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身體意象

第一節 身體活動

一、 身體活動的定義

Ross(1985)將適當的身體活動定義為:每週至少需三次涉及大 肌肉群動態動作的運動,並且每次需維持個人心肺功能60%以上之強度 達二十分鐘或更久。WHO在1995年將缺乏運動或運動不足列為心血管 疾病之主要危險因素。Gallahue與Ozmun(2002)認為參與身體活動不 但對個體的全人健康有所助益,也是影響兒童健康成長與成熟的重要 因素。在兒童發展階段,促使多從事身體活動相關的行為,可以幫助 兒童在身心各方面獲得健全的發展。成年時期的健康不但植基於兒童 時期的健康,並且兒童時期身體活動行為的發展,亦影響成人時期身 體活動行為的發展。因此,規律的身體活動可以促進兒童發展,增進 兒童健康與身體適能,並影響未來長大持續從事身體活動行為的參與。

因此身體活動對個人的成長及生理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影響因 素,其目的是藉由改善或維持一個或多個健康體能,最終目的為維持

人們的身體健康(陳優環、蔣立琦,2006),其中包含運動(exercise)

及各種不同活動的總和。國小學童身體活動型式主要包括下列四類:

(一)在校期間身體活動,如體育課、課間遊戲、早操或課間操、非 體育課的課程活動、運動性社團或團隊等;(二)休閒時間身體活動,

如放學後或假日時的打球、慢跑、游泳等運動;(三)居家身體活動,

如做家事、照顧家人等;(四)通勤身體活動,如走路或騎自行車上 下學等(林佑真,2009)。因此探討學童身體活動時,不只是探討體

育課或休閒時的運動量,而是包含在校期間、下課及課堂中所有的活 動消耗能量。

二、 身體活動的測量

兒童身體活動種類是多變化且難以歸類的,持續的時間及規律性 也不如成人,因此評估兒童身體活動方法有很多,可以區分為客觀測 量或主觀評估。客觀測量方法不會因為受試者的文化、社經地位或個 人認知能力等因素而影響測試結果,但缺點是不方便,且測試費用較 高,如計步器(pedometers)、心跳監測器(heart rate monitors)等,而主觀 評估的問卷調查法較適用於大型樣本研究中,其優點在於快速填答、

研究成本較低、不具侵入性(Miller, Freedson, & Kline, 1994;Sallis,

Casey, & Haskell, 1984)。因此有關兒童身體活動調查中,亦將自我回 答式問卷使用在10歲以上兒童,主要紀錄最近特定時間內身體活動強 度及時間,測量過程相當簡單,且能評估受試者於過去特定時間的身 體活動以及身體活動種類,所以極適用於大規模之研究或調查(陳優 環、蔣立琦,2006;蔡孟書、吳英黛,2009)。

自我回答式問卷中常用的測量 工具有三日身體活動記錄量表

(Three-day physical activity log, 3-d PAL)和七日身體活動回憶記錄法

(Seven-day physical activity recall, 7-d PAR)。其中七日身體活動回憶

紀 錄 法 是 由 Sallis, Haskell, Wood, Fortmann, Rogers, Blair, 與 Paffenbarger(1985)所研發,屬半結構式問卷,使用方法為先將身體活動

界定中度、非常重度、重度等三種,把每天的時間區分為睡眠及三個 時段(上午、下午、晚上)共四個時段,四個時段的身體活動不可累積計

算,扣除中度、重度與非常重度活動及睡眠所花費的時間後剩餘的即 是執行輕度活動量所花費的時間(陳優環、蔣立琦,2006)。與其他

問卷相較下,七日身體活動回憶紀錄法與直接測量的體能活動間有顯 著相關外,也可正確的評估每日平均的能量消耗(Miller et. al., 1994;

Taylor et. al., 1984)。國內學者之研究結果亦發現,七日身體活動回憶 問卷(7-d PAR)與TriTrac-R3D效標間的Spearman’s rho=0.86,兩週後

再測信度Spearman’s rho=0.97Ğp<0.001ğ,結果證實七日身體活動回

憶問卷的信效度與信度是可被接受的(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 明憲、王淑芳,2001)。

Sallis等人(1993)評估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及其他自陳式的測量

工具在青少年與兒童的適用性,研究結果指出七日身體活動回憶法不 僅適用於在學的青少年,即使評估10-11歲孩童的身體活動,仍具相當

可接受的信效度。國內多位研究者將此量表為基礎,修訂後作為身體 活動調查之研究工具(王正松、王建興,2004;伍連女,1999;施秀 如,2009;劉影梅,2004;羅惠丹,2004)。而兒童身體活動種類是 多變化的,且持續的時間及規律性也不如成人,Sallis與Saelens(2000)

指出兒童的身體活動評估問卷通常運用到二至三個個層面進行評估,

因此本研究之身體活動測量將以王俊杰等人(2004)、伍連女(1999)、

施秀如(2009)、羅惠丹(2004)等人之施測方式,並考慮研究性質 及受測者的教育程度加以修改後進行測量。

第二節 身體意象

一、 身體意象的定義

身體意象(body image)已被廣泛應用於神經學、心理學、精神

醫學、社會學等各領域中,而因研究領域不同,依其個別特性而有不 同的解釋。Schilder(1920)是首位由心理和社會角度來看身體經驗

(body experience)的學者,他認為身體意象不只是一種認知建構,

還包含態度反應和與他人互動,並於 1935 年首度提出身體意象的概 念,1950 年為身體意象下的定義為:「身體意象是個人心中對自己身

體所形成的影像,由感覺神經系統、心理層面及社會層面三者互動所 形成,是一種調適、動態的過程」。Schilder 認為身體意象是在腦海 中對自己整個身體所形成的心理影像(mental pictures),其主要是在 潛意識中形成的,但仍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有關(引自劉偉平,1997)。

