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二節 身心動作教育的理論與研究

身心動作教育(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即是身心學哲思和身心教育理念 下,所發展出來的動作教育課程,以自我身體為原點,主要是透過重新檢視及具 體經驗自我身體的結構、功能、動作、感官知覺、感受、和意識活動,以達到調 整與平衡身心的一個教育過程(2003)。本節將針對身心學的基本理論、身心動 作教育理論,以及身心動作教育相關研究進行論述。

一、身心學的基本理論

身心學(Somatics)的起源,最初是由思想家與哲學家對「身體」與「心靈」

所各自提出不同的辯證與對話;隨著時代演進與哲學思想的變化,更相繼引發人 們對「身」與「心」的關係有不同見解、詮釋與反省。後來,由於個人為解決身 體上問題,或是對身體現象的好奇,進而對自我身體的重新探索,隨著不斷體驗 的過程和經驗的累積,逐漸形成許多不同派別的身體療法和技巧,於是興起了身 心學這一學門(林大豐,2001;林大豐、劉美珠,2003,2007)。Hanna(1970)

指出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之感知、自我覺察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

身心學從本體「soma」觀點,提醒人們體知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關係,並 提供我們一種不同的認知過程和學習途徑來認識與瞭解自己,而非以他者「body」

的身體觀點看待之。Hanna(1983)認為身心學領域乃是一門研究「覺察」、「生 物功能」和「環境」三者間之交互過程的藝術與科學。劉美珠(2005)更進一步 的說明身心學是一門探究身與心的關係,亦是探究體悟身體智慧的經驗和科學,

其研究的重點強調以「身體」為主,由內在經驗的體會和反省,以探索人體覺察

(awareness)、生物功能(bio-function)和外在環境(environment)三者之間的 互動關係,重新建構身與心的合作模式。身心學亦著重於身體、心理、情感、精 神、或環境之間的關係(卓子文,2002)。因此,身心學者深信身體是有智慧、

2008)。Hanna(1970)指出身體是身心合一的,它是一個有不同情緒感受的、動 態的、流動的和不斷改變的活體;它是一種「存在於當下當刻之感知、自我覺察 和自我調整、改變的生命有機體」,因此,身心學者便藉由系統的理論與方法,

進行身與心的對話,來開發人體的覺察和增進身體對環境互動與適應能力。此種 研究「身體心性」,瞭解「身性」與「心性」之間關係,並強調身心整合的學門,

正是身心學者所努力探究與推廣的研究領域(林大豐、劉美珠,2007)。

目前,身心學實際可應用在教育上、治療上和動作訓練上,其中在教育上的 應用是以這兩個方向發展的,其一是獨立成為一個正式科目或課程,在課堂上實 施一系列身心技巧的練習,提供學生體驗身體、開發覺察和瞭解自我的機會,身 心教育亦可以針對特殊孩童的適應體育課程,做不同需要之身心探索的活動安 排,將有助於身心障礙者走出限制,參與適當的健身活動(劉美珠、林大豐,2003)。

劉美珠、林大豐(2003)整合相關各派別的共同理念和觀點,進而建構了身 心學的理論基礎,研究者僅從此文獻選出本研究相關的重要概念加以討論:

(一)開發覺察的能力(awareness)

覺察係指一種將無意識層面提升到意識層面的體察過程,也就是一個在

「無意義」與「意識」之間不斷來回對話的過程,及透過向內的自我探索、

細心品味當下發生的事(卓子文,2002;劉美珠,2003)。開發覺察能力最 主要的重點在於第一步的「自我探索」(陳玉鳳譯,1998),經由對身體種 種變化的覺察到情緒變化的瞭解,進而提昇對外在環境的覺察。

(二)接觸(touch)的力量與習慣動作的重塑(re-patterning)

強調接觸的重要性,是人際間最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手的接觸和引導 對於身心靈的溝通及引導覺察的開發具有相當好的效果(劉美珠、林大豐,

2003;Johnson, 1995;Knaster, 1996;Lin, 2000)。此觀點讓我們透過身體的 接觸引導,使操作者與被操作者兩者皆可體會到不同部位所來帶的感受,什 至於與環境的接觸(如:與地心引力的關係、與空間環境的關係、與任何物 體接觸的關係),如此一來,給自己開發覺察和對習慣動作進行重新調整身 心的好機會。

主張由第一人稱的角度來觀察自己同時探索內在的經驗科學,以用心的 態度傾聽動作發生當下,由身體所發出的訊息,並強調非以數字量化可得的 科學結果來觀察人體的現象,而是由自觀內省的過程來進行(林美玲,2005;

劉美珠,2002;Hanna,1983)。

(四)由自我內在去經驗(experienced from within)

