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自我效能之 自我效能之 自我效能之內涵 自我效能之 內涵 內涵 內涵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自我效能之 自我效能之 自我效能之內涵 自我效能之 內涵 內涵 內涵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與相關研究

本節將針對自我效能之定義、概念分析、影響、個人特徵變項與自我效能、

相關研究、測量等六個部分予以探討。

壹、自我效能之定義

「效能」(effectance)的概念,最早是由 White(1959)所提出的,其將效 能認定為一個人有動機乃是因為他覺得有能力影響改變環境,由不斷地重複行動 熟練新技能而獲得信心,並認為自己有能力可以成功地與環境互動,此效能所產 生的動機被稱為是內在動機的統稱,轉換成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效能感受」。而

「自我效能」概念最早乃是源自於 Rotter(1960)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其認為傳統的行為主義對於個人行為的增強或抑制,僅受到酬賞與懲罰

兩種因素之影響,但這一種簡單的方式無法展現複雜的人類行為,因人類行為受 到許多因素的干擾,如其他經驗影響而得的知識,不同情境中的因果關係知覺感 受。因此 Rotter 認為要預測行為時,除了受到外在環境因素之外,更會受到內在 認知轉變過程,此內在認知亦是影響外在行為重要關鍵的歸因。

Bandura(1977)則為首次開始有系統的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詞,

自我效能也是社會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根據Bandura(1986)的定義,「自 我效能是指一個人判斷其執行一連串行動的能力,強調並非一個人所擁有的技術 能力,而是這個人運用技能達成任務的能力判斷」。Bandura其以社會學習理論觀 點指出,人對自我信念的強度,決定他們是否會努力應付困難的情境。通常人們 害怕並逃避自己認為難以應付的威脅性情境,而當他們判斷自己能夠成功對他們 威脅不大的情境時,他們的行為就會十分的果斷,而這種對自我完成某項任務能 力的判斷即是「自我效能」(蔣美蕙,2003)。

因此,綜合上述得知,自我效能是一個人主觀的認定,而非客觀的評量結果,

指涉個體對於自己能否成功執行並達成任務的一種信念及能力判斷,這種信念或 能力判斷會影響個人任務選擇,努力及堅持程度,並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思考與反 應,對於個人行為的改變與預測有很大的作用。在國內外的許多學者對於自我效 能的概念有不同解釋,茲將國內、外研究者對自我效能所下的定義,如表2-3:

24

表2-3 自我效能之定義整理表 學者

學者學者

學者(((年代(年代年代)年代)) 自我效能的定義自我效能的定義自我效能的定義自我效能的定義

Bandura(1977) 自我效能是關於個人對其本身去成功表現賦予一項任務或

行為之能力的個人信念。

Bandura(1982) 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與行動方案之程度

的信念。

Bandura(1986) 自我效能是個體對於自己是否有能力組織並執行一連串行

動以達成特定形式成就的評斷,並將自我效能區別為結果預 期與效能預期兩部分

Kanfer(1987) 自我效能是個人意念運用心理或身體的努力,來達成績效的

目標水準。

Gist and Mitchell

(1992)

自我效能是判斷員工個人能力,運用激勵、認知資源和行動 方式,以達成未來特定的任務績效。

Busch(1995) 自我效能定義為一種個人成功執行某種行為的信念,在個人

動機中扮演關鍵性角色。

Roth(1985) 自我效能是個人為達成預期結果,在執行其學習活動之行為

中,對其自身能力的一種知覺,他同時認為自我效能會影響 個人的動機與行為。

Schunk(1989) 自我效能是個人一種信念,是個人自信能夠做到期望之表現

水準的一種看法,亦即對自己的執行能力能夠有效達到預期 目標的信念。

Lee(1983) 自我效能是個人估計完成某項工作所具有的能力或信心。

孫志麟(1991) 自我效能定義為個人對於自己能夠獲致成功所具有的信 念,而此信念乃是對自己完成某種行動的一種能力判斷。

黃郁文(1994) 自我效能乃為個人對從事某種工作所具備的能力,以及對該 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種主觀評價。

陳玉玲(1995) 自我效能是在指定情境中,個人能夠成功表現行為的方向的 信念,也就是個人表現特定作為與能力的信念。

洪菁穗(1999) 自我效能是在情境特定的構念、能力的信念,並且與先前的 經驗關係密切,也是未來工作表現的預測指標。

蔣美惠(2003) 自我效能指ㄧ個人對自己從事某項工作或表現某種行為所 具有的能力,以及對該工作或該行為可能做到之地步的一種 主觀評價。

資料來源:研究者綜合整理(參考:朱雪梅,2005;蔣美蕙,2003)

25

貳、自我效能之概念分析

自我效能最完整之概念是由 Bandura(1977)提出,其重點在於以社會學習 理論來解釋人類行為改變之歷程。Bandura 的社會學習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產生 是來自於個人、環境及行為三者之間的交互作用而成,依其所提出的交互決定論

