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第四節 小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0‧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非分之財。表現出「透過造像而祛除良心不安」的還願。民眾鐫刻佛像終究屬 於功德交換的概念。

第四節 小結

末法(又稱法滅)思想其實是宗教信仰共通的特色,西方基督教亦曾經 歷末劫觀念。120宗教信仰警醒世人的本質易使憂心者視當代為末世,故而在信 仰中屢見此類觀念。

然而我們下一步要問的是,此觀念為何在南北朝至隋產生?觀念的存在 與觀念的發揚屬於不同的兩件事;慧思等中土高僧詮釋「正法五百年,像法千 年,末法萬年」北魏年間正是釋迦誕生後萬年的末法時代。121如此說法為何影 響人們造寺、建塔、開石窟、刻石經等大活動?北魏太武與北周滅佛誠為法滅 觀盛行的原因,而五胡十六國以來戰亂與遷徙、胡族君主入主中原形成統治勢 力,論者謂中古時期人們因干戈擾攘,人民依賴佛教維護心靈之安寧,是故造 像者眾。122戰爭、死亡的威脅與末法思想為同步盛行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色。

在此背景下,經典宣傳造佛像:1.來世富貴、面貌端好。2.死後生於天上、

不墜惡道。3.前世惡業得以消除。這些直接的、利益的、現實的內容成為了極 好的誘因;經典透過某種形式傳播至民間階層——造像記中證實《佛說造立形 象經》等內容。加上文人記載口耳相傳的靈驗故事,繪聲繪影地吸引著為生活 苦惱的升斗小民。僧人活躍於鄉村,從事教化、講經、組織邑義,推廣造像,

傳播佛法。佛法與佛像功德遂在民眾中、文人中、甚至皇帝等統治階層形成無 限魅力。儘管常有「為一切眾生」之祈願,不過顯示大乘佛學救度眾生的影響;

事實上,佛教傳入中國後卻產生中國本質性的轉化——關懷親屬、家人之「孝 親」觀念依然在造像記內容一一呈現。以身份階層為主體,祈願對象為客體的 分析,將在第三章鋪陳。

120 蔡彥仁,《天啟與救贖:西洋上古的末世思想》(新店:立緒文化,2001)。

121 以釋迦牟尼於西元前 977 年誕生來看,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貣即進入末 法,方廣錩,《佛教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頁 93-94。

122 王昶,《金石萃編》,《石史》第 1 輯第 1 冊,頁 670b-671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造像主與身优階層

本章從帝王宗室、臣僚百官以及百姓三種身份階層,討論造像記祈願內 容的差異。前人多視造像記為別於正史典籍之外、顯現民眾生活的史料;藉此 觀察民間佛事信仰。1然而,儘管造像記以民眾為大宗,但依然存在許多官僚、

僧侶以及邑義等社會組織造作之記錄;甚且,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廣泛地流行

「造佛像」行為。因此,本章以石刻史料統計參照正史典籍,全面觀察帝王、

官僚與百姓的造像行為,討論身份階層在祈願對象、祈願文字上不同的行為表 現。

第一節 帝王與宗室

一、帝王造像

佛教初傳隨即伴隨佛像的傳入,東漢明帝即有佛像製作的事蹟,雖然當 時存在濃厚的祠祀意味。2十六國時期高僧與胡族君主互動密切,多利用法術 致使君主奉佛,如佛圖澄與後趙石勒、鳩摩羅什之於後秦姚興,高僧的引薦並 使皇帝漸行佛事。

五胡君主將佛教視為法術的一部份,佛像具有占卜的功用。3「人言冉閔 初立,鑄金為己像以卜成敗」4,佛像的神靈事蹟為帝王、道俗、臣民所相信,

「洛京帄等孝建浮圖成,帝設萬僧齋,石像俯首終日,大眾感其神應」5,北

1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的佛教信伖——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盧建榮,〈從 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的社會意識〉,《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23 期,頁 97-131。

