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0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德權老師.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何亞宜 撰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七月 本論文獲得 99 學年度廖風德先生學術研究培育獎.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文獻回顧…………………………………………………………………3 三、章節安排…………………………………..……………………………8 四、研究貢獻與意義…………………………………………………………….9.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11 第一節 造像經典傳入……………………………………………………..11 一、造像觀念的傳入……………………………………………………...……………..……...11. 政 治 大. 二、觀佛與經典………………………………………..………………………….………….......15. 立. 三、造像福報………….………………………………………...…………….………….……..….17. ‧ 國. 學. 第二節 末法思想…………………………………………………….….……………………………………..20 一、末法思想的流傳………………………………………………..………….………………..20. ‧. 二、三階教與末法………………………………………………………………….….22 僧 人傳 播教化 … …… … …… … …… … … …… … …… … …… . . . 2 3. 第三節. Nat. sit. y. 一、僧人遊方教化………………………………………………………………..………..23 小 結 …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0. n. 第四節. 第三章. er. io. 二、造像觀念之流傳…………………….……………………..……………..……...…………27. iv l C n hengchi U. 造像主與身份階層…………………….…………………………….31. 第一節. 帝王與宗室…………………………………….…………………………..….31. 一、帝王造像……………………………………………………………………….………...31. 二、宗室貴族……………………………..………………………………….……………..37 第二節 臣僚百官…………………………………………………………………………39 一、中央官員…………………….…………….………………………………………….39 二、臣僚百官的祈願對象……………..………………..………………………..42 第三節 民眾……………………………………………………….………………………49 一、 民眾的祈願對象…………………… ……………….. …………………….49 第四節 小結……………………………………..……………………….………………..…56. I.

(4) 第四章. 造像活動的流傳…………………………………………………………….59. 第一節. 南、北方問題…………………………………………………..59 一、南北風俗之不同………………………………………..……..59 二、佛像擺置……………………….…………………………………………….………….61 第二節 佛像類型………………………..…………………………………..………63 一、 造像類型的時代變化………….………… ………… ……………..…..63 二、 南北朝之釋迦與彌勒………….…………… ……. … … ………………….64. 三、從兜率淨土轉向彌陀淨土…………….………………………………………..67 四、救苦菩薩……………………………………….…………………………..…69 第三節 出世或入世:造像記祈願內容…………….…………………………….72 一、佛教祈願…………………………………..……………………………………….…..72 二、民眾祈願的世俗性……………………….…………………………………….…75 三、民眾信仰動機………………….………………………………..…………………..76 第四節 小結…………………………………………………………………….……………..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五章 造像的衰頹…………………………….…………………………….………..83. Nat. y. 造像材質與朝廷禁令………………………………………..……..….83. sit. 第一節. er. io. 一、 造像工藝……………………………………………………………83. n. 二、 造像材質…………………………………………………………….85 a. l. iv. C 三、朝廷禁斷……………………………………………………………88 Un. 第二節. hen chi. g… … … … … … … … … … … … … … … … … . … … . 8 9 造像衰頹與重心轉移………. 一、 朝廷限制遊化僧人………………………………………………….89 二、 禪宗興起…………………………………………………………..90 三、 佛教重心南移………………………………………………………..91 第三節. 第六章. 小結…………………………………………………………………………………..92. 結論……………………………………………………93. 附錄:筆者所蒐十六國至唐代造像記……….………….………….97 參考文獻………………………………………………………………………………………281. II.

(5) 圖表目錄 表 2-1-1:造像經典一覽表…………………………………..…………………………14 表 2-1-2:佛典造像福報一覽表……………………………………….……………….17 表 3-1-1:東晉南北朝至唐君主造像簡表…………………………….……………….35 表 3-1-2:宗室貴族造像記略表…………………………………….………………….38 表 3-2-1:為皇帝與國祚祈福身份表…………………………….…………………….42 表 3 - 2 - 2 :唐 代造 像記「 天皇 天后 」稱呼 一覽表 … … … … … … … … … … … … … … . .4 3 表 3-2-3:稱呼民眾為蠢類的造像記………………………………..…………………48 表 3-3-1:為「州郡令長」祈福之造像記………………………….………………….52 表 4-1-1:南朝造像主身份略表………………………………………………………..60 表 4 - 2 - 1 :釋 迦、 彌勒、 彌陀 與觀 音造像 統計表 … … … … … … … … … … … … … … . .6 4. 政 治 大. 表 4-2-2:祈願上生兜率天之身份表…………………………………….…………….65. 立. 表 4-2-3:祈願詞中含「託生淨土」一覽表…………………………….…………….67. ‧ 國. 學. 表 4-3-1:佛教祈願身份一覽表………………………………………………………..74 表 1:南朝造像記……………………………………………………………….……….97. ‧. 表 2:北魏造像記……………………………..…………………………………………99 表 3:東魏造像記……………………………………………………………………………….…138. Nat. sit. y. 表 4:北齊造像記……………………………………………………… ..………………......156. er. io. 表 5:西魏造像記………………………………………………………...………………….189. n. 表 6 : 北 周 造 像 記 … … …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9 4. l. iv. 表 7 : 隋 代 造 像 記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U . .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0 2. hen chi. 表 8 : 唐 代 造 像 記 … … … … … … … … … …g… … … … … … … … … … … . . . … … … … … . 2 2 0. 圖 3-2-1:官吏祈福對象比例圖…………..……………….….………………….….44 圖 3-3-1:為師僧祈福者之身分………………………………..……………………..…54 圖 3-4-1:階級祈願對象之倫理結構……………………………………………………...57 圖 4-2-1:釋迦、彌勒、彌陀與觀音造像變化圖……………….………………….64 圖 4-2-2:北朝至唐造像尊像類型略圖………………………………… ..……………..71 圖 5-2-1:北朝至唐平民與邑義造像圖……………………………… .………………...90. III.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7)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動機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高僧以巫術法力博得統治階級信 任,南朝佛教則透過玄學與格義進入士大夫世界。大抵而言,南方重義理,朝. 政 治 大 並獲得胡族君主的擁護推動。北朝期間,儘管經歷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滅佛 立 法難,佛教因社會力的雄厚,迅速恢復生機,民間基礎未見動搖,寺院、僧尼 廷、世族與僧人多次爭辯沙門是否禮拜君、親;北方則重視禪行與教化之實踐,. ‧ 國. 學. 人數依具規模,至隋代「天下僧尼數皉十萬」1。. 李唐王室以關中集團統治中國,沒有北魏政權以少數民族統治的困境與難. ‧. 處,無須透過佛教綏撫教化地方,而是基於現實政治發展與控制佛、道。地方. y. Nat. 社會層次上,佛教自南北朝打下雄厚基礎,唐代更呈現信仰高峰。. sit. 反映至史料上則留存大筆的石刻記錄。現有的中古佛教社會史料包括經. er. io. 幢、寫經題記與造像記。其中,建經幢是為了替死者祈福,反映替死者滅罪與. n. 2 al 超渡亡者的心態,亦兼替現存親屬祈禱超脫輪迴之祝福,主要流行於唐。 寫 iv. C. n. hen hi U 經題記則是人們在抄錄經文後之註明,文字包括功德對象與祈福內容,與造像 gc. 記頗有雷同。3造像記是鐫刻在佛像的台座、光背、或石窟裡靠近佛像石壁上. 的銘文;以北朝為多,隋唐、五代,甚至近世依然延續,但唐中葉以後數量似 乎遽減。4而造像作為中古上承皇帝下至百姓的佛事活動,為何盛行?又何言 衰頹?佛像祈願內容是哪些? 謝和耐曾論,五世紀末以降,中土社會表現出廣泛的宗教熱誠;佛教在 1. 《全唐文》卷 133 傅奕〈請除釋教疏〉,頁 1347。 劉淑芬,《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3 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 (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 。 4 礪波護認為唐玄宗開元二年(714)的「禁創造孝觀詔」令隨之而來的造像活動亦受 到官方限制;民間造像與寫經的遽減是此詔敕作用的結果。見 礪波護著 韓昇等譯, 《隋唐佛教文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頁 72-73。 2. 1.

