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研究者接觸到音樂劇的領域時,感受到音樂劇是一種總體藝術的演出。在音樂劇 裡有很多「可能性」能被實現,研究者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編舞者同樣出身於舞 蹈專業領域,而這齣音樂劇是由編舞者同時身兼導演一職,使同樣在舞蹈專業領域的我 想進一步研究導演是如何編排一齣音樂劇。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學習音樂劇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音樂劇表演訓練必須同時專注於呼吸系統及肢 體運動,這是一件非常需要思考的事情。因為純跳舞使用的肢體方式和需要配合歌唱舞 動的肢體是不太一樣的,當一位舞者或演員已經擁有會跳舞、能跳舞的肢體,那麼唱歌 時要應該如何搭配適當的動作,才能順暢地展現動作技巧以及呈現編舞巧思,這正是研 究者研究動機之所在。

研究者長年於臺灣舞蹈體系的訓練體制中,對於舞蹈肢體的展現及運用有著一定的 掌握度,可以靈活地表達欲闡述之心理狀態及故事內容。由於從小就很喜歡跟著節奏舞 動,國小時期便開始接觸踢踏舞,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動作的領悟力頗高,面 對如何使用肢體方面也很有興趣,於是進一步接觸了藝術舞蹈領域。國中就讀於臺北市 立北安國中,在體育班學習有氧競技,學習力與美的展現,理解到爆發力、美感共存的 可能性、控制力。其後因緣際會轉至舞蹈班,持續學習最基本的舞種類別,如:現代舞、

芭蕾舞、中國舞。高中就讀國立蘭陽女子中學舞蹈班,在校外學習國際標準舞,增加自 己舞蹈種類的多樣性。大學就讀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系,繼續鑽研基本的舞種類

別。到研究所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舞蹈種類延伸學習至街舞領域,

包含地板舞蹈、韓流舞蹈、House、DanceHall。

學習以上舞種類別的技巧,對研究者的身體素質訓練有著很大的幫助,關於訓練的 內容,現代舞中的葛蘭姆技巧(Graham Technique),讓自己在肢體使用上更具框架、講 究細節, 其中包含收縮(contraction)、延展(release)和螺旋轉(spiral)的組合動作。

何西李蒙技巧(Limon Technique)中的彈跳(bounce)、搖擺(swing)的組合動作,在 這些訓練組合裡,能夠明白地感受到如何控制身體鬆和緊,緩慢及快速的核心使用方式。

另外,在芭蕾舞的訓練下,因為芭蕾舞非常規矩,動作組合全部都有著規範,研究者學 習到對於動作展現需要有要求精準的態度。中國舞在把杆上各種方式的柔軟度訓練、肌 力訓練,流動組合的流暢度和搭配的技巧動作,要做的完美的要訣是在於功練得紮不紮 實。國際標準舞可分為兩大種類,第一類是拉丁舞,第二類是摩登舞。拉丁舞又可細分 為恰恰(cha cha cha)、倫巴(rumba)、森巴(samba)、捷舞(jive)、鬥牛舞(paso doble),; 摩登舞可細分為華爾滋(waltz)、維也納華爾滋(viennese walts)、快式步(quick step)、 狐步(fox trot)以及探戈(tango)。學習國際標準舞讓研究者對於舞台上的魅力展現很 有幫助,肢體舞動間快慢的轉換和控制,能夠傳遞給觀眾不同的情緒。

豐富多元的舞蹈學習歷程,讓研究者不被舞蹈類型侷限,並能夠發揮所學,在音樂 劇舞蹈領域中有更好的編創能力來安排與戲劇文本對應的情節。此外,美術領域中的色 彩搭配對於研究者而言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都有助於研究者在光影色彩搭配以及編舞隊 形構圖上的思考邏輯。

研究者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為書面報告主題的原因,乃是導演克里斯多夫・威 爾頓同時擔任此齣音樂劇的編舞家,所以讓研究者好奇以編舞家出身的導演會與學習戲 劇出身的導演手法會有何差異,進而想探究舞蹈的編排搭配與佈景的變換,如何流暢且 華麗,就算是戲劇的路徑、軌跡編排也可感受到自然圓滑似舞動般的走位。導演暨編舞 家的克里斯多夫・威爾頓對研究者來說是非常好的學習對象,能夠以這齣作品了解到當 編舞家擔任導演一職時場景的路線運用、戲劇走位的安排,是研究者想研究與探知的方 向。