2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頁 120。

3 胡三省註「胡人鑄像以卜君,其來尚矣」,見《資治通鑑》卷 152〈梁紀八‧武帝大 通二年(528)〉,頁 4740。

4 《資治通鑑》卷 99〈晉紀‧穆帝永和七年(351)〉,頁 3113。

5 《佛祖統紀》卷 38〈法運通圔志卷 17 之 5‧北魏孝武〉,收入於《大正藏》第 49 冊,頁 356a。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2‧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涼沮渠蒙遜見像流淚,悔悟毀塔寺、斥道人之誤。6

北魏統一五胡十六國以來亂象,境內漢族與少數民族多於鮮卑之統治族 群,為求複雜的諸集團社會融合、消除對立,北魏除了登用漢人知識階級以外,

利用佛教宣撫教化。7統治之初自明元帝時沙門法果以「非拜人主,乃是禮佛 耳」之姿率領沙門向政權靠攏,並任僧職之首;明元帝又明定僧人在地方教化 的地位,奠定了北魏政權利用佛教統治與教化的政策基調。雖然在開國之初有 太武滅佛之舉,但隨後的文成帝修復經像並於各州郡寺院興建佛像;8除了京 邑一帶毀壞塔寺較為嚴重以外,其他地區佛教隨即恢復繁榮生機;沙門曇曜並 奉敕在雲岡開鑿石窟。

隋代對佛道二教採取優容的態度,隋文帝明令不得毀佛像與天尊,9文、

煬二帝造像動輒十萬軀,10國祚僅三十餘年的隋朝,造像成就有凌駕隋以前 240 年之勢。11帝王造像之規模與興盛程度,對民間起了上行下效的推動作用,隋 文帝開皇元年(581)「隋主詔境內之民伕聽出家,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於是時俗隨風而靡」12

唐高祖與太宗從現實政治需要著眼,以儒為本發展控制佛、道,限制佛 教政治經濟上對國家的分割,崇奉佛教以在思想上教化人民歸順。13唐代開國 雖崇奉道教,但在武則天當政時卻改變了道先佛後的次序,規定「釋教應在道 法之上」,詔令僧尼居道士女冠前,14特重佛法,多行佛事。時至玄宗,其宗

6 「北涼河西王蒙遜為母造丈六石像……遣世子興國攻於罕大敗。興國遂死……遜恚 恨以事佛無靈,下令毀圙孝、斥逐道人。遜後行至陽述山,諸僧候於路側。望見發怒,

立斬數人。爾時將士入孝禮拜,此像涕淚橫流,驚還說之。遜聞往視……即稽首禮謝。

深自尤責。」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卷 13〈敬佛篇第六‧

北涼沮渠丈六石像現相緣〉(北京:中華書局,2003),頁 467-468。

7 團本善隆,《北朝佛教史研究》,頁 22-35。

8「制諸州郡,眾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往時所毀圖孝經像,並還修復。」《佛祖 歷代通載》卷 49〈魏又下詔復釋 〉,收入於《大正藏》第 49 冊,頁 528c。

9「敢有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 、嶽鎮海瀆神形者,以不道論。沙門壞佛像,道士壞天 尊者,以惡逆論。」《佛祖統紀》卷 39〈法運通圔志卷 17 之 6‧隋文帝〉,頁 361a。

10 文帝「造像 10 萬 6580 軀」;煬帝「造新像 3850 軀,修故像 10 萬 1000 軀」,見 表 3-1-1。

11 林慧敏,《從造像記內容印證隋代的佛教政策》(台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4)。

12《資治通鑑》,卷 175〈陳紀‧宣帝太建十三年(581)〉,頁 5449。

13 魏嚴堅,〈唐代皇權與佛教的關係〉,《國立台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頁 69。

14 (天授二年(691))《唐大詔令集》卷 113〈釋法在道法之上制〉,頁 58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造像主與身优階層 ‧33‧