(reciprocal determination)來看,在社會環境中,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 以及個人行為三者之間,彼此交互影響,因為環境與個體之間簡單的雙向關係並 不能解釋人們複雜行為的學習,而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大多牽涉到各種內在個 人因素,且這些因素會影響環境對行為的作用(郭順利,1998)。因此,個人內 在認知會受到個人學習的影響而有所變動,換言之,個人的行為決定是來自於自 我認知、外在行為與外在環境,此三個因素彼此互相互動而形成的。

Bandura(1977)將自我效能視為一種運作的機制,進一步從反應-結果的 期望來區分,可區分為兩個面向來解釋自我效能的層面:「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nces)與「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nces),如圖 2-3 所示:

圖 2-3 自我知覺概念架構(Bandura, 1977)

「效能期望」被定義為個人可以成功實行期望達到結果的行為,「結果期望」

則是個人對既定行為將導致特定結果的評估。前者強調為達成結果目標所採取的 行為、努力及持續性;後者強調結果的評估,而在此概念之下,「效能期望」是 相對於「結果期望」被廣為運用來解釋個人行為的努力及持續性,亦即,「效能 期望」是人們在行為選擇、努力多寡程度和在有壓力情境下持續努力的主要決定 因素,若缺乏此構成要素,則無法達到。

效能期望(efficacy expectances) 程度(level)

強度(strength) 類化程度(generality)

結果期望(outcome expectances) 生理的(physical)

社會的(social)

自我評價的(self-evaluation)

個人 行為 結果

26

Bandura(1977)提出以下四種自我效能的資訊來源,以圖 2-4 將加以說明:

圖 2-2 自我效能對成敗的影響模式

(Bandura, 1989 : 732;Wood and Bandura, 1989 374)

圖 2-4 自我效能之資訊來源(Bandura, 1977)

(一)熟悉經驗(mastery experience)回饋

個人熟悉經驗是影響自我效能訊息最有效果的來源,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力大 於其他資訊所產生的效果(Bandura, 1977)。個人會根據過去的成功或失敗的經 驗來發展自我效能的信念,並且以此來初步解釋行動的結果,個人成功的經驗可

27

結果不一定能夠提升自我效能,還需要視個人對表現結果所做的認知標準

(Bandura, 1986)。因此,社工員透過個人不斷地努力,並且在努力過後可逐漸 累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對其自我效能的判斷也將因此而提升。

(二)替代經驗(vicarious)

替代經驗指的為經由他人的經驗、社會角色的示範而得到的效能,但替代經 驗的影響程度相對於熟悉的經驗是較弱。個人透過觀察與自己擁有相似能力的 人,若在相似的情境下獲得成功且正向的讚賞,會說服自己他人能成功,預期自 己也會有相同的結果,相信自己也應該會成功,因而提高自我效能的知覺,反之,

若觀察到他人在高度的努力下仍然失敗,則有可能會降低本身的自我效能期待與 信念(Bandura, 1986)。林哲立(2001)指出成功者良好的示範可以提供他人一 種具有示範性的功用,使觀察者形成一種效能感,進一步提升自我效能。

(三)言語說服(verbal persuasion)

言語說服是指個人接受到他人言語上的支持與鼓勵,尤其是積極性的言語說 服,當個人獲得重要他人給予正面言語激勵時,可以增強個人的信念與效能,反 之,負面的言語評價將會降低個人的自我效能,使人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Pajares,

1996)。而負面的言語說服對於自我效能信念的影響是比正面的言語來得大,也

就是說,個人較容易受到負面言語的影響,容易出現相信自己是能力不足的並且 會逃避困難的任務或從事具有挑戰性的活動(Bandura, 1986)。此方式也是用來 改變人類行為最常用且最為容易的來源方法。因此,社工員若能在組織中獲得主 管較為正向的支持與讚賞,其自我效能也將隨之提升。

(四)生理狀態(physiological states)

個人會根據自己的生理狀態,如:焦慮、壓力、緊張、害怕等心情起伏所傳 遞的訊息來評估自己的能力,即為當個人對於面臨的工作或任務時所產生的生理 或情緒反應,將可以當作其預測成功或失敗的線索。亦即,當個人的生理與情緒 是較為平穩或興奮時,則對自己的能力會有較為正向的判斷,但當個人的生理與 情緒是較為低落且焦慮不安時,自我效能與期待也會因此而被減弱,工作的表現 也會受到影響(Pajares, 1996)。由此可知,若社工員在工作面對壓力時,生理、

情緒焦慮的狀態下,自我效能會受到威脅而降低其工作上的表現。反之,若社工 員在工作時的情緒是維持興奮且對工作持正面評價時,將對其工作表現上是有所

28

加分的。

綜合上述,效能期望的四個主要訊息的來源皆可以作為改善或提升個人自我 效能的判斷基礎。個人藉由自己過去所熟稔信賴的行動經驗、觀察他人的行為後 果、他人的勸導建議以及自己面臨採取行動時的生理情緒反應,進而自我判斷、

綜合上述,效能期望的四個主要訊息的來源皆可以作為改善或提升個人自我 效能的判斷基礎。個人藉由自己過去所熟稔信賴的行動經驗、觀察他人的行為後 果、他人的勸導建議以及自己面臨採取行動時的生理情緒反應,進而自我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