 2003b

身 心 教 育 課 程 的 實 施 對 溜 冰 訓 練 之 效 果 研 究 ─ 以 一 位 花 式 溜 冰 選 手 的 個 案 研 究 為 例

花式 溜冰 選手

身心調整技巧確實能夠協助該溜冰 選手開發身體覺察能力,不僅增進 其身體的放鬆、動作技巧的改善及 穩定性的增加,亦幫助其在動作藝 術性上有所突破。

謝文仁 2008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融 入 游 泳 課 程 設 計 之行動研究

國小 二年 級學 童

透過融入身心動作教育理念之游泳 課程能增加學童學習游泳的興趣、

此課程對國小學童呼吸放鬆覺察能 力之提升有正面效果,且學童對此 課程的喜愛度高及逐週升高。

鐘志安 2009

身 心 動 作 教 育 課 程 對 柔 道 選 手 身 體 覺 察 能 力 影 響 之研究

台東 大學 柔道 隊員 9

發現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有助於改善 柔道選手身體覺察能力,其中以肌 肉張力的覺察效果較為明顯。

(42)

表 2-4 身體改善之效果 相

關 性

研 究 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身 體 改 善 之 效 果

林大豐 劉美珠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 於改善運動員肩部 疼痛指數與肌電之 效果研究。

以 15 位患有 肩部疼 痛之運 動代表 隊學生 為對象

研究期間依舊接受訓練,疼痛的情 況獲得顯著的減輕,疼痛指數於 2-3 週提高,之後逐週降低;傷側肩部 之外展、內旋、外旋、前舉及後舉 五個面向動作,獲得顯著的改善效 果。

林大豐 劉美珠

2005

身心教育課程應用 於改善運動員下背 痛之效果研究

10 位 患有下 背痛之 大學運 動代表 隊隊員

雖 然 在 研究 期 間 同時 接 受嚴 格 訓 練,但是疼痛情形仍然獲得顯著減 輕,柔軟度明顯改善,穩定能力顯 著增加,對心理及情緒穩定亦有顯 著改善效果。

林季福 2004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應用於開發學童覺 察能力與改善脊柱 側彎效果之研究

21 位 脊住側 彎國小 高年級 學童

為改善脊柱側彎與開發學童覺察能 力效果,透過呼吸技巧、開發身體 覺察、動作探索、空間知覺探索等 方法。研究結果發現:此課程對脊 柱側彎角度之改善與身體側面姿勢

(耳-肩)、體前彎、體轉彎與體側 彎的改善皆達顯著差異(p<.05),

而且在呼吸效能、身體鬆緊自覺、

身體使用、身體結構、不良姿勢、

身體態度及整體覺察能力方面之開 發有良好的助益。

劉美珠 林大豐

2003

身心動作教育之應 用研究:開發體操 選手身心覺察能力 對改善運動傷害之 效果研究

體操選 手

選手都感受到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 改變,對疲勞的消除疼痛的減緩及 身體的放鬆都有很大的幫助。在成 績及表現方面也獲得進步。

由表 2-4 得知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能改善身體使用不當的使用情 形,並能感受到身體覺察能力有明顯改變,對疲勞的消除疼痛的減緩及身體的放

(43)

表 2-5 情緒管理之效能 相

關 性

研 究 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情 緒 管 理 之 效 能

林家進 2010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國小高年級學童 情緒管理效果之行 動研究

國小六 年級學 生 15

學 童 對 身心 動 作 教育 課 程接 受 度 高,學習情形與反應良好。而且對 學童情緒管理之教學是可行,且具 正面效果。透過呼吸及動作放鬆身 心 , 提 升情 緒 覺 察與 情 緒辨 識 能 力;從活動中增進肢體表達能力,

並培養人際互助的精神。

許建坤 2009

身心動作教育對基 層員警工作壓力紓 解效果之研究

15 位 基層員 警

基層員警對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接受 程度高,學習情形良好。能提昇基 層員警覺察能力,對於外在的陳述 轉移到內在能力的感受與覺察,且 能降低工作壓力及改善身心狀況。

陳安婷 2007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智能障礙學童知 覺動作能力影響之 個案研究