由第一人稱的概念幫助自己「內在的自我體察」,因為身體乃是有智慧、

有靈性的有機活體和有很多之可能性,也就是因為這樣自己必須與自己的身 體進行溝通、對話,留意在體內所發生的一切動作,且體會不同的動作時,

檢驗動作模式、解剖結構和心靈狀態,如此才能深深的體會到當下身體的存 在,讓自己的身心緊密的融合為一體。

(五)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

身心技巧的指標之一,著重於「過程」的體會,強調經驗和從內在觀察 的過程及改變,重視的是活生生的個體及其生命的過程。在內觀自省、用心 品味自我探索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更加了解自己本身的身體,並將焦點著重 在每一過程中的改變與學習,而非汲於最後結果的獲得。

(六)良好姿勢(alignment)與動作(movement)的增進

身心動作教育提供給人們一個體察自己身體使用和姿勢結構的機會,透 過打開內在的覺察以及姿勢和動作來表達自己,如此瞭解自我的身體,藉此 以修正不當的習慣性身體使用,並引導人們動的更容易、更省力。

(七)身心合一(body & mind are one, not two)

強調身與心的關係是一體兩面,互為體用而無法分割的實體。身體的任 何現象或改變都會影響自己當下的狀態,尤其是在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

心情故事和觀念意圖也都會像電腦般自動「儲存」記憶在你(妳)的身體裡,

並且會影響及改變身體的組成和結構;也就是說此時此刻的你就是「身體」,

身體就是我,而非我就是擁有身體。所以,在身心方面是可以一起成長、一 起改變的;不過,這樣的方式唯有身心和諧一體,互相輔助與調整,才是一

也應該被細心傾聽,而不是被壓抑或漠視。用心傾聽身體動作當下所發出的訊息,

透過探索、體察自己身體的各種可能性,才能觀看到自己內在的情感以及情緒的 變化,進而覺察身體的需要,善待自己(林美玲,2005)。因此,從身心學的觀 點出發,去經驗、探索、感受與體會身心內在的體驗與臨在,可說是一種促進身 心均衡發展的全人教育。

二、身心動作教育理論

身心動作教育是以身心學概念為理論基礎,透過身體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 開發身心內部自我察覺的教育過程。在身心學者的理念中,身體的動作有其深層 意義,透過身體動作之實際操作的體認,回到身體為原點,體會和反省自我的動 作經驗、內在的感受和需要,能夠開發身體覺察,重新體知身體的使用方式,做 自己的主人(林大豐,2001)。藉此,身體潛能與智慧將得以開發和提升。換言 之,身心學者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活動方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中,打開身體 動作的內在體驗,有助於個人在這大自然中對自我的認知與肯定,也能更了解人 類動作的深層意義,及人類生命的存在價值(林大豐、劉美珠,2003)。

身心學的先驅們深信身體有其自我調整和治療的能力,重視人體自然動作經 驗,逐漸發展出許多不同學派的身心技巧,分別運用在教育、治療和身體訓練上,

由於各派身心學者進入身體自我探索的背景、需求、應用不同,其中均強調身體 的再教育和再學習,於是產生了身心教育的觀點(蔡琇琪,2004b)。身心學者認 為動作本身即是一個人生命能量的呈現,提供人們最深刻的感受經驗,每一個動 作的背後都有其意圖和表達的內容,訴說著不同的情緒和感受。身心動作教育即 是以「身體」為主體,強調探索人體覺察、生物功能和外在環境這三者間的互動 關係;透過有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經由身體的感覺和反應,以及身體動作的操作,

來調整身體及影響心理層面,使人們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我,發揮潛能(劉美珠,

2002)。蔡琇琪(2004a)認為身心動作教育源自於身心學,強調身體的再教育和 再學習的觀點,是以「動作」為主要手段來探索身體的身心教育型態之一便是身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是透過動作教育的型態,強調開發身心覺察的教育過程,而編 排一系列身心教育向內探索的動作課程。

王麗珊(2005)指出,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的出現,從開發內在覺察的教 育理念以及身體動作的自我探索,強調以身體為原點,設計一系列動作活動和討 論分享的課程,讓學生透過自我體驗,提升自我覺察能力,並提供學生學習重新 探索、體驗身體的機會。這樣一種身體活動的體驗性課程,重視內在經驗與感受,

如同歐用生(2008:27)所指稱的:「人的『身體』本來就是『課程』的一部分。」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應用在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它與身體有很高的 相關性,學者劉美珠從基本概念、課程目標、課程觀念、教師角色、課程內容設 計與評量方式的方向進行,發展一種「身心動作教育」的新課程模式,如表2-1。

(引自劉美珠: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2006:16)

表2-1 身心動作教育課程模式表

分類 /模式 身心動作教育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起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

基本概念 身心合一,以身體為起點,強調身體智慧的體認,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