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第二節 能供性的三面向分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能供性的三面向分析

上一節提供了許多個案在創作上的詳細狀況並隨即針對個別案例以生態觀 點進行分析,而本節將綜合性的以Windsor(2004)對於能供性的補充定義,對 似顏繪作一個整理。根據文獻探討提到的,似顏繪創作者所感知的能供性就是 當他在看被畫者時他要畫什麼?第一個來自於他自身的能力、個人願望、氣 質、傾向。第二個是創作者所處的社會、教育、文化共識。第三個是作畫當下 的情境,在當時創作者跟被畫者的互動中,彼此互相的反應、情緒、表情是如 何。

但這三個面向彼此之間並沒有辦法拆分,我們感知能供性是一個匯聚的結 果,創作者在建立自身創作結構時無法不受到社會文化、創作情境的影響。我 們必須要知道的是這三個面向並不會獨立存在,無法獨立影響創作者最終的作 畫結果,但即使如此,我們仍可以看到創作者在感知能供性時這三個面向中的 哪部份有比較突出的表現。以下將從訪談及觀察的這些創作者中看看他們的這 三個面向是如何被明顯突出的呈現。我們將先從社會、文化共識層面的能供性 進行討論,再到創作當下情境,最後回到創作者自身結構的能供性。但首先還 是需要簡單理解一下創作者的自身結構是什麼。

創作者的自身結構是由自己所受的教育、過去的經驗、各種與他人互動所 得到的反饋所累積建立而成。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創作者致力於琢磨寫實風格的 技術、鑽研透視法,有些創作者則質疑了寫實風格的實用性,轉而努力嘗試使 用象徵符號傳達抽象感受。這之間並沒有誰比較具有藝術眼光,而是由創作者 本身所處的時代氛圍、以及他自身對於創作所追求的目的等等各種理由錯綜複 雜互相交織所成的結果。而自身結構、文化共識、創作情境,三種是如何交織 呢?

一、文化結構

似顏繪創作近幾年廣泛地出現在流行文化之中,舉凡金曲獎頒獎動畫、發 片歌手的專輯視覺設計、社群媒體圖文宣傳等,都能看到具備似顏繪元素的設 計內容。而不管是在大眾流行文化之間,或是在文化創意市集中的似顏繪,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顏繪作為一種視覺元素並不常用在故事敘述或是如肖像畫般被用於喪事,而是 被當作一個角色符碼使用,因此主要還是以積極正面、可愛、帥氣、溫暖等形 象表示居多。而在文化創意市集,參與者以20多歲年輕年輕女性為大宗(張政 偀、黃怡甄、吳宜珊,2019),因此受歡迎的作品類型也是以正面、可愛、簡 單等風格為主。受訪者G鑑於這樣的考量而選擇在市集使用可愛、簡約畫風。

在創作者進行創作之前,就能夠藉著對這樣文化的觀察去感知哪些是可行的而 哪些是有風險的。

但是即使如此,也存在著相反意見,他們所著眼的重點並非文化中所盛行 的部分,而是在似顏繪創作文化中比較少被人選擇的部分,如圖像中帶點憂 鬱、傷心感的似顏繪圖像。雖然說是比較少人選擇的路線,也能看到他的作品 內在傳達的核心資訊仍是溫暖、療癒。綜觀近幾年台灣熱門書排行榜,心靈陪 伴類型總是名列前茅,這樣心靈陪伴的路線是創作者G觀察到社會文化中具有 這樣的可行性而得以讓他使用。

受訪者們的似顏繪創作還有一些共同的特徵,比如他們在大多都會將似顏 繪與肖像畫做出區隔,並且一開始在市集作畫時總習慣畫胸口以上的半身似顏 繪。這也都需要透過觀察其他人的作品去建立對於似顏繪的基本概念。就如似 顏繪的文獻探討所提及,似顏繪一詞出現在台灣的具體時間、方式難以考究,

也許是因為似顏繪一詞相較「Q版人像畫」用詞本身多了一種文化氣息的想 像,創作者還是參與被畫的消費者們,都在參與似顏繪創作時不斷的接收似顏 繪的印象,同時製造新的印象,並逐漸形成一個穩定的共同概念。