(8) ‧2‧.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中國發展成一影響深遠的宗教之原因,在區域社會、地方祭祀與團體的層次上, 至今依然知之甚少。5劉淑芬討論北朝僧人鄉村教化,說明僧人在鄉村成立信 仰組織,舉辦法會,修橋、鋪路等公益活動,扮演整合胡漢與士庶階層的角色。 6. 郝春文研究中古佛教結社,說明北朝較不定時與鬆散;隋唐為時較長、組織. 較嚴密。7 中古遺留大量造像材料,提供佛教社會史研究者一手素材;而以往的佛 學研究較多偏向義理探索,較少著墨佛教與社會的聯繫、佛法在中國的實踐等 課題;扣合社會與歷史背景的討論既不多,跨越朝代解釋者更少。1970 年代 佐藤智水發表於《史學雜誌》之文首開全面考察北朝造像記之局,將佛教造像 記的性質、形式,以及該行為所印證的北魏國家佛教性格,奠定了造像記全面. 政 治 大 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彌勒佛……等) ,以及民眾祈願內容。 儘管學界已有佐 立. 研究之基礎。81980 年代侯旭東隨後接踵,以統計數據全面分析造像類型(阿 9. 藤氏與侯氏對造像記研究的先驅貢獻,但時代既斷限於北朝,並無跨越整個中. ‧ 國. 學. 古造像興盛時期;其次,僅討論造像記內容,未結合造像行為。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一書,. ‧. 將造像記資料做了統計與完整的分析。氏著結論之一說明民眾願望的改變。侯. y. Nat. 氏對比兩漢銅鏡銘文,認為兩漢多呈現「延年益壽」 、 「仕進高官」 、 「子孫繁茂」 、. io. sit. 「富貴」等世俗性的、現世性的利益。造像記數據統計五、六世紀北方民眾卻. a. er. 多為「免於三途」 、 「生天」 、 「成佛」 、 「成正覺」等來世性的、佛教關懷性的用. n. 10 iv 語,進而得出了北朝民眾主要關切「死後升天」等佛教意義的祈福。 筆者膠 l. 5. Ch. n engchi U. 謝和耐並說明,中國社會只有在結果上,顯示出已成為中國的宗教,擁有自己的僧 侶、信徒和祭祀場所。至於成因則尚未得知。J. R. Foster(謝和耐), ”A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中國社會文化史》(湖南:湖南教育,1994) ,頁 189。 6 劉淑芬, 〈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 2(1993.07) ,頁 497-544。 7 郝春文,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 , 《歷史研究》1992 年第 1 期(北京,1992.03) , 頁 90-105。 8 佐藤智水, 〈北朝造像銘考〉 , 《史學雜誌》86 卷,1977 年 10 期。中譯收入劉俊文主 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 56-115。 9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的佛教信伖——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 (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 10 關於兩漢銅鏡銘文,詳見 林素清、周鳳五,《兩漢銅鏡銘文研究》(台北:行政院 國科會社資中心,1993) 。侯旭東統計後發現,北朝造像記佛教術語的祈願內容增加, 與佛教無關的世俗祈願卻出現得較少;北朝造像記純為佛教祈願的造像有 310 例,純.

(9) 第一章. 緒論. ‧3‧. 著於此點,為何一個時代的人民群體會捨棄己身現世利益,反倒以「來世」為 主要祈禱內容?侯氏全面分析與整理造像記而得出歸納與趨勢,筆者以為應當 加入現象背後的歷史解釋,求取合理性,方能呈現意義。因此本文從侯旭東研 究的疑惑出發,繼前人之腳步再次耙梳整理造像記史料,將時間拉長、視野放 大,以求發掘與呈現中古社會的不同面貌。. 二、文獻回顧 (一)造像記研究. 政 治 大. 造像記是鐫刻在佛像上的銘文。刻有造像銘文的佛像材質只限於金銅像. 立. 與石佛像,金銅像一般形制較小,銘文也較簡短;而石像則較大,銘文較多。 11. ‧ 國. 12. 學. 1940 年代以前的學者多將造像記作為金石學地理、官職等考證與史料的補充, 而非本身內容研究。最早將造像記視為民眾生活的反映的是日本學者,塚本. ‧. 善隆蒐集龍門石窟的造像記,依據造像者的身份而劃分不同的類型,並將造像 記視為庶民生活的反映;13佐藤智水整理北朝年間 1360 件有紀年銘造像,將. y. Nat. sit. 年代變化、地域分布、造像主的階層、祈願內容等等統計分析;其中,尤值得. er. io. 注意的是「皇帝崇拜」願目之高,反映北魏國家佛教的本質。14另外,佐藤智. n. 水亦考察雲岡石窟的開鑿過程,各尊像的形象與意涵,並說明北魏以「釋迦— a v. l. i. C h 15提供筆者理解北朝佛教的國家屬性。 彌勒」造像為中心的國家佛教性格。 Un engchi. 為世俗祈願的造像僅有 37 例,後者只佔了全部的十分之一,顯示民眾不再關切世俗。 侯旭東,《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伖——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 ,頁 211-217。 11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 隋唐卷》 ,頁 58-59。 12 侯旭東, 〈造像記與北朝社會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 《中國史研究動態》1999 年第 1 期(北京,1999) ,頁 4-5。 13 團本善隆, 〈龍門石窟に現れたる北魏佛教〉 ,收入於氏著《支那佛教史研究‧北魏 篇》(東京:弘文堂,1942);或見團本善隆,《團本善隆著作集(第二卷)北朝佛教 史研究》 (東京:大東出版社,1974),頁 243-461。目前已有譯本,林保堯‧顏娟英 譯, 《龍門石窟:北魏佛教研究》(新竹:覺風出版社,2005) 。 14 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 隋唐卷》 ,頁 56-115。 15 佐藤智水, 〈雲岡佛教の性格——北魏國家佛教成立の一考察〉 , 《東洋學報》59:1 (東京,1977) ,頁 27-66。.

