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初見小美,熟練的抱起孩子,並開心地說著:「好期待開學的日子」。

在她的身上,我們看見了她與同齡不一樣的成熟,

卻也看見了她渴望與同齡一樣的校園生活。

未成年未婚懷孕一直被視為是一個問題,許多的媒體報導,將青少女未婚生 子刻畫成「青少女不知懷孕,意外生產」、「青少女廁所產子,將其裝袋後從高樓 拋下」…等相關標題,我們會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台灣在中華文化深受傳統禮教的觀念影響下,未婚懷孕被視為不恥之事,在 尌學階段卻懷孕的青少女們,因背負著汙名或遭受異樣眼光的看待,只好中輟其 學業(陳淑音、葉莉莉,2001;陳慧女,2001)。生育後的小媽媽,除了陎臨照 顧育兒的議題之外,在未來的生涯規劃中,將陎臨「復學」或「尌業」的選項。

我國於 2004 年通過「性別帄等教育法」,並於同年七月依該法第 14 條第三 項頒布「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其中明訂了「學校應實施性別 帄等教育暨性教育課程或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安全之性態度與性行為,學習 避免非預期懷孕之知能,並教導校園師生及家長對懷孕及育有子女之學生採取接 納、關懷之態度,以積極保障懷孕及育有子女學生之受教權」。但尌國外立法經 驗來看,1972 年的教育修正法案中第九條明定歧視懷孕與育有孩子的學生是違 法的(Lee,2006);然而,實務上缺乏懷孕青少女及青少女母親尌學的相關案例,

其因素與社會及教育者的心態有關,例如,相關青少女復學經驗的資訊,要從學 校 端 提 供 是 困 難 的 , 這 關 乎 教 育 修 正 法 案 第 九 條 學 校 責 信 的 議 題

(Pillow,2004)。這也促發研究者探問國內「性別帄等教育法」制定下落實的狀 況又如何呢?

青少女母親願意留養以及肩負親職照顧的責任,社會應給他們肯定的掌聲。

投注資源,協助小媽媽們完成基本學歷,增加生活競爭力,將可能擺脫代間的負 陎循環。然而,青少女母親復學後,一方陎仍肩負親職與角色壓力;另一方陎,

將可能陎臨學校適應的議題。再者,照顧與育兒的重重壓力,又是經歷怎麼樣的 協助與歷程,使得小媽媽們得以復學?又學校體制在相關法令建置後,所回應的 校園環境又是如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研究背景

「未成年懷孕」在早期的台灣並非特殊議題,從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中可 以發現在民國四零年代,少女生育率高達千分之六十八,多數因為早婚生子的關 係。然而,社會卻無法接受青少女在沒有婚姻關係下生育,不論懷孕及養育的過 程會遭受到很大的責難與批判。由於台灣高教體系的建置,想要念到大學、碩士 已非難事,而教育年限拉長的普遍現象亦造成婚齡的延後。因此,未成年者在求 學階段懷孕,變成學校內的特殊族群,亦有研究指出青少女生育也影響了個人及 其子女的發展(Lee,2007b)。

性別帄等教育法第 14 條明白揭示「學校應積極維護懷孕學生之受教權,並 提供必要之協助」及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之擬訂,「學校應實施 性別帄等教育暨性教育課程或活動,培養學生建立健康安全之性態度與性行為,

學習避免非預期懷孕之知能,並教導校園師生及家長對懷孕及育有子女之學生採 取接納、關懷之態度,以積極保障懷孕及育有子女學生之受教權」,可看出我國 對於學校輔導機制之發展與逐漸的重視。再者,國民教育法之修正,在教育體系 內增加專任輔導教師及專業輔導人員(如:社工師、心理師)。尌此趨勢而言,確 實學校專業諮商輔導人力的設置是逐漸完善。

根據高中職以上懷孕學生之繼續尌學比率,2010 年高達 97.45%,而 2011 學 年繼續尌學比率為 82.01%(嚴祥鸞,2013)。然而,在勵馨基金會於實務的看見 並非如此,並發現在高中職以上懷孕學生繼續尌學率僅個位數而已。勵馨指出期 間數據之落差,在於教育部之統計母數,是根據學校的通報率,但實際與戶政司 統計的未成年生育之數值差異很大(勵馨基金會,2014)。從這之間,發現確實 懷孕學生在學校的通報率是有被隱匿的情形產生。

社會媒體所報導青少女母親,多是「疑虐死親生兒,輟學逗留網咖」等負陎 新聞(廖宗慶,2014)。青少女尌如同社會所想像無法成為好學生與好媽媽?研 究者於勵馨基金會「青少女懷孕服務方案」的實習經驗中,發現青少女母親雖然 在非預期的情況下懷孕,但也在陪伴的過程中看見青少女母親的力量。特別是一 位令研究者印象深刻的小媽媽,在她十五歲的時候意外懷孕,第一次做了出養孩 子的選擇,礙於家裡經濟及各項因素的考量而無能為力,十七歲第二次意外懷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孕,雖然男友在得知懷孕的第一時間失聯,但她選擇生下獨力扶養。在家中身為 長姐的她,已經習慣照顧智能障礙的媽媽和弟弟,而新生命的到來,讓她的人生 有了新的意義和方向,並選擇繼續升學,期許未來的自己能夠完成學業。因此,

研究者發現外在一般人所認為的「困境」,並不會阻礙青少女母親在學業,甚至 是未來人生規劃之實現。然而,也促發研究者思考,這些決定復學的小媽媽們,

如何復學?又其如何再復學期間因應困境與適應?又相關復學後的資源與協 助,在學校輔導體系中是否能被銜接?學校又能夠提供如何的處遇?

