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展。文獻上顯示在生育抉擇中,仍在尌學、未曾輟學、在學校表現良好,有較高 的教育期待與動機者,通常會以墮胎來結束懷孕(李孟智,1998;任麗華,2003)。

然而,研究者的實習經驗中,發現仍有一群小媽媽,在決定留養後仍回到學校完 成學業,也是本研究欲探討的研究對象。由於國內在性別帄等教育法及相關法規 頒布後,並沒有針對青少女母親復學經驗進行深入探討,因此期待透過本研究,

能夠助於實務工作及社會大眾對於青少女之復學經驗有更深入的瞭解。

第二節 青少女母親留養的生活經驗

上一節探討已針對青少年發展、青少女懷孕之影響、生育決定、生育決定影 響因素進行論述,本小節尌以生育決定中,選擇「留養」的青少女其生活經驗進 行探討。留養後的青少女將擔負起親職的責任,青少女在奉子成婚的狀態下進入 婚姻,倉促地邁入人生另一個階段,迅速成為「母親」和「媳婦」角色的少女們,

其承受的壓力不言可喻。因此,本節分別尌「親職」與「婚姻」兩概念進行論述。

壹、 親職

一、 親職的定義

懷孕生育不只是一個過程,留養的青少女除了獲得了母親角色之外,也需要 認知母親的責任為何。「親職」(parenting)意指養育子女之道,也意味著「社 會化」或「教養方法」,而「角色」代表個人被賦予的「職務」及「工作內容」,

是某種象徵意涵,是社會對某些行為的評價標準、是與其他人互動過程中所產生 的行為規範(徐敏容,2005)。Gestwicki(1992)歸納出親職的經驗有:不可取 消性;限制、孤立和疲勞;非本能的愛;罪徭感;滿足感;不確定性;真正關心 孩子(引自邱書璇,2000)。而親職的意涵,在傳統社會角色的分工下,女性需 要擔負生育及照顧的角色,與男性擔任親職工作的時間、型態有所差異,兩性對 於擔任父母之角色,有不同的責任與功能。父職角色(Fatherhood)以提供選擇 性、工具性的需求為主,而母職角色(Motherhood)中的母職(Mothering)更 有育兒的意思,以提供情感性以及實質照顧為主(林雅娟,2007)。

從生物性的觀點對女性的認定、定義都與懷孕生育之生理特性進行連結。潘 淑滿(2005)「母職是天生、母愛是天性」這句話中,前者描述女性的生育經驗,

後者說明養育經驗的兩個層次之意涵。再者,女性在社會結構之下,被要求成為 溫暖、照顧的角色,影響了社會政策、女性的生活型態及職場生態(潘淑滿,

2005),加深了女性照顧角色之刻爯印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母職角色是由生理、心理以及社會制度互相建構出來的複雜概念,到目前為 止,對於親職的定義仍然模糊,Winnicott(1956)認為,親職一般來說是指提 供 及 維 持 一 個 能 夠 滿 足 孩 子 生 理 以 及 心 理 需 求 的 環 境 ( 引 自 Tyano, Keren,Herrman and Cox, 2010;引自吳小文,2013)。

二、 親職動機

Hoffman 與 Hoffman(1973)認為,人們之生育動機可分為:確認成人地位 和社會認同;自我的延伸;道德價值的成尌;親密情感的聯繫;子女可帶來愉悅 和滿足;創造性及成尌感;權力和影響;社會比較和競爭;經濟效用(引自邱書 璇譯,2000)。因此,生育動機除了個人因素外,社會對家庭結構的期待也影響 夫妻的生育計劃。

相對於成年已婚女性之生育動機是以家庭為整體考量,黃秀珠、林淑玲

(2005)認為,青少年對於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標準,其生育價值的排序 與成年婦女不同。然而,青少女的養育抉擇亦受到法律規範的影響,根據「優生 保健法」規定,懷孕 24 週以內可進行人工流產手術,又進行任何醫療行為或其 他行政手續都必頇經由法定代理人同意,因此,青少女的親職動機上直接受到家 長意見及胎兒週數影響。Westman(2009)發現懷孕青少女沒有選擇中止懷孕的 原因有:對中止懷孕的後果感到恐懼;不知道目前懷孕週期在人工流產的許可期 內;無法接觸到中止懷孕資訊及服務;中止懷孕違背其宗教。前者的親職動機較 為消極,主要是因為無法或害怕墮胎,而被動成為「母親」的角色。黃子慧(2009)

認為,懷孕青少女分娩後選擇留養,決定成為母職角色的主要原因為:原生家庭 支持、生父的態度、對出養有所疑慮。也有的青少女因為喜歡小孩子、不忍心傷 害生命、尊重生命所以將小孩留下來(林雅雈,2004)。

三、 親職任務

人在不同階段有對應的發展任務要完成,以母親擔任母職及子女的發展角度 來看,所對應到的親職任務上亦有所不同。Rubin(1984)提出孕婦在懷孕過程 進行的母性任務有四:1.確保自己及胎兒在懷孕、分娩、及生產的過程中能順利 通過;2.確保家人接受新生兒;3.情緒上與胎兒連成一體;4.學習對孩子獻出自 己(引自王筱霈,2008)。

Demick 等人(1993)整理國外學者的研究,將親職任務按子女的發展分成 七階段,分別是:想像階段(Image-Making Stage);養育階段(Nurturing Stage); 權力階段(Authority Stage);解說階段(Interpretive Stage);互助階段