話雖如此,創作者並不是只依賴文化與社會共識進行感知,若文化共識是 唯一影響,這樣就不會有莫內的印象派、杜象的噴泉這樣突破該時代框架的的 作品出現。文化共識能夠讓創作者去感知多數人也都在乎的資訊。但創作者他 決定性的特色還得依賴他的自身結構以及他在創作時當下發生了什麼事,而浮 現出不一樣的能供性。

二、創作情境

筆者在研究訪談中詢問似顏繪創作者偏好與客人面對面作畫,還是對著客 人的照片作畫,發現這兩種情況對許多創作者來說有很大的區別。雖然不管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而,即使處在同樣的創作文化與情境,創作者們感知被畫者提供了他什 麼有用性的看法仍可能會有很大的不同,產生出很不一樣的作品。這就需要回 到創作者本身的結構。

三、自身結構

筆者所訪問的創作者中,有人認為作品畫得像是基本,有人認為像不像根 本不重要。這是他們源於內在本身而出對於似顏繪創作的看法,也是幾年經驗 累積的心得。認為作品本來就應該要像本人的創作者,在訪問當時相較其他創 作者,正花費更多心力在練習繪畫技術、對骨架結構的了解,他在創作的路途 上選擇了專注於技藝的磨練;認為像不像不是重點的創作者,相較來說更加專 注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似顏繪創作的路上選擇了專注於如何與欣賞他 的人建立良好關係。也許兩位創作者未來立場會改變甚至互換,但這都是他們 當下自身結構引導的結果,也是在創作中經過文化、情境影響累積而成的結 果。所以他們在繪畫時感知的能供性自然就不同,畫出來的成果也會不同。

受訪者I本身對動物就有獨特的喜好,比起認得人的臉他更加有興趣花時間 在觀察動物的外貌,在動物類型創作受到肯定之下,遂發展出動物似顏繪。受 訪者G是訪問到的創作者中創作經歷歷時最久的,所以即使他剛開始似顏繪創 作不過兩年,就很快的以他的經驗定調他的可愛似顏繪風格。受訪者E在一開 始就決定了要建立他的品牌識別,所以似顏繪創作的作品調性以黑白兩色為 主,這是他經過大學時的訓練所學習到的最重要觀念之一,於是發展出了黑白 兩色怪美的似顏繪。受訪者C出身多媒體科系,他在系上的特立獨行讓他偏好不 往主流靠攏,在上千次傾聽客人內在傾訴後發展出他的療傷似顏繪。

創作者,或普通人,本身就具備感知外在資訊的能力,可以說每個人都有 將對象以某種方式畫下來的能力。但是經過教育學習、不斷練習、模仿,就能 讓更多外在資訊與自己產生關係連結,以讓自己更為滿意的方式去選擇要看到 什麼、畫下什麼,或是在訓練後能夠更容易讓其他人從自己作品中產生連結。

但要如何連結,還是必需要回歸到自己的結構,順著文化共識,在情境中調 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使用生態觀點理解創作者如何感知圖像,會改變我們對圖像創作的認識。

一張圖為何被欣賞、喜愛,為何使用了某些手法而不是另一些手法,都與我們 過去的經驗、環境、文化及當下的情境相關。有人喜歡寫實圖像中精美呈現的 透視法及光影,並不代表他就比較傳統守舊,而要看透視法提供了他什麼有用 性。如果筆者未進行生態觀點理論文獻的爬梳,要分析創作者們的作品,可能 就會提出他使用怎麼樣的手法與媒材,是因為什麼市場考量,因為受過傳統美 學教育所以他引用了常見的漫畫手法以提升畫速等等。然而這樣的觀點並無法 真的讓我了解創作者是如何讓我們覺得他所創作出來的似顏繪長得像被畫者,

因為每一位創作者都有自己的方法與經歷,我所認同具相似感的作品也可能只 是因為我與作者都身處同樣的文化處境。我們必須反過來了解創作者每個選擇 背後的原因,才能有機會突破自己對於藝術固有的觀點,更自由的去理解圖像 傳達的內容。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