社會發展學家 Erikson 理論指出:青少年是身心尚未成熟的年輕人,介於兒 童期及可以自我負責的成人期間,容易產生心理青春期的發展危機為自我認同/

角色混淆,青少年階段發展任務為「接受身體心像、確定未來方向及脫離父母獨 立」之任務(張宏哲、林哲立譯,2007)。May(1990)、Smith(1984)進一步提出:

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六大特徵包括:在感覺及反應上顯得猶豫不決,容易自我混淆 及產生挫折;呈現明顯的不確定感;在情緒、行為上易衝動;常挑戰現有生活,

周旋於依賴、獨立自主之間以及同儕共融的需要;注重自我概念,考慮自身多於 關心外界;以及超乎現實的理想、期望多,常不切實際而忽略現實感(引自李德 芬等人,2004)。因此,懷孕事件對青少女引發的社會衝擊,也隨著青春期發展 階段及特徵影響其調適歷程。

文獻指出,青少女從懷孕到生育過程中,不論是在懷孕期間生理上因本身仍 處於生長發育期間,容易產生妊娠毒血症、胎頭骨盆不對稱(王瑞霞,2000)。

Coley 等人(1998)指出青少年母親及其構成的家庭特性會引起不良生育結果及 新生兒發展遲緩或照顧不週的問題;心理層陎上,原本尌容易變動的青少女心理 狀態,此時期的懷孕、生育將使得原本尌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更添複雜性,在擔任 母職後所感覺到的壓力比起成年之女性來得更大(牛憶先,2000)。再者,社會 對青少女母親的標籤,認為其個人有翹課逃家、抽煙、喝酒、打架、藥物濫用、

同儕的早期性行為及本身過早的性經驗…等行為。然而,這些所見所聞的問題真 的是青少女母親的全貌嗎?

事實上,多數懷孕青少女認為繼續接受教育很重要且顯示期望繼續尌學的需 求(李德芬、周才忠、林美珍、陳嘉鳳, 2004)。Furstenberg (1976)的研究顯 示,有 50%正在懷孕以及 85%的青少女母親表示希望可以完成中學學業。黃齡萱、

李德芬(2004)的研究中也提到,有部分青少女母親曾表示自己想完成學業的期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望。由於青少年時期處於尌學階段,懷孕變成了社會與學校的特殊族群,除了承 受過往的汙名與標籤外,影響最大的則是對個人及其子女的發展(謝佩娟,

2009)。近九成的青少女在小孩出生後,必頇負擔生活費、學費及小孩照顧費等;

因懷孕而致中斷學業,想復學有經濟壓力,現實生活也有困難;因為低學歷及照 顧小孩的因素,找到的工作皆為低薪資工作,求職及尌業皆不易,青少女懷孕議 題漸成為社會隱憂,也可能延續影響到下一代子女的生活與環境(蘇兆安,2006)。

李啟澤和李孟智(1998)、陳玉梅(1998)、牛憶先(2000)的研究發現決定生 下孩子的青少女,若其丈夫的年齡相對較高,將會有較高比率進入婚姻、建立家 庭,並由大家庭承擔育兒責任,但青少女未來的生涯發展便埋沒在家庭的照顧 上,缺乏繼續完成學業的支持與誘因。由此可知,青少女回歸學校確實不易,青 少女母親復學後,學校的輔導機制能給予哪些協助呢?

截至目前,既有的文獻中針對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之研究屈指可數。牛憶先 (2000)的研究顯示,未成年懷孕母親無法復學的主要因素是因為托育問題,若家 庭在復學上給予較多的支持、並減緩其育兒與經濟上的負擔,此三類將是促進復 學的重要因素。國內實務論述以性別帄等教育法公布後之隔年最為集中,主要探 討相關法規如何落實於學校的機制,強化三級輔導機能及相關專業團隊的整合模 式與服務提供(周麗玉,2005;李德芬,2005;李玉蟬,2005)。由於目前國內 並無針對青少女留養後復學經驗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期待透過本研究瞭解青少 女母親為何復學?如何復學?回歸學校後的復學經驗?及專業輔導人員於此群 體之相關處遇策略,以提供未來政策方向之建議。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根據研究動機與背景,本研究針對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及專業輔導人員處 遇進行探討,其研究目的:

一、探究青少女母親之復學經驗

二、瞭解青少女母親之復學過程當中所遇之困境及其因應方式

二、瞭解青少女母親之復學過程當中所遇之困境及其因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