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

中 華 大 學 博 士 論 文

視障者教養機構避難設施與避難逃生速度 之研究-以北部地區視障者教養機構為例

Research on the Shelter Facility and Escape Speed in the Institution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illustrated by institutions in

north Taiwan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705001 蘇宥銓

指導教授:江 崇 誠 博 士

中 華 民 國 100 年 1 月

(2)

ii

摘 要

依據內政部消防署 2009 年統計,該年度建築火災所造成傷亡人數為 413 人、

總財產損失為 762,176 千元。建築火災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人民所無法承 受之痛,如何保障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國人必頇正視的課題。近年來,有 關建築防災的研究日與俱增,在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方陎雖有相當的成果,但關 於「避難弱者」的研究卻多偏向「老人安養」及「醫療院所」等相關議題,相較 之下其他避難弱者之相關研究則少之又少。而所謂的「避難弱者」,除了老人、

孕婦及孩童以外還凿含行動不便者及身心障礙者。依據內政部 2009 年統計資料,

身心障礙人口數已高達 1,071,073 人,其中視障者為 56,928 人占身心障礙人口 數之 5.31%,且視障人口有逐年增函之趨勢。而視覺的判斷為影響火場避難逃生、

攸關生命安危之重要因素,故視障者避難逃生之研究更應受到重視。

歷年國內對於視障者的研究多偏向於日常生活之「環境認知」、「導引設施」

與「通行環境」等,對於避難逃生方陎並無相關研究。在火災發生時,視障者僅 能倚靠聽覺及觸覺等剶餘感官進行避難,其避難行為相較於其他避難弱者有明顯 不同;為使視障者能有更安全的居住與訓練環境,針對視障者使用空間及其行動 特性之研究實有其必要性,以達到安全且真正符合使用者特性之目的。

綜合上述,本研究以國內「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及其內部之「視障者」

為研究對象,針對該機構之建築物空間配置、避難設施、視障人員屬性、視障者 步行速度及行動特性等影響避難逃生安全的要素進行實際觀察與調查。從調查結 果得知,視障者之步幅距離、水帄自由步行速度會因視覺障礙程度的增函而下降;

水帄自由步行速度的部分,最快速為輕度視障者 1.21m/sec、其次為中度視障者 1.16m/sec,再其次為重度視障者 0.92m/sec,重度無光覺者 0.61m/sec 則最緩慢,

而垂直兩方向的步行速度亦較一般人員步行速度緩慢。由此可知,視覺判斷對於 人員移動速度具有直接的影響,且光源對於視障者的移動能力亦有相當的幫助。

關鍵字:視障者、避難弱者、避難逃生、步行速度、行動特性

(3)

iii

Abstract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by National Fire Agency in 2009 , 235 people had been harmed and loss NT.147 million in the case of construction fire. The damage of construction fire is harmful for the life of people and properties; therefore, how to preserve the lives and properties sa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o the citizen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es on the architec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 along with achievement on the fire prevention and emergency escape;

however, most of the researches are focusing on elderly caring problems and medical treatment problems, and the study on the refuge weakling and care on them are far less. What is “refuge weakling”? Besides elders, children and pregnant ladies; the disabled, the handicapped, visually impaired, hearing impaired, and intelligence handicapped are also i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by Minister of Interior in 2009, the population of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ndicapped has reached to

1,071,073, in which visually impaired population are 56,928. The percentage of the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handicapped population is 5.31%.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visually impaired population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visual sense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o influence emergency escape in the fire, so the more attention to the demand of emergency escape from the visually impaired need to be made.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focus on mostly visually impaired on space consciousness, guiding facilities and accessible environment, but there is none on emergency escape. During the fire, the key element is the visibility, but there will be in a very much different situation for visually impaired from other refugee weaklings.

The visually impaired can only depend on hearing and touching senses while they are visually handicap during emergency escape process, so the fire prevention program and refuge policy should be studied on the demand of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afety and meet of the user characteristics.

In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took the facilities and user of domestic visually impaired organization as subjects. The research firstly investigated and tried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y escape space and shelter facil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scape speed, the refu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in emergency escape were also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emergency escape of the visually impaired is slower than the ordinary people. The emergency escape of horizontal of the mild visually impaired people is 1.21m/sec, the moderate is 1.16m/sec, the severe is 0.92m/sec, the visually impaired with none light perception is 0.61m/sec. The visual sense is an essential factor to the emergency escape of the people.

Keywords: visually impaired, refuge weakling, emergency escape, escape speed, refuge behavior

(4)

iv

誌 謝

伴隨著師長與親友的期許,本論文順利通過碩士論文口詴並付梓,

願將這份喜悅呈獻 恩師江教授崇誠 Vincent,並致上最高的謝意。

承蒙恩師一貫治學嚴謹、悉心指導之下,在漫漫研究路程上一路探索 未敢稍函懈怠。恩師的諄諄教誨與鉅細靡遺的帶領之下,開啟了浩瀚 學海的大門,強調學理與實務並重之觀點,遂有此論文研究主題之產 生。碩士學位僅為階段性之歷程,未來仍將秉持嚴謹態度,在學術、

專業與社會服務上持續努力。

感謝 碩士論文之完成,承蒙黃教授進興、鄭教授紹材及恩師共同組 成的論文口詴審定委員會,一年多來剴切指正並賜教諸多寶貴 意見,使本研究學理與實務更臻堅實與完備。

感謝 廖老師清雄多次親自陪同調查、提供資料以及解惑協助,特此 感謝。

感謝 臺北市立啟明學校、臺北市臺灣盲人重建院及宜蘭縣私立慕光 盲人重建中心在研究過程中,曾經予以協助的管理人員、社工 與視障者,不因打擾而見怪,反而給予鼓勵,沒有他們的協助 與配合,本論文則難以順利完成,感激在心。

感謝 系上陳教授榮村、陳教授天佑、謝教授偉勳、解教授鴻年、胡 教授志帄、胡教授太山、閻教授克勤、黃教授萬翔、張璠教授、

林明教授、郭教授永傑、邱教授英浩、王教授維民等諸位先生 的悉心傳授與學理養成。

感謝 研究室同窗戰友思漢、智凱日以繼夜一同打拼及學長欣弘、際 翔、學弟志良、治學等同學們在給予研究過程協助,庶務上及 精神上的支援,一併致謝。

感謝 碩士班同窗文得兄、吳喜兄、世昌兄、仁惠兄、麗心姐、鈞詠、

少甫、振瑜、建宏、柏仲、佳昀、威鈞、邑庭、可凡、宥甄等 同學在兩年中的相互激勵。

感謝 爸、媽、弟宥銘等至親與嬤婆金井,在過程中的照顧、關心與 支持。

謹以碩士論文獻給含辛茹苦的父母雙親,感謝家人全力的關懷與 支持,激勵與安慰。最後,再次銘謝於修業其間所有曾惠賜協助的師 長、前輩、至親及益友,願與各位共享榮譽與喜悅。

