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聽覺理解的測量方法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聽覺理解的測量方法

Daneman與Blennerhassett(1984)針對學齡前 3 至 5 歲的幼兒在聽覺理解測 量,設計「聽力廣度測驗」,內容為(一)重複句子:聽完一個完整的句子後,複 誦一次,每題的句長為 3 字句至 7 字句間。(二)記詞彙:聽完三字句、四字句、

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後,唸出句末字,每題組內各有兩題。(三)篇章理解:

聽完短篇故事後,依問題選出圖片。研究結果提出,語句的整合能力和理解話語

邏輯連接詞是與聽者的工作記憶容量有相關。

Hua、Hong與Catherine(2008)針對幼兒園中、大班幼兒以及小學一年級學 童在音韻覺識的測量,設計音節、聲母、韻母、聲調,探究不同年齡層有不同層 次的中文音韻覺識之變化。研究發現,中文兒童讀寫發展與音韻覺識有兩個重要 面向。第一,不同層次的音韻覺識有不同的發展軌跡,特別是音節與韻母的覺識 主要是由於年齡的成熟,而聲母與聲調的覺識則由學校教學而增強。第二,在快 速唸名上,音節覺識與聲調覺識都可以獨立解釋早期中文字辨認的變異。另外,

此研究有一些限制,研究中所使用的選擇題信度低是因由於研究對象為年紀較小 的學童,要在兩個圖片中二選一,猜測率就會高。建議後者可增加選擇,以提高 信度。

陳美芳(2003)採用評量形式來研究記憶與語言理解時常採用的「語句變化 術」(Sentence Variation Technique,簡稱 SVT),參考 Royer 及其同事發展的技術

(Royer, et al. 1986, 1987; Royer, Hastings & Hook, 1979),含閱讀與聽覺兩部分。

測驗方式是請學童在聽過一段短文後,判斷問題的意思與正文是否相符。語句的 類型有四種:原句、釋意句、改義句和誤導句。原句(Original):語句與文中的語 句完全相同;釋義句(Paraphrase):依文中某語句或數句的意義改編而成,通常取 自文中重要的名詞或概念;為改義句(Meaning Change):與文中句子相似但意義 不對的句子;為誤導句(Distractor):雖然內涵可能與短文有關(表面相似),但 實則與短文中語句意義錯誤或無關的句子。如受試者能理解短文意思,會在「原 句」與「釋義句」回答「正確」,則在「改義句」與「誤導句」回答「不正確」。 研究結果顯示,聽覺理解優於閱讀理解的檢出人數比率較高,則在常模樣本分析 顯示,均衡型人數最多(聽力測驗與閱讀測驗得分無差異者)、聽覺型次多、書面 型最少。

綜合以上學者使用之工具,測量聽覺理解常用的方法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 類為書面測驗,含測驗卷、檢核表(由教師、專業人員及主要照顧者填選);優點 為標準化測驗工具係具有信效度之評量工具,內容一致性且省時。第二類為非書 面測驗,含提問、問答、對話、複誦、肢體表達、圖卡排序等;優點為施測者能 實際與幼兒透過互動來評估理解能力之發展。測量聽覺理解能力時應注意,若幼 兒以口語表達作答時,評分應避免與口語表達能力混淆;評量聽覺理解的能力也 應盡量避免以口語回答,可用動作來表示,例如:以圖卡指認作答。

國內針對聽覺理解測驗的相關研究發現,眾多學者的研究對象皆導向於六歲

以上學齡兒童在聽覺理解之探究,如表 2-4-1 所示。國內標準化聽覺理解之測量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