(10) ‧4‧.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利用造像記作內容分析的另有侯旭東與盧建榮。侯旭東收羅的五、六世 紀北方造像記 1603 件,綜合分析造像主身份階層、造像時間先後與地域分布, 侯氏對北朝造像記的統計與分析戮力甚深,為筆者主要參考與對話之作品。16 盧建榮以造像資料說明此時期的民眾具有為眾生祈福的利他意識,推論此意識 是從中國傳統家族觀念延伸出的「倫理普遍主義」 。17 造像記內容以石窟或個別深入分析的研究頗多。雲岡石窟有楊秀麗討論 藝術、18李文生討論邑義造像記;19龍門造像題記也有研究分析、20並探討造像 題記反映的民眾生活。21林保堯根據「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分 析造像題名、祈願對象。22特將祈願對像「師僧」做分析的也有趙青山、蔡偉 堂。23. (二)造像行為研究立. 政 治 大. ‧ 國. 16. 學. 佛教造像觀念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學者探討佛像傳入初期的特點。24造. ‧. 侯旭東, 《五六世紀北方民眾的佛教信伖——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 (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 17 筆者以為盧氏的立論基礎並未有史料與統計數字佐證,所謂「倫理普遍主義」 、 「烏 托邦思想」等實際意涵與內容卻又並無所指,更遑論將現象與特徵做出歷史解釋。只 能作為創見上的參考。盧建榮, 〈從造像銘記論五至六世紀北朝鄉民的社會意識〉 , 《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 23 期(台北,1995.8) ,頁 97-131。 18 楊秀麗, 〈雲岡石窟藝術的轉折——從帄城到洛陽〉 , 《史博館學報》總 32 期(台北, 2005.12) ,頁 73-87。顏文儒, 《雲岡石窟研究》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3) 。 19 李文生, 〈中國石窟佛社造像最早出現於雲岡石窟——雲岡第 11 窟《北魏太和七年 邑義信士女造像記》探討〉 ,收入於雲岡石窟研究院 編, 《2005 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頁 309-312。 20 孫貫文, 〈龍門造像題記簡介〉 , 《考古與文物》總 20 期(西孜,1983.11) ,頁 17-31。 21 張乃翥,〈龍門造像藝術所反映的北魏世俗生活陎貌〉,《歷史月刊》第 59 期,頁 106-113。曾布川寬, 〈龍門石窟における北朝造像の諸問題〉 ,收入於礪波護, 《中國 中世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院,1993),頁 181-223。 22 林保堯,〈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題名的左右二箱菩薩的 構成體式及其圖示詴析〉 , 《藝術評論》第 1 期(台北,1989.10) ,頁 142-190。林保堯, 〈東魏武定元年銘石造釋迦五尊立像略考——造像記文的造像像主與造像對像詴析〉, 《東方宗教研究》第 1 期(台北,1990.10) ,頁 15-39。 23 趙青山、蔡偉堂, 〈從敦煌題記”師僧”看僧團師徒關係〉 , 《敦煌研究》總 115 期(蘭 州,2009) ,頁 35-42。 24 陳清香, 〈中國最古的佛教造像〉 , 《華學月刊》第 86 期(台北,1979.02) ,頁 40-45。 陳清香,〈中國最初的佛教造像〉,收入釋聖嚴等編,《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 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 (台北:法光出版,1991) ,頁 321-329。丁明夷, 〈中國早期.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1) 第一章. 緒論. ‧5‧. 像行為的先驅研究當屬谷響,氏著爬梳中土漢地初接納造像觀念的臣僚士大夫, 與南朝、北朝皇帝,說明自南北朝至唐代中國造像藝術與數量達高峰。25 國家宗教政策方面,周伯勘分析後秦姚興運用天王觀進行統治,26楊秀麗 從雲岡石窟帝王造像討論北魏「帝王如來」之政策;27古正美分析南朝梁武帝、 北涼與北魏皇帝、以及唐武則天等君主利用佛教意識型態統治國家。28顏尚文 討論梁武帝「皇帝菩薩」與佛教國家的一系列著作,29亦與筆者甚大啟發。唐 代部分,已有學者整理君主與佛教政策之發佈、30武則天藉用佛教以達統治正 當性、31在龍門石窟興造奉先寺大佛的過程、32以及造像記與石刻資料中武后 之信仰與統治。33另外,礫波護研究高宗到玄宗之佛教,包括宗教政策、淨土 信仰與造像記;34顏娟英討論玄宗前後造像藝術的衰落與朝廷政策、禪宗興起 與經濟重心南移有關。35. 立. 政 治 大. (三)造像藝術研究. ‧ 國. 學. 佛教造像藝術是另一門精深的課題與學問,藝術史學者以圖像入手,討論. ‧. n. al. er. io. sit. y. Nat. 佛教造像的特點〉 ,《中原文物》特刊(河南,1985) ,頁 148-153。 25 谷響, 〈談造像〉 ,《現代佛學》總 72 期(北京,1956.08),頁 14-18。 26 周伯勘, 〈姚興與佛教天王〉 , 《台大歷史學報》第 30 期(台北,2002.12) ,頁 207-242。 27 楊秀麗, 〈從雲岡曇曜五窟略探北魏的國家佛教政策〉 , 《史博館學報》第 33 期(台 北,2006.05),頁 43-54。 28 古正美,〈梁武帝的彌勒佛王形象〉,收入於上海社會科學院《傳統中國研究集刊》 編輯委員會編, 《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 2 輯(上海,2006) ,頁 28-47。古正美, 〈北 涼佛教與北魏太武帝發展佛教意識型態的歷程〉, 《中華佛學學報》第 13 期(台北, 2000),頁 227-266。古正美, 《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國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型態 研究》(台北:城邦文化,2003) 。 29 顏尚文, 〈梁武帝「皇帝菩薩」的理念及政策之形成基礎〉 , 《師大歷史學報》17(台 北,1989.09) ,頁 1-58。顏尚文, 〈梁武帝受菩薩戒及捨身同泰孝與「皇帝菩薩」地位 的建立〉 ,《東方宗教研究》新一期(台北,1990.10) ,頁 43-89。 30 謝重光, 〈唐代佛教政策簡論〉 ,收入氏著《漢唐佛教社會史論》 (台北:國際文化, 1990),頁 321-347。 31 釋永東, 〈武則天與佛教互動關係之探討〉 , 《新世紀宗教研究》6:3(台北,2008) , 頁 42-98。 32 楊秀麗, 〈盛唐武后興教與龍門石窟造像〉 , 《史博館學報》第 35 期(台北,2007.07) , 頁 33-54。 33 饒宗頤, 〈從石刻論武后之宗教信伖〉 , 《史語所集刊》45:3(台北,1974) ,頁 347-415。 34 礪波護 著、韓昇等 譯,《隋唐與佛教文化》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35 顏娟英,〈盛唐玄宗佛教藝術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6: 2(1995.06),頁 559-678。. Ch. engchi. i n U. v.

