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一~行動研究

第一節 行動研究的規劃

壹、 採行行動研究的理由 一、 實務工作的需要

研究者於 2012 年調用於基隆市政府教育處擔任「課程督學」一職,而 新修訂之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與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已在試行中。研究者除 應協助各校課程發展外,亦負有轉化中央課程政策於地方之重要職責,而課 程大綱的推廣與研究即為本職之一。為善盡角色職責,需了解特殊教育課程 大綱與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對於資優班教師教學工作之影響與因應過程。

研究者期待在研究過程中以平等關係與資優資源班教師合作設計教材,共同 解決實務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

二、 了解基隆市國小資優資源班應用特殊需求領域課程之歷程

基隆市國小資優資源班尚處於起始階段未及參與試行,故缺乏以基隆市 資優資源班為對象之實徴研究。基隆市海天國小於 2011 年奉准設立一般智 能資優資源班,2013 年山林國小亦開始設置該類班級,由於成立時間短暫,

對資優教育課程尚處於摸索階段,故期待透過本研究了解運用特殊需求領域 課程之創造力課程於資優資源班的過程,提供基隆市或其他縣市設有資優資 源班學校參考。由於教材設計與實施過程本身就是計畫、設計、執行、反思 與修正的循環,相當符合行動研究的特性。

三、 藉由協同合作的歷程,促進專業知能的成長

研究者認為教師專業的累積即為「做中學」的過程,資優教師自編教材 機會多,更能印證「做中學」的價值。行動研究即為從經驗求知的歷程,更 是從經驗中獲得學習的過程(蔡清田,2000),本研究期待以實踐的過程,達 到賦權增能的功效。因此,研究者於研究過程中力求與資優資源班教師協同 合作,產生互惠關係,透過互動、對話、反思,藉此增進彼此的專業能力。

研究方法的選取乃視研究目的和需要而定。Mcniff、Lomax 和 Whitehead

74

(1996)認為「行動研究旨在引導改善實務工作,企圖解決實際問題,最後增 進實務工作者本身的理解」,研究者欲理解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運用特殊需 求領域課程之創造力課程與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進行創造力單元設計與調整 的過程,並欲深入瞭解其所知覺的困境與解決歷程,因此本研究有強調過程 甚於結果的特性,以行動研究一窺全貌頗為適切。

貳、研究場域

研究者服務學校並未設置資優資源班。在2013年1月經過接洽海天國小 主任、資優班組長與教師後,皆獲同意參與本研究,故以該校做為本研究的 研究場域。

該校設立迄今已30年,位置背山面海,常可見海天一色之美景,學校以 海洋、人文與健體等領域為校本課程發展主軸。資優資源班教室座落在行政 大樓三樓最角落區塊,教室內為木質地板,學生座位採馬蹄形排列,可與教 師密切互動。各類書籍、單槍與電腦設備俱全,可隨時供資優生閱讀與使用 教學媒體上課。每位資優生皆有一個專屬學習櫃,可擺放學習成果與資料。

此外,兩位資優班教師座位皆置於教室內右側,對教材設計的對話與研討頗 為便利。

2011至2012年度海天國小資優資源班教師係參考Renzulli(1978)所提之 三合充實模式之前二階段安排中年級資優生課程,其課程安排包含數理活動、

情意領導、獨立研究、人文探索與多元創意等課程。從2012至2013年之課程 計畫觀之,資優資源班教師為因應教育部特殊教育課程政策,主動嘗試以特 殊需求領域課程之創造力課程為依據編擬多元創意課程,於每週四下午第六 節與第七節採外加方式進行教學,惟其多元創意課程內容多為參訪活動,透 過體驗帶領學生討論與探索,與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之創造力課程聯結性 較弱,在課程計畫中亦發現分段能力指標有混淆應用,且無法發現單元目標 與能力指標的聯結關係等情形。

75

參、研究參與者 一、研究者

研究者原計畫以觀察者角色進行研究,因口試委員建議,故在行動研究 中修正為同時擔任規劃者、教學者與觀察者。透過參與觀察、訪談、施測與 文件分析等,獲取資料並進行討論。研究者過去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 系研究所碩士班期間,對資優班課程設計深感興趣,但發現資優教育理論與 實務的差距。時空轉換之際,研究者已在博士班求學六年餘且擔任國小行政 工作長達八年以上,且曾擔任教育處課程督學之職,對課程發展具相當的基 礎與經驗。而正值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與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全面試行之期,

故嘗試依據特殊教育課程政策,針對國小資優班課程教學加以發展、實作、

反思並擬定課程架構。

在研究能力方面,研究者碩士論文雖以調查研究為主,但仍輔以24名親 師生的訪談質性資料進行研究分析與討論,該論文獲教育部2002年度優良原 住民學術研究佳作獎肯定。此外,研究者曾多次獲得縣市或中央層級教學設 計競賽之獎項,加上曾參與臺灣師範大學盧台華教授主持之「九年一貫課程 在特殊教育應用手冊」(教育部,2003)之草撰工作,以及曾任「全方位數學 課程設計」(盧台華,2004-2007)及「新移民子女數學教育之介入與輔導」(盧 台華,2008-2011)等國科會研究團隊成員並擔任試用實驗之教學者,從中逐 漸累積本身課程規畫設計與實施之能力。

憑藉著對創造力教育與資優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的熱情,研究者除在碩士 論文以創造力為主題之外,博士班修業期間亦致力俢習創造力、資優教育課 程與教學、個別化教育計畫專題研究與特殊教育課程專題研究等學分,並擔 任某大學師資培育中心選修課程「創造力教育」兼任講師,與儲備教師們分 享創造力教育理念與實務。2009年研究者加入「特殊教育課程大綱」的編訂 行列,負責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大綱之創造力課程之蒐集資料與草撰工作,因 此對於其在基隆市運行的過程與效果相當期待。

此外,為加強研究分析能力,研究者近年嘗試以「良師引導制輔導原住

76

民資優生」方案訓練敏銳的觀察力與資料分析能力,並曾旁聽研究所行動研 究課程,參與多場次以行動研究為主題的進修研習,對於研究者完成行動研 究有相當之助益。

二、協同研究者

在資優教育學分或在職進修研習過程中,海天國小兩位老師對於資優教 育課程設計僅止於概念性的修習,少有實際操作的經驗,更遑論依特殊教育 課程大綱或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加以應用與試行的經驗。兩位教師對資優資源 班教材編擬與發展願意探索且富有成長動力,適合擔任本研究協同研究者。

此外尚有山林國小的輔導主任─藍主任,在該校資優資源班設立之前,藍主 任主動吸取各方課程發展經驗藉以提升該校資優教育品質,故當研究者向藍 主任提出擔任協同研究者之邀約時即獲首肯。

(一)小玲老師(化名)

小玲老師為海天國小資優組長,任教年資達10年,惟實際從事資優資源 班教學未滿二年。然在大學修業期間修習資優教育學分,擁有合格資優教育 教師資格,並具有特殊教育碩士學位,專長為人文領域。小玲老師身兼該校 資優教育組長,對資優生的受教權利相當關注,抱持著「不備課就不能上課」

的理念慎重為資優生設計課程。此外,懷抱著精進專業的需求,小玲老師仍 相當積極參與資優教育相關研習進修,甚至利用寒暑假參與資優教育學術研 討會。

(二)小佩老師(化名)

小佩老師專長為語文領域,擁有普通班教師資格及10年以上的任教資歷,

2012年始透過代理教師甄選程序擔任資優資源班教師。因對資優教育領域