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肆、兩岸關係理論的適用性

由於台灣與中國大陸長期以來「政冷經熱」的基本發展模式,使得兩岸的經 濟連結日益緊密,卻又形成經濟不均等互賴的狀況。這對於台灣政府而言,經濟 議題將可能會受到中國大陸政府的主導,甚至有可能擴展到敏感的政治議題,進 而使得台灣的兩岸經貿政策的互動過程舉步維艱。

兩岸關係學者也從經濟影響政治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18高朗(1999:43-53;

18 兩岸關係的相關研究,諸如:整合理論、分裂國家理論、權力不對稱關係、美中台戰略三角 等。而本文主要說明的是前面三項以政治經濟角度切入的相關研究。特別說明,即便是從外 部因素的研究角度切入,同樣也可以得出經濟影響政治的解釋。以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為 例,中國大陸透過經濟議題的操作(如,2008 年的金融海嘯),將使得美國在對台軍售的議題 中逐漸減低了對抗的意圖,以獲取中國大陸在經濟議題上的協助,而台灣方面在缺乏外在力

第一章 緒論

17

62-71)從整合理論的角度出發,分別論述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新功能主 義(neo-functionalism)與聯邦主義(federalism)三個派別的論述。19功能主義 論者以「功能」作為主要取向,認為整合的策略必頇先從爭議性較小、非政治性 的經濟與社會領域合作,然後再擴及到政治領域;新功能主義者認為經濟與科技 因素將會產生「擴散效應」(spillover effect)並形成國家之間普遍性的壓力,而 問題的解決必頇透過政治力的互動,進而發展成政治領域的整合;聯邦主義者則 重視「政治體制」的設計與建立(如,鄧小帄所提出的一國兩制),希望藉由制 度的設計使不同政治體之間的心理、社會與經濟進行連結,並逐步的進行整合。

自 1988 年以後兩岸經貿快速發展,並透過經濟的聯結走向功能整合的過程,但 是在政治上的互動始終緩慢。由於兩岸在心理、社會與政治菁英之間的認知仍有 差距,因此兩岸在政治上未達成共識之前,即便在經濟議題上進行整合,台灣民 眾也不見得完全的信任中國大陸政府,反而會對兩岸經濟的過度整合感到威脅。

張五岳(1999:79-81;103-05)觀察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四個分裂國家(德、

韓、越、中國)發展其「分裂國家模式」。主要以東、西德和南、北韓對於主權 問題的處理進行討論,共有六項相同的特徵。20其中,透過第五項的「特殊性質 的內部關係」與第六項建立「制度化」與「法治化」關係的原則,發展出分裂國 家特殊的經濟模式。以東西德的經貿往來為例,兩德在 1951 年簽訂柏林條約之 後,在明確的規範下,發展出獨特的貿易型態,西德將東德視為內部的交易行為,

以突顯不同於國際貿易的規範(如,營業稅法、貨幣結算單位),而這種經貿方 式最大的受益者卻是東德。然而,兩德之間的特殊交易方式得以維持的主要原 因,在於西德期望憑藉著自身強大的經貿實力,從政治層面作為考量給予東德各

量的支持則有可能選擇傾向中國大陸的經濟策略。相關論點可參考包宗和(1999:339-63);

吳釗燮(2009:1-32)。

19 關於功能主義論、新功能主義論,以及聯邦主義論的討論,請參考各派代表學者的研究,分 別為 David Mitrany(1966)、Hass(1964)、Daniel(1964)。

20 東西德與南北韓兩個分裂國家的共同特徵有六項,分別為:一、正視國家分裂狀態;二、雙 方遵守聯合國憲章所揭櫫的和帄解決爭端原則;三、相互承認與尊重對方的對等地位;四、

雙方在外交上接受雙重承認與雙重代表;五、雙方關係屬於一種「特殊性質的內部關係」;

六、在上述基礎,雙方透過制度化的溝通協商,在正常化的基礎上建立「制度化」與「法治化」

的關係(張五岳,1999:103-05)。

中國大陸對台採購之政治經濟分析

18

項優惠條件,藉由密切的經貿關係克服兩德日益加深的疏離感。東德雖然了解其 意圖,但是在實質利益的制約下,卻不願意破壞此種經貿交易的方式,而這種形 態的貿易關係為兩德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中提供了穩固的基礎,進而促成兩德經貿 往來快速發展,也使得東德無法擺脫對西德在經貿上的依賴(張五岳,1992:

375-77)。同樣的,中國大陸對於台灣的經濟政策安排也有濃厚的政治因素考量。

一方面,希望透過兩岸經貿往來獲取台灣的技術與資金以推動其國內經濟改革;

另一方面,藉由經濟交流爭取台灣內部的認同,以期望台灣走向一國兩制的統一 道路。

吳玉山(2009:32-7;52-4)從「權力不對稱」的角度來討論兩岸關係的研 究。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後轉變發展策略,使得兩岸的差距逐漸縮小,不但在外 匯存底以及 GDP 的快速成長,而軍事能力上的發展也是如此,因此不論從何種 角度觀察兩岸之間的情勢都必然會得出權力不對稱的結論。文中首先處理權力不 對稱的吳本立開始,再逐步討論非權力因素的吳玉山與蘇軍瑋,最後是走向政策 的下游討論唐欣偉對於小國政策和互動結局之間的關係,並說明對於兩岸關係的 適用性與優缺點,進而將權力不對稱的因素和幾個主要的兩岸關係理論結合,分 別探討權力不對等對於各種理論途徑所產生的影響。21其中,對於政治經濟學理 論途徑的補充,其表示權力不對等的關係是驅動兩岸關係與台灣大陸政策的重要 因素,兩岸的經濟差距將是構成理論預測方向轉變的重要因素。當中國大陸經濟 快速發展與台資大舉登陸,經濟利益便會驅使工商團體要求更進一步的開放大陸 政策。在這樣劇烈的趨勢之下,台灣在經濟上更為依靠對岸,雙方經濟實力的消 長驅使台灣更進一步的融入大中華的經濟圈,也迫使政府不斷調整大陸政策。然

21 概述以上學者對於權力不對等的觀點:一、吳本立強調大小國間力量懸殊的事實決定了雙方 關係的發展,認為國家之間會透過地理區位和力量大小發展出不同的關係,使得大小兩國對於 彼此的關注程度不同;二、吳玉山透過不同大小國的案例進行比較,認為在權力不對稱和大國 對小國有主權要求的情況下,大國的政策是確定的,意圖屈服小國的意志,而小國對於大國可 能採取抗衡和扈從兩種不同策略;三、蘇軍瑋參考張啟雄的「名分秩序論」,認為小國不是只 有抗衡和扈從兩個政策選項。在正統理念下,小國會不斷的執行這個選項,無法從現實主義的 架構中獲得理解,它不是權力大小、經濟發展程度或是外援有無等物質變項所能決定,而是歷 史和理念所產生的影響;四、唐欣偉認為,一旦特定政策被選擇,則將會產生一定的結果,其 歸納了歷史資料,討論在強鄰威脅下的小國如何應對,最終的發展結果為三個雙元變項:大國 侵犯性主權要求的種類、小國有無堅強盟友、小國的回應方式,並依此建立了八個發展路徑和 小國的五種結局。請參考吳玉山(2009:31-54)。

第一章 緒論

19

而,權力不對稱是兩岸關係中結構性的常態,為探討兩岸關係的關鍵因素。因此,

在了解兩岸關係和發展兩岸關係理論時,權力不對稱的因素是不可輕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