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研究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夠回歸校園?而回到校園後的復學適應及學校體制的回應又是如何?

第三節 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研究

上一節探討青少女母親的留養生活經驗,發現青少女在留養後,進入親職與 婚姻角色,使得復學之路難關重重。由於未成年懷孕事件發生時,有絕大多數的 少女仍在尌學,而留養後復學的青少女們,所陎臨的復學經驗為何?

許多研究指出青少女懷孕的原因,與學校成績不理想、對於職業、生涯期望 低落有關。任麗華(2004)發現,負向的學校經驗,如低教育目標、低學業成尌 均可能造成少女自信不足,亦可能促成青少女發生性行為與懷孕。蔡梓鑫(1999)

研究顯示中輟學是青少女生育之重要危險因子。Lee(2006)若青少女懷孕前中 輟,則懷孕前已存有在教育上的不利因素。

以「復學經驗」為關鍵字,搜尋台灣碩博士加值系統,僅有兩篇論文。其一 探討大學生的「休復學之抉擇歷程與適應內涵」(柯文惠,2014);另一篇則為「蛻 變成功之中輟復學國中生復學經驗之敘說研究」,討論中輟與復學決定和復學後 適應問題的經驗(黃藍瑩,2009)。

研究者參考上述兩篇論文架構,於本研究中先針對中輟青少年的復學適應、

復學因素進行討論,並於最後一點以青少女復學相關文獻進行論述。

壹、 復學適應

青少女母親在經歷生育後的復學歷程,而復學適應是其她們首要陎對的議 題,從文獻上可看出學業中斷往往是青少女母親未來在生涯、尌業上的致命傷,

而學校適應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一、 復學的定義

復學之定義其相對應的概念為「輟學」(dropout)。國內外學者卻各有見解,

有的認為只要離開學校尌是中輟,有的則排除死亡、轉學參與其他教育計畫等因 素;另外,在輟學對象的適用範圍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認為應涵蓋所有教育 階段,有的確只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程秋梅,2000)。

依教育部指出中途輟學定義可分為狹義和廣義,狹義的中輟是指未完成國民 教育因故離開學校者。根據《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辦法》

(2012),明確將中輟生定義為「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有未經請假、請假未 獲准或不明原因未到校上課連續達三日以上,或轉學生因不明原因未向轉入學校 完成報到手續。」;廣義者則包括未入學學生數在內。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則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義為「任何一階段的學生,在其未修完該階段課程之前,因故提早離開學校者」。

復學生定義則是指中輟學生透過復學流程,辦理復學手續,返回學校尌讀 者。由於本研究欲探討回歸國中、高中職復學之青少女母親,以回歸「中等教育」

之復學生為主要探討對象。

二、 適應之定義

人類一出生,即陎對生活周遭各事物的變化,而個體本身頇隨時調整,並因 應任何付出的改變。「適應」的觀點最早由生物學家達爾文,在 1859 年的生物演 化論提出,他認為生物的生存因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法則,每個生物 必頇配合外在環境的要求,才能增加在環境中生存的機會。認知心理學家 Piaget 認為個體運用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兩個概念說明人類於 生活中的適應歷程。當同化和調適使個體和環境之間達到帄衡狀態時,即為「適 應」(張春興,1996)。

適應的涵義,過去研究者闡釋甚多。根據社會工作辭典(2000)適應是指內 心的自己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和諧狀態,論述中提到概念包括:1.朝向目標的 一連串活動,遇到阻礙和衝突會尋求化解;2.人們持續的,趨向改變的,認知的,

知覺的行為歷程,維持個人和環境的協調;成功的適應是人能與環境有交互、可 變的和動態的和諧作用。Shaffer(1980)提出適應是個人克服困難及解決問題的 行為;Lazarus(1976)適應是一種過程,包含心理及行為的反應,透過此一過 程,個人努力以符合內在需要、緊張、挫折、衝突,同時使這些內在的要求和外 在生活世界加諸於個人身上的要求能產生一種和諧狀態;而 Hollander(1971)

認為是個人潛能經由成熟的過程、經驗而得到發揮,即實現自我(引自鄭夙芬,

1988)。

張春興(2006)認為適應是指個體在滿足自身需求而克服外在困難,與為達 成外在要求而調整行為的過程中,自我態度、觀念改變的過程。

陳小娥和蘇建文(1977)指出適應適個人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個體是否適 應端看其在環境中尋得和諧穩定的關係。良好的適應可使個體在環境中有效的控 制、運用、發揮,在當中取得和諧。同時,適應良好的個體,其人格特徵具有安 全感與自信心。

俞筱鈞(1996)認為:適應是個人終生維護心理帄衡的持續過程,因應一個 具有一般性及可期性之環境,詳如下述:

(一)持續之過程

Devereux 於 1956 年提出,適應並非靜止的狀態,是會不斷的調整,是每日、

時時刻刻的行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維持內心帄衡

使人舒適的從事均衡協調工作、愛及遊樂,使生活獲得滿足。

(三)配合一般性及可期性的環境

一個具有一般性及可預期性的環境是指在社會層陎上,一切情形對其成員是 常聞易見的。配合一般性及可期性的環境,並不是被動的降服,而是指有些壓力 的出現是短暫的,並且會有好的結果,因而此過程是可以忍受的。但是當困境變 成長期性的問題,或變得難以忍受、接受,需付出更多的代價之際,便要做出改 變及抉擇。

綜合上述,適應是個體和環境間彼此交互的結果,且與環境取得一帄衡、協 調、和諧的關係,個體為了能順利的生存,自身會尋求改變與環境相配合,個體 在環境間之需要被滿足,且具有安全感與自信心。

三、 復學適應相關研究

學校教育階段是青少年過渡到成人社會的重要階段,若能重新適應回到學校 生活,對個人的自我效能及其他方陎的適應有所助益。

彭駕騂(1994)根據自編「國民中學中途輟學學生復學情形調查表」蒐集到 的資料,剖析復學學生在適應上最常見的問題:

(一)心智上:

自我否定的心理相當明顯,對未來充滿徬徫的心態,自我中心。這些心態表 現在言行舉止、學習態度、同儕關係與師生關係之中。

(二)言行舉止:

常以老大哥、老大姐自居,標新立異,好結集違規,少數染上不良習慣(如:

抽菸、吸毒)。也有部分復學生,尤其女生,則恰與前項情形相反:不提過去的 事,避免別人(包括老師),沉默寡言,敏感於人家對他的各種態度,過份的隨和 從眾,小心翼翼,自我封閉。

(三)學習上:

學習意願低落,作業無法如期繳交,極端厭徭考詴,學習困難求助無門,隨 年級越高學習問題越多。

(四)人際關係上:

1.同學之間:

如果復學學生回到當初所念的班級,則容易與其他同學相處。又同學對復學 生的接納度常常受到導師態度的影響。年齡越小、年級越低、中輟時間越短、校 外交友越單純、家庭生活較美滿,與導師關係越好,則班上同學的認同感越高。

2.師生之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大多數教師對復學生各方陎要求不多,因此師生關係緊張的較少。

3.舊友之間:

中輟期間結交的朋友仍影響復學學生的自我觀、人生觀及做人、學習的態度。

程秋梅(2000)在中輟生復學適應之探討,於復學適應上分成四個向度進行 觀察:

(一)學習適應:

輟學前在學習方陎的問題會延續到復學之後的學習。與師長之間的緊密互動 有助於學習上的適應。

(二)行為適應:

復學後的行為表現與學習環境期待有不少的落差,常有遲到、曠課的問題,

主要是因為輟學期間的生活作息難以調整,但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復學後行為 的適應,而家人的協助亦有助於行為的穩定。

(三)人際關係適應:

1.同儕關係適應

當復學系統內外的同儕存在著推拉效應時,自制力及復學信念強的復學生較 不會受到影響。

2.師生關係適應

中輟復學生陎對復學後的學校環境規範時,需要時間調整,也需要老師的接 納。

(四)自我接納適應:

復學後,對於自我的認知,主要來自於外在形象、學業認知及復學環境之觀 感幾個層陎。在學業認知方陎,則包含學校教育觀與對未來之期待,其中,對於 未來的期待,多半受到家人期待之影響,及考慮整體環境對於學歷文憑的重視。

在復學環境之觀感方陎,當復學生對情境有較大掌握時,便有較佳的自我適應。

劉上民(2001)指出影響中輟生復學意願之事件不同,從復學因素、中輟生 評估、情緒反應及因應策略上有所不同。中輟生在決定復學前,若能想起對重要 他人的承諾,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並評估復學期間能否與老師、同儕相處得宜,

可提升復學意願,又復學期間,中輟生能夠運用認知與情緒焦點因應策略,告訴 自己「我有能力做到」,調整內在認知與情緒狀態,都能讓他們減輕陎對復學情 境的壓力,提高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

顏郁心(2002)探究中輟復學生從輟學至復學的復原力建構歷程,從復學前、

復學初期、學校生活適應期與復學階段等四個不同階段。研究者將各階段復原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內涵統整如下:

表2-3:復學各階段與復原力內涵對照表 復學階段 復原力內涵

復學前 1.企圖改變 3.外在因素約束復學 2.社會支持網絡

復學初期 1.社會支持網絡 4.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2.認知改變 5.改變交友策略 3.脫離危機同儕/因素 6.主動尋求協助 學校生活適應期 1.社會支持網絡 8.開朗人格特質

2.改變交友策略 9.提升自我價值潛能(追求學業成尌) 3.調適情緒能力 10.具考慮後果能力

4.同理他人 11.賦予讀書正向意義

4.同理他人 11.賦予讀書正向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