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英語聽說能力之探討

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有三點: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 力,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及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之認 識。綜觀英語科課程計分為國小及國中兩階段,兩者的教學重點有所區別;國小 階段係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國中階段則兼顧聽、說、讀、寫。據此,希 望能運用兒童在發音學習方面之優勢,在國小階段注重聽、說教學,使兒童經由 豐富的英語聽、說經驗,樹立良好的英語口語溝通基礎;至於讀、寫兩項活動並 未加以漠視,而是適時融入課程中,讓學生透過接觸簡易的閱讀材料,以及正確 之臨摹和填寫字詞等練習,主動體驗語言的異質形式,俾能獲得聽、說、讀、寫 相輔相成的效能,且提前作為國中階段聽、說、讀、寫並重的英語學習之儲備,

以如期獲致國小、國中英語課程一貫的目標 (林惠蓉,2010) 。

壹、九年一貫語文領域與英語課程

九年一貫課程主要依照教育部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暫行綱要」(教育部,2000),英語科自九十學年度起正式納入國小英語課 程(詹餘靜,1999),其對基本理念、課程目標、分段能力指標及實施要點都有明 確的規範和建議。

一、基本理念

隨著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頻繁,英語的重要性 日益突顯。從資訊、科技、工商業、乃至高等教育,英語已成為國際交流之重要 溝通工具。而透過英語學習,學生可體驗不同的文化,增進其對多元文化的了解 與尊重。因此,重視英語教育已成為多數現代國家的教育趨勢。自從政府推動亞 太營運中心的建立及加入WTO 之後以來,國人深感英語溝通能力的提昇日漸重 要,在社會殷切期望下,英語教學提前至國小階段實施。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設 計宗旨在奠定國人英語溝通基礎,涵泳國際觀,以期未來能增進國人對國際事務 之處理能力,增強國家競爭力。

設計宜生活化、實用化及趣味化;體裁多樣化。溝通能力之培養宜透過多元教材 與活動練習,讓學生藉由多方面語言接觸及實地應用來學習英語,而非由老師 單向灌輸文法結構等語言知識。為了維持學生之學習動機且不增加學習負擔,教 材之份量及難易度宜適中,學生之學習興趣與吸收能力應勝於教學進度之考量。

二、課程目標

國民中小學英語課程的目標為:

(一)培養學生基本的英語溝通能力。

(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方法。

(三)增進學生對本國與外國文化習俗之認識。

這三大目標包涵基本理念和時代背景。隨著地球村的概念與事實明顯成型,

不同國家地域的人們交往日益頻繁,使用英語的機會增加;由於國際化的角色加 速,以及資訊化時代的來臨,英語不但是資訊與網路的最佳工具,也是人與人交 流必要的溝通工具。再者,透過英語學習,可以讓學生體驗國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增進對多元文化的瞭解與尊重,因此,英語教育已是各國重視的教育趨勢。(教 育部,2001)

三、分段能力指標

詹餘靜(2000)指出國小階段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希望能運用兒童在 發音學習方面之優勢,於國小階段強調聽、說教學,讓兒童藉由豐富的英語聽、

說經驗,奠定良好的英語口語溝通基礎。讀、寫活動並未偏廢,而是適時融入課 程,讓學生藉由接觸簡易的閱讀材料,以及適當之臨摹及填寫字詞等練習,自然 體驗語言之不同形式,以收聽、說、讀、寫相輔相成之效果,並為國中階段聽、

說、讀、寫並重的英語學習作準備,以達成國小英語課程一貫之目標。

學習階段的劃分是新課程與過程架構不同的地方,每一種領域劃分的學習階 段不盡相同,主要是參照學習領域的知識結構與學習心理之連續發展原則加以劃 分。各分段能力指標依據語言能力、學習英語興趣與方法以及文化與習俗等方面 加以敘述如下:(教育部,2000)

