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970 年代以前,在凱因斯(J.M. Keynes)「大有為政府」的經濟體系主張之下,各 項社會福利與公共措施主要是由政府部門來提供,以保障個人基本的維生水準與人民福 祉。然而 1970 年代之後,隨著社會大眾需求與政府供給間的落差日趨擴大,再加上環 境變遷與社會多元化,傳統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財已不敷民間的需求。為此了彌補此供 需缺口,許多民間團體開始積極加入社會服務志業,以提升社會安全與增進社會公共利 益,此乃日後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簡稱 NPO)發展的重要契機。

台灣地區自從解嚴(1987 年)以來,在民主法治與集會結社自由的驅使下,民間 社會團體與日俱增,發展快速,並在各種不同的領域,例如: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 會服務與慈善公益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據內政部統計處的調查(如 表1-1),截至2008 年底為止,屬於社會團體類別的組織共計有 3 萬 1994 個,約占全部 人民團體的75.55%,相較於 2007 年增加了 1,948 個。其中又以社會服務慈善團體居多,

計有1 萬 228 個,占所有社會團體的 31.96%,學術文化團體占 17.36%次之,而醫療衛 生團體最少,占3.32%。由此可知,社會服務慈善機構對我國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安全 與推動福利政策的貢獻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隨著非營利組織快速地崛起與發展,許多非營利組織在此競爭的環境下,逐漸 面臨財務來源與人力資源的減少,為了讓組織順利運作以達成使命與設定的目標,如何 取得穩定的資金來源是組織所要面對的ㄧ大課題。就台灣而言,施教裕(1997)針對台灣 民間社會福利機構、慈善團體和基金會的「民營化推動現況」調查結果,發現其主要經 費來源為社會大眾與政府補助,分別占39.9%與 28.7%。此外,本研究根據內政部所統 計的「95 年社會福利機構概況調查結果摘要分析」中發現:95 年全體社會福利機構總 經費收入為243.8 億元,平均每一社會福利機構經費收入為 14,189 千元。經常性收入總 額為237.9 億元約占 97.6%,資本性收入總額為 5.9 億元占 2.4%。經常性各項收入中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目的

由於政府補助收入占非營利組織總收入來源日趨重要,因此本文想要探討哪些相關 特性會造成組織較易得到政府的經費挹注,進而協助其執行公共服務的任務。然而綜觀 以往所研究的主題,多數是從影響非營利組織捐贈收入因素的角度切入,關於影響非營 利組織政府補助要素方面的議題與文獻十分缺乏,且大部分皆利用個案分析或問卷設計 的方式取得非營利組織內部資料後再進行研究,如此容易造成主觀與偏頗的結論。有鑑 於此,本研究擬利用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的會員財務報表與組織網站對外公開的 資訊作為資料來源,經過資料分類與統整後,透過迴歸分析之方法,探究非營利組織哪 些財務特性與組織自身特質會影響政府補助收入之多寡,此外亦可瞭解在財政預算有限 的情況下,政府補助經費是否運用得宜,以避免造成資源浪費,進而提供政府部門補助 公益團體的參考依據,與建議非營利組織管理者所應善盡的責任與義務。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文的研究架構共分成五章,將其流程整理成圖1-2 並分述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本文之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及章節安排。

第二章為文獻回顧,探討非營利組織的概念與分類方式、非營利組織與政府部門之間的 關係及非營利組織政府補助收入之影響因素。

第三章為研究方法,首先為實證模型的建構與設定,其次為資料來源與選取方式,接著 發展出研究假設,最後針對迴歸變數作定義。

第四章為實證結果與分析,進行資料的敘述性統計與相關分析後,再對迴歸模型實證結 果作分析與解釋,並驗證研究假設是否成立。

第五章為結論與建議,依照本文的實證結果,提供非營利團體在營運上的建議,及政府 部門政策性的參考依據。並針對本研究不足之處,對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研究動機與目的

文獻回顧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敘述性統計

實證結果分析

結論與建議

圖1-1 研究流程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