音樂劇開啟了研究者另外一種在舞台上表演的方式,雖然音樂劇使用肢體時或許比 單純表演舞蹈來得有限制,必須考慮到執行舞蹈動作能不能唱歌、氣管有無通暢,但也 因此有了更多的嘗試和可能性。當舞蹈編創必須面對不同舞台,該如何去編排舞蹈、和 舞台融合便成為最重要的課題。在經過這次對《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的研究,期許自己 在將來也能夠把所學學以致用,無論是演出的演員、舞者抑或是編舞者,希望在人生的 過程中,能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活得精彩燦爛。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本音樂劇舞蹈創作研究報告是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為主體,探討本齣音樂劇當 中的編舞、文本、音樂相互之關係,編舞是以什麼樣的角色在其中穿針引線亦或是成為 主要展現方式。藉由五個主要角色莉絲・達辛、傑瑞・墨里根、亨利・鮑瑞爾、美洛・

達文波特、亞當・霍伯格之個性和肢體造就如何展現,和當中歌舞橋段包含〈F大調協 奏曲〉(Concerto F)、〈第二號前奏曲〉(Second Prelude)、〈第二號狂想曲/古巴序曲〉

(Second Rhapsody)、〈躁動的腳〉(Fidgety Feet)、〈通往天堂的階梯〉(I’ll build a stairway

from paradise)、〈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以及第一幕第六場〈萊莎〉

(Liza)的戲、舞呈現,研究者著重於編舞者如何以芭蕾舞搭配爵士樂,將編舞手法、

道具運用,場景設計融會貫通,同時使佈景道具精準細膩地進場及出場,以及歌曲情緒、

歌詞內容延伸至肢體語彙的情感表達。

研究者將此音樂劇舞蹈創作研究報告分為七個章節,第一章為研究目的與動機、研 究方法及架構,闡述研究者於何種的藝術學習背景進而接觸到音樂劇領域,為何對《一 個美國人在巴黎》之舞蹈編創手法與文本、音樂的互動產生興趣,成為此次研究者的論 文,〈音樂劇舞蹈創作研究:以《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為例〉。

第二章為音樂劇舞蹈歷史的分析,包含統整音樂劇舞蹈發展的起源,追朔至希臘時 期,探討音樂舞蹈劇場的成長過程,以及音樂劇編舞者暨導演之主要人物介紹,進而分 析前二者所帶來影響,如何使舞蹈在音樂劇裡扮演重要角色,及成長至今的百老匯音樂 劇舞蹈系統。

第三章為舞蹈編創在音樂劇裡的角色,在本章節裡會藉由五部音樂劇分析及歸納舞 蹈在音樂劇裡的編創觀點,並且依據創作脈絡檢視戲劇文本、音樂結構、舞台設計,瞭 解在這個觀點下所發展出與戲劇文本(編舞在於戲劇)、音樂結構(編舞在於音樂)、舞 台設計(編舞在於總體表演藝術),找出舞蹈編創在諸多表演藝術面向間的最佳運用方 式。

第四章為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劇目舞蹈介紹和分析,在本章節裡除了對於 劇情大綱、創作團隊和角色介紹以及曲目表的介紹整理外,也論述了音樂劇《一個美國

人在巴黎》的舞蹈風格與動作分析,由編舞者的角度解構舞蹈動作、舞碼編排與歌曲歌 詞相互交流對應下的舞蹈編創。

第五章為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角色舞蹈詮釋分析,經由分析故事角色的生 活背景和個人性格來瞭解到:編舞者為角色編排何種肢體展現或是慣性動作之發展。

第六章為《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音樂劇以及電影《花都舞影》之間的比較分析,包 含劇目場景、舞蹈段落以及道具運用之比較,看見文本在不同表演領域的呈現手法,藉 此能夠瞭解到戲劇轉換成電影時的差異,以及在有限的鏡頭限制中如何保有舞蹈流暢度 的運鏡方式,並與在劇場裡演出鏡框式舞台音樂劇裡場景投影、道具動線、演員舞者調 度,作為比較。

第七章為結語,此章節整合前六章節所探討分析歸納的結果,闡述音樂劇舞蹈創作 研究之心得。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此書面報告想要表達的是用編舞的角度來比較和探討與本篇報告內容對應的事物,

很多觀點會是從舞蹈觀察為出發的面向來講述,電影及音樂劇的比較分析中也從舞蹈風 格在劇情段落的運用分析、影視分鏡及劇幕場景的呈現手法差異、道具在電影中成為重 要物件或是道具在音樂劇中成為能夠移動的佈景或是富有傳達的涵義。雖然舞蹈在音樂 劇裡與音樂的關係密不可分,由於研究者對音樂領域了解的不深入,因此在報告當中將 不以音樂角度探究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