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的第一階段-平板融入課堂的衝撞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行動的第一階段-平板融入課堂的衝撞

104 年 11 月底至 12 月底是行動的第一階段,包含了單元一「國光 石化選芳苑濕地」、單元二「讓上帝也瘋狂的民族」,以下先說明第一階 段兩單元的教學設計後,再分別介紹平板融入啟動先備知識、詞彙理解、

文意理解的教學歷程及省思。

壹、第一階段教學設計

單元一「國光石化選芳苑濕地」主要的學習重點在於認識沙岸、岩 岸地形,來分析國光石化選擇在芳苑濕地設廠的利弊。平板主要融入的 教學流程包含啟動先備知識、流暢性、詞彙理解、文意理解,而我在教

64

學流程中運用的閱讀理解策略有預測、概覽、朗讀、析詞釋義、看上下 文猜、詞彙網絡、提問、視覺化文本。

我為了瞭解平板融入地理閱讀課的歷程,先選了數個軟體在不同的 教學階段,其中 google earth 可以查閱世界各地的衛星影像,利於學生 藉由探索或查詢的方式增加對地形的了解;paper 是繪畫軟體,可以讓 學生從繪圖中展現對詞彙的理解;safari 是 iso 系統內建的搜尋引擎,

可供學生查詢資料;simplemind 是心智圖軟體,可以整理文章詞彙間的 概念;skitch 是影像處理軟體,可以在現有照片中加入文字、符號、圖 案等資訊;計時器可以協助計算朗讀時間。

單元一我總共實施了 10 節課,前 3 節課包含預測、啟動先備知識、

教導新軟體的使用;第 4 節課讓學生進行朗讀活動,評估學生流暢性的 能力;第 5-7 節課主要在教導學生本篇文章的專門詞彙,我運用視覺化 的方式評量學生理解詞彙程度、讓學生學習整理詞彙間不同的概念、也 用搜尋探索的方式,增加學生對詞彙的理解;第 8-9 節課從心智圖的概 念延伸到對文意內容的理解,最後 1 堂課主要由教師說明文本內各空間 分布關係及事件的關係。有關單元一教學實施流程及平板融入各課次方 式如表 4-1-1。

在第 4 堂課朗讀活動中,我讓學生朗讀課文,紀錄朗讀答對字數、

時間,平板則作為計時工作。活動進行時,「學生朗讀的時候都很認真,

不過我發現在分組進行的時候,有學生 S 就反應不知道另一位學生念到 哪裡,不知道怎麼幫忙紀錄,因此我請另外一個學生用手指的方式告訴 對方自己念到哪裡。還有另外一個學生 W 放棄幫對方紀錄,就直接拿起 平板搜尋其他資料。」(札 20151207)。活動後,不管是個人朗讀或倆倆 朗讀,學生自己紀錄的正確率均在 99%以上,所有學生朗讀流暢性的平 均字數在 117-170 之間,若與一般學生相比,均在小二程度以下(小二上 平均字數為 190 字)。「我想分組紀錄的活動對聽障生來說真的太難的,

65

下次進行的時候,還是以獨自閱讀為主好了。」(札 20151207)。於是我 將單元二以後的朗讀活動調整為默讀活動,並取消朗讀的紀錄與評量。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google earth、

simplemind

3.1 說明及示範軟體操作方式

google earth、

simplemind

2.1 發平板

simplemind

3.1 說明及示範軟體操作方式

simplemind

2.1 解釋心智圖的意義

66

chrome

2.1 發平板

skitch

3.1 說明及示範軟體操作方式

67

貳、第一階段-啟動先備知識

單元一「國光石化選芳苑濕地」為了讓學生對沙岸、岩岸的地貌特 徵有所了解,我利用平板情境延伸、立即查詢的功能,讓學生搜尋不同 海岸,並觀察地形特徵將海岸區分為沙岸或岩岸。單元二「讓上帝也瘋 狂的民族」我利用平板立即查詢的功能,讓學生先搜尋與課文先備知識 有關的資訊,並於搜尋後評量學生學習的狀況。以下將分別介紹兩單元 啟動先備知識的教學歷程,及教學後的檢討與省思。

一、第一階段-啟動先備知識的教學歷程 (一)單元一「國光石化選芳苑濕地」教學歷程

第 1 節課我讓學生使用平板從 google earth 中找到臺灣不同地點的 位置並探索後,再區辨該地屬於沙岸或岩岸地貌。我提供學習單及平板 讓學生以小組的方式自學,我主要觀察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的表現並給予 協助。

課程一開始我先詢問學生有關臺灣沙岸、岩岸主要的分布位置,F 生、I 生、G 生能分辨得出沙岸主要分布在西部,東部主要多岩岸,其餘 的學生還不是很清楚臺灣海岸的特徵。在了解學生的先備能力之後,我 手持平板,一邊說明一邊示範使用 google earth 軟體的方式。

「教師:你們等一下拿到平板的時候,找到 google 地球,你們可以 用一隻手轉動它,然後用兩隻手,可以放大縮小。如果你們找到了之後,

先按這個(電源鍵),再按這個(home 鍵),這樣就照下來了。」(錄 20151130) 我簡單說明軟體的使用方式之後,便讓學生分組完成學習單。學習 單發下之後,小組 2、3 成員間很快就聚在一起討論學習單的題目及平板 中的位置,而小組 1 的成員仍各自在探索軟體,我發現後,口頭提示他 們應專注於學習單的題目。

「教師:學生 D、W,你們拿到學習單要給其他同學看,學生 F、P,

你們的任務在這裡,要找這些東西,動作要快一點。

68

(教師發現學生 F 尚未融入團體) 教師:學生 F,你找到什麼?