教政策改成崇道抑佛,一改武氏之規定,明令道士女冠地位高於僧尼。15玄宗 並親自註釋老子,敕命天下諸州建立玄元皇帝廟,命所司寫玄元皇帝真容,分 送諸道,轉往開元觀安置,16並製作皇帝等身的金銅像,17塑造權威。改變過 去之崇佛政策。

(一)「帝王即如來」

十六國時期道安自北南下襄陽,曰:「今遭凶年,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

18;鳩摩羅什受到苻堅、姚興禮遇,其高徒僧肇將國家統治者等同佛如來。19五 胡十六國君主以西域僧人與佛教治國;他們透過翻譯大乘經典、造寺立塔、開 窟造像與剃度僧人等活動,發展佛教治國意識型態。20北魏法果禮拜道武帝,

稱頌「太祖明叡好道,即是當今如來」21,視皇帝為佛陀「法王」,率領沙門 致拜帝王,皇權凌駕於教權之上;加上文成帝「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22 命為太祖以下五位皇帝鑄釋迦立像,23賦予佛像即帝身的新一層意義。北魏孝 文帝遷都洛陽以後,宣武帝與孝明帝延續「佛教國家」政策,在龍門石窟開鑿 洞窟、刻造佛像,以「帝王」兼備「如來佛」之政教一體實行佛教國家政策。

24爾後繼任君主更是樂見「佛王即帝身」釋教融合政權作法,武則天多次加尊

15「佛法之興,基於西域,爰自東漢,方被中華。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洎 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當年之福,家懼來生之禍。」〈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詔〉,《唐 大詔令集》卷 113〈政事‧道釋〉(台北:鼎文書局,1978),頁 586-587。

16 《全唐文》,卷 31 玄宗〈令寫元元皇帝真容分送諸道並推恩詔〉,頁 350a。

17 「敕兩京、天下州郡取官物鑄金銅天尊及佛各一軀,送開元觀、開元孝。」《舊唐 書》卷 9〈玄宗李隆基下‧天寶三年〉,頁 218。

18 梁‧釋慧皎,《高僧傳》卷 5〈義解 2‧晉長孜五級孝釋道孜傳〉,頁 178。

19 「伒惟陛下(姚興)叡哲欽明,道與神會。妙契環中,理無不曉。故能遊刃萬機,

弘道終日。」《高僧傳》卷 6〈義解 3‧晉長孜釋僧肇〉,頁 251-252,顏尚文分析僧肇 將國家統治者等同於佛如來智慧、權巧方便的能力,開啟後世「皇帝」等同「佛如來」

一體之觀念。見 顏尚文,〈梁武帝註解「大品般若經」與「佛教國家」的建立〉,《佛 學研究中心學報》3(台北,1998.07),頁 110。

20 古正美,〈北涼佛教與北魏太武帝發展佛教意識型態的歷程〉,《中華佛學學報》第 13 期(台北,2000),頁 227-238。

21 《魏書》,卷 114〈釋老志〉,頁 3031。

22 《魏書》,卷 114〈釋老志〉,頁 3036。

23太祖以下五帝乃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文成帝。《魏書》,卷 114〈釋 老志〉,頁 3036。

24 顏尚文說明北朝「帝王如來」的觀念影響至南方梁武帝,使其展開佛教國家政策。

見 顏尚文,〈梁武帝註解「大品般若經」與「佛教國家」的建立〉,《佛學研究中心學 報》3,頁 110-1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號「聖神皇帝」,附會己身乃彌勒下生,說明帝王等同於佛教神祇。25

筆者所蒐中古造像記,並無任何一條帝王身份書寫。隋文帝大業 2 年(606)

李淵為子世民所造之造像記是李淵任刺史時所為,26而非以皇帝身份銘刻造像 記。如果說,皇帝在中古時期並不刊刻造像記,或是極少刊刻記銘;27相反地,

李淵為子世民所造之造像記是李淵任刺史時所為,26而非以皇帝身份銘刻造像 記。如果說,皇帝在中古時期並不刊刻造像記,或是極少刊刻記銘;27相反地,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