(一) 語言能力 1. 聽

(1) 能辨識基本的英語語音。

(2) 能辨識基本的單字、片語、及句子的重音。

(3) 能辨識問句和直述句之語調。

(4) 能聽懂常用之教室及日常生活用語。

(5) 能聽懂簡單的句子及簡易之日常生活對話。

(6) 能聽懂簡易歌謠和韻文的主要內容。

(7) 能藉圖畫、布偶及肢體動作等視覺輔助,聽懂簡易兒童故事兒童短劇 的大致內容。

2. 說

(1) 能以正確的發音唸出字母。

(2) 能正確地唸出常用基本字詞。

(3) 能以正確的重音及語調說出簡單的句子。

(4) 能參與課堂上的口語練習。

(5) 能以簡易英語介紹自己。

(6) 能使用簡單的教室用語。

(7) 能使用基本的社交禮儀用語。

(8) 能作簡單的提問、回答和敘述。

(9) 能吟唱歌謠及韻文。

(10) 能以簡易英語看圖說話。

(11) 能根據圖片或提示作簡單的角色扮演。

(12) 能參與簡易的兒童短劇表演。

3. 讀

(1) 能辨識字母。

(2) 能應用字母拼讀法讀出單字

(6) 能看懂簡單的句子。

(7) 能跟著老師或錄音帶吟唱歌謠、韻文。

(8) 能跟著老師或錄音帶正確地朗讀課本中之對話或故事。

(9) 能藉圖畫、圖示等視覺輔助,閱讀並瞭解簡易故事及兒童短劇中的 大致內容。

4. 寫

(1) 能書寫印刷體大小寫字母。

(2) 能書寫自己的姓名。

(3) 能摹寫已學過的字詞。

(4) 能臨摹抄寫簡單的句子。

(5) 能拼寫一些基本常用的字彙。

5. 聽說讀寫綜合能力

(1) 能正確地辨識、唸出與寫出26 個英文字母。

(2) 能聽懂及辨識一些日常生活溝通中常用的英語辭彙。

(3) 能掌握至少200 個口語應用字詞(productive vocabulary),並能至少拼寫 其80個字詞,以應用於簡易之日常溝通。

(4) 能利用字母拼讀法(phonics)瞭解英語拼字與發音間規則的對應關係,

並能嘗試看字發音。

(5) 能聽懂日常生活應對中常用語句(如問候、致謝、道歉、道別等),並 能作適當的回應。

(二) 學習英語興趣與方法

(1) 對於老師的說明與演示,能集中注意。

(2) 樂於參與各種口語練習活動。

(3) 樂於回答老師或同學所提的問題。

(4) 主動向老師或同學提出問題。

(5) 具有好奇心,並對老師或同學討論的內容能舉出示例或反例。

(6) 主動做完老師交待的作業。

(7) 樂於接觸課外英語教材。

(8) 會在生活中或媒體上注意到學過的英語。

(9) 在生活中接觸英語時,樂於探究其含意並嘗試模仿。

(10) 在生活中有使用英語機會時,樂於嘗試。

(三)文化與習俗

(1) 能認識外國之主要節慶習俗。

(2) 能瞭解我國主要節慶之英語表達方式。

(3) 能瞭解一些國際基本禮儀。

貳、實施要點

一、教材綱要

1.英語科課程應符合趣味化、實用化及生活化的原則。教材所涵蓋的 主題層面宜多元,以學生日常生活相關之主題。教材編寫及活動設 計亦應多樣化,並融入各種不同的體裁。

2. 國小階段之教材,宜優先從常用一千字詞中選取編纂;學生完成國 小階段之英語教育,口語部份應至少會應用二百個字詞,書寫部份

則至少會拼寫其中八十個字詞。

二、教材編篡原則

國小階段之教材內容及活動設計以培養聽、說能力為主,讀、寫為輔。

教材編撰時,每單元宜提供生活化之情境,並融合主題、句型結構及溝通功 能加以編寫。活動之設計宜多元,並強調溝通式活動,以培養學生基本的溝 通能力。

三、教學方法

英語科教學要成功,首重在學校及班級如何營造出一個豐富的英語學習 環境,讓學生置身其中,以自然的方式接觸英語、進而學習英語。教學之實 施應配合目標進行,並透過多元化之平面及有聲教材,引導學生接觸童謠、

歌曲、節奏韻文、簡易故事、卡通等,訓練學生聽與說之能力。教學時應儘 量以英語進行,以增加學生聽說之機會,並突破由教師作單向知識灌輸的模

具,以增進學生對語意的掌握。閱讀方面,可運用簡易有趣之故事及短文,

以提高閱讀興趣、增強閱讀能力。此外,也可利用項目表、時間表、行程表、

地圖、指標等各種實際生活資料作為輔助閱讀教材。書寫方面的教學,國小 階段以臨摹、抄寫活動居多,寫作能力的培養。教學實施強調適時複習,實 地應用,不要求死背強記,以提高學習的興趣和效果。對於英語程度較高之 學生,應視其程度,提供適當之課外補充教材,期望能儘量達到因材施教的 目標。

參、聽說能力與語言學習

人類學習語言是先由不斷的接收到聽的刺激,然後慢慢發展而成。早先的時 候,一些語言學者和學習者把人類的聽力定義為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接收訊息。

Murphy(1991)曾說,在1970 年代之前,把聆聽看成聽者從說話者中接收話語,而 後被動的去同化這些訊息的歷程。而現今的學者漸漸意識到聆聽是一種互動、嘗 試去解釋、建構意義的過程;也就是當聽者聽到話語時,會積極去預測話語中的 主題,使用已有的背景知識去理解,且對說話者的訊息產生互動。Cole 和 Takimik(1978,1980)發現;成年的第一語言讀者和聽者傾向於利用他們先前讀過的 資訊來理解後來聽到的東西。

有效的聽牽涉到的不只是語言技能,還包含大量的組成技能,聽者是為目的 而聽,不是只為運用語言技能。有效的聽也不是被動接收的步驟,因為聽者要運 用各種不同的知識將它們應用到所聽到的內容上,用以理解聽者所接收到的訊 息。Ellis(1994)進一步指出:將訊息使用、儲存在腦中的能力與任務性質及他們 的資訊處理能力有關。

Anderson(2000)提出三階段理解模式包括:察覺(perception)、分析語法(parsing) 和利用(utilization)。這三個階段代表不同的處理層級。在察覺階段是最低的處理 層級,包括視力察覺和口語察覺,在此階段聽者將原始的聲音或書寫訊息加以解 碼。在分析語法階段,訊息中的字根據句法結構被分解成各種成份,成為句子結 構中的基本片語或單位。在利用階段,一旦句子經過語法分析和繪製成其意義的

Anderson(2000)提出三階段理解模式包括:察覺(perception)、分析語法(parsing) 和利用(utilization)。這三個階段代表不同的處理層級。在察覺階段是最低的處理 層級,包括視力察覺和口語察覺,在此階段聽者將原始的聲音或書寫訊息加以解 碼。在分析語法階段,訊息中的字根據句法結構被分解成各種成份,成為句子結 構中的基本片語或單位。在利用階段,一旦句子經過語法分析和繪製成其意義的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