國小四 位輕度 智能障 礙學童

以身心動作教育的方式,了解其對 國小四位輕度智能障礙學童知覺動 作能力的效果,以呼吸探索、動作 探索、身體對話為主軸,實施十二 週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研究顯示:

學童知覺動作能力的空間關係、節 奏、觸覺、平衡感有正面影響。

楊金昌 2009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 對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學童之影響

國小低 年級 ADHD

兒童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可改善 ADHD 兒 童的核心症狀,在學生及家長的回 饋單上對他們在注意力及過動現象 亦有改善。

由表 2-5 得知透過身心動作教育課程的實施,能從活動中提升情緒覺察能力、

專注力與學習能力,增進肢體表達與身體感受能力,並培養人際互助的精神,對 情緒管理都有正面效果。

數據

表 2-3  其他運動項目之效能  相 關 性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其 他 運 動 項 目 之 效 能 王偲潔 2006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不同專項運動員運動能力及身體自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台東體中運動 選手  可提升運動員之柔軟度、肌肉適能、心肺適能、敏捷性、平衡能力、速度與反應時間。 吳美慧 2006 身心遊戲課程對國小學童身體覺察能力與體操動作技能學習之效果研究 國小三年級學童 此課程不僅能對學童呼吸覺察有提升效能,且對開發動態肢體動作、身體控制能力、身體態度覺察方面有正向效益
表 2-4   身體改善之效果  相 關 性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身 體 改 善 之 效 果 林大豐 劉美珠 2004  身心動作教育應用於改善運動員肩部疼痛指數與肌電之效果研究。  以 15 位患有肩部疼痛之運動代表隊學生 為對象  研究期間依舊接受訓練,疼痛的情況獲得顯著的減輕,疼痛指數於 2-3週提高,之後逐週降低;傷側肩部之外展、內旋、外旋、前舉及後舉五個面向動作,獲得顯著的改善效果。 林大豐 劉美珠 2005 身心教育課程應用於改善運動員下背痛之效果研究 10 位患有下背痛之
表 2-5  情緒管理之效能  相 關 性 研究者 研究主題  研究 對象  結果  情 緒 管 理 之 效 能 林家進2010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管理效果之行動研究  國小六年級學生 15位  學 童 對 身心 動 作 教育 課 程接 受 度高,學習情形與反應良好。而且對學童情緒管理之教學是可行,且具正面效果。透過呼吸及動作放鬆身心 , 提 升情 緒 覺 察與 情 緒辨 識 能力;從活動中增進肢體表達能力,並培養人際互助的精神。 許建坤2009 身心動作教育對基層員警工作壓力紓解效果之
表 3-2  田徑運動融入身心動作教育主要元素項目表  融入主題元素  主要動作項目  主要輔助功效  身體構圖  胸腔、肩膀、脊椎、骨盆、腳踝  1.瞭解身體構造  2.正確使用身體  呼吸覺察與體驗  丹田呼吸法、 「Hu」呼吸法、吹氣遊戲、  三度空間呼吸、吸管練習、軟球呼吸練習、 背部呼吸、呼吸之舞  1.身心覺察 2.身體放鬆 3.靜定專注  身體自我覺察  身體歸零、身體彩繪、屈蹲、軀幹轉動、球上骨盆活動、雙人髖關節活動、雙腿的屈伸 動作、坐姿伸展、單腳站立平衡、圓背後滾、 盤腿伸展、坐姿開立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is study will base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hilological education to discuss 788 characters that were commonly used in the daily life of the early Tang era, for highlighting

• elearning pilot scheme (Four True Light Schools): WIFI construction, iPad procurement, elearning school visit and teacher training, English starts the elearning lesson.. 2012 •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min-max and the max-min k-split problem are defined similarly except that the objectives are to minimize the maximum subgraph, and to maximize the minimum subgraph respectively..

Experiment a little with the Hello program. It will say that it has no clue what you mean by ouch. The exact wording of the error message is dependent on the compiler, but it might

The second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develop a theoretically choosing mode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hen choosing a dormitory based upon thorough familiarity with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if providing consumers with a general dietary guidance or impose a cash punishment policy on customers for not finishing their food 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ep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local resident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hom have little or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