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薪資成長相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薪資成長相關

回顧過往薪資成長相關領域的文獻中,研究範圍相當廣闊,解釋變數包括教 育程度、工作經歷、性別差異、世代差異、都市與鄉村不均度等。針對包山包海 的相關議題,本研究將挑選較符合台灣現況的解釋方向,來逐步地討論。並且在 文獻回顧的過程中,也提供本研究接續實證分析階段,作為特定應探討之解釋變 數的佐證。而本節的呈現將以研討較為熱門的議題,不論是在報章雜誌、學術研 討或新聞報導上,都藉此依討論程度做薪資成長相關的文獻回顧分析。

(一)性別與薪資成長相關

首先為性別差異的部分。徐美、陳明郎、方俊德(2006)以 Heckman 兩階 段估計方法來進行探討,研究中提及台灣男女目前的薪資報酬差異漸漸縮小,其 中有兩項原因;第一個原因為台灣產業結構的轉變包括技術進步與資本密集相關 產業之發展,而第二個原因為台灣教育普及化之提升以及女性教育程度增進之影 響。該文結論與建議的部分為以下的敘述:

「研究發現,平均教育程度逐年提高的女性就業者在勞動市場中的生產力 隨之提升,對於女性在薪資上的歧視亦逐年減少。男女平均生產力差異解釋 男女薪資差異的比例呈現逐年增加的現象,由 1987 年的 18.51%提升到 2002 年的 31.61%的解釋百分比例。……相對地,不能解釋而歸於性別歧視的比例 則呈現逐年下降的現象。……此結果支持假說二之觀點:『台灣勞動市場對於 女性薪資歧視的減少是造成男女薪資差異縮小的原因』。」(徐美、陳明郎、

方俊德,2006)

而依據該篇論文的探討方向,本文則更進一步探討除了男女薪資溢酬差距縮 小外,是否連薪資成長方面都有顯著的改變。另外在 Fan and Lui(2003)以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

Empirical Model 對香港勞動市場做分析,指出如果經濟結構從以生理上為基礎之 製造業走向以心理上為基礎之服務業時,則女性的生產力會相對於男性有增加的 趨勢;進而使得女性與男性的薪資溢酬差距有逐漸縮小的情況。而此研究結果,

也與台灣學者的研究相符合。過去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與香港,在經濟轉型後 男女的薪資問題也隨之改變。

(二)教育與薪資成長相關

再者為人力資本中教育的部分。黃芳玫(2011)以勞動市場均衡模型加入 Mincer 式的人力資本方程式的方法來進行探討,研究中提及由於台灣近十年來 高等教育的拓展實行,造成勞動市場上的超額供給,造成專科學歷以上的實質薪 資產生負成長的狀況。該文結論與建議的部分為以下的敘述:

「實證結果發現,台灣勞動者之實質薪資成長在 1994 年之前呈現大幅度之 成長,此大幅成長中,以高中職以下之勞動者在 1987-1993 年成長最多,此段 時間高中職以下者之實質薪資之成長快速,造成此一期間工資不均度之下降,

而此人口群組在此期間之超額需求增加,是其實質工資快速成長之重要原因之 一。而 1994 年之後,各人口群組之薪資成長率則大幅下降,其中高中職以下之 工作者在 1993 年之後,其薪資成長率呈現負成長之趨勢,其負成長之趨勢在 2001 年之後更為嚴重,……,由於高等教育的擴張,使得專科以上之工作者在 1994 年之後之超額供給上升,尤其是 2001-2008 年,此期間之超額供給大幅增 加,致使專科以上工作者之實質薪資在 2001 年之後呈現大幅的負成長。」(黃 芳玫,2011)

而本文將依據該論文的研究議題,藉由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同的資料內容,

延續探討 2007-2011 之薪資成長是否與教育程度有持續負向的成長關係。另外 Vere(2005)以 Mincer 的工資函數來分析,認為推廣高等教育的政策會使勞動 市場上的勞動供給與需求失衡;當供給大過於需求的情況,就間接造成勞動薪資 溢酬下降的情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8

(三)年齡與薪資成長相關

其三為年齡影響的部分。Patrick and Bruno(2006)以及 Jan and Lenny(2010)

分別對年齡與薪資成長之間做出細膩之分析。尤其 Jan and Lenny(2010)除了指 出過往研究所表現之年齡成長與薪資成長呈現正相關外,更進一步指出 55 歲以 上(亦即本研究之中老年族群),其薪資與生產力僵固性下更產生所謂差距(gap)

