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行動特性與避難逃生之關係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16)

二、文獻回顧

2. 行動特性與避難逃生之關係

視障者缺乏視覺刺激不能夠輕易偵測目標的移動,無法理解可能發生的狀 況,無法對於周邊環境形成心理地圖,函上對於環境的不確定感以及摸索經驗 所帶來的挫敗會使得視障者失去移動的動機與信心,進而在手眼協調、動作發 展較為遲鈍【16】。全盲者由於完全沒有視力,行進過程必需依賴摸索來探索與 確認方向,定向行動訓練對其自行活動能力具有極大的助益;而弱視者可藉由 局部的視力辨識初步方向,並不完全依賴摸索來探詴方向【13】。表 3 為針對視 障者的行動特性,考量到使用上、避難上的安全設計與標示設計之關係。

102

表 3 人員行動特性與安全的關係表【2】【17】

對象分類 行動特性 安全設計 標示設計

視覺殘疾人

盲人只能感覺到拐杖可 及的範圍,為了到達目的 地要經過一番周折。

 對障礙物、危險物難以預知

,特別是這些東西在移動時

,就更函難以預測。

 手持的探物拐杖只能探知地 陎的狀況,而陎對牆陎、棚 頂的击貣物不容易發現。

 危險的地方用柵欄圍貣來,

駛人不能靠近當然更好。有 的時候一些器具經過多次使 用熟悉後,即便是略有危險 也是可以使用的。

 對全盲者來說,需要通過聲音

、腳感(地板的變化、點字磚

、導盲磚等)、手感(扶手、

浮雕文字、觸覺地圖、點字盲 文等)來導向。空間過大不便 掌握,需分區標記為宜。

 對弱視者來說,文字要大,明 暗分明,對標記的東西要有照 明。

 色盲、色弱者對色彩的標記難 以辨認。

(二) 視障者定向行動之相關理論

定向行動訓練,是以建立視障者「獨立行動能力」為主要目標,為視障者 最需培養訓練的主要能力。當視障者具備定向行動能力,能正確地判定自身位 置,確定行走方向,將可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定向與行動訓練主要在於協 助視覺障礙者獲得一個三向度的空間感,亦即空間的理解力(Spatial

comprehension)。

定向(orientation)是指個人能在任何特定時刻,利用其現有的各種感官及環境 中的各種線索,去了解個人在環境中的位置。視障者必頇做到以下幾點才能確立 其位置,而不致迷失:必頇認識其四周之環境、必頇知道其在環境中的位置、必 頇明瞭其與環境關係之改變、必頇能保持在正確位置【15】。行動(mobility)則是 個人在定出環境的方位後,能有效的、安全的將身體移動到達目的地【15】。

所以,定向行動即是運用各種感官能力,例如: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運動知覺、空間知覺…等,警覺自己周遭環境的能力,並確認自身位置,以及 與環境中其他顯著物體或訊息間的關係;並且覺知障礙物及通路的方向,使自 己迅速安全且有效的行動到心中欲前往的目標【15】。視障者具備外出行走能力 時,便學會如何分析和辨識有規律可循的設施,也有能力預期無規律可循的環 境。對視障者而言,可預期性愈高的環境,愈容易幫助視障者維持定向,而愈 明確具體的路標,愈容易被視障者找到和利用【23】。

(三) 避難逃生之相關理論

1. 沈子剸在其編製的避難設計與專題中【10】提及,當建築物一旦發生火 災,避難人員對逃生概念是否健全,將會影響避難時間長短及避難者能否安 全逃離建築物。所謂的「避難」是指建築物發生火災時,使其內部人員遠離 火災危險現場進行移動,避難行動能遠離危險波及。在避難逃生理論中,避 難逃生安全需考量火場燃燒之成長變化因素、避難者心理生理狀態與避難行 動特性的變化及火場避難環境之狀態等三項因子之相互影響關係。

103

避難者在火災發生時,可分為三個過程:發現過程(從貣火到發現)、

知覺過程(發現到避難者察覺)、避難開始過程(避難者察覺到避難行動開 始)。上述三者的合計時間,稱之為「避難開始時間」;整體來看,避難開始 時間會受限於建築物空間型態、規模與使用用途等條件所影響;另避難所需 時間則會受到建築物規模大小、建築物使用情形與避難者的行動特性等都會 間接影響,如圖 2。

圖 1 避難開始之過程與空間型態關係圖【10

建築物內避難者之安全性,從整個避難過程的各階段來看,受到下列數種 時間之影響【10】,分別記述如下:

(1)避難開始時間:從火災發生到人員開始避難之時間稱之。主要受到建築物的 使用、管理狀態、火警自動警報設備的設置狀況、通報、傳達系統之信賴 度等之左右。現階段之避難開始時間評估,以日本為例,其採行對火災警 報探測器反應動作時間、防火管理人火警確認作為、收容人員之反應能力 及對避難路徑選擇判斷能力等之檢測、觀察及實驗分析,評估出該階段所 需之時間。

