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之相關研究

一、 背景因素、社會支持與身體活動的關係

身體活動不足所造成的影響已超越個人而成為國際性共同的社會 問題,其相關的影響因素也是具有不同層面的,其中個人背景因素、

社會環境、物質環境、與公共政策都會影響個人的身體活動程度。彙 整兒童及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相關研究歸納出四個因素,(一)生物因素:

例如遺傳、性別、健康狀態;(二)心理因素:例如自我效能、知覺利益 與障礙;(三)社會文化因素:例如重要他人的支持、社會文化;(四)物 理環境因素:例如社會政策、運動的場地(Sallis, et. al. 1993)。可見 身體活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非單一變項即可解釋。因此以下將 就本研究所提出的身體活動之個人背景相關變項作進一步的探討。

(一) 性別

Sallis(1993)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身體活動研究中指出,男生的能 量消耗值皆高於女生,Trost, Owen, Bauman, Sallis, 與 Brown 等人在 2002 年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收集了 1998 至 2002 年間所發表的身體

活動相關因素研究共38 篇進行回顧分析,亦發現身體活動的參與率男 性高於女性。國內蔡淑菁(1996)針對國小學童進行體能調查,也有 一致性的發現男生的體能活動量明顯高於女生。劉影梅(2004)研究 結果顯示女生在12 歲時身體活動參與率顯著比男生少。許秀鳳(2005)

對肥胖與非肥胖國中生的身體活動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中亦指出,身 體活動會因性別、體型等個人因素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非肥胖 男學生最佳,肥胖男學生次之,非肥胖女學生排第三,而肥胖女的身 體活動最差。在其他許多身體活動參與的研究中也顯示男性的身體活 動均高於女性(Smith, 1993;Troped & Saunders, 1998;WHO, 2004;

劉翠薇、黃淑貞,1999;鍾志強,2000),且與女生相較下多從事較 多中高強度的身體活動(Sallis, 1993;呂昌明、李明憲、陳錫琦,2000;

李明憲,1998)。以上文獻可知,身體活動會因性別的不同而有顯著 差異。

(二) 年齡

Trost 等人指出身體活動與年齡呈顯著相關(Trost et. al., 2002),

Veugeler 與 Fitzgerald(2005)觀察並紀錄 12-18 歲青少年的體能活動,

結果顯示身體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劇減,並且在離開學校之後,活 動量會有大幅減少的現象(Liou, 2006;WHO, 2002)。林凱儀(2003)、

李彩華(1998)及李明憲(1998)研究國中生身體活動時都發現,一、

二年級學生之身體活動明顯大於三年級學生。劉影梅(2004)研究對 象為年齡9 到 12 歲的兒童,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對身體活動的參與率具 有顯著的影響,且由9 歲增加到 11 歲,身體活動的參與率會大幅增加。

由以上文獻可發現,身體活動在9-12 歲成正相關,但在 12-18 歲則呈 負相關,因此身體活動會因年齡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 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活動不足對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世界各國廣泛的矚目,缺乏適 當的身體活動會增加體重過重的發生機率(Hay, Hawes, & Faught, 2004)。國內劉影梅(2004)的研究中首見探討學齡兒童的身體活動 量達到各種國際身體活動量指引的比例。研究中使用三日活動量表對 國小學童測量過去一週的身體活動,資料分析發現,身體活動量較低 的國小男童,其BMI較高,且肥胖盛行率也較高;女童之身體活動量

則與其BMI或肥胖盛行率無關(教育部,2005)。艾建宏、蔡亨與林鼎 政(2005)的研究中使用回憶紀錄法來評估每日身體活動能量消耗及

利用工作型態調查表來區分坐式、站式及走動式等三種工作型態,結 果亦發現工作型態與身體活動量分別在BMI上具顯著性差異,並且在 不同身體活動量中發現,中身體活動組及高身體活動量組的BMI都顯 著低於低身體活動量組。由以上文獻可知,BMI會因身體活動的不同 而有顯著差異。

(四) 重要他人對身體活動的支持

在 一 般 兒 童 社 會 支 持 與 身 體 活 動 的 關 係 來 看 ,Stucky-Ropp和 Dilorenzo(1993)指出個體在家庭中的社會化過程是影響個體在兒童 時期形成運動行為的重要因素。家長是兒童生活的照顧者,亦是其主 要的社會支持來源,父母對身體活動的態度影響學童的身體活動

(Anderssen & Wold, 1992;Carron, Hausenblas, & Mack, 1996;吳仁 宇,1998)。呂昌明、李明憲、楊啟賢(1997)研究也指出,家庭社 會支持、角色模仿與學童規律運動行為有關。許多研究發現,學童社 會支持與較高的身體活動度呈正相關,家人、同儕、朋友運動社會支 持越高者,身體活動量越大(Sallis , Hovell , Hofstetter, & Barrington, 1992;Trost et. al., 2002;郭曉文,2000;龍炳峰,2000)。但在某些研

究針對家長和同儕運動社會支持加以比較結果發現,家長的運動支持 影響力不及同儕來得重要,甚至與學童運動行為間的關係未達顯著水 準(李彩華,1998;蔡淑菁,1996;藍辰聿,1998)。

藍辰聿(1998)研究臺北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體能活動發

現,運動社會支持與學童體能活動成正相關,但只與同儕支持達顯著 水準,家長、老師則未達顯著。許秀鳳(2005)研究肥胖與非肥胖學

生身體活動量的相關因素研究中發現,同儕、家人及教師三者的運動 社會支持對肥胖學生從事身體活動有重大影響力。而范瑞瑩(2008)