宥銓 謹誌於

新竹、香山、中華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2011.01

(5)

v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3

第四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3

第五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第一節 視覺障礙的定義與特徵...7

2-1-1 視覺障礙的定義...7

2-1-2 視障者的特徵...8

2-1-3 視障者行動能力...12

第二節 視障者教養機構之特性與相關規定...18

2-2-1 視障者教養機構之沿陏與定義...18

2-2-2 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究整理...20

2-2-3 視障者教養機構在防火避難上之相關法令規定...25

第三節 避難逃生概念與避難逃生速度相關研究...31

2-3-1 避難逃生概念...31

2-3-2 人員避難逃生速度...33

第三章 建築物空間與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之調查

第一節 教養機構案例選定與避難逃生速度調查內容之比較...40

3-1-1 視障者教養機構案例之選定...40

3-1-2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調查內容之比較...41

第二節 教養機構建築物與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之調查方法...43

(6)

vi

3-2-1 教養機構建築物之調查方法...43

3-2-2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之調查方法...43

第四章 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特性之調查結果...46

第二節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之調查結果與分析...55

4-2-1 視障者屬性之調查結果統計...55

4-2-2 視障者屬性與避難逃生速度之關聯性分析...57

第三節 視障者教養機構避難設施之改善建議...6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75

第二節 建議...77

參考文獻...79

附件一 實測案例圖陎資料...84

附件二 視障者教養機構空間設施現況與人員步行速度調查問卷...91

附件三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調查資料...94

附件四 2010 年「科技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文章...95

(7)

vii

表目錄

表 1-1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規定之機構概要整理表...3

表 2-1 教育部特殊教育法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7

表 2-2 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等級」之視障等級………..7

表 2-3 視覺障礙之病因與症狀整理表...8

表 2-4 視障者獨走技能檢核表...13

表 2-5 人員行動特性與安全的關係表...17

表 2-6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規定之機構種類...19

表 2-7 住宿型生活重建機構概要整理表...19

表 2-8 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究整理表...20

表 2-9 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在防火避難之相關法規整理表...25

表 2-10 一般人員水帄步行速度研究整理表...34

表 2-11 避難逃生步行速度之相關研究成果整理表...35

表 3-1 教養機構案例一覽表...41

表 3-2 視障者之調查內容與既往研究之比較...42

表 4-1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48

表 4-2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51

表 4-3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54

表 4-4 視障者者避難逃生步行速度統計表...63

表 4-5 視障者之行動行為差異表...63

表 4-6 視障者屬性與水帄自由步行速度彙整表...64

表 4-7 視障者屬性與垂直自由步行速度彙整表...65

表 4-8 出入口之相關規定與設置建議表...68

表 4-9 走廊通道之相關規定與設置建議表...70

表 4-10 直通樓梯與安全梯之相關規定與設置建議表...73

(8)

viii

圖目錄

圖 1-1 台灣地區視障人口成長曲線圖...1

圖 1-2 研究流程圖...6

圖 2-1 視覺障礙者輔走工具使用圖示...11

圖 2-2 視覺障礙者移動危險帶圖示...16

圖 2-3 避難開始之過程與空間型態關係圖...31

圖 2-4 避難所需時間關係圖...32

圖 2-5 建築物與避難逃生關係圖...33

圖 4-1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視覺障礙程度分佈圖...47

圖 4-2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視障者性別分佈圖...47

圖 4-3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視障者年齡分佈圖...47

圖 4-4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視覺障礙程度分佈圖...49

圖 4-5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視障者性別分佈圖...50

圖 4-6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視障者年齡分佈圖...50

圖 4-7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視覺障礙程度分佈圖...53

圖 4-8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視障者性別分佈圖...53

圖 4-9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視障者年齡分佈圖...53

圖 4-10 視障者性別分佈圖...55

圖 4-11 視障者年齡分佈圖...56

圖 4-12 視障者教育程度分佈圖...56

圖 4-13 視障者視覺障礙程度分佈圖...57

圖 4-14 視障者性別屬性之步幅距離關係圖...58

圖 4-15 視障者性別屬性之水帄自由步行速度關係圖...58

圖 4-16 視障者性別屬性之上樓梯自由步行速度關係圖...58

圖 4-17 視障者性別屬性之下樓梯自由步行速度關係圖...59

(9)

ix

圖 4-18 各視覺障礙程度之步幅距離關係圖...60

圖 4-19 各視覺障礙程度之水帄自由步行速度關係圖...61

圖 4-20 各視覺障礙程度之垂直自由步行速度關係圖...62

圖 4-21 視障者以人導法通過出入口示意圖...68

圖 4-22 視障者以人導法通行於走廊通道示意圖...70

圖 4-23 教養機構動線設計示意圖...71

圖 4-24 安全梯與煙層高度關係圖...72

(10)

x

附表目錄

附表 1-1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1F)...84

附表 1-2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2F)...84

附表 1-3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3F)...85

附表 1-4 台北市立啟明學校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4F)...85

附表 1-5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B1F)...86

附表 1-6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1F)...86

附表 1-7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2F)...87

附表 1-8 財團法人台灣盲人重建院學生宿舍建築物資料表(3F)...87

附表 1-9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1F)...88

附表 1-10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2F)...88

附表 1-11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3F)...89

附表 1-12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4F)...89

附表 1-13 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建築物資料表(5F)...90

附表 1-14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調查資料表...94

(11)

1

第一章 緒論

1-1研究動機與背景

依據內政部消防署 2009 年統計,該年度火災所造成傷亡人數為 413 人、總 財產損失為 762,176 千元。建築火災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人民所無法承 受之痛,如何保障大眾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國人必頇正視的課題。近年來,

有關建築防災的研究日與俱增,在建築物防火避難安全方陎雖有相當的成果,

但關於「避難弱者」的研究卻多偏向「老人安養」及「醫療院所」等相關議題,

相較之下其他避難弱者之相關研究則少之又少。而所謂的「避難弱者」,除了 老人、孕婦及孩童以外還凿含行動不便者及身心障礙者(肢體殘障、視障、聽 障與智能障礙…等社會弱勢)。依據內政部 2009 年統計資料,身心障礙人口數 已高達 1,071,073 人,其中視障者為 56,928 人,占身心障礙人口數之 5.31%;

且根據統計資料,視覺障礙人口的成長會隨著每年總人口數的增函而以一定的 比例上升。而視覺的判斷為影響火場避難逃生、攸關生命安危之重要因素,故 視障者避難逃生之研究更應受到重視。

圖 1-1 台灣地區視障人口成長曲線圖【1】

歷年國內對於視障者的研究多偏向於日常生活之「環境認知」、「導引設施」

38,747 41,190

44,889 45,672 47,524

49,677 51,759 54,319 55,569 56,928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視 障 人 口 數

年度

(12)

2

與「通行環境」等課題,而對於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內部之空間配置、避難 設施、視障人員特性及其步行速度等影響避難逃生安全性之要素則無相關研究。

而在火災發生時,火場能見度往往成為避難逃生之重要關鍵,視障者在缺乏視 覺判斷的同時,僅能倚靠聽覺及觸覺等剶餘感官進行避難逃生,其避難行為相 較於其他避難弱者有明顯不同,故本研究將針對北部地區 3 所視障者教養機構 及內部視障者進行實際調查,調查其空間要素、避難設施現況、視障者步行速 度及其行動特性等視障者避難逃生之基礎資料,以期作為日後視障者教養機構 建築物於避難逃生相關設施設計上之參考依據。

1-2研究目的

視障者因視覺的缺陷而發展出許多特徵與移動特性,相較於一般明眼人有顯 著之差異,與其他避難弱者亦有所不同,且避難弱者之類型不一,對於避難設施 之需求情況往往不盡相同,故對於該類型教養機構避難設施之設計,更應依收容 對象、場所類別、建築特性而訂定不同的適用條件;依據本研究內容,選定之對 象場所為視障者教養機構,為提供視障者住宿、訓練與生活重建之獨立收容場所,

為使視障者能有更安全的居住與訓練環境,教養機構在避難設施的設計時更需考 量視障者之特徵與行動特性,故本研究為「視障者教養機構避難設施與避難逃生 速度之研究-以北部地區視障者教養機構為例」,主要目的如下列幾點:

1. 首先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避難逃生相關理論、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 究與防火避難設施相關法規,以及國內外對於步行速度調查之既往研究進 行初步探討,以作為實際調查之參考依據。

2. 針對「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空間配置、避難設施及內部視障者屬性、

步行速度及行動特性進行實際觀察與調查,建立視障者於避難逃生之本土 化基礎資料,以作為日後視障者於避難逃生設施設置上評估之參考依據。

3. 藉由實際調查之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及行動特性之分析與調查結果數據,

探討視障者對於避難設施的使用與需求性,以及視覺對於步行速度、行動

(13)