學生 F:臺灣。

教師:你要來看一下作業是什麼東西。」(錄 20151130)

學生在搜尋的過程中,我發現不同溝通管道的學生會透過平板以手 語、手勢互相討論學習單內容。然而有些學生在搜尋的過程中並未利用 軟體將搜尋到的位置放大觀察海陸位置、海岸特徵,而是選擇在搜尋引 擎上輸入地名,讓 google earth 自動搜尋到該位置後,直接比對學習單 的圖示是否與自動搜尋的地貌一致。然而,我設計的學習單圖片並非都 與自動搜尋的結果一樣,若學生在自動搜尋到位置後,若沒有再進一步 的觀察地貌,則會以為沒有搜尋到位置,而我觀察到學生在搜尋上的問 題時,我提示學生在已搜尋到的位置上將地點放大或縮小,呈現不同比 例尺的圖示,再去比對是否與學習單相同。

「教師對學生 F 這組說:蘇澳港在哪裡?你不是找到了嗎?要對對 看跟哪一張圖一樣。」(錄 20151130)

「教師對學生 O 這組說:跟圖哪裡一樣?你把位置拉小一點、拉小 一點、再拉小一點,有一樣的嗎?」(錄 20151130)

「學生在找的時候沒有多種方法,有的學生是用輸入名稱的方式,

讓地球直接搜尋,雖然地點搜尋到了,但不會放大縮小比對,以至於原 本找對的地點,卻因為跟我的題目的圖片不太一樣而放棄。」(札

20151130)

在這堂課中,我原本預期學生能使用平板完成第 1、2 大題的內容,

然而在學生分組搜尋的過程裡,我才發現學生的操作技巧與速度與我預 期的不一致。整體而言,除小組 1、2 地名配對有答對一半外,其餘答對 率均未達五成(如表 4-1-3)。因此我預計在第 2 節課說明平板操作的方 式,以及如何觀察海陸位置以完成學習單。

表 4-1-3 第一次啟動先備知識學習表現

69

做完/答對(總題數) 小組 1 小組 2 小組 3 地名配對(8) 8/4 6/5 8/3 位置配對(8) 8/2 5/3 0/0 地形分類(9) 3/1 0/0 0/0

我從前 1 堂課的經驗得知,學生搜尋地點的方式會直接輸入地名讓 軟體自動找尋,因此我在此節增加使用 PPT 先說明軟體輸入地名後,需 用手放大縮小比例尺,使圖片與搜尋內容比例尺相符,再請學生判斷鄰 近的海陸位置(如圖 4-1-1)。說明後發下平板及學習單,讓學生分組完 成學習單第 1 大題。

圖 4-1-1 引導使用 google earth 搜尋位置的方式

學生第 2 次練習搜尋地點表現較前次上課進步,10 分鐘內小組 1、

小組 2 均能完成第 1 大題,雖然小組 2 的學生 G 反應不理解軟體上英文 地名,但不影響其搜尋的成果。小組 1、2 學習單表現均完全正確,而小 組 3 搜尋的速度較慢,僅完成地點與圖片的配對,而位置配對的題目均 來不及作答(如表 4-1-4)。在學生進行第 2 大題學習單前,我欲強調平 板的功能,要求學生專注力移往我身上,但在說明過程中,學生 S 想解 決第 1 大題不會的題目,因此注意力仍在使用平板操作,所以我對她說:

「沒有關係,先看這裡,不然你們等一下又不會了」(錄 20151201),另 外又發現其他學生也還再查詢,要求學生 I:「學生 I,看我這裡!看白 板!」(錄 20151201),最後請所有學生將平板蓋起來,這時學生才將注 意力放到台前。

70

表 4-1-4 第二次啟動先備知識學習表現

做完/答對(總題數) 小組 1 小組 2 小組 3 地名配對(8) 8/8 8/8 8/8 位置配對(8) 8/8 8/8 0/0 地形分類(9) 8/4 8/8 9/8 我在說明第 2 大題作業內容後,各組分別進行沙岸及岩岸分辨。我 原本預期學生能利用平板的便利性,主動分工將學習單完成,一方面可 以節省學習單進行的時間,一方面也希望學生可以透過平板互動,分享 自己的想法,但在實際教學現場,小組 1 不知道如何分工討論,在進行 的時候學生 W、D、P、F 是各找各的資訊,於是我直接擔任分配者的角色,

請 4 位學生分別找不同的位置。小組 2、3 學生已能利用平板討論所搜尋 到的答案。

「在比較不同地區的時候,我覺得小組 1 比較不懂怎麼分組、怎麼 分工,誰找什麼,需要有人引導,不然學生還是先找自己想找的,可能 因為沒有組長或領袖人物,因此較不會統籌。」(札 20151201)

「學生 L 將自己所查到的平板內容呈現給學生 I、G 看,說答案應該 是那個。」(錄 2015120110)

「學生 S 與學生 O 共同使用同一台平板查詢,一個指學習單,一個 操作平板,兩人一起確認答案」(錄 2015120115)

然而,除了分工的問題外,小組 1 的學生也不知道如何分辨沙岸及 岩岸,與我預期學生的能力有落差,因此我又到小組 1 個別引導學生分 辨沙岸及岩岸的不同。

第 2 節課中,雖然我提示了操作學習單的技巧,但可發現部分學生 可能會因為搜尋速度較慢,或無法理解沙岸及岩岸的分辨方式而使得答 對率較低。在這堂課我原本希望能將沙岸、岩岸的搜尋引導到課文中所 提到的芳苑濕地,為了達到計畫中的教學進度,我未等待所有學生完成

71

學習活動,也未留時間讓小組間釐清困難之處,反而是要求學生停下正 在做的事情,配合我的教學步調。

學習活動,也未留時間讓小組間釐清困難之處,反而是要求學生停下正 在做的事情,配合我的教學步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