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蜜蜂與環境

第二節 臺灣人對蜜蜂認知的變化

一、戰前對蜜蜂的認知

自古以來漢人認為蜜蜂與蠶蟲是有用的昆蟲,成書於宋代的《三字經》也有「蠶 吐絲,蜂釀蜜」的一句。143誠如第一章所述,在清代臺灣人就有採集蜂蜜和蜂蠟,

而飼養蜜蜂,或從野生蜂群採集蜜蜂產品。清代的《鳳山縣志》記載:

143 黃沛榮譯,《新譯三字經》(臺北:三民,2003),頁 227。

60

蜂:有數種。其毒在尾。能釀蜜者,曰蜜蜂;無毒。有蜂王,群蜂採其花之佳者,

戴於首以獻。多出淡水。餘如長腰虎頭蜂,則皆有毒矣。

144

此外,於雍正 2 年(1724)周鍾瑄主修的《諸羅縣志》則提到:

蜂:~(中略)~種類甚多。~(中略)~蜜蜂無毒,採百花釀蜜,謂之蜜脾。

其王所居為蜂臺;群蜂採花佳者,以首戴之,貢於王。故曰:『蜂蟻識君臣』。

145

從中可知,清代臺灣人已知道有多種蜂,且能識別蜜蜂與別的蜂類,對蜜蜂生態也 有某種程度的理解。不過動物也好,植物也好,清代地方誌都只有簡略記錄,146可 推知在這個時候民眾對蜜蜂的生物性了解不多。

到了日治時期,《臺灣教科用書 國民讀本 卷十》、《公學校農業教授書 第 六學年用》、《臺灣博物教科書》等學校的課本用插圖等方式(見圖 4-2),簡潔 地解釋蜜蜂的生態及養蜂法,所以民眾對蜜蜂能得到基本理解。然而,這些課本並 沒有提到蜜蜂的授粉作用對農業上的貢獻,所以蜜蜂的經濟價值只不過是在於蜂 蜜和蜂蠟等蜜蜂產品。147在日治時期,雖然部分學者已關注到蜜蜂會促進農作物結

144 李丕煜主修,〈卷之七 風土志〉,收於《鳳山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5;原刊 1720),頁 186。

145 周鍾瑄主修,〈卷十 物產志〉,收於《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原刊 1724),頁 315。

146 昆蟲學者朱耀沂曾指出,清代臺灣地方誌在昆蟲相關記述上受到中國本草學的影響,少見西方 博物學的觀點。參照朱耀沂,《臺灣昆蟲學史話(1684-194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 心,2013),頁 9-29。

147 臺灣總督府,《臺灣教科用書 國民讀本 卷十》(臺北:臺灣總督府,1913),無頁碼;臺灣 總督府,《公學校農業教授書 第六學年用》(出版地不詳,臺灣總督府,1915),頁 83-96;牧 茂市郎,《臺灣博物教科書》(臺北:晃文館,1919),頁 44-45;臺灣總督府,《公學校 高等 科農業書 卷二》(臺北,臺灣總督府,1936),頁 16-19。

61

實,並增加收成,148但蜜蜂的授粉對農業的作用還沒有受到農民的重視。蜜蜂之所 以是益蟲,是因為蜜蜂能提供蜂蜜和蜂蠟給人類,這是戰前在臺民眾的基本認知。

臺灣總督府將養蜂視為適合農家的副業,也正是因為藉由蜜蜂產品增加農民的收 入。另一方面,20 世紀初歐美國家已確認蜜蜂授粉有益於增加果實的收成,其經 濟效益比蜂蜜收益多好幾倍,所以農家以養蜂作為副業,將少許蜂箱放置農園以利 果實豐收。149可見民眾對蜜蜂認知的差異,產生不同的養蜂目的。

圖 4-2 日治時期課本中的蜜蜂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臺灣教科用書 國民讀本 卷十》。

