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之主題為探討幼兒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的表現,以及兩者之相關 性,並藉四次不同時間點的施測觀察,探討幼兒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力的發展。

本章將就本研究之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進行說明,再將本研究所涉及 之名詞加以定義。

第一節 研究動機

孟瑛如(2006)提及文字辨識的自動化,有利於閱讀理解,因此識字是開啟 閱讀知識的一把鑰匙,亦是兒童學習階段的重要課程。識字能力的培養與發展,

是日積月累的,目前學童幾乎都在學前階段已進入幼稚園學習。雖然幼稚園不是 小學的教學預備階段,但若能利用適當策略,促進幼兒發展,以利其未來學習,

也算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成果。為了能提供相關資訊,本研究將編製一份適合幼兒 團體施測使用的視知覺與識字能力測驗,用以收集幼兒視知覺能力與識字能力表 現的資料數據,提供研究者分析瞭解幼兒在此二能力的表現與發展,並探討其間 的相關。

識字教育一直以來在語文科的教學中佔有極大的份量,原因是識字能力對閱 讀及學習的影響相當明顯。在低年級的閱讀發展大多是在認字技巧上的發展,兒 童使用兩種辨認字的過程:語音的編錄(phonological recoding)和視覺基礎的回憶 (visual based retrieval)(林美珍,1996)。至於閱讀能力的探討也多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解碼認字(decoding),另一則為閱讀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柯華葳,

1993;胡永崇,1996),由此可知識字能力可謂是閱讀的最基本能力。以往的識 字能力研究對象多以國小以上學童為主,蔡慧菁(2004)提出探討在最初的識字 學習的階段─一年級學童的識字能力表現。但在少子化的今日,在父母高教育期

以及生活中全語文的學習環境,使得識字學習的開展不同於以往,所謂最初的識 而成,漢字的特性會影響學習者對漢字的學習結果(萬雲英,1991;曾志朗,1991)。

曾志朗(1991)提及吳敏而及柯華葳的研究發現,小學生對字、非字,及假字的

線,了解其發展趨勢,應可提供教師相關教學資訊,並建立教學目標,甚或早期 發現學生識字上的困難。但目前幼兒教育關於此部分研究尚少,較國小以上學童 之識字相關研究探討所能提供參考的資料更為稀少,因此進行縱貫研究以建立幼 兒視知覺能力與識字能力發展資料並進行分析。

基於以上動機,本研究以編製一份適合團體施測的幼兒識字能力與視知覺能 力測驗,並且據以探討幼兒視知覺能力與識字能力之相關與發展為目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基於上述之研究動機,本研究將編製一份適合幼兒團體施測之「幼兒視知覺 能力與識字能力測驗」,之後進行為期兩年(四個學期)的縱貫研究,研究中將 探討幼兒視知覺能力與識字能力的表現及發展情形,以及兩能力之間的相關。

為達成研究目的,並使其更加具體,研究者提出以下研究待答問題:

一、「幼兒視知覺與識字能力測驗」的信度、效度為何?

二、幼兒在視知覺能力上的表現與發展情形如何?不同性別的幼兒表現與發展是否 有顯著差異?

三、幼兒在識字能力上的表現與發展情形如何? 不同性別的幼兒表現與發展是否有 顯著差異?

四、幼兒的「視知覺能力」與「識字能力」是否有顯著相關?

五、視知覺能力起點行為不同之成就表現組別間幼兒的識字能力表現與發展趨勢 是否有顯著差異?

第三節 名詞定義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