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背景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第一章 緒論

教科書是整體課程的一環,也是課綱文本最重要的承載體(歐用生,2018)。

教科書是學校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核心,所以教科書設計與課程教材研究議題是 教學中重要的成分。

隨著國際化與地球村時代的來臨,英語在國際交流與現代生活中已成為不可 或缺的一項溝通工具,重視英語變成為現代化國家的教育趨勢,台灣陸續把英語 教學向下延伸並納入國民小學課程內,在有限的英語學習環境與資源下促使英語 教科書成為語言學習的重要,於是英語教科書的內容設計與品質在師生的教與學 上便佔有著重要的地位。本研究要針對 106 年翰林版國小英語教科書的主題設計、

句型結構、字彙選用、體裁規劃等四大面向上的內容分析。

第一節 背景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廖曉青,2012)。二 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地球村的時代,台灣與國際間商業貿易、經濟與文化交流 的擴大,各國人民對英語的需求迅速增長,英語教學也開始普及。每天數以千計 的人以各種方式在不同場合使用英語。在亞洲許多國家隨著對外合作溝通的發展,

英語的地位和作用更為人們重視。良好的英語溝通能力已成為基本能力之一,英 語教學在台灣以及世界各國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所以學習英語的重要性是毋庸 置疑的。

英語教學在世界各地推行已有百年歷史,多少的教學專家從經驗中萃取而成 的理論不知凡幾,種種學說理論都有實際驗證成功的實例,然而其彼此間有些似 乎大同小異,有些卻南轅北轍。英語老師認識各項教學法的原理與作法固然重要;

更要緊的是,要能認清沒有任何教學法是萬靈丹,唯有融會貫通,截長補短,因 時因地發展出適合本身條件與環境的具體教學作法,才能達到有意義的教學。

© 育界的一份子(Freeman, 2007)。教學法的相關知識有助於教師擴展自己的教學 技巧,及增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表 1-1 英語教學法發展概述一覽表

教學法 年代及教學重點

文法翻譯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盛行於 1840 至 1940。此法源於德國學者為欣賞拉丁文 Direct Method

盛行 1890 至 1920。此法基本原則是:絕對不使用學生的 母語教授課程,也不進行翻譯,而是用實務經外語直接 教學。台灣不少美語補習班也採用此教學法,以「No Chinese」的方式上課。

情境教學法 Situation Language Teaching

1930 至 1960 年間由英國語言學家展出一套語言學習 法。強調語言和真實情境間的關係,認為語言是在情境 中學習而來的。

聽說教學法(ALM)

Audio-Language Method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需要大量的外語人才協助軍 事業務,短時間訓練軍事人員學會外語,結合直接教學 法、結構語言學及行為學派理論的聽說教學法,此法重 視結構與形式,較不重視意義與功用。

團體語言學習法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1955 年由美國心理學教授 Charles A.Curran 所提出。學 生在團體的學習環境中常因競爭的壓力阻礙學習,此法 主張要顧及學生的個別智力與情感,老師要適時提供幫 助。

© The Silent Way

1960 年代初期,「語言的學習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的觀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

70 年代,美國心理學教授(Asher)提出外語學習的過 程應該類似兒童學習母語一樣:兒童發展說的能力之 前,先發展聽的能力。教學過程中,老師用外語說命令 句,學生利用肢體動作來回應老師的命令。

暗示感應教學法 Suggestopedia

在 1970 年代由保加利亞醫生 Georgi Lozanov 提出。他認 為學習外語時,學生擔心表現不佳,因此有重重心理障 礙,造成語言學習成效不佳。此教學法就是要幫助學生 克服這些學習心理障礙。

溝通式教學法(CLT)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英國在 1980 年代提出溝通式教學法,認為語言的學習 上,學生往往知道語言的用法規則,卻不知道如何實際 使用語言。

自然教學法

The Natural Approach

1983 年由美國兩位老師(Krashen)及泰雷爾(Terrell)提出 其目的是在培養自然語言習得的課堂環境,強調自然溝 通為要務,而非強調文法學習和一直糾正學生錯誤。

合作式語言教學法 Cooperative Language Learning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80 年代開始盛行,許多領域皆要求學生的英語能力,如 果能將語言與學科內容結合,將會提高學生學習動機。

先由學科專業教師決定教學內容,再由語言教師把課程

©

Task-Based Instruction

80 年代中期後,流行於美國小學。學習者在完成任務過 程中,體驗如何獲得知識,學習者要完成任務,一定要 使用語言,因而體驗到語言不是背誦,而是活用。

詞彙教學法 Lexical Approach

倡導者 Sinclair and Renouf (1988)一開始提出應對詞

Bentley(2013)編寫現在英語教學法較流行的概念:

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指的 是如何藉由英語來學習真實的知識或學科 要內容,而教科書是最重要及最常見的教材(Brown,2007)。

貳、中小學英語領域新課程架構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學習內容方面:學習內容包含語言知識(字母、語音、字詞、句構、篇章)、 溝通功能、文化理解、思考能力等內容。

素養導向方面:連結實際的情境脈絡,讓學習產生意義。強調學生參與和主 動學習結合情境脈絡化學習、強調實踐力行的表現、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注意 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等原則(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綱,2018)。

從上面的資料,可以知道老師教課的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專注的特質及良好 的學習習慣,嘗試用不同方法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素養方面,應具備各類媒體 所提供的英語文素材,進行資訊整合能力,激發學生反省批判社會議題的能力。

© 2 0 1 3 D r . T u n g C h u n g T s a i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