針對臺北縣四、五、六年級學童進行研究,則發現同儕支持和師長支 持有顯著的相關。

由以上文獻得知,家長、同儕及老師等重要他人對身體活動的支 持,可能影響學童的身體活動情形,因此本研究將進一步加以探究。

二、 背景因素與身體意象的關係

在身體活動與身體意象的相關研究當中,最常探討的議題不外乎 是不同背景變項對身體意象的影響。性別、身體質量指數、性別角色 特質、年齡、電視媒體等因素,均會影響個體身體意象(尤嫣嫣,2002),

本研究就影響學生身體意象的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

(BMI)、重要他人的看法等,分別陳述如下:

(一) 性別

研究顯示,性別是體型意識中最明顯的差異(詹淑敏,2005)。

特別在青春期開始,青少女更容易為身體外貌的改變而產生負向的身 體心像(Benjet & Guzman, 2001)。伍連女(1998)針對北市高職男女 生比較其身體意象滿意度時發現,男生對外表、體能、健康的評價及 身體各部分的滿意度均高於女生,且研究指出男性的身體意象較女性 正向,女生比男生關注外表和體重,男生比女生關注體能和健康

(McCaulay, Mintz, & Glenn, 1988;文星蘭,2004;伍連女、黃淑貞,

1999;李靜芳、蕭茜文、李作英、高立珍、侯珮雯,2009;黃淑貞、

洪文綺、殷蘊雯,2003)。而李碧霞與陳靜敏(2004)、蔡清華(2010)

針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進行身體意象相關研究中,發現女生比男生更不 滿意自己的身體意象,尤其是外表評價和身體重要性較負向。由以上 文獻得知:身體意象與滿意度間的關係會受到性別角色的影響而有所 不同,且國小學童亦同。

(二) 年齡

年齡對體型意識的影響,各研究說法不一。雖然人生的各階段對 身體意象有不同的看法,但對於青春期的男女生而言,因為身體急速 的成長,開始重視外表與容貌的表現,他們認為呈現給人的第一印象 就是身體,所有來自社會正面或負面的評價都是一種重要的參考。

O'Dea 和 Abraham(2001)調查男女年齡對身體意象的影響,結果顯 示在初經之後,女生開始對外觀的變化感到不滿意,而男生渴望鍛鍊 強健的肌肉與體魄,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外表才可增加吸引力。Grogan 和 Wainwright(1996)則指出,女性無論年紀大小都不滿意自己的體 型,而男性對於體型的不滿意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分別以國小、高 職、大學學生為研究對象而言,隨著年齡增加對體型滿意度反而下降

(王正松,2005;伍連女、黃淑貞,1999;李碧霞、陳靜敏,2004;

郭乃真,2008;黃淑貞、洪文綺、殷蘊雯,2003)。Park, Kang, 與 Kim 等人(2003)亦從研究中發現,在 11-18 歲的受試者中,最關心身

體外型與體重變化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趨於關注,顯示此年齡層對身 體意象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但周玉真(1992)則在國高中生身體意 象滿意度的研究中發現,他們不因年級不同而有所差異。故本研究亦 將探究國小學生其年齡與身體意象之相關,與了解彼此是否相互影響。

(三) 身體質量指數(BMI)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客觀測量的結果,同時也代表青少年實 際的體重與身高的比例,WHO 及美國國家衛生局建議以 BMI 來評估

肥胖程度,因為BMI 較能反應身體的總脂肪含量,也更能顯示出肥胖 與疾病相關性(詹淑敏,2005)。但在研究方面,BMI 卻未必能預測 身體意象的滿意度。James(2000)以 387 位 18-24 歲臺灣、華裔美籍 和非西班牙裔美籍的白人女性,探討文化對身體意象、飲食態度與飲 食行為的關係,結果發現BMI 不是預測身體意象是否滿意的指標,許 多受試者儘管BMI 是在正常範圍,仍然對身體意象感到不滿意;江承 曉(2002)針對專科學生所做的研究也發現,儘管受試者之 BMI 為正

常或過瘦,但是他們的身體意象仍呈負向感受,總覺得自己太胖,不 滿意自己的身材及身體各部分比例。

然而研究發現,身體過胖的青少年其身體意象越不滿意(Stice & Whitenton, 2002)。Rinderknecht 和 Smith(2002)的研究證實,BMI 值正常或過低的青少女仍對身體意象不滿意,但對身體意象最不滿意 的族群,是BMI 值過高的青少女。國內尤嫣嫣(2002)的研究結果發 現不分性別的肥胖者在外表評價及身體部位滿意度,均低於體重過輕 及標準者。因此,由以上文獻得知身體意象會受到BMI 值而有所不同。

(四) 重要他人對身體意象的看法

隨著年齡增長,兒童愈來愈重視同儕友誼。Ellis, Rogoff, 與Cromer

(1981)針對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做調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花費 愈來愈多的時間和同儕相處。而研究顯示,同儕和父母對青少年的身 體 外 表 評 價 若 愈 正 向 , 青 少 年 將 對 自 己 的 身 體 外 表 愈 傾 向 滿 意

(1981)針對二到十二歲的兒童做調查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花費 愈來愈多的時間和同儕相處。而研究顯示,同儕和父母對青少年的身 體 外 表 評 價 若 愈 正 向 , 青 少 年 將 對 自 己 的 身 體 外 表 愈 傾 向 滿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