(12) ‧6‧.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造像風格的演變、衣飾、容貌、姿態等型像等,因非本文主要關懷,所蒐研究 未全。筆者目前所見包含佛教藝術之印度源流與中國演變、36南北朝之藝術、 37. 河北造像風格、38山東研究。39集大成的有李正曉《中國內地早期佛教造像研. 究》 、40李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 ;41李靜杰分析造像碑藝術與造型,42提供 筆者一窺佛教藝術史之堂奧。 關於石窟的考察,梁銀景介紹隋代窟龕的分期與特點。43巫鴻結合經典、 民間信仰與禮儀考察東漢美術,爬梳圖像的改變與意義,為圖像史考察的典範 之作。44筆者亦參考百科性的書籍,以補充背景知識。45. (四)佛像類型研究. 政 治 大. 信仰的研究以觀音、彌陀、彌勒為多。彌勒信仰方面,唐長孺、46周紹良、. 立. ‧ 國. 學. 36. ‧. 邢福泉,〈中國佛教藝術思想探原〉,《佛教文化學報》創刊號(台北,1972.02), 頁 102-112。 37 曹興帄, 〈南北朝之佛教藝術思想〉 , 《佛教文化學報》 (台北,1973.06) ,頁 167-179。 劉建華, 〈北魏泰常五年彌勒銅佛像及相關問題的探討〉 ,收入《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 念文集》編輯委員會,《宿白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台北:文物出版社,2002), 頁 371-398。 38 李玉珉,〈河北早期的佛教造像——十六國和北魏時期〉,《故宮學術季刊》11:4 (台北,1994) ,頁 1-65。 39 劉鳳君, 〈論青州地區北朝晚期石佛像藝術風格〉 , 《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 年第 3 期,頁 115-120。楊秀麗,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青州佛教造像略探〉 , 《歷史文物》 161(台北,2005.12) ,頁 57-64。李玉珉, 〈山東早期佛教造像考——劉宋至北魏時期〉 , 《故宮學術季刊》21:3(台北,2004),頁 1-79。 40 李正曉, 《中國內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2003)。 41 李淞, 《長孜藝術與宗教文明》 (北京:中華書局,2002)。 42 李靜杰,〈佛教造像碑〉 ,《敦煌學輯刊》1998 年第 1 期(總 33 期) ,頁 81-86。 43 梁銀景,《隋代佛教窟龕研究》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 44 巫鴻著,柳楊、岑河譯,《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生活、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 45 如丁明夷、刑軍, 《佛教藝術百問》 (北京:新華書店,1989) 、周叔迦, 《佛教基本 知識》 (北京:中華書局,1991) 、常青, 《石窟孝史話》 (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 、 趙超,《石刻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王景荃,《佛像》(台北:貓頭鷹出 版社,2001)、李玉珉,《中國佛教美術史》 (台北:東大,2001) 。 46 唐長孺, 〈北朝的彌勒信伖及其衰落〉 , 《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 (台北:出版社不詳, 1982),頁 201-212。.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3) 第一章. 緒論. ‧7‧. 47. 黃敏枝48等學者已討論彌勒信仰北魏的盛行與唐的衰頹;民間彌勒信仰之研. 究多如繁星。49阿彌陀佛信仰方面,曾堯民討論北朝彌陀信仰之經典、僧人與 造像記,50塚本善隆解釋唐代彌陀信仰盛行的原因是民眾嚮往西方淨土。51觀 音信仰方面,林淑媛探討觀音感應故事之敘述模式、52陳登武關懷觀世音之救 贖故事、53劉鳳君比較北朝之觀音與彌勒造像。54另外,尚有盧舍那佛像意義 的討論、55地藏信仰與地獄圖像之研究、56地藏造像之興盛、演變與造像形制57 等等。. (五)邑義與地方社會 邑義58是由在家信徒與僧人組成,共同造佛像、建寺院、讀誦佛經、舉行. 立. 47. 政 治 大. ‧. ‧ 國. 學. 周紹良, 〈彌勒信伖在佛教初入中國的階段和其造像意義〉 , 《世界宗教研究》 (北京 1990) ,頁 35-39。周紹良, 〈隋唐以前的彌勒信伖〉 , 《中國宗教:過去與現在》 (北京: 北京大學,1992) ,頁 105-125。 48 黃敏枝,〈唐代民間的彌勒信伖及其活動〉,《大陸雜誌》78:6(台北,1989.06), 頁 247-259。 49 楊曾文, 〈彌勒信伖的傳入及其在民間的流行〉 , 《中原文物》特刊(河南,1985) , 頁 68-75。李葛夫, 〈北朝彌勒淨土信伖之探究〉 , 《志蓮文化集刊》 (九龍,2005) ,頁 225-236。高豔霞, 〈河北彌勒造像題記考〉 , 《文物春秋》 (石家庄,1999.05) ,頁 16-37。 汪娟, 〈唐代彌勒信伖與佛教諸宗派的關係〉 , 《中華佛學學報》第 5 期(台北,1992.07), 頁 193-230 汪娟, 〈唐代彌勒信伖與政治關係的一側陎——唐朝皇室對彌勒信伖的態 度〉 ,《中華佛學學報》4(台北,1991.07) ,頁 287-294。 50 曾堯民, 《六世紀中國北方彌陀淨土信伖初探》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06)。 51 團本善隆 著、施萍婷 譯,〈從釋迦、彌勒到阿彌陀,從無量壽到阿彌陀——北魏 至唐的變化〉, 《敦煌研究》2004 年第 5 期(蘭州,2004),頁 36-39。 52 林淑媛,《慈航普渡——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析論》 (台北:大孜出版,2004) 。 53 陳登武, 〈 「觀世音」救贖靈驗與司法救濟〉 ,收入氏著, 《地獄‧法律‧人間秩序—— 中古中國的宗教、社會與國家》 (台北:五南圖書,2009),頁 21-50。 54 劉鳳君, 〈山東省北朝山東省北朝觀世音和彌勒造像考〉 , 《文史哲》1994 年第 2 期 (山東,1994) ,頁 48-53。 55 賴鵬舉,〈四至六世紀中亞天山南麓的華嚴義學與盧舍那造像〉,《中華佛學學報》 第 11 期(台北,1998),頁 73-102。陳維峰,〈五、六世紀盧舍那佛造像稱名意向的 詮釋——關於方法論的思考〉,《藝術學》第 22 期(台北,2006.01),頁 55-79。 56 羅世帄,〈地藏十王圖像的遺存及其信伖〉 ,《唐研究》第 4 卷(北京,1998.12), 頁 373-414。陳清香, 〈地藏信伖與圖像〉, 《慧炬》516(台北,2007.06) ,頁 4-8。 57 尹富, 〈七世紀中葉至八世紀初地藏造像論考〉, 《法鼓佛學學報》第 4 期(台北, 2009),頁 75-146。 58 「邑義」又稱「義邑」 、 「法義」 、 「合邑」 。筆者目前所見無論是「義邑」或「邑義」.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14) ‧8‧.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齋會的地方信仰團體;在中古地方社會上擔任佛教傳布、佈道的重要角色,59 邑義組織方面,郝春文清楚闡述佛教結社的構成、活動、淵源與寺院的關係。 60. 劉淑芬探討五至六世紀華北村落之宗教活動與儀式,說明佛教邑義整合鄉村. 社會的作用。61另外,劉淑芬探討佛教對民俗的影響,僧人與地方寺院扮演公 共建設之重要角色,62另篇討論中古佛教結義組織救助地方社會。63黃懷德考 察中古時期民間結社。64顏尚文探究東魏邊疆李氏豪族的造像活動,說明《法 華經》凝聚社區共同意識,邑義舉行寫經、供養僧侶、齋會與造像等儀式、活 動。65侯旭東觀察北朝鄉里民眾生活,探討「三長制」實際執行於村民生活的 實際樣貌;藉此分析民眾之認同。66. 三、章節孜排.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本論文考察中古造像活動之興衰。主要分原因、過程與變化三者以求討 論之完整。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文獻回顧與章節安排。第二章從譯入經典著. ‧. 手,討論造像福報觀念的譯入與傳播;其中,文人撰寫靈驗記渲染佛像庇佑功. io. sit. y. Nat. 能,繪聲繪影地影響著民眾以及文人生活圈。其次,僧人在中古地方社會擔任. n. al. er. 係指一樣的組織。 59 從第一伔由邑義組織,而寫成造像銘文的資料是雲岡石窟所見的太和七年(483) 紀念銘。太武毀佛於西元 446 至 452 年,倉本尚德認為經過廢佛、復佛後,義邑應可 推知擔伕了重要的角色。見 倉本尚德, 〈北朝造像銘にみる道佛二教の關係——關中 における義邑の分析を中心に〉, 《東方宗教》109(京都,2007.05),頁 19。 60 郝春文,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結社〉 , 《歷史研究》1992 年第 1 期 (北京,1992.03) , 頁 90-105。 61 劉淑芬, 〈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 , 《史語所集刊》第 63 本 3 分, (台北, 1993.07) ,頁 497-544。 62 劉淑芬, 〈慈悲喜捨——中古時期佛教徒的社會福利事業〉 ,收入於氏著《中古的佛 教與社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頁 168-180。 63 劉淑芬, 〈北齊標異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會救濟的個案研究〉 , 《新史學》5: 4(台北,1994.12) ,頁 1-49。 64 黃懷德, 《漢唐民間結社研究》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 。 65 顏尚文,〈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 碑〉為例〉 , 《台大佛教研究中心學報》1(台北,1996) ,頁 167-184。顏尚文, 〈法華 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李氏合邑造像碑〉為例〉 , 《中華佛學學報》10(台 北,1997.07),頁 233-247。 66 侯旭東,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里》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Ch. engchi. i n U. v.

(15) 第一章. 緒論. ‧9‧. 重要角色,包含教化民眾、維護秩序,以及宣講法會、指導造像等佛事,在地 方社會中起了傳播的中介作用。第三,北朝、隋代對佛法將滅的恐懼特盛;末 法思想(又稱法滅)觀念自印度的引入、翻譯以及獲得中土僧俗接受,箇中實 具有時代的意義;人們基於佛法將滅的恐懼,多造佛像、營功德、做善事,亦 影響著中古造像活動的盛行。 第三章討論皇帝、臣僚百官與庶民等身份階層,說明因身份階層所產生 的祈願對象差異。筆者發現無論何種身份,祈願對象關懷最多的總是家人;而 皇帝、臣僚與庶民祈願對象方面亦有一些分野與耐人尋味之處。儘管帝王、百 官與庶民皆流行造像,其行為與活動依然有所不同;譬如帝王常運用稅收,動 輒造像萬軀,但自身卻不書寫造像記。朝臣儘管批評民間佛事活動過盛、造佛. 政 治 大 統治的一群,從資料之比對顯示他們所祈願之「皇帝」並非單獨、具體之對象, 立 像妨礙國計民生,但在私人領域與僧侶、佛法的關係依然密切。百姓方面是受 而是基於皇帝制度提供安穩生活保障因而做的祈願與嚮往。. ‧ 國. 學. 第四章討論造像活動的流傳。筆者首先檢討過去研究專注於北方造像而 鮮論南方的問題;南北朝時期,南方造像資料的稀少究竟是因為造像風氣不盛、. ‧. 風俗民情不同、抑或史料遺留等因素使然?第二節處理佛像類型題材,說明各. y. Nat. 類佛像因象徵意涵不同,導致各時代所重視的尊像改變。最後檢視從事造像活. a. er. io. 義。. sit. 動之民眾究竟關心世俗問題,或是解脫等宗教問題,以釐清造像活動的本質意. n. iv 第五節以造像活動之衰頹為主題。首先就金銅、石刻等造像材質之發展 l. C. Un. hengchi 演變,討論帝王支持或廢禁之決定性的影響。造像在唐中葉以後銳減,除了唐 代朝廷逐步限制、唐中葉以後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以及禪宗學說的影響,皆是 促成中原地區造像衰頹、佛教活動轉為其他領域的重要因素。第六章結論綜合 討論造像性質與此佛事活動之切實意義。. 四、研究貢獻與意義 中古造像活動極度盛行。筆者蒐羅《石刻史料新編》第一輯67與《魯迅輯. 67. 新文豐出版兯司編輯部,《石刻史料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兯司,1977)。以下 簡稱《石史》。.