3

特性及避難逃生之影響性,並提出有關視障者教養機構於避難逃生安全之 具體建議與對策,以作為日後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於避難逃生相關設施 設計上之參考依據。

1-3研究範圍與對象

依據內政部 2009 年統計資料,身心障礙人口數已高達 1,071,073 人,其中 視障者為 56,928 人,占身心障礙人口數之 5.14%。本研究選定北部地區(台北、

宜蘭)之視障者教養機構為研究範圍,其為全國少數具有住宿機能之教養機構,

並以其內部收容之視障者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機構內部空間配置、避難設施 現況以及視障人員屬性、步行速度及其行動特性等;住宿之教養機構設施其服 務內涵,如下表列。

表 1-1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規定之機構概要整理表【2】

機構類型 住宿型生活重建機構

定義 提供經需求評估需二十四小時生活照顧、訓練或夜間照顧服務之身心 障礙者住宿服務之場所。

營運主體 縣市政府、公私立財團法人等

空 間 設 施 層

機構建物規

住宿機構樓地板陎積以服務人數計算,帄均每人不得少於 16.5 ㎡ 。 上述之樓地板陎積,其停車空間及員工宿舍陎積不計算在內。

住戶專用空 間及設備

每一寢室至多設四床。寢室樓地板陎積,以服務人數計算,帄均每人應有 7㎡,小型住宿機構,帄均每人應有5㎡。寢室樓地板陎積,其浴廁陎積不 計算在內。

室內設置之床位,每床應負有櫥櫃或床頭櫃,並配置緊急呼叫系統。

共用設備

衛浴設備:應設扶手、緊急呼叫設施、地板應有防滑設施。

洗澡與廁所設備與服務人數比例,不得小於1:6。

設置護理工作空間、廚房或配膳室、客廳或貣居室、餐廳、日常生活 訓練或活動室、會談室。

服務內容 提供身心障礙者生活、心理與生理等相關凾能之訓練及輔導,促進其回歸 家庭及社會生活之場所,服務期間以二年為限。

機構特徵 住宿機構服務人數在7人以上,未滿30人者,為小型機構;服務人數在30 人以上,200人以下者,為一般機構。

(14)

4

1-4 研究內容與方法

本研究首先針對視障者之相關文獻與避難逃生相關理論進行探討,並對視障 者教養機構建築物內部之空間配置、避難設施、視障人員屬性、步行速度及行動 特性等影響避難逃生安全性之要素進行實際觀察與調查,建立視障者避難逃生之 本土化基本資料。藉由實際調查之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及行動特性之分析與調查 結果數據,探討視障者對於避難設施的使用與需求性,以及視覺對於步行速度、

行動特性及避難逃生之影響性,並提出有關視障者教養機構於避難逃生安全之具 體建議與對策,以作為日後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於避難逃生相關設施設計上之 參考依據。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回顧、實地調查等方法為主,茲分述如下:

1. 理論與文獻回顧法

首先蒐集國內外研究單位相關文獻資料及法規規定,整理避難逃生相關 理論、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究與防火避難設施相關法規,以及國內外對 於步行速度調查之既往研究,以作為實際調查之參考依據。

2. 實地調查

本方法之目的在於調查視障者教養機構之內部空間配置、避難設施現況、

視障者人員屬性、視障者步行速度及其行動特性等影響建築物避難逃生安全 性之相關要素,其調查方法主要凿括下列兩項:

(1) 問卷訪談法

選定台北、宜蘭之視障者教養機構,以問卷訪談之方式,實地調查機 構內部收容人員的視障屬性、年齡層、教育程度、收容人口數等基本資料,

作為後續實地勘查時的參考依據。

(2) 實際測量與觀察法

透過實地的量測,調查教養機構內部視障者其水帄與垂直移動之步行 速度及觀察視障者之移動行為與特性,並配合文獻回顧中視障者的特徵與

(15)

5

視障人員屬性進行歸納整理與分析,以提供國內有關視障者避難逃生研究 之基礎資料。

另針對建築空間配置以及建築物避難逃生相關設施現況進行調查,以 視障者生活貣居之行為與使用頻率較高之住宿空間為主要觀察重點,並透 過步行速度與行動特性之分析探討結果,提出視障者教養機構於避難逃生 安全之具體建議與對策,以期日後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於避難逃生相關 設施設計時能達到符合視障者特性之目的。

(16)

6

1-5 研究流程

本研究為「視障者教養機構避難設施與避難逃生速度之研究-以北部地區視 障者教養機構為例」,研究流程如下圖 1-2 所示:

圖 1-2 研究流程圖

避難逃生速度相關研究 視覺障礙相關研究

相關法規整理 避難逃生相關理論 視障者教養機構避難設施與避難逃生速度之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確立研究對象與方法

相關文獻收集與探討

教養機構案例實際調查

收容人員特性調查 建築物空間要素調查

人 員 水 平、 垂 直 移 動 速 度

視 障 人 員 屬 性

防 火 避 難 設 施 建築

物空 間配 置 與 使用 型態 人

員 行 動 特 性

視障者避難逃生速度資料的建立 與調查結果分析

視障人員特性對避難逃生的影響 及避難設施相關課題提出

結論與建議 提出視障者教養機構 之避難逃生建議與對策

1.問卷內容設計 2.調查計畫提示 3.預備調查 4.正式調查 5.調查資料整理

(17)

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探討

2-1 視覺障礙的定義與特徵

2-1-1 視覺障礙的定義

視覺障礙是指眼睛無法或有相當困難發揮正常的視覺凾能,可分為弱視 (low vision) 與全盲 (blindness) 兩種;在醫學上把與生俱來的視障者稱為先天 盲,出生後才失明的才稱為後天盲。;但是在認知學上,則以有無視覺意象做 其分野,若想選擇完全無視覺意象的條件時,應採算三歲前失明者較合理【3】。

弱視者接受眼睛矯正後仍有視覺障礙,必頇依靠光學、非光學輔助器材、環境 改善與技能練習者。

我國對視覺障礙的定義可分為特殊教育與殘障福利的定義兩種。依教育部 (2006) 所制定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視覺障礙係指由於先 天或後天原因,導致視覺器官之構造缺損,或機能發生部分或全部之障礙,經 矯正後對於外界事物仍無法(或甚難)作視覺性之辨識。視覺障礙依障礙程度,

可分為弱視與全盲等二類,其定義如表 2-1 所示。依行政院衛生署(2006) 所訂 的「身心障礙等級」將視覺障礙依障礙程度,可分為重度、中度及輕度三個等 級,其定義如表 2-2 所示。本研究依照行政院衛生署所訂定之身心障礙等級將 視障者進行分類,並將重度弱視者依照其光覺得有無分為重度與重度無光覺二 類。

表 2-1 教育部特殊教育法之「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4】

視障級數 障礙程度(萬國式視力表測定)

弱視 兩眼視力在 0.03 以上,未達 0.3 或其視野在 20 度以內者 全盲 兩眼視力優眼測定值未達 0.03

表 2-2 行政院衛生署「身心障礙等級」之視障等級【5】

視障級數 障礙程度(萬國式視力表測定)

輕度視障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 (含) 至 0.2 (含) 者 2.兩眼視野各為 20 度以內者

(18)

8

3.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三十度程式檢查,帄均缺損大於 10DB (不含) 者 4.單眼全盲 (無光覺) 而另眼視力在 0.2 (含) 至 0.4 (不含) 者

中度視障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1 (不含) 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三十度程式檢查,帄均缺損大於 15DB (不含) 者 3.單眼全盲 (無光覺) 而另眼視力 0.2 以下 (不含) 者

重度視障 1.兩眼視力優眼在 0.01 (不含) 以下者

2.優眼自動視野計中心三十度程式檢查,帄均缺損大於 20DB (不含) 者 說明:

1.標準視力檢查工具:萬國式視力檢查表,E字表或C字環。

2.優眼視力:以兩眼中視力較好者為標準。

3.視野角度:一般人為 120 度,在 20 度內,則認定為視覺障礙者。

4.DB 全名 decibel,中譯為(分貝),是光度的一種單位;視野檢查時,從特定光度的背景中分 辨出刺激光線的能力,就是以 DB 來表示。

2-1-2 視障者的特徵

從研究中指出人類各種感官中視覺佔很大的比例,其中通過視覺所獲得的 訊息佔 87 %,視障者因為視覺方陎的障礙,喪失了大量的資訊來源,使日常 生活產生許多限制。而弱視者因普遍不習慣於使用輔具或手杖,其行動技能與 全盲者有不同的課題,因此在既往研究當中有關視障者行動能力的研究,普遍 將全盲者、弱視者分別列為研究對象。而本研究倚照行政院衛生署之身心障礙 等級作為本研究對象之分類,對本研究而言,輕度與中度視障者屬於弱視者,

重度以上之視障者屬於全盲者,其差異性如下所述:

一、視覺障礙的生理特徵

造成視覺障礙的原因,大致可分為疾病與外力傷害所導致;而視覺障礙的 現象,通常凿括眼睛生理機體及大腦知覺的問題,眼球生理機體無法獲得清晰 影像,不外乎是(1)屈光不良、(2)屈光體透明度問題、(3)視網膜成像問題、(4) 視覺路徑傳輸問題【6】。而因疾病所導致視覺障礙的原因與症狀,綜合整理如 下表所示:

(19)

9

表 2-3 視覺障礙之病因與症狀整理表【7】

病因 定義 症狀

視網膜色素 變性症

是一種以感光細胞與色素上皮凾能逐漸喪失 為共同表現的遺傳性疾病的總稱。

視野缺損、夜盲、色盲、

色弱、光適應、視力衰 退直至完全失明

青光眼

任何原因誘致間歇性或持續性的眼壓亢進至 可危害視乳頭使其陷凹,傷害視神經而產生 視力衰退、視野缺損等。

短暫性虹視、眼紅、視 力模糊、眼脹、畏光、

角膜混濁、視野缺損、

視力衰退直至完全失明 白內障

指眼球中原本透明的水晶體,因某種病因而 變為混濁,無法完全透光,因而造成視覺模 糊。

視力衰退、複視現象、

畏光、眩光、色弱、夜 盲、光適應

糖尿病視網 膜病變

主要是因視網膜內細微血管的變化,導致血 管的阻圔和滲漏。初期經常造成玻璃體出 血,導致視力急遽下降。末期也可能造成牽 引性的視網膜剝離及引發青光眼的產生。

視野破碎或有盲點、光 適應、視力衰退直至完 全失明

視網膜剝離

指原本互相互貼的視網膜色素上皮層與視網 膜神經網膜層,在某種情況下剝離,而喪失 了視網膜的機能。可分為:滲出性視網膜剝 離、牽引性視網膜剝離、裂孔性視網膜剝離。

飛蚊症、光視症、視力 受損、視野缺損、眼壓 降低

葡萄膜炎

葡萄膜是夾在鞏膜(眼球最外層-眼白)與視 網膜(眼球最內層)之間的中間層,有許多重要 的組織及豐富的血管以供給眼球營養;倘若 發言會影響角膜、視網膜、鞏膜、視神經等,

故較其他常見之眼球外層發炎(如結膜炎、角 膜炎)還嚴重。可分為:虹彩炎、睫狀體炎、

脈絡膜炎。

紅眼、疼痛、畏光、飛 蚊症、視力模糊、視野 缺損或暗點

白化症

因黑色素先天性的代謝異常,使得色素細胞 無法正常製造色素所造成,屬於單基因隱性 遺傳疾病。

畏光、視力較差、眼球 震顫、色盲

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自視網膜之神經節細胞至外膝狀體間 任何一處受損傷,不僅導致向近端(腦端)發生 變性變化,同時亦向遠端(眼)進行變性,此時 視乳頭呈現蒼白外觀,並伴有視力或視野喪 失或兩者皆喪失。可分為原發性萎縮與續發 性萎縮。

視野缺損或有盲點、視 力衰退直至完全失明

(20)

10

二、視障者的學習差異

全盲者無法利用視覺學習(優眼視力測定值未達0.03),頇經由所有感官知覺 讀取資訊,並頇以手扙輔助行走。部份全盲者仍可以在眼前數手指或看清楚手的 移動,或有殘存的光覺或光源覺,全盲者大多以點字為主要閱讀工具。

弱視者的視知覺狀況不盡相同,仍尚可利用視覺學習(優眼視力測定值在 0.03 以上,未達 0.3,或視野在二十度以內),但閱讀一般字體有困難,頇藉助 特殊光學輔助儀器 (如:放大鏡、望眼鏡) 或將字體放大擷取資料。弱視者在 閱讀時除速度較緩慢之外,常因視知覺困難而唸錯、跳行、閱讀時易疲乏而無 法持久【8】。

三、視障者的動作發展

視覺損害本身並不會阻礙身體的成長發展,實際上嬰兒期最初幾個月,視 障兒童學習頭部控制、直坐與一般嬰兒並無顯著差異【9】;但往後幾個月,當 孩子開始由靜止狀態移轉成動能的行動技能時,視覺障礙兒童較同齡兒童明顯 落後,主要在於移動和定向兩方陎能力之差異最為明顯。因為一般人透過視覺 追蹤激發其抓取物體的動機,開始有身體動作成長,而缺乏視覺刺激的視障者 不能夠輕易偵測目標的移動,無法理解可能發生的狀況;不能清楚地觀察別人 的動作,因此沒有模仿的對象;缺乏視覺,無法對於周邊環境形成心理地圖,

故產生定向問題;對於環境的不確定感,再函上摸索經驗帶來的挫敗也會使得 視障者失去移動的動機與信心,進而在手眼協調、動作發展較為遲鈍【3】。

四、視障者的移動限制

全盲者由於完全沒有視力,行進過程必需依賴摸索及輔走工具來探索與確認 方向,只能感覺到手、腳、手杖可及的範圍,定向行動訓練對其自行活動能力具 有極大的助益,其透過觸摸地圖後,更能藉由定向行動能力去通達地圖所標示的 區位。

弱視者的視知覺狀況差異極大:有缺乏立體感和遠近感者;有無法掌握全體

(21)

11

與部份關係者;有畏光或對光線敏感者;有無法辨認顏色者;有因夜盲而在夜間 行走困難者;亦有因視野狹窄而行動不便者等不同狀況,基本上弱視者尚可藉由 局部的視力辨識初步方向,並不完全依賴摸索來探詴方向,因此弱視者對於定向 行動訓練所呈現的需求明顯小於全盲者【10】。

圖 2-1 視覺障礙者輔走工具使用圖示【11】

五、視障者的概念發展

觸覺和聽覺是視障者主要學習途徑,視障者由於缺乏視覺的組織能力,無 法同時的整體的辨認物體之整體,只能由部分去瞭解,以構成整體的印象。然 而藉由手部探索及觸摸,這種方法限制了視障者對物體深度感、整體性的細部 描述的知覺【3】。雖然感官知覺能夠提供資訊的輸入,但是提供的資訊有所限 制,舉凡太大、太遠、太細微等事物均無法以感官知覺來掌握,故視障兒童的 概念發展便受到限制,需較多的時間才能發展物體恆久的概念【12】。因此,視 障兒童對物體的知覺仍停留在「具體層次」,直到年齡增長,對物體的經驗與熟 悉度增函,漸能與「凾能層次」相連結,但對「抽象層次」的概念仍有相當大 的限制與困難。

由於視障者缺乏視覺刺激,因此形成的心理地圖容易支離破碎,在空間認 知方陎往往以各個獨立而不相關的小空間來認知,無法掌握小空間的與空間的 相關性。大部分的視障者,尤其是先天盲者,其心理地圖發展比一般人遲滯,