的現象,亦即表現出高齡之管理者其薪資成長更為顯著,而本研究更是研究出相 同之數據指標。Patrick and Bruno(2006)則是以法國工業及服務業等指標著手,

其研究亦指出年齡與薪資成長有必然之關係,且年齡與薪資之正相關亦與生產力 有某種程度上之影響,一般而言,40 歲之工作者會比 35 歲至 39 歲之工作者的 生產力較高 5%,而薪資方面,40 歲之工作者也會與較年輕之工作者有程度上的 落差,可見在法國以 40 歲之年紀,其薪資成長會隨生產力而有所躍升。

(四)工作經歷與薪資成長相關

其四為工作經歷影響的部分。林大森、蔡瑞明(2002)利用多元迴歸之方式 分析,並以工作經歷的四個面向為主軸,包含了先前經驗、職業經驗、公司年資 與現職年資來瞭解勞動者薪資變化的影響因素。

林大森、蔡瑞明(2002)指出頻繁更換不具相關性行業工作,無法讓勞動者 帶來薪資上的正向溢酬;但是另一方面台灣的經濟體屬於中小型企業,技術密集 度較低且隨國際市場之波動隨時變換生產方向,勞動者在同一企業的年資越久,

未必可以帶來高於跳槽相關性高行業工作的薪資成長。也就是說,在相同都為薪 資正向成長的情況下,跳槽與過去工作經歷相關性高的行業工作會比在同一家企 業待上數十年,其薪資成長的幅度會較具顯著。以下為林大森、蔡瑞明(2002)

於結論與討論的說明部分:

「在台灣的勞力市場中,公司年資未必能夠保障薪資的提升,反而是從事 目前執業所累積的經驗(OE),才是影響薪資增加的主要機制,這個結果頗符 合現今職場上的轉業原則,……。根據這個經驗結果,我們可以說在台灣的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9

力市場中,單純變換工作職位對薪資的不利影響,並不如換掉整個行業(即轉 行)來得高。」(林大森、蔡瑞明,2002)

不過,針對在同一企業年資累積的部分中,林大森、蔡瑞明(2002)更仔細 地指出,不論是台灣經濟體系大宗的製造業或商業的類型,勞動者在同一個企業 中的年資累計越高或職階之晉升,對於薪資的提升雖沒有太大的助益,但是有利 該勞動者未來在跳槽相關行業的機會與薪資談判。所以,依據該論文的報告,可 以推測勞動者頻繁地更換不管是高相關性或低相關性的工作,並不一定可以有好 的薪資成長;反而是在同一家企業中獲得年資的累積與職階的晉升使其薪資有稍 微幅度的成長,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才會有更好的機會與薪資大幅度的成長。

在該篇論文於工作經歷上探討的背後,對本研究的啟示即為勞動者在同一企 業中的年資累積與薪資成長是重要的,而是否能在同一企業中持續工作有賴於該 勞動者的工作表現,因而本論文即可將在同一企業中的工作年資納入解釋變數的 控制範圍內。另外在 Barnett, Baron, and Stuart(2000)以 Salary and Ceiling Change Model 和 Intrajob Salary Change Model 來分析公部門的薪資狀況,指出若公部門 職員在同部會職位轉換上有較多的流動,可以使其薪資在未來有大幅度的成長;

並且如果能有跨部會的職位垂直流動,對其薪資成長有更顯著的影響。

(五)工作表現與薪資報酬之關聯性

最後的部分就是本文重要的連結推論:工作表現和薪資報酬具有高度相關性。

由於雇主在面對雇用人選的情境時,皆有可能產生經濟學理論中所謂「代理人的 道德風險」,所以在林淑惠、胡星陽(2003)以代理理論之迴規模型為方法的探 討中,結論的部分指出總體而言,受雇者的酬勞(亦可稱為薪資報酬)與績效(亦 可稱為工作表現),兩變數之間有高度的連結性。以下為林淑惠、胡星陽(2003)

的結論部分:

「綜合來看,台灣高階經理人的酬勞確實和經理人績效有顯著的連結,符合 代理理論的預期。除此之外,當董事會監督機制強時,董事會會因應公司特徵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10

整直接監督和酬勞連結程度二機制的使用。此發現顯示國內董事會確實具有實質 的影響力,而當董事會能發揮功能時,監督機制會和公司其他內部治理機制產生 互動關係。」(林淑惠、胡星陽,2003)

依此,本文才能以心理學領域中人格特質對工作表現的探討,連結經濟學領 域中對薪資成長的研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