(16) ‧10‧.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校石刻手稿》之造像部分68,未參照《考古》與《文史》等新出土史料期刊, 實為遺珠之憾。由於石刻史料存世間或偶然,筆者非以統計方法,而僅歸納粗 括數量,以質化分析為主,量化歸納為輔,扣和時代背景與意義。 造像研究歷來由藝術史學者擔當;藝術史學者或由圖像分析與佛理印證 入手,鮮少扣合著墨社會背景。歷史學界方面,儘管有數位先驅前輩之完整研 究,但筆者以為如佐藤智水、侯旭東與盧建榮等學者考察範圍段限於北朝,未 能兼論隋唐殊為可惜。因此,筆者以為可以著墨兩點:第一,綜合造像記與造 像行為,討論造像的行為變化;其次,時間拉長、視野擴大,將時代跨越北朝 至隋唐,藉以延伸出中古社會佛教盛行的意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68. Ch. engchi. i n U. v. 上海魯迅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編, 《魯迅輯校石刻手稿》第二函第二冊(上海: 書畫出版社,1987)。.

(17)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前人研究已闡明造像觀念引入中土及傳揚,劉淑芬從東漢等時期翻譯之 經典、觀佛修行法門以及僧人於鄉村社會之傳播,討論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 鄉村社會的開展。1本章接踵前人腳步,從劉淑芬氏著討論之數個面向出發, 並從盛行於中古之末劫觀念,討論佛法在中國的實踐;並兼論造佛像以營功德 之觀念普及於民間社會,特重影響之層面。 本章闡釋造像起因,討論經典傳譯、末法思想與僧侶遊走於鄉村三面向。. 政 治 大 造像福報的觀念同時也顯現在東漢的幾部經典裡。首先考察造像福報經典之翻 立 譯,入藏與傳播過程,說明造像以營功德的觀念受中土人們接受;另外,從盛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初始階段即同步引入了製作佛像以奉持佛法的作法;而. ‧ 國. 學. 行於中古之末劫觀念,因佛法將滅的恐懼而盛行修營功德以留存於後世,影響 造像行為;並由於僧旅遊走活動於鄉村、城市,提供了教化、道德秩序之維護. ‧ sit. Nat. n. er. 造像經典傳入 al iv n Ch engchi U. io. 第一節. y. 與中介功能;探討佛教造像在中土社會之開展。. 一、造像觀念的傳入. 宗教造像是為了宗教的目的而創造,通過藝術形象表現出宗教的教義, 讓人們接近、瞭解乃至信仰。2早期印度佛教,無論是雕刻或繪畫釋迦牟尼的 面容都是一種褻瀆佛陀的行為;佛陀是用符號來象徵的,如法輪象徵佛的「說 法」 ,菩提樹則是代表「成道佛」,足跡則象徵「遊行佛」。佛教在印度時本來 沒有藉由偶像或圖影表示釋尊;直至犍陀羅時期,大乘佛教開始流行,才有佛 像的形成。3 1. 劉淑芬, 〈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 , 《史語所集刊》第 63 本 3 分, (台北, 1993.07) ,頁 501-506。 2 劉慧達,〈北魏石窟中的”三佛”〉, 《考古學報》1958 年第 4 期,頁 93。 3 關於西元前二世紀為何沒有佛像的造作,谷響認為因佛陀相好莊嚴,不應以尋常人. 11.

(18) ‧12‧.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關於佛像製作的溯源, 《增一阿含經》卷 28 上記載由於佛陀上天為生母 說法,優填王因未能禮佛而生病,群臣以香木造五尺佛像,王才痊癒。而釋迦 牟尼回來後見狀並不反對;並說作佛形象有德有福。4《大方便佛報恩經》卷 3、《觀佛三昧海經》卷 6 與《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皆述及此事。這是傳說 中印度佛像製作的開始。 (一)造像初入中國 中國未經歷印度的造形像與否的衝突,直接接受釋迦牟尼畫作與塑像。 第一幅佛像由皇帝下令繪製,根據《高僧傳》卷 1 的記載,東漢蔡愔攜西域 釋迦倚像來中國,到洛陽後,漢明帝令畫工描繪。5中原本土建造佛像的最早 記載是《三國志》笮融挪用所掌糧道大立佛寺,大造佛像,以浴佛施食招徠信. 政 治 大. 徒。6然而,中國此時的造像依然依附鬼神方術,只是祠祀的一種。7佛陀意味. 立. 著長生不老的外來神仙,具有飛翔與接引眾生的法力;佛陀的出生、修行、悟. ‧ 國. 種。8. 學. 道等佛傳故事屬於神仙的事蹟;其蓮花、佛足印等象徵物也只被視為祥瑞的一. ‧. 印度早期的佛教造像沒有題記的習慣,初入中國時,並沒有造像題記的 作法,雲岡石窟早期造像中幾乎不見造像題;在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也少見造. Nat. sit. y. 像題記。9造像題記是中國自身的發明,受到自身傳統:漢代的碑石、陶器、. n. al. er. io. 銅器記事碑碣形式的影響,記載刻主姓名、地點、製作的原因,以及為數眾多. Ch. engchi. i n U. v. 的型態看待;且《阿育王》卷 2 記載,弗那槃達尼乾陀弟子畫佛像,令可以禮拜外道 尼乾陀像,阿育王聞之大怒,於是將所有尼乾陀捕捉貣來,加以屠殺,佛像也許因而 被禁。谷響,〈談造像〉《現代佛學》1956 年第 8 期,總 72 期(北京,1956.08) ,頁 14-15。 4 東晉‧瞿曇僧佒提婆 譯, 《增一阿含經》卷 28,收入《大正藏》第 2 冊,頁 705b-708c。 5 梁‧釋慧皎,《高僧傳》卷 1〈譯經上‧漢洛陽白馬孝竺法蘭〉(北京:中華書局, 2007),頁 3。 6 「笮融者……乃大貣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圗身,衣以錦采,垂銅盤九重,下為 重樓閣道,可容三千餘人,悉課讀佛經……每浴佛,多設酒飯,布席於路,經數十里, 民人來觀及尌食且萬人」西晉‧陳壽, 《三國志》卷 49〈吳書‧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頁 1185。 7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上)》 (台北:台灣商務,1991),頁 56-57。 8 巫鴻,〈早期中國藝術中的佛教因素〉, 《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頁 304-305。 9 李雪芹主編, 《雲岡石窟研究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頁 71。.