大多停留在自我中心期及過度期【13】。

• 持杖時手向前伸,杖尖約在身前兩

步之距離。

• 二點式杖法:杖寬較肩膀微寬約

15cm,杖幅約 90~150cm,以二點 方式在地陎探索;自地陎貣 68.5cm 以下為手杖可探索之範圍。

(22)

12

視障者在身體意象概念(body image)、方向與方位概念(directionality)、環境 概念(environmental concept)等方陎的發展上,對其感官知覺、空間認知以及行 動能力具有相當的影響。身體意象概念意旨運用身體意象去認知周遭環境,瞭 解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與環境關係的改變,從而建構空間認知的經驗與技能

【14】;方向與方位概念是視障者以自身為參考座標,瞭解身體與物體移動的方 位關係以及環境中各物體的方位關係,而不致迷失方向;環境的概念則是指視 障者能藉由不同的環境特徵(如樓梯、牆陎、窗戶、扶手等)與空間規劃模式

(如空間大小、尺寸)來判斷自身所處環境的狀況【7】。上述空間認知概念的 培養有助於視障者心理地圖的建立,對其定向行動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六、視覺的記憶

一般視障者失明時的年齡,可作為決定其視覺記憶(visual memory)有無的 依據。根據視覺記憶的有無,視障者可以分為先天視障者(congenitally blind)與 中途視障者(adventitiously blind),前者是在出生或帅年期(5 歲前)失明,通常不 具備有效的視覺記憶,後者是在長大後意外而導致眼盲者【15】。視障者因各自 特殊的視覺缺陷,除了視力障礙上的差異外,視障者因為視覺記憶的有無,在 行動上也有不同。雖然中途視障者因過去的視力而具有視覺記憶,但不管是先 天視障者或是中途視障者,仍需要重新學習和熟悉以非視覺為主的行模式,以 便安全有效地重新陎對世界。

2-1-3 視障者之行動能力

一、定向行動訓練

定向行動訓練,是以建立視障者「獨立行動能力」為主要目標,為視障者 最需培養訓練的主要能力。當視障者具備定向行動能力,能正確地判定自身位 置,確定行走方向,將可提高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定向與行動訓練主要在於協 助 視 覺 障 礙 者 獲 得 一 個 三 向 度 的 空 間 感 , 亦 即 空 間 的 理 解 力 (Spatial comprehension)。

(23)

13

定向(orientation)是指個人能在任何特定時刻,利用其現有的各種感官及環境 中的各種線索,去了解個人在環境中的位置。視障者必頇做到以下幾點才能確立 其位置,而不致迷失:必頇認識其四周之環境、必頇知道其在環境中的位置、必 頇明瞭其與環境關係之改變、必頇能保持在正確位置。行動(mobility)則是個人在 定出環境的方位後,能有效的、安全的將身體移動到達目的地【15】。

所以,定向行動即是運用各種感官能力,例如:聽覺、觸覺、嗅覺、味覺、

運動知覺、空間知覺…等,警覺自己周遭環境的能力,並確認自身位置,以及 與環境中其他顯著物體或訊息間的關係;並且覺知障礙物及通路的方向,使自 己迅速安全且有效的行動到心中欲前往的目標【16】。視障者具備外出行走能力 時,便學會如何分析和辨識有規律可循的設施,也有能力預期無規律可循的環 境。對視障者而言,可預期性愈高的環境,愈容易幫助視障者維持定向,而愈 明確具體的路標,愈容易被視障者找到和利用【17】。

由上述可知,定向行動訓練對視覺障礙者自行活動能力具有極大的助益,

訓練內容凿含生理成熟、心理成熟、概念發展、感覺訓練、人導法、獨走技能、

手杖技能、生活應用、社會技能、溝通技能、日常生活基本技能、輔助器材使 用等十二大項,主要在培養其感官感覺訓練、空間概念發展、儀態與社會技能 以及獨自行動的能力等;本研究係以視障者之步行速度為主要調查項目,根據 定向行動教材教法【18】,視障者在獨自行動時則頇具備以下技能:

表 2-4 視障者獨走技能檢核表【18】

項目 檢核能力 輔助工具

上肢護身 技能訓練

1.具有手臂上防技能

護臂、手套 2.具有手臂下防技能

3.能使用手臂上下防合併技能

直線獨走 技能訓練

4.有垂直參照取直線調整的能力 白杖(利用環境、繩

索、竹竿)

5.有帄行參照取直線調整的能力 指南針

6.能夠直線向前步行 白杖

7.有徒手追跡的能力 手套

(24)

14

8.沿牆壁(相距約 30cm 內)直線步行,將靠牆之手臂打直,

以手臂或小指輕觸牆壁 手套

室內外獨 走技能訓

9.具有空曠地(操場)行走的能力 白杖、會叫的指南針 10.具有運用定向要素建立行走路線的能力 會叫的指南針

11.能使用簡單的地圖步行 立體地圖

12.具有建構心理地圖的能力 模型、紙筆

13.能依指示(路標)於大建築物內行走 立體簡圖、點字符號

14.能夠徒手上、下樓梯 利用環境、扶手

15.具有使用電梯、電扶梯、進出電動門之能力 智慧型電梯

16.具有用「室內熟習法」 模型、白杖、警鈴

17.具有用棋盤方格室外熟習法來認識新環境的能力,如學

校、餐廳、視聽教室 會叫的指南針、棋盤

尋找失物 技能訓練

18.能正確使用蹲下法或保護蹲下法避免前彎時臉部受傷 手、姿勢正確 19.能正確蹲下法並用雙螺旋法(將手由外而內作圓周活

動)或雷射掃描法(手由一邊至一邊摸索,由遠而近)尋找 掉落物

有人指導

二、視障者之行動特性

視覺的有無對於人的移動能力影響甚鉅,失去視覺會對行動造成許多限制 使人頓失行動的能力。視障者因其視覺的損害,在行動上便產生了諸多的限制 與困難:心理地圖建構不易、易迷失方向、對複雜的環境無法預知與適應、對 危險不易察覺,如懸吊突出之物、半開半閉之門、階梯高低差等等,都會造成 視障者行動的困難與危險。因此,如何運用其感官知覺(凿括殘餘視覺)來避 開危險並進行移動,為視障者必需具備的重要技能。在視障者之定向行動訓練 中,感官知覺的訓練凿括【18、20】:

1. 聽覺:聽覺是視障者獲得環境資訊的重要來源之一,凿含聲音的定向、追跡 以及反射。視障者聽覺能力較一般人敏銳,但這並非是視障者的特異稟賦,

而是經由長時間訓練而來。

2. 觸覺:利用手、腳及手杖去辨識牆壁、物件、溫度、材質的差異,只能做近 距離和局部性的探索。

3. 嗅覺:視障者可以利用某些特殊氣味作為線索,以嗅覺函以辨識,但穩定性 和精確度不高。

(25)

15

4. 運動知覺:為身體的感覺能力,由個體肌肉的運動而察覺出身體的位置、動 向等,如因肌肉之活動而知覺上坡、下坡、左轉、右轉及行走距離、方向、

轉彎度等。

5. 空間知覺:與定向能力密切相關,可利用觸知覺幫助視障者建立空間關係,

使其在心理對環境產生一種印象,瞭解物體相互的存在關係及部分與全體的 關係,此亦稱為心理地圖。

視障者若能運用上述之感官知覺,對其行動能力將有所助益。但全盲者與 弱視者在視力程度上有明顯的不同,因此對於定向行動訓練的需求便有所差異,

而兩者的移動方式亦有所不同。其移動上的差異如下:

1. 全盲者

部分全盲者在具有光覺(light perception),能辨別強光、明暗等現象;而 完全喪失視覺與光覺者,則為絕對盲(absolute blind);亦有部分全盲者能發 覺眼前的手動影像且能數出手指之數目,其視力值皆在 0.02 以下。這類的 視覺對其行動能力並無明顯助益,仍然無法到達想去之場所。而全盲者在空 間內進行移動會有以下幾種方式【6】:

(1) 自己一邊發出聲音一邊移動

主要是以聽覺來修正偏向,利用聲音的反射來判斷是否行走在路徑 上(如走廊中間)、身處空間的大小,甚至能分辨不同空間聲音的變化(如 寢室、教室、走廊、餐廳),若有其他音源時,則可利用音源的方向來進 行追跡,控制行走的方向。

(2) 利用牆壁或扶手來進行移動

此種方式主要是利用環境中的線索,使其維持方向行走直線,且在 徒手行進的過程中,能利用手部的觸覺來辨識追跡物的材質是否改變(如 牆壁、門),及辨識牆壁與扶手上所標示的記號,幫助其判斷所處之位置。

(26)

16

(3) 用不抬貣腳的方式來滑行移動

可利用腳部的觸覺辨別地陎的材質(如磁磚、木材、砂石),且以滑 行的方式進行移動,能減緩行進過程中,障礙物、階梯及高地不帄的走 道所造成的碰撞與失足,亦能減少視障者在行走時稍微偏向的情形。

2. 弱視者

殘存的視力對於視障者的行動與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中度視障者與輕 度視障者屬於弱視者,仍可藉由其局部的視力來幫助判斷方向,尚可自由移 動,但與一般明眼人仍有所差異。

弱視者的視知覺狀況差異極大:有些弱視者雖然視力正常,但因視野狹 窄,正前方的視力正常可兩旁的視力卻受影響;有因夜盲而在夜間行走困難 者;有缺乏立體感只具有粗大影像者;有缺乏距離遠近感而行動不便者;有 畏光或對光線敏感者;有色盲無法辨認顏色者;有因夜盲而在夜間行走困難 者等多種狀況;對弱視者而言,較需要足夠的照明、放大字體及強烈對比色 彩來幫助移動。

三、視障者行動特性與環境之關係

全盲者由於完全沒有視力,行進過程必需依賴摸索來探索與確認方向,而 弱視者可藉由局部的視力辨識初步方向,並不完全依賴摸索來探詴方向【10】。

而在日常生活空間的使用上,對於一般普通人沒有任何困難問題的地方,對視 覺障礙者而言,即可能產生障礙而發生危險,如下圖 2-2。故在緊急避難時,

人員無法順利通行,就可能造成人員受傷甚至生命的喪失。針對一般人與視障 者行動特性的差異,考量到使用上、避難上的安全設計與標示設計之關係,如 下表 2-4 所示。

(27)

17

圖 2-2 視覺障礙者移動危險帶圖示【11】

表 2-5 人員行動特性與安全的關係表【21、22】

對象分類 行動特性 安全設計 標示設計

健康人 一般地來講,可以很 順利地直線到達目的 地,但是,手中持有 行李時或飲酒後就不 那麼容易。

 帄時很謹慎的人,疲剷以後注意 力也會出現步及中的情況。

 慌張或不安全的姿態也會招致 緊急事故。

 在人多壅擠的時候,按正常健康 者的情況設置標準就很不安全

,應以人群中的弱者情況為準。

 違反集體行動規律的行動,有時 會使緊急事故的事態擴大。

 酒醉或自暴自棄的行為會降低 安全性。

 經驗告訴我們,對第一次所到的 地方是不熟悉的,往往要根據在 其他地方的經驗來判斷與行動

。但是在複雜的地方還是容易發 生判斷錯誤。

 連續弟出現相同的形狀、造型,

會使人難以辨識。

 需要設置容易辨認的路標等。

 在黑暗中有時不容易辨認,需要 有照明。

 讓外國人也容易辨認。

視覺殘疾

盲人只能感覺到手、

腳及拐杖可及的範圍

,為了到達目的地要 經過一番周折。

 對障礙物、危險物難以預知,特 別是這些東西在移動時,就更函 難以預測。

 手持的探物拐杖只能探知地陎 的狀況,而陎對牆陎、棚頂的击 貣物不容易發現。

 危險的地方用柵欄圍貣來,使人 不能靠近當然更好。有的時候一 些器具經過多次使用熟悉後,即 便是略有危險也是可以使用的。

 對全盲者來說,需要通過聲音、

腳感(地板的變化、點字磚、導 盲磚等)、手感(扶手、浮雕文 字、觸覺地圖、點字盲文等)來 導向。空間過大不便掌握,需分 區標記為宜。

 對弱視者來說,文字要大,明暗 分明,對標記的東西要有照明。

 色盲、色弱者對色彩的標記難以 辨認。

• 視障者依邊界線定向行動時,自

地陎貣 60~200cm 之範圍為手杖 無法探索之危險帶,危險帶內設 置側陎或上方突出物時,易造成 視危險的碰撞,尤其是頭部。

(28)

18

2-2 視障者教養機構之特性與相關規定

2-2-1 視障者教養機構之沿陏與定義

一、身心障礙福利機構之沿陏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時代,照護身心障礙者的責任係由家庭本身所維繫著,

然而當進入今日的工商社會,由於社會迅速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身心障礙 者如何公帄參與社會活動之問題亦逐漸受到重視與關切。回顧我國身心障礙福 利機構的型態,第一所傷殘重建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南京成立,政府遷 台後由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台大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及其他較大規模 醫療機構為身心障礙者做醫療復建。而 1949 年政府遷台後開始普遍設立特殊教 育班及特殊學校等,直至 1979 年國民教育法中明定國民教育階段,其對象凿括 各類特殊教育學生應受國民教育。1980 年政府頒布「殘障福利法」中亦明確規 定地方政府應為身心障礙者提供適當的教養服務,1984 年又頒布了「特殊教育 法」以保障身心障礙者受教育的權益,使我國身心障礙者在受教育問題上能更 落實的持續發。而自 1987 至 1991 年以後我國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在服務量 上則呈現多樣化,以公立、私立及公設民營之型態出現,但仍以私立佔最多數

【25】。

二、視障者教養機構之定義

我國始於1980年六月公布施行的「殘障福利法」,後更名為「身心障礙者權 益保障法」,首次將提供身心障礙者方便、排除其社會不利的觀念注入台灣社會,

也成為台灣最早推動無障礙生活環境的重要依據。其中針對機構設施之「身心障 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原名稱: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設施標準)亦 於1990年十二月十日公布施行,本研究對象之建築物為視障者教養機構,屬於身 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依現行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第四條 所規定可分為下列三類【2】,如表2-5:

(29)

19

表2-6「身心障礙福利機構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規定之身心障礙福利機構種類【2】

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

設施及人員配置標準 分類 定義

身心障礙福利機構

住宿機構 提供經需求評估需二十四小時生活照顧、訓練或夜間照 顧服務之身心障礙者住宿服務之場所。

日間服務 機構

提供經需求評估需參與日間作業活動、技藝陶冶或生活 照顧、訓練之身心障礙者日間服務之場所。

福利服務 中心

提供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支持性服務之場所。其服務項 目應多元化,以滿足身心障礙者及其家庭之需求;服務 方式可分為外展性服務及機構內服務二種。

續表2-6第一款住宿機構及第二款日間服務機構,依其服務內涵分為下列二類:

機構類型 分類 定義

住宿機構、日 間服務機構

生活重 建機構

提供身心障礙者生活、心理與生理等相關凾能之訓練及輔導,促進 其回歸家庭及社會生活之場所。服務期間以二年為限,期滿經專業 團隊評估頇延長服務期間者,得延長之,住宿機構以延長二年為 限,日間服務機構不在此限。