目前國內未有統一Body image 之翻譯用詞,包括「身體意象」、「身 體心象」、「體型意識」、「身體形象」、「身體印象」、「身體意 識」等等。張伶妃(2005)整理國內文獻指出「身體心象」一詞大多 於護理研究領域,其研究重點在身體器官、身體部位的受損、器官結 構的功能改變或特殊情況如:懷孕者、愛滋病患者。而使用「體型意 識」、「身體意象」大多在衛生教育相關研究領域,依據張氏心理學

辭典,身體意象是指個人對自己身體特徵的一種主觀性的、綜合性的、

評價性的概念,此概念包括個人對自己身體各方面特徵的了解(如強、

弱等)與看法(如美、醜等),也包括他所感覺到的別人對他身體狀 貌的看法(張春興,1989)。其研究重點在知覺對自己外表、體型等

滿意度,或飲食問題如:暴食、厭食。本研究的主題與身體體型、身 體活動相關,故用「身體意象」來代表「Body image」。

Sheryl 及 Marita 在 1997 年 將 身 體 意 象 分 為 身 體 意 象 的 知 覺

(perceptual)和態度(attitudinal)兩個部分。身體意象知覺主要是反

應個人對身體的大小、形狀、體型圖像和外貌及身體部位的感覺;身 體意象態度則指個人對其身體整個外型與身體功能的滿意程度。Much 和Cash(1997)指出身體意象是對於身體之評價、認知和行為的態度 傾向,包括評價、感受和關注。Cash(2005)認為身體意象是對於自 我身體的態度意向,此意向包含了評價、認知與行為,它不僅是指身 體外貌,也包含了體能、健康與疾病,是指對自己身體的知覺和態度 的多層面概念。國內學者許玉雲與陳彰惠(1999)從護理專業的角度 指出身體意象具有四個鑑定性的特徵,包括(一)個體對自己身體的 一種意識或潛意識的知覺和感受;(二)是一種社會性的產物;(三)

是一種動態性的過程;(四)會影響個人的行為。因此身體意象即是

結構等因素所影響,並因時間而有所變化,而擁有正向的身體意象易 維持身心的健康;負向的身體意象則易導致身心的失調(文星蘭,

2004;廖柏雅、張少熙,2004;羅惠丹,2004)。

二、 身體意象的測量

基於身體意象是一種多面向的概念,其測量的方法因不同的領域 而有所不同,大體而言,測量的面向可包括知覺面向和主觀面向,測 量的方式包括可移動式光棒法、整體意象評估法、輪廓法、問卷法及 訪談法等等(引自施秀如,2009)。以下針對國內較常採用的方法加以 說明:

(一) 身體關注量表(Body Cathexis Scale)

本量表由Secord和Jourard(1953)所編制,主要針對受試者最被關 切的46個身體部位進行滿意程度評估,依Likert-type五點量表從「非常

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得一至五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身體意象 的滿意度越高。國內已被廣泛運用,蔡季蓉(1990)、周玉真(1992)、

李曉蓉(1997)、莊文芳(1998)即是使用此量表為藍本作為測量工 具。

(二) 身體意象量表(Body Image Assessment Scale)

此量表是採用問卷方式填寫,期望體型及實際體型是將體型以圖

畫方式表現,讓受試者選擇期望體型及實際體型,將實際體型減去期 望體就可得到體型差異的結果。此量表採取Thompson(1990)所編制的

身體輪廓量表。量表中按不同比例以不同數量的圖型呈現消瘦、肥胖 體型供受試者選擇,常見有五圖形法和九圖型法。國內張淑珍(1987)、

蕭芳惠(1998)、蕭芳惠和林薇(1998)、黃蕙欣(2003)、張伶妃

(2005)有使用此量表為藍本作為測量工具。

(三) 多向度身體和自我關係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 Body-Self Relations Questionnaire,MBSRQ)

此 量 表 由Cash 於 1990 年 根 據 身 體 與 自 我 關 係 問 卷 ( Body-Self Relation Questionnaire,BSRQ)發展而來,能提供全面性、較為寬廣的 評估角度,可同時測量受試者知覺、情感與行為層面的身體意象。該 問 卷 由BSRQ 及 附 加 量 表 所 組 成 的 , 共 69 題 。 其 中 包 括 對 外 表

(appearance)、體能(fitness)、健康(health)三層面的評價(evaluation)

與取向(orientation)所形成的六個向度,經因素分析後再加上疾病取 向(illness),共七個向度54題。而三個附加量表分別為:身體各部位滿 意度量表(The Body Areas Satisfaction Scale, BASS)、自覺體重分類(The Self-Classified Weight Scale)、和對過重關注量表(The Overweight Preoccupation Scale),共15題(Cash & Pruzinsky, 1990;伍連女,1999)。

表2-1 MBSRQ 各分量表含意及計分方式

量表名稱 意義 計分方式 分數含意

BSRQ分量表 外表評價

(appearance evaluation)

個人對身體外型的

(appearance orientation)

個人對身體外表的 (fitness evaluation)

個體感覺身體體能 (fitness orientation)

個人投入維持身體

(health evaluation)

個人感覺身體健康 狀況是否良好

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自

得分越高表示受試者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