(19)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13‧. 的邑子名;為中國特殊的造像記銘形式。10 稱呼方面, 「銘」的功用主要拿來紀念功德,或指示警戒、11述其功美。12 「碑文」是刻於碑石之文,多用於飾終之典。劉熙《釋名‧釋典藝》 : 「碑,被 也。……追述君父之功美,以書其上,後人因為焉,故建於道陌之頭,名其文, 謂之碑也。」13。刻在佛像光背、佛座與四周的銘文,藝術史學者多稱呼為「造 像碑」 ,因其著重於研究型製外型之故。 「造像銘」凸顯銘文功德紀念的意義。 筆者蒐羅的文字資料中,以「造像記」的稱呼最多,故選擇「造像記」之稱呼。 (二)最早的造像經典 東漢時,沙門支婁迦讖翻譯《道行般若經》 、 《佛說般舟三味經》 ,已有宣 揚造像功德與福報的內容。據考應是最早有關造像之福的經典,14其中,《道 行般若經》 :. 立. 政 治 大. 「賢者呼佛,神在像中耶?薩陀波倫菩薩報言:『不在中。所以作佛像. ‧ 國. 學. 者,但欲使人得其福耳。不用一事成佛像,亦不用二事成,有金有黠人, 若有見佛時人,佛般泥洹後念佛,故作像,欲使世間人供養得其福』 。」. ‧. 15. 說明了製作佛像的起因,亦即釋尊涅槃後,後人為了紀念釋尊與釋尊的教誨,. y. Nat. sit. 而做佛像以示警惕與追思之意。作佛像可使人得福報的意涵。而有趣的是此經. er. io. 表示佛像並無佛之神體進駐,並無神力。此點我們隨後討論。. n. 主要的造像經典有三部:東漢《佛說作佛形象經》是優填王向佛陀請教 a v. l. i. Ch 作佛形像的福報,通篇敘述造像的重要;東晉《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與之類 Un engchi. 似,說明優填王發願造佛像,釋迦牟尼說此功德無量,後世可沾染福祉。唐代 提雲般若翻譯《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內容亦類似,篇幅更長,說明了更多 具體的造像功德。 10. 李靜杰,〈佛教造像碑〉 《敦煌學輯刊》1998 年第 1 期(總 33 期) ,頁 81。 劉勰 著、范文瀾 註,《文心雕龍》卷 3〈銘箴〉:「銘兼褒贊,故體貴弘潤;其取 事也必覈以辨,故擒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 頁 195。 12 「銘者,述其功美可稱名也。」宋‧李昉 編纂,夏劍欽 校點, 《太帄御覽》卷 590 〈文部六‧銘〉 (石家莊:河北教育,1994) ,頁 641。 13 宋‧李昉 編纂,夏劍欽 校點, 《太帄御覽》卷 589〈文部五‧碑〉 ,頁 634。 14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3:3(台北,1993.07),頁 502。 15 東漢‧支婁迦讖 譯,《道行般若經》 ,收入《大正藏》第 8 冊,頁 476c。 11.

(20) ‧14‧.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表 2-1-1:造像經典一覽表 (”○”代表已有紀錄) 梁 隋 隋 唐 唐 唐 唐 唐 唐 僧 費 法 靖 智 道 明 智 圓 佑 長 經 邁 昇 宣 佺 昇 照 房 出 歷 眾 古 續 大 大 開 貞 經典名稱. 翻譯家. 三 代 經 今 古 唐 周 元 元 藏 三 目 譯 今 內 刊 釋 新 記 寶 錄 經 譯 典 定 教 定 集 紀. ○ ○ ○. 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 東晉‧失譯. ○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唐‧提雲般若. 經. 教. 紀. 目. 目. 錄. 錄. ○. ‧. 東漢‧失譯. 圖. 學. 佛說作佛形象經. ‧ 國. 立. 圖 經 錄 眾 錄 釋. 政 治 大紀. ○ ○. ○ ○ ○ ○ ○. Nat. y. ○ ○ ○. sit. 早期翻譯經典多欠缺譯者名。道安《眾經目錄》紀錄六百部經典之中還. er. io. 不及 250 部有譯者名;若要推測翻譯之人,就必須從譯語、譯風,以及從諸. n. a 經錄的記載推敲。16然而此二失譯者名之經典《佛說作佛形象經》 、 《佛說造立 iv l. n. Ch 形象福報經》因文字較俗,難以自翻譯的風格判斷譯者。 i U e ngch. 表 2-1-1 整理了主要的三部造像經典在歷代佛典目錄中的記載與否。南北 朝時,中國人編輯的經典彙編逐漸成形;隋代費長房編纂《歷代三寶紀》首次 出現了「入藏錄」 ,由於無論梵文或佛典,皆需要透過皇帝同意才能編入佛教 經典總集的大藏經之列,17可見箇中印證著皇帝的意旨;而《作佛形象經》與 《造立形象福報經》這兩部分別在東漢與東晉翻譯的經典,在隋《歷代三寶紀》 即已編入「入藏錄」 ,可見隋文帝同意此二經典之重要。至於《大唐內典錄》. 16. 水野弘元 著、許洋主 譯, 《佛教文獻研究:水野弘元著作選集》 (台北:法鼓文化, 2003),頁 92-93。 17 劉淑芬, 《滅罪與度亡: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之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頁 13。.

(21)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15‧. 將《作佛形象經》與《造立形象福報經》視為同一經典,18可能由於此二經訴 求類似,結構亦同。 在大乘經典或小乘經典的分類中, 《造立形象福報經》在隋代《歷代三寶 紀》的入藏錄中被劃分為「小乘修多羅失譯錄」19在《開元釋教錄》的「入藏 篇」中卻屬於「大乘經單譯」20。此經典思想當屬大乘佛學的概念,不知為何 當時會被劃分為小乘佛教的範圍。爾後,唐武宗會昌毀佛,各地經錄被毀卻無 心插柳形成了統一的功效; 《開元釋教錄》成為晚唐、五代各地寫造大藏經的 依據。21隨後宋元各代的編纂,有關造像功德的經典皆如《開元釋教錄》,亦 即編入大乘經典。. 二、觀佛與經典. 立. 政 治 大. 4 世紀後半葉到 5 世紀中葉,中國譯出一些「觀」佛的經典,談及觀佛的. ‧ 國. 學. 好處與觀佛的方法,如《觀無量壽佛經》 、 《觀佛三昧海經》 ;其中, 《觀佛三昧 海經》也提及造像福報,22說明造好形像令眾生歡喜而除罪,23行觀佛法門可. ‧. 以成佛得道。24. 「觀佛」是佛教徒修持的方法之一,「人之自信,無過於眼,當觀好像,. Nat. sit. y. 便如真佛」25。觀佛指的是人們目觀佛像、繫心思維、憶念佛之形容相好,乃. n. al. er. io. 至於體念佛心,進入三昧,定中見佛,可以獲致減滅罪業等福報。26觀佛的「觀」 18. Ch. i n U. v. 唐‧道宣, 《大唐內典錄》卷 9 載:「造立形像福報經(二紙)優圚王經(五紙一名優田. engchi. 王作佛像經)」 ,而優圚王作佛像經是東漢《佛說作佛形象經》的異名。隋‧費長房, 《歷 代三寶紀》卷 4:「作佛形像經一卷(一名優圚王作佛形像經。一名作像因緣經)」 。 19 隋‧費長房, 《歷代三寶紀》卷 14,《大正藏》第 49 冊,頁 116c。 20 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 19,收入《大正藏》第 55 冊,頁 684c。 21 方廣錩,《佛教典籍百問》 (北京:今日中國,1992) ,頁 93-94。 22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3:3,頁 503-505。東晉‧佛陀跋陀羅 譯,《觀佛三昧海經》,收入《大正藏》第 15 冊。劉宋‧畺良耶舍 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收入《大正藏》第 12 冊。 23 「造好形像令身相足……令諸眾生得見是相……但見此相心生歡喜。此人除卻百億 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東晉‧佛陀跋陀羅 譯,《觀佛三昧海經》,收入《大正 藏》第 15 冊,頁 675c。 24 「由此觀像,今得成佛,若有人能學如此觀,未來必當成無上道。」東晉‧佛陀跋 陀羅 譯,《觀佛三昧海經》 ,《大正藏》第 15 冊,頁 689a-b。 25 東晉‧佛陀跋陀羅 譯, 《觀佛三昧海經》卷 9, 《大正藏》第 15 冊,頁 689c。 26 劉淑芬,〈五至六世紀華北鄉村的佛教信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63:3,頁 502。.