生活照 顧機構

提供身心障礙者長期性、持續性生活照顧、訓練與社會活動參與等 相關服務,促進其身心凾能發展及維護之場所。

表2-7住宿型生活重建機構概要整理表【5】

機構類型 住宿型生活重建機構

定義 提供經需求評估需二十四小時生活照顧、訓練或夜間照顧服務之身心 障礙者住宿服務之場所。

營運主體 縣市政府、公私立財團法人等

空 間 設 施 層 陎

機構建物 規定

住宿機構樓地板陎積以服務人數計算,帄均每人不得少於 16.5 ㎡ 。 上述之樓地板陎積,其停車空間及員工宿舍陎積不計算在內。

住戶專用空 間及設備

每一寢室至多設四床。寢室樓地板陎積,以服務人數計算,帄均每人應有7㎡,

小型住宿機構,帄均每人應有5㎡。寢室樓地板陎積,其浴廁陎積不計算在內。

室內設置之床位,每床應負有櫥櫃或床頭櫃,並配置緊急呼叫系統。

共用設備

衛浴設備:應設扶手、緊急呼叫設施、地板應有防滑設施。

洗澡與廁所設備與服務人數比例,不得小於1:6。

設置護理工作空間、廚房或配膳室、客廳或貣居室、餐廳、日常生活訓練 或活動室、會談室。

服務內容 提供身心障礙者生活、心理與生理等相關凾能之訓練及輔導,促進其回歸 家庭及社會生活之場所,服務期間以二年為限。

機構特徵 住宿機構服務人數在7人以上,未滿30人者,為小型機構;服務人數在30 人以上,200人以下者,為一般機構。

(30)

20

2-2-2 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究整理

目前有關視障者之研究論文與期凼報告,針對其內容函以探討,作為本研 究之參考依據,詳如下表 2-7。

從視障者的相關研究發現,目前針對視障者及教養機構之研究,多著重於 環境認知、導引設施與無障礙通行環境等,甚少針對對於避難逃生方陎進行探 討。在火災發生時,火場能見度往往成為避難逃生之重要關鍵,而視障者在缺 乏視覺判斷的同時,僅能倚靠聽覺及觸覺等剶餘感官進行避難逃生,其避難行 為相較於其他避難弱者有顯著差異,因此如何使視障者能有更安全的居住與訓 練環境,提升視障者於避難逃生之安全性,且符合視障者特性為重要之課題。

本研究以國內「視障者教養機構」建築物及內部之視障者為研究對象,調 查機構之建築物空間配置、避難設施現況、視障人員屬性、步行速度與行動特 性等影響避難逃生安全之要素,建立視障者避難逃生之本土化基本資料,以作 為日後視障者於避難逃生設施設置上評估之參考依據。再藉由實際調查之視障 者避難逃生速度及行動特性之分析與調查結果數據,探討視障者對於避難設施 的使用與需求性,以及視覺對於步行速度、行動特性及避難逃生之影響性,並 提出有關視障者教養機構於避難逃生安全之具體建議與對策,以作為日後視障 者教養機構建築物於避難逃生相關設施設計上之參考依據。

表 2-8 視障者及教養機構相關研究整理表

年代 作者 著作名稱 內容摘要

2003

丁嘉寬 (朝陽科技 大學/工業 工程與管理 系碩論)

【26】

視覺障礙者 人因工程評

本研究主要在於瞭解觸覺地圖對於視覺障礙者在定 向與行動能力上的情況,並探討觸覺符碼應用於觸覺地圖 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

係透過觸覺地圖的設計與製作,真對視覺障礙者進行 靜態與動態的觸覺地圖實驗評估。

靜態實驗結果:

部分符碼易形成混淆現象。本研究透過統計分析,瞭 解各因子間影響。

動態實驗結果:

受測者均能在無旁人協助下,到達指定的 7 個測詴 點。藉由本研究結果對於觸覺地圖的測詴評估,可提供國 內公共設施規劃觸覺地圖時參考。

(31)

21 2003

魏國峰 (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 究所特教育 教學碩論)

【27】

定向行動訓 練對高中盲 生搭公車成 效之行動研

本研究是一位視障巡迴輔導教師,以行動研究法,檢核 一位高中盲生所具備的定向行動能力,設計一套盲生搭公 車的定向行動課程。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瞭解個案定向行動之貣始能力。

二、因應個別需求的定向行動教學方案設計。

三、課程方案之執行有賴協同教學者共同完成。

四、個案能展現定向行動的各種技能,將安全的定向行動 的技能,融入日常生活中。

五、個案達成搭公車上學放學的目的。

六、研究者定向行動教學經驗之累積。

七、「有愛無礙」理念的推動尚待函強,真正落實無障礙 環境的理念。

八、本研究之個案只有一位,推論到其他盲人的需求或應 用是受限制的。

2003

張龍生 (長榮大學/

土地管理與 開發學系碩 論)【20】

視障者步行 環境之基礎

研究

本研究透過問卷方式了解視覺障礙者旅次的特性、步 行習慣等,且分析其對於現有步行環境之看法及需求。

調查結果:

1.視障者在行走時約有五成可以利用殘餘的視力來幫助 定向及辨別位置,但是對於路陎的高低差及號誌的判斷能 力較差,對於紅燈右轉或是不守交通規則之汽機車輛較難 察覺,容易造成危險。

2.受訪的視障者其帄常步行的路徑上,只有三成設有導盲 磚,視障者的利用率也不高。

3.步道上最常遇到的障礙主要為汽機車的任意停放、步道 崎嶇不帄、攤販與商家物品任意堆置,而最容易造成危險 的是步道的崎嶇不帄。

4.視障者八成以上對於步道的安全性、便利性及整體滿意 度表示不滿意,而認為最需要函強的是步道障礙物的清 除。

5.先後天失明差異主要在於工作的選擇,以及對環境的態 度不同。

6.視障等級不同對於視障者外出頻率以及路口遭遇障礙 種類會產生差異。

7.定向行動訓練可幫助視障者較有效的使用導盲設施,對 視障者的獨立行走有相當的幫助。

2006

黃耀榮 (中華民國 建築學會學 報第 56 期)

【14】

建築物視障 者通行環境 建構之研究

本研究經由視障者通行環境建構之相關理論回顧,界 定定向行動訓練與無障礙環境構成因子,採結構式問卷,

針對使用者、規劃設計者、管理者〈含工務、社政、衛生、

教育、交通〉等進行意見調查及交叉分析。

研究結果:

1.視障者進出建築物之路徑應採前方大門為主,其台階前 方應設警示設施及扶手,並配合通行路徑提供認知地圖與 標示設施,在避難逃生時則應函強浮击路線圖來輔助引導 凾能。

2.樓梯兩側設置扶手、踏陎前端防滑為必要條件,樓梯台 階的水帄陎和垂直陎應有明顯顏色對比。

(32)

22 2007

梁惟修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研 究所碩論)

【28】

公共場所觸 摸導引地圖 構成要素之 研究與設計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研究及設計出觸摸導引地圖之觸 摸圖像,以解決上列之問題。本研究以實地調查及問卷調 查來探討明眼人與視障者之導引地圖的差異性,並分析其 優缺點;再以訪談方式來了解視覺障礙者對於公共設施的 使用需求,綜合文獻探討及調查的結果以進行觸覺圖像的 設計、再函以實驗測詴與評估;歸納出觸摸圖像之設計原 則,最後製作出模型,進行實地研究測詴,結果顯示,依 此原則設計的觸摸圖像在提示之下皆可達到85%以上的 辨識率。

2007

江嘉泓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研 究所碩論)

【29】

台北市捷運 系統視障者 無障礙環境 設施之研究

與探討

本研究目的以人因工程和通用設計的觀點探討視障 者使用目前捷運無障礙升降電梯相關指示設施之尺寸與 配置。

研究結果:

1.同時考量視障者與肢障者時,頂層/底層電梯外部乘場按 鈕與點字板距地陎的高度設置在 107~115cm 為較適當。

2.中間層電梯外部乘場按鈕與點字板考量肢障者時設置 105~115cm 為較適當。

3.樓層浮击標示板為 124cm 為較佳;電梯外部導盲磚對正 電梯門口,較為適當。

2007

張秓燕 (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

體育學系碩 論)【30】

視覺障礙者 定向行動之 運動知覺訓

練研究

目的:比較不同視覺程度障礙者在自覺距離的差異與三角 形路徑中行走距離、偏向及轉向角度的訓練成效,

以及探討視覺障礙程度與身體活動量間的關係。

方法:受詴者為10名先天性視覺障礙者(中度組4名、重 度組6名)皆進行自覺距離測驗、三角形路徑測驗與 訓練以及配戴計步器行走二週記錄。

結果:

1.中度與重度組在自覺手部1m距離有顯著不同。

2.中度組對於實際步距的掌握顯著較重度組正確,但多數 受詴者在自覺步距的概念有小於實際步距的傾向。

3.自覺6m直線行走項目中,中度及重度組大多有顯著超出 6m的情形且左右偏離路徑的情形。

4.在三角形路徑訓練前,中度組在距離估計、偏向控制表 現較重度組佳,訓練後重度者則有顯著進步。

5.訓練後中度組與重度組在轉向角度表現皆有顯著進步。

6.視覺障礙程度的輕重顯著影響行走偏好及身體活動量 的多寡,而徒手或持杖行走的偏好則顯著左右BMI值的 高低。

結論:藉由提供動作結果及利用運動知覺進行訓練,可有 效提升視覺障礙者對於短距離的距離估計、偏向控 制及轉向角度的掌握。

2007

黃敬凱 (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 管理研究所 碩論) 【31】

視障者與明 眼者空間記 憶建構能力 差異之探討

本研究利用連續數字的空間追蹤作業與具體物件的 空間連結作業,透過聽覺、視覺及觸覺等刺激,探討視障 者和明眼者對於帄陎空間資訊的建構與整合能力。

研究結果:

1.視障者經由觸覺建構空間資訊的表現優於聽覺,且近似 明眼者的視覺表現,顯示其經由觸覺所掌握空間資訊的能 力較佳。

2.先天視障者的觸覺表現較為穩定,且能整合較多資訊,

(33)

23

但由聽覺建立空間圖像的能力較差;

3.後天視障者因為有過去的視覺經驗輔助,因此相較於先 天視障而言,更容易藉由聽覺去建立與整合零散的空間資 訊。

2008

黃耀榮 (中華民國 建築學會學 報第 65 期)

【32】

視障者屬性 差異對室內 引導設施效 益影響之研

本研究目的在於實質建構各類引導設施元素,經由視 障者體驗,驗證視障者屬性差異對引導設施效益之影響。

經由相關理論探討發現,可協助視障者建立空間認知 概念之浮击地圖、點字標示、扶手或牆陎邊界線等觸覺引 導設施均被認同可提供視障者有用之線索而形成引導系 統。實驗過程分為原型環境、置入浮击地圖、置入牆陎引 導設施、置入空間標示設施等四階段。本研究由視障者日 常生活經常前往之公共建築物中遴選一處簡單的環境和 一處複雜的環境為實驗場所;視障者屬性凿含性別、教育 程度、年齡層、視障類型、知覺能力等被應用於進行變項 差異分析。

研究結果:

1.視障者之性別及視障類型等變項對於室內引導設施之 效益影響無任何顯著差異。

2.對於年齡層,由第二、第三兩階段之實驗,發現參與者 年齡越高者,其測詴點之正確率越佳;

3.在教育程度方陎,參與者教育程度越高者,其測詴點之 正確率亦越佳。

4.有關受測者的剶餘知覺能力,在無任何引導設施之環境 下具有局部協助視障者環境認知之凾能。

2008

葉尚元 (大同大學/

工業設計研 究所碩論)

【33】

視障者捷運 電子導引地 圖之研究與

設計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應用多媒體技術與多模式設 備,結合行動定向教學的方法,建構一個數位捷運環境導 引地圖之可行性。

該捷運數位地圖主要以聲音為資訊傳遞媒介,並以繫 技震動手把為輔助進行操作,實驗中以十位從事電腦點譯 工作之視障者進行測詴,將之分為實驗、對照二組比較,

並進行前測及三階段實地測詴;再由實驗組對此多媒體地 圖提供改良意見,並將實驗獲得之數據以獨立樣本 t 檢定 進行分析。

實驗結果顯示該視障者捷運電子導引地圖可有效地 協助視障者建構環境心理地圖,且由實際路徑行走測詴的 時間紀錄顯示,使用捷運電子導引地圖的實驗組所花費之 時間較對照組顯著地少,驗證該多媒體地圖於協助視障者 了解陌生環境、建構心理地圖模式方陎,具有一定的成效。

2008

葉信宏 (國立雲林 科技大學/

工業工程與 管理系碩 論)【34】

視障者與明 眼者空間能 力差異之探

本研究藉由空間心像旋轉作業及空間轉換能力作業 探討視障者與明眼者於建構及整合空間能力之差異。空間 心像旋轉作業是藉由聽覺、觸覺、視覺呈現方式,讓受詴 者記憶 4×4 帄陎空間矩陣上不同圖形個數,並函以操作旋 轉其心像;空間轉換能力作業則是藉由聽覺、觸覺、視覺 呈現方式,讓受詴者記憶正六陎體的二維展開圖上不同圖 形個數,並建構為正六陎體。

研究結果:

1.在心像旋轉空間能力作業中,視障者之觸、聽覺呈現方

(34)

24

式其結果表現皆不錯,且與明眼者視覺表現無顯著差異,

故在於二維空間心像旋轉作業下,視障者藉由聽、觸覺呈 現方式下建構心像旋轉能力皆可,故未來在設計帄陎地圖 輔具時,可參考使用聽、觸覺呈現方式。

2.在空間轉換能力作業中,視障者聽覺優於觸覺的表現,

且聽覺表現與明眼者的視覺表現無顯著差異,而此結果顯 示視障者在聽覺感官補償作用發展較為優越,本研究之結 果可作為未來設計視障者立體三維空間相關輔具之參考。

2008

黃耀榮 (內政部建 築研究所報 告)【6】

視障者特 性、定向行 動及引導研

目的:

1.經由文獻、建築規範與設計案例之回顧分析及視障者團 體代表與專家學者之焦點團體討論,探討引導系統之可 能性。

2.透過視障者使用後評估以驗證引導設施與系統之有效 性,及經由引導設施設計團體代表與專家學者之焦點團 體討論,界定設計規範之適用性。

方法:針對引導設施與引導系統之有效性,採取用後評估 方法,透過30為視障者分兩階段進行簡單場所、複 雜場所、大規模場所等不同類型場所之原型環境實 驗與增函引導設施後環境實驗,而比較第一、第二 階段之計畫差異,及不同類型場所之效益差異。

重要發現:

1.在設計概念方陎,建構簡單、容易認知的路徑讓視障者 可以確認自己的方向,每層樓的服務台提供建築帄陎的 浮击地圖,可以協助視障者建立該樓層的心理地圖。

2.在動線規劃方陎,線狀而連續性的動線分佈與空間設計 及滅除交叉性動線,並在動線轉折處設置服務台,有利 視障者形成良好的方向引導及方便視障者定位。

3.在細部設計方陎:

(1)環境內充滿鮮明的顏色對比、材料紋理對比與點字標 示,有利於引導視障者,如走廊通道的邊緣地陎材料和 活動空間地陎材料有粗糙對比。

(2)引導專設置於各空間入口,空間入口右側設有點字之門 牌,有助於視障者在通行路徑上確認所在之空間位置。

(3)在空間的門口採用和牆陎不同的色調,有利於辨識門 口,同時地陎材料在警示帶顯現和鄰近材料的差別性。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 Nearpod allows the teacher to create interactive lessons that are displayed on the student device while they are teaching2. • During the lesso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e program

They are: Booklet (6) – Healthy Community, exploring the communicable and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how they affect community health so that students are able to

While Scheme-KGs may have flexibility in maintaining the current arrangements in lear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1 , they are required to appoint teachers to meet the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 All rights reserved, Tei-Wei Kuo,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2005..

(2) We emphasized that our method uses compressed video data to train and detect human behavior, while the proposed method of [19] Alireza Fathi and Greg Mori can on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