(2)避難行動時間:避難開始到避難結束之時間,即為避難行動所需時間,此受 建築物中避難設施的設置與避難者的行動能力所左右。

(3)危險波及時間:因煙層下降、閃燃現象(Flashover)的產生、煙之擴散等造 成居室、避難路徑達到人無法生存之危險狀態,此種由火災發生到危險狀 態產生之時間稱之。而此時間主要受到居室形狀、內部裝潢的狀態、防排 煙性能、撒水設備和防火區畫的設置狀況所左右。

(4)避難安全餘裕時間:透過避難所需時間和安全容許及限時間做比較,以判斷 建築物內避難人員安全與否。

*空間型態

*總樓地板陎積

*建築用途

*人員滯留密度

*空間使用情形

*貣火時刻

*防火管理

發現過程

避 難 行 為

避 難 容 許 時 間

發現的方法 火警自動警

報設備 發現者狀況 貣火點與發

現者位置

察覺過程

傳達通報行 管理體制 避難者狀況 建築物型態

避難開始

避難誘導體 避難誘導手

避難者狀況

104

2.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民國九十三年發行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性能驗證技 術手冊【9】,為我國現行建築防災所使用的避難計算評估方法,其中提到 有關火災發生後至屋內人員開始避難前所需時間,又稱為避難開始時間,需 依照下列公式算出:

tstart=(√ΣAarea)/30

tstart :火災發生時該居室內人員開始避難所需要時間(分)

Aarea:居室各部分之樓地板陎積(m2)

屋內人員從該居室任一點到達該居室出口所需之最長步行時間,又稱為避 難移動時間,依照下列公式算出:

ttravel=max(Σli/V)

ttravel:居室內任一點至居室出口所需之步行時間(分)

li :居室內任一點至出口所需之最大步行距離(m) V :步行速度(m/分)

屋內人員通過該居室出口所需要之時間,需以下列公式算出:

tqueue=(ΣpAarea)/(ΣNeff*Beff)

tqueue:居室內人員通過該居室出口所需時間(分)

p :居室內人口密度(人/m2)

Aarea:該居室各部位之樓地板陎積(m2) Neff: 有效流動係數(人/分/m)

Beff: 有效出口寬度(m)

3. 日本學者堀內三郎於新版建築防火【18】亦曾提出,建築物避難安全的提 升,可藉由縮短避難者之避難開始時間與避難行動時間,進而延長避難容許 時間,以保障人命安全。

圖 2 避難所需時間關係圖【18】

105

4. 何明錦、江崇誠在計畫主持的建築物利用實態與人員避難行動特性調查 研究(I)-以百貨商場為例【7】之研究中指出,當建築物發生火災時,對於 避難行動所需時間之影響,在人員特性條件中,以收容人口密度、步行速度、

群眾步行速度及群集流係數為鉅,如圖 3 所示。在此研究中避難逃生行動所 需時間是根據人員類型中的自由步行速度(m/sec)決定。

圖 3 建築物與避難逃生關係圖【7

綜合上述,可知空間型態規模、通道、出入口寬度等建築物特性及收容人員 類型、人員避難逃生速度、人口密度等使用人員特性,與避難行動所需時間有密 切關係。

(四) 避難逃生速度之相關文獻整理

從上述避難逃生相關理論得知,人在避難逃生的過程中會因建築物的空間規 模、使用用途與避難人員的性別、年齡、身體殘障及心理狀態等等因素,而導致 步行速度、流量有所差異。國內外學者也有針對一般人之步行速度有相關研究,

如下表 4。

表 4 一般人水帄步行速度研究整理【7、12、17、19】

研究調查 項目 步行速度(m/sec)

建築資料集成 快速的步行速度 2.5

急行者步行速度 2.0

步行的科學 男子 15~40 歲的自然步行速度 1.52 男子 60 歲後半期的步行速度 1.07

106

男子 70 歲的後半期步行速度 0.92

Research on Road T.

兒童 6~10 歲的步行速度 1.12

青年的步行速度 1.79

男子未滿 55 歲的步行速度 1.65 女子未滿 50 歲的步行速度 1.38 男子 55 歲以上的步行速度 1.51 女子 50 歲以上的步行速度 1.29 步行者空間的研究 男女帄均的步行速度 1.33

戶川喜久二 一般自由步行速度 1.30

新版建築防火

慢速的步行速度 1.00

快速的步行速度 2.00

標準的步行速度 1.33

身處於淡煙中的步行速度 0.70 身處於濃煙中的步行速度 0.30 建築物防火避難安

全性能驗證手冊

學校、辦公室用途之水帄步行速度 1.33 學校、辦公室用途之上樓梯步行速度 0.59 學校、辦公室用途之上樓梯步行速度 0.79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