(22) ‧16‧.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意義不只觀看,而包含有思維、觀察等多項意義。觀佛時還需要思想、想像佛 的崇高。觀像的方法是從肉髻眉間白毫順序而下一直到腳,再從腳上一直到肉 髻;如此反覆,然後到一個安靜的地方,閉目凝神,一心想著方才看到的佛像, 一直到深印入腦海;在觀像的基礎上想像佛成道時與說法時的情景,進而想像 佛的無邊智慧、無邊法力。27對於佛教徒來說,念佛、觀佛的目的是就是為了 與佛縮短距離。28「若初習行人,將至佛像所,或教令自往,諦觀佛像相好, 相相明了,一心取持。還至靜處,心眼觀佛像,另意不轉。繫念在像,不令他 念。他念攝之,令常在像。……如是不已,心不散亂,是時便得心眼,見佛像 「一心取持」 ,隨 光明,如眼所見,無有異也。」29在有佛像的場所觀看佛像, 後離開佛像,至靜處,再用「心眼」觀察。30《觀無量壽佛經》說明 16 種觀. 政 治 大. 想法門,修觀想念佛必須清淨身、口、意,且需孝順父母、受持三皈、具足戒、. 立. 讀大乘經典等。. 觀佛修行法門影響著中古百姓與僧人,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常. ‧ 國. 學. 岳等造石碑像記〉 「. 周,尋形叵遍」31隨著像之形體多觀數遍,觀佛相好使人忘卻時間。東晉慧遠. ‧. 在廬山撰〈佛影銘〉也曾讚嘆:「迹以像真,理深其趣……銘之圖之,曷營曷. y. Nat. 求,神之聽之,鑒爾所修」32、 《高僧傳》 〈竺僧顯傳〉 : 「竺僧顯……後遇寂綿. a. er. io. 目睹佛之真容的喜悅會沖淡人的病情。. sit. 篤,乃屬想西方,心甚苦至,見無量壽佛降以真容,光照其身,所苦都愈。」 33. n. i v, 觀佛修行是懺悔儀式的一部份 ,與造像的關係密切 「六時禮拜佛法大綱, l. C. Un. hengchi 晝三夜三各嚴香花,入圙觀像,供養行道。禮佛帄旦及與午時,並別唱五十三 佛……觀此七階佛如在目前,思維如來所有功德,應做如是清靜懺悔。」34此 三天三夜的禮懺行動,需入塔觀佛像。35對於高僧弘法活動來說,佛像具有「弘 27. 姚秦‧鳩摩羅什 譯,《思維略要法》 ,《大正藏》第 15 冊,頁 299a。 吳焯, 《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4) ,頁 35-37。 29 姚秦‧鳩摩羅什 譯,《坐禪三昧經》 ,收入《大正藏》第 15 冊,頁 276。 30 賴鵬舉,〈北傳大乘佛教的貣點——紀元後西北印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想、造 像與禪法〉 ,《普門學報》第三期,頁 129。 31 《金石補正》 ,收入《石史》第 1 輯第 6 冊,頁 4243b-5a。 32 梁‧慧皎,《高僧傳》 ,卷 6〈義解三‧晉廬山釋慧遠傳〉,頁 213。 33 梁‧慧皎,《高僧傳》 ,卷 11〈習禪‧晉江左竺僧顯傳〉 ,頁 401。 34 敦煌寫本北.8422(重.) ,收入黃永武編, 《敦煌寶藏》 (台北:新文豐出版兯司,1981) 第 110 冊,頁 272。 35 敦煌寫本北.8422(重.) ,收入黃永武編, 《敦煌寶藏》 (台北:新文豐出版兯司,1981) 28.

(23)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17‧. 道之初津,攝度之權術」36功效;可令「奉佛者伖慕遺跡,思存仿佛;銘列圖 像,致其虔肅;割珍玩以增崇靈廟」37,造像記中,多見為造尊像而耗費家財 的詞語。對於有迫切信仰的人來說,佛像即佛身體的一部份,敬奉佛像等同於 敬奉佛陀。38「建香城於中洲,引玄津於神縣,像教東被,斯為盛矣」39,玄 奘以「像教」之名指稱佛教;以「像」示現教法,40亦為推廣佛法的方法。. 三、造像福報 《佛說作佛形象經》以及《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內容為佛至佛拘羅惟 國與優填王的回答,並提及造作佛像的好處。另外,《佛說諸德福田經》、《佛 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 《佛說灌洗佛形象經》 、 《佛說浴像功德經》 、 《浴佛功德經》 、. 政 治 大. 《觀佛三昧海經》等亦說明造像福報。見諸大正藏第 16 冊的是一連串與功德. 立. 類型有關的經典,種福田、作佛形象、浴佛造塔、布施、出家。筆者將載於《大. ‧ 國. 學. 正藏》第 16 冊闡述之造作佛像的善報略作整理歸納如下: 表 2-1-2:佛典造像福報一覽表. ‧. 《佛說作佛形象經》(闕譯人名,出後漢錄)41 經典原文. sit. y. Nat. 好處. io. 端正、手足完 (正),身體手足常好……. al. n. 好. Ch. er. 1 來 生 面 目 佛言:天下作佛形象者,其後世所生處,眼目淨潔、面目端政 ○. i n U. v. engchi 2 死 後 生 第 作佛形象,後世生第七梵天上,壽一劫,智慧無有能及者 ○ 七梵天. 第 110 冊,頁 127a。 36 唐‧道宣, 《續高僧傳》卷 29〈興福九‧唐京師弘福孝釋慧雲傳〉 ,收入《大正藏》 第 50 冊,頁 699a。 37 梁‧僧佑,《弘明集》卷 1,收入於《大正藏》第 52 冊,頁 8a-b。 38 「敬佛像如佛身,則法身應矣。」梁‧慧皎, 《高僧傳》 〈興福篇尾論曰〉 ,頁 496。 39 《孝沙門玄奘上表記》卷 1〈進經論等表〉 ,《大正藏》冊 52,頁 818a。 40 王伓堯,〈玄奘的佛教藝術思維〉,《中華佛學研究》第 10 期(台北,2006),頁 133-140。 41 東漢‧失譯, 《佛說作佛形象經》,收入於《大正藏》第 16 冊,頁 788b-788c。.

(24) ‧18‧.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3 來 世 生 在 錢財珍寶不可勝數。常為父母、兄弟、宗親所重愛……後世…… ○. 王侯家,並得 常生帝王、王侯家,為賢善家作子。……後世作帝王中,復最 宗親敬愛. 尊勝於諸國王,諸國王所歸仰. 4 後 世 不 墜 作佛形象,後世死,不復更泥犁、禽獸、薜荔惡道中生……死 ○. 於惡道. 即生天上. 5 後 世 得 福 作佛形象,後世得福,無有窮極盡時,不可復稱數……其得福 ○. 無窮無盡. 過於四天下江、海水十倍。後世所生,為人所敬護. 《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闕譯人名,附東晉錄)42 1 面 目 端 天下人民能作佛形象者,其後世世所生之處,眼目淨潔面貌端 ○. 正、手足完好 政,身體手足常好柔濡。生於天上亦復淨潔,諸天中勝眼目面. 政 治 大 後世生於第七梵天 立 ,壽一劫餘智慧尊勝無上無能及者……於梵 貌甚好無比. 天壽進當復來下。生於孝順有道法家. 學. 七梵天上. ‧ 國. 2 死後得生 ○. 3 後 世 生 尊 作佛形象,後世生處常在富貴之家,財產珍寶不可稱數。常為 ○. 帝王家. 作帝王特尊勝諸國王,常為諸王所歸仰. ‧. 貴家,甚至是 父母兄弟宗族所愛重……常生帝王公侯賢善之家……後世得. io. y. sit. 墜三惡道,當自守意常欲求佛. er. 三惡道. Nat. 4 死 後 不 墜 後世所生處常為父母所愛重,壽終復得生於天上……死後不復 ○. 3 輪 迴 之 後 作佛形象,後世生處尊重於經……後無數劫,會當得佛涅槃之 ○. n. a. iv. l C 世 尊 重 佛 道。人有出意持妙珍寶所愛重物奉上佛者,非於凡人,皆是前 n. he. ngch 經、護持佛道 世作佛形象者,習菩薩道者. i U. 3 生 世 間 勢 死後不復入於地獄畜生惡鬼諸惡道中,死即生天,天上壽終。 ○. 富之家. 復生世間勢富之家……會當得佛涅槃之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大唐于闐三藏提雲般若【提曇等】奉 制譯)43 5 滅罪、消惡 由造像故,彼諸惡業永盡無餘,所應受報皆不復受。……如世 ○. 業. 尊言:『若有人作佛像者,所有業障皆得除滅,離眾苦惱,無 諸疾病。』. 《佛說決罪福經》44 42 43 44. 東晉‧失譯, 《佛說造立形象福報經》 ,收入於《大正藏》第 16 冊,頁 789a-789b。 唐‧提雲般若 譯,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 , 《大藏經》第 16 冊,頁 794b-794c。 《佛說決罪福經》卷下,收入《大正藏》第 85 冊,頁 1332b。.