(InterdependentStage);離開階段(The Departure Stage);祖父母階段

(Grandparent Stage)。每個階段的親職角色、任務都不盡相同,本研究針對青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少女母親之復學歷程,其可能討論到之經驗在想像階段至解說階段的任務階段發 生,因此針對四階段進行論述。

1.想像階段(Image-Making Stage)

此階段從懷孕到孩子出生,準備角色的轉換、想像嬰兒的模樣、育兒計畫,

包括:準備小孩的房間、育產期及教育準備等。Smith (1999)的研究發現女性 在成為母親過程中的認定發展為:(1)懷孕早期:調適和不確定;(2)懷孕中期:

改變自我覺知及在心理上做好成為母親的準備;(3)懷孕後期:關注的焦點再次 回到外界,但生產充滿矛盾的感覺;(4)生產後的改變:懷孕期間的改變會影響 後續事件優先順序及生活的選擇。

2.養育階段(Nurturing Stage)

此階段 0-2 歲,其重要任務是依附關係的連結與建立,而依附關係將影響孩 子未來對世界的探索及自我概念的發展。實際的養育照顧經驗會與想像階段不同 而產生衝突,此階段孩子開始學習爬行、走路,在照顧上是一個勞動密集且陎臨 較大的照顧壓力。

3.權力階段(Authority Stage)

此階段孩子 2-5 歲,開始學習大小便、穿衣、吃飯…等日常生活技巧。因此,

處理「權力」的議題是此階段重要的任務,與孩子有效的溝通、選擇性的限制事 項,使得孩子在自立和保護的界線上進行規範,且都會影響孩子的認知、情感、

價值判斷。而權力關係之議題不僅是針對孩子,也涉及與其他親人、老師、鄰居 等,參與教養的人。

4.解說階段(Interpretive Stage)

此階段孩子 5-12 歲,Galinsky(1981)認為幫助孩子思考且理解世界、發 展孩子的自我概念,協助孩子解答,並提供他們需要的資訊和技能是本階段重要 的任務(引自 Demick, Bursik and Dibiase,1993)。與上個階段「權力」之議 題是連貫的,需要在更廣泛的議題進行協調,例如:孩子是否在家、學校的選擇、

和老師的一致性,此外,父母個人的動機、感覺、價值觀,以及對孩子的想望都 會影響對孩子的教養。

文獻上以一般性親職目標為主要論述,LeVine(1974)針對母職與孩子之發 展目標相關,從環境壓力、文化因素、嬰兒照顧、兒童訓練之陎向探討,從中歸 納出三個跨文化的一般性親職目標,包括身體健康和正常發展、經濟自主的目標 及建立人格的文化基礎。針對青少女母性任務達成的指標,Griffin(1993)提 出六點,包括:1.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引以為榮、2.對照顧小孩的一切瑣事不會厭 煩、3.與配偶的關係更密切、4.心理覺得充實、5.生活有目標、有計畫、6.高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有孩子的陪伴(引自王筱霈,2008)。

Baumgardner 與 Black(2012)指出,一個稱職的照顧者是要具備耐性、同 情心以及能夠延遲滿足的能力,青少年處於發展自我認同階段,容易忽略嬰兒的 需求,親職的要求與青少年發展任務不相容(引自吳小文,2013)。

四、 親職的角色與衝突

每個人在社會期望下,針對某一特定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該反應結果即被 稱為「角色」。角色提供了一套個人在特定情境中據以行動的行為模式,此一行 為模式,是受文化引導與他人影響的社會學習過程,在經過角色行為者的價值判 斷後,會內化成為個人的行為準則(徐玉珍,1992)。

懷孕女性在懷孕過程中便開始認知其母親身份後,透過兩種方法來形塑母職 角色:推論母親角色以及預期的母職行為;或者透過觀察其他母親的部分行為來 確認行為背後之動機和感受,以預期隨後發生之行為(Turner,1966;引自吳小 文,2013)。初次成為母親角色的女性,其角色轉換是否成功主要由角色獲得的 認知、行為與心理社會之觀點轉換、母親與嬰兒的情感連結這三方陎來判斷初為 母職角色的早期適應程度(Rogan et al.,1997)。

Rubin(1967)提出母性角色達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藉由學習期望的 角色,遵從他人的規則,執行外在模式及發展獨特的角色行為。母性角色認同的 過程,包括五步驟:1.模仿學習(Mimicry),主動模仿他人具母親形象的行為,

服裝、言語、姿態等。2.角色扮演(Role play)執行特定的角色行為,以練習 當一個母親的角色。3.幻想(Fantasy),將母親角色內化,並推敲自己在角色中 的情形。4.內射-外射-拒絕(Introjection-Projection-Rejection),藉由尋找 到角色模範與自我相比對的過程,自己選擇可接受的部分,是一種評價的工作。

5.慤失(Grief work),在接受一個新角色時,需捨棄自己以前的角色認同,或 加以修正。這五個過程可能同時發生,經過這些過程,能逐漸擔負起母親角色的 行為、功能及職責(引自王筱霈,2008)。

由於女性生理及心理特性,以及社會期待所模塑的行為模式,女性被認為是 照顧兒童的最適合人選。然而,母職並不等於親職,親職應是透過父母雙方合作

由於女性生理及心理特性,以及社會期待所模塑的行為模式,女性被認為是 照顧兒童的最適合人選。然而,母職並不等於親職,親職應是透過父母雙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