戰前臺灣人為何沒有特別注意蜜蜂的授粉作用?筆者認為這可能與各時代的 經濟作物有關。在清代末期(1860 年~1895 年間),茶、糖及樟腦是臺灣三大出 口品,150日治時期經濟作物則是以米、糖為主,另有香蕉、鳳梨及茶等。151不過當

148 〈有望なる養蜂業〉,收於《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6 月 30 日),版次 1;大塚由成,

〈養蜂業の振興を望む〉,收於《臺灣農事報》第 69 號(1912 年 8 月),頁 5-6。

149 〈養蜂の話 二〉,收於《臺灣日日新報》(1912 年 7 月 12 日),版次 7。

150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臺北:聯經出版,1997 年),頁 1-2。

151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中:五南,2002),頁 198-201。

62

時茶樹與甘蔗都是以從母樹採苗木方式為主繁殖,樟腦則是從山地砍伐,152而且稻 米與甘蔗的授粉方式是風媒,而不是蟲媒。香蕉與鳳梨的結實方式是單性結果,153 所以結實與授粉無關。由此可知,昆蟲授粉對這些作物的收成影響不大。對增加農 產品收成的課題,農民關注的是農作物的品種和生產方式的改良、施肥,以及防止 病蟲害等方面。在這樣的情況下,部分農家沒有清楚地理解蜜蜂對農作物的間接利 益。

在日治時期,有些民眾看到蜜蜂群集在花朵,甚至以為牠們在危害花朵,154又 有些人認為蜜蜂會傷害花朵且吸取精華,使農作物的收成減少。155換言之,對蜂農 而言蜜蜂是能提供蜜蜂產品的益蟲,對部分人而言,蜜蜂則是傷害花朵的害蟲。

二、戰後對蜜蜂認知的變化

不過到了戰後,透過學校教育、媒體傳播,臺灣人的蜜蜂認知開始慢慢地變化。

在學校教育方面,從初級教育的階段,學校教導學生蜜蜂是益蟲。例如,在 1949 年出版的《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 6》中有如下文章:

【蜜蜂是害蟲嗎】

哥哥:「弟弟,你喜歡蜜蜂?」

弟弟:「不喜歡,因為他是一種害蟲。」

哥哥:「咦!你憑什麼說他是害蟲呢?」

152 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頁 68-94;徐英祥編譯,《臺灣日據時期茶 葉文獻譯集》(臺灣:臺灣省茶業改良場,1995),頁 1-3;作者不詳,《糖業便覽第一卷》

(東京:丸善株式會社,1937),頁 228-229。

153 單性結果是指胚珠不經授粉而結實的現象。

154 作者不詳,《臺東の產業》(臺北:東臺灣研究會,出版年不詳),頁 14。從內容來看,可 推知在 1920 年代出版。

155 〈養蜂に就て(上)〉,收於《臺灣日日新報》(1914 年 2 月 24 日),版次 2。

63

弟弟:「前天,我到蜂房邊去玩耍,許多蜜蜂正從蜂房中飛出,有一隻向我臉上 飛來,我用手去揮開,他就在我臉上蟄了一下,把我的臉都蟄腫了,我疼得忍不 住哭出來。蜜蜂能害人,還不是害蟲嗎?」

哥哥:「你去揮他,他才蟄你,他完全是為了自衛,憑這一點,就可說他是害蟲 嗎?蜜蜂一天到晚,忙著採花釀蜜,供給給我們食用;傳布花粉,使植物結成果 實。他們有許多好處,只能說是益蟲,不能說是害蟲。」

156

在這一段故事裡面,重點不用說就是哥哥說的最後一句,學生可以藉此理解蜜蜂不 是害蟲,蜜蜂不僅可提供蜂蜜,也有傳授花粉的功能。在國中生物科有教植物的授 粉過程,有些課本在此介紹蜜蜂為授粉昆蟲(見圖 4-3),從中可理解,蜜蜂在吸 蜜的過程能為傳粉。由於日治時期的課本中並沒有提到蜜蜂能幫忙傳花粉,戰後學 校教科書則增加了學生對蜜蜂的認知。

156 國立編譯館主編,《初級小學國語常識課本 6》(臺北:臺灣省教育廳中小教科用書供應委員 會,1949)頁,15。

64

除此之外,自 1950 年代之後,農業雜誌的《豐年》也開始對農家呼籲,蜜蜂 可提升農作物的授粉機會與收成(見表 4-1),幫助農民理解蜜蜂的授粉作用對農 業的貢獻。

表 4-1 《豐年》中的蜜蜂授粉利用相關報導(1950s~1980s)

作者 題目 卷期 出刊日期 頁次

林桂瑞、張開 拔

怎樣養蜂 第 4 卷 3 期 1954 年 2 月 11-13

林毯瑞 蜜蜂採蜜對農作物有益無害 第 6 卷 23 期 1956 年 12 月 11 編輯部 蜜蜂與蜂蜜 第 7 卷 18 期 1957 年 9 月 2 編輯部 保護我們的朋友:蜜蜂 第 13 卷 6 期 1963 年 3 月 28

圖 4-3 戰後課本中對蜜 蜂的介紹

資料來源:國立編譯館主

編,《國民中學 生物科

教科書 第一冊》(出版

地不詳:七十一家書局發

行,1967),頁 95。

65

編輯部 蜜蜂幫助杏仁結果 第 15 卷 14 期 1965 年 7 月 37 周樑益 蜜蜂對農作物有利 如何防

止農藥中毒?

第 27 卷 5 期 1977 年 3 月 17

江永智 蜜蜂傳花粉增加生產 第 33 卷 9 期 1980 年 5 月 33-34 高崇智 蜜蜂提高農業生產 第 31 卷 7 期 1981 年 4 月 44-45 不詳 隧道棚內放養蜜蜂 提高洋

香瓜產量與品質

第 39 卷 5 期 1989 年 3 月 56

資料來源:「hyread 臺灣全文資料庫」,網址;

https://www.hyread.com.tw/hyreadnew/index.jsp,2020 年 6 月 10 日瀏覽。

雖然如此,這些管道只改變了部分臺灣人對蜜蜂的認知。到 1990 年代為止,

臺灣人對蜜蜂仍存有錯誤觀念。1956 年 12 月的《豐年》報導如下;

有的農友看見別人到自己的果園或農場附近來放養蜜蜂,採集蜂蜜,總覺得對自 己是有害無益的,常對養蜂者很不滿意,有時甚至因此引起爭吵或相毆。第一是 看見蜜蜂採花甚忙,以為是會損壞農作物。第二,由於迷信心裡用,以為放蜂在 家屋或田園近旁,是會損害「風水」,大不吉利,這都是沒有根據的。

157

由上可知,對蜂農而言蜜蜂是可採集產品的益蟲,但還是對部分農家(非蜂農)而 言蜜蜂反倒是損害農作物、風水的害蟲,這種對蜜蜂認知的差異偶爾導致農家之間 的衝突。具有錯誤觀念的那些農家將蜜蜂視為如果蠅一樣的害蟲,甚至在開花期中 噴農藥,將蜜蜂趕走。1581970 年 6 月 8 日的《經濟日報》提到;

157 林桂瑞,〈蜜蜂採蜜對農作物有益無害〉,收於

《豐年》第 6 卷 23 期(1956 年 12 月),頁 11。

158 編輯部,〈保護我們的朋友:蜜蜂〉,收於《豐年》第 13 卷 6 期(1963 年 3 月),頁 28;關 崇智,〈蜜蜂提高農業生產〉,收於《豐年》(1981 年 4 月),頁 44。

66

臺灣農家有一種錯誤觀念,就是怕蜜蜂咬傷果菜,而在盛華流蜜期抵制蜂群採 蜜。~(中略)~在外國,有人專門養蜂,由農家花錢請他們的蜂去傳粉,而 我們這裡卻視蜜蜂為「害蟲」,這是很落後的。

159

這則報導顯示,農家對蜜蜂觀念不正確,報紙強調與外國相較之下,臺灣人的蜜蜂 認知尚未成熟。

透過學校教育或媒體,多數民眾知道蜜蜂會傳花粉的事實,不過至於蜜蜂在農 業上的貢獻,直到 1990 年代,許多農民與多數一般民眾不了解或模糊不清,而忽 略了其重要性,仍只有農業科學家與部分蔬果農才認定蜜蜂授粉對農業的貢獻。160 從 1945 到 1990 年代,臺灣人的蜜蜂認知有某個程度的變化,但整體來看,人們 對蜜蜂的認知參差不齊或是缺乏相關知識,有的認為蜜蜂是益蟲,有的則認為是害 蟲。

三、蜜蜂作為授粉昆蟲的活路

1989 年 1 月,政府將「臺灣省政府農林廳蠶業改良場」改制為「臺灣省政府 農林廳蠶蜂業改良場(即現在的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之前身)」,增辦養蜂試驗改良 及推廣業務。161當時該改良場公布了「臺灣省蠶業改良場業務改革方案」,並標榜 四項工作目標,其中一項便是「增加蜜源果樹之著實率,降低畸形果之發生,提升 本省水果生產之質與量」。162也就是說,1989 年政府認定養蜂業發展的重要性,

並將蜜蜂的授粉利用真正列為農業政策的一環。隨後,蠶蜂業改良場對農民積極進

159 〈養蜂釀蛋是應該開發的寶貴財源〉,收於《經濟日報》(1970 年 6 月 8 日),7 版。

160 張仕揚,《蜜蜂與蜂產品》(臺北:淑馨出版社,1988),頁 2;張瀛福,〈建立蜜蜂授粉服 務之我見〉,收於《蠶蜂業專訊》第 15 號(苗栗:蠶蜂業改良場,1996 年 3 月),頁 5。

161 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網址:

https://www.mdais.gov.tw/ws.php?id=19,2020 年 6 月 6 日瀏覽。

162 謝豐國,〈臺灣省蠶業改良場 業務改革方案(1)〉,收於《蠶業推廣簡訊》第 7 期(苗栗:

蠶業改良場,1988 年 6 月),頁 2。

67

行技術輔導,使得果農、瓜農、種苗商等都視蜜蜂為授粉之友,授粉用蜂群之租金 也成為養蜂業的另外一個收入來源。163

政府推廣蜜蜂授粉的主要目的是因應農業型態的變化。在 1990 年代,臺灣面 臨加入 WTO(2002 年正式加入)的情況,迫使農民必須改善生產結構,並提升農 作物的品質,以增加國際競爭力。果樹產業也為了提高競爭力,有必要整合國產高 品質水果產銷綜合經營體系。164因為人工授粉易出現畸形果,蜜蜂授粉則有助於降 低畸形果的發生,且提高收成,又可紓解農場人力短缺壓力,165所以蜜蜂的授粉利 用也在這個時候受到政府的重視,打開蜜蜂授粉利用的活路。

目前在臺灣,許多農作物為了結實和增加收成,露地栽培授粉、設施栽培(網、

溫室)授粉、採種授粉都需要仰賴蜜蜂(見表 4-2)。於 1996 年,主要農作物仰賴 蜜蜂所增加收益約 82 億元,166不過進入到 21 世紀之後,臺灣農業對蜜蜂授粉的 需求增加,2009 年需要蜜蜂授粉作物的年產估計高達 500 億元。167鑑於 2010 年~

2014 年間的蜂蜜、蜂王漿及花粉的每年產值約 27~30 億元,蜜蜂的重要性與其說 是在於蜜蜂產品,不如說是在於其授粉作用。今日蜜蜂已不再是害蟲,臺灣農家普 遍認為蜜蜂是益蟲。由於現代蜜蜂在農業上的貢獻極大,還被稱為「農業之翼」。

不過,近年來在全世界蜜蜂的消失的新聞時有所聞,宛如「折翼之蜜蜂」,在 蜜蜂的身上發生什麼樣的問題?

不過,近年來在全世界蜜蜂的消失的新聞時有所聞,宛如「折翼之蜜蜂」,在 蜜蜂的身上發生什麼樣的問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