(25) 第二章. 造像觀念之傳播. ‧19‧. 1 面目、○ 2 死 阿難白佛言:『新作佛像得何等福?』佛告阿難:○ 1 『作佛形 ○ 3 生 象世世端政,○ 2 死後生天為諸天所尊。天中端政。○ 3 作佛形象 後生天、○ 4 離 世世尊貴豪富人無及者,聰明智慧眾人中王。百國之王,皆悉 富貴家、○ 5 滅罪 屬之。作佛形象世世不生邊地,常生中國大王之家。常得父母 三途、○ 4 世世不墮三塗八難,常遇三 兄弟伯叔中第一愛敬。作佛形象○. 尊世世無病,不為鬼神之所觸饒。求作沙門則得從順。阿難作 5 可滅大罪。』 佛形象其福大多。今我少說耳,○ 1 面目 ○. 1 作佛形象世世身黃金色,一一毛孔各出種種微妙異香,世世 ○. 自識宿命。 表 2-1-2 整理之造像福報約莫三項:1.來世面目端好、生在富貴家、得人. 政 治 大 內容都是利益的、現實的,針對單一具體行為所做的宣傳,透過不同經典不斷 立. 敬愛。懂得尊重佛經。2.死後不墜惡道、生於天上。3.消除前世之惡業。這些. 重複;而在福報方面增添了人們最關切的消惡業、得福祉的內容。「行為→果. ‧ 國. 學. 報」一直是佛教教義核心基礎;有趣的是,造佛像能得之「福祉」皆是與下輩 子有關或死後的允諾;也許因為此生的現狀:臉孔、生活階層、個性得人愛或. ‧. 憎……已無法改變。經典透過來世福報的應允增加造像之誘因。. sit. y. Nat. 另外在福報方面,筆者補充一點。佛教認為女性是無法成佛的一群;女 性需得先變成男兒身,而後才能成佛。對佛教信徒來說,「女身」屬於穢惡的. io. n. a. er. 一群, 「受女身」是種懲罰, 「得男兒身」是一種進階,「若深發信心,悔先所. v. 45 l 作,而造佛像,則其罪皆滅,必更不受女人之報。」 n i 造佛像也能產生「不受. Ch. U. engchi 女人身」之果報,應該是一種福利。女身穢惡的觀念,反映在北魏孝明帝孝昌 三年(527)「清信女宋景妃,自惟先回果,薄福緣淺,漏生於□浮,受女人 形」46。然而,此女並無為自身祈願,「伖為亡孝妣,敬造釋迦像一區。藉此. 效功,願令亡孝妣,託生西方妙樂國土,值佛聞法,見彌世勒,一切有形,皆 同斯□。」倒是將造像的福業善報廣庇於父母與眾生。. 45. 唐‧提雲般若 譯,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 , 《大藏經》第 16 冊,頁 795c。 此女乃為母而造像「賴亡□母慈育恩深,得長輕軀,是以伖尋勗養之勞,無以授報。 今且自割釵帶之金,伖為亡孝妣,敬造釋迦像一區。藉此效功,願令亡孝妣,託生西 方妙樂國土,值佛聞法,見彌世勒,一切有形,皆同斯□。」〈宋景妃造像記〉,《金 石補正》 ,收入《石史》第 1 輯第 6 冊,頁 4204b。. 46.

(26) ‧20‧. 第二節. 中國中古佛教造像活動. 末法思想. 一、末法思想的流傳 南北朝初期,已有信徒認為當世已入末法。47北魏慧思禪師的《南嶽思大 禪師立誓願文》 認為佛法如世間一切有為法一樣,有正法、像法與末法三階段。 第一階段的佛教正確無誤,因此稱為正法;人們認真修行,故能證得道果。第 二階段的佛教雖然貌似正確,但實際上卻似是而非,故稱為像法;這時雖有人 認真修行,但實際上已經無人能證得道果。第三階段佛教衰微,稱為末法。 《大. 政 治 大. 方等大集經》 、 《大般涅槃經》等末法思想經典譯成中文、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 立. 帝的毀佛,人們更相信此時已進入末法時代。北齊天保元年(558)慧思〈立. ‧ 國. 學. 誓願文〉認為當世已入末法時代。隋代靈裕在河南寶山開石窟、雕刻佛經;靜 宛於河北省房山石窟刻石經傳世。48佛教徒認為在五濁惡世更應多做功德以教. ‧. 化眾生, 「若彼世界病劫貣時無有佛法,是化佛像亦當至中,教化眾生如前所 說」49於是大量建造寺塔、經像,以求福消災。. y. Nat. sit. 末法思想反映在石刻造像記裡,北魏太和元年(477)〈追遠寺造像記〉:. er. io. 「蓋聞法輪停轉,因茲鳴頌,慧日潛暉,由斯像法。是以優圚世界,鑄寶為容,. n. 50 波斯國土,彫檀成相。若乃生因,構造柱相」 清信男女仿效佛陀涅槃以後的 a v. l. i. Ch 印度與波斯以真像懷念佛法,建寺造像。北魏孝明帝神龜二年(519) 〈杜永 Un engchi. 安題記〉「淺世凡夫,□受罪積。末世古初,恐今無福。鮿割□產,造無量壽 佛」51因擔憂末法時期人無法清楚瞭解佛法,以造像增添福祉。 北朝統治者奉佛,人民出家避役者日多,僧團良莠不齊,而朝廷又不斷禁 止出家或限制佛塔,但自身卻依舊度僧造寺、大作佛事。當時流行於北方的中 土偽經《像法決疑經》 ,言佛陀滅度千年後,惡法漸興,惡僧遍滿世間,求財 物行非法;人們將塔寺置於路邊毀損而不加修整,俗人奪僧物,惡人造佛及菩 47.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下) 》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頁 818。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 譯, 《中國佛教發展史》 (台北:天華出版,1984) ,頁 249-252。 49 北涼‧曇無讖 譯, 《悲華經》卷 6〈諸菩薩本授記品第 4 之 4〉 ,收入《大正藏》第 三冊,頁 202-2。 50 《隴右金石錄》 ,收入《石史》第 1 輯第 21 冊,頁 15968a。 51 《金石補正》,收入《石史》第 1 輯第 6 冊,頁 4199b。 48.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應標示中華民國製造或中華民國台灣製造,...但輸往美國以外之無邦交國 家或地區者,得標示台灣製造或同義之外文」規定,廠商出口本國產製之貨品

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許元春召集人.

林景隆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數學系 楊肅煜 召集人.

2019 年 2 月 2 日瀏覽。馬德偉(Marcus Bingenheimer):“Some Remarks on the Usage of Renjian Fojiao 人間佛教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Venerable Yin Shun to Chinese

「禪宗的大德們,除了造廟、修塔而外,還能作些什麽?中國佛教進入了從來未有的 險惡階段。」

4 月 10 日晚間 9 點 7 分,歷史上第一張黑洞的影像成功被人類解析出來,是

《辛丑條約》一名,是百多年來中國對於這條條約的稱呼。由於根據干支紀年

運用想像力、形式/技巧表現一個 的夢境 回憶 的一刻,以形式/技巧,表達 的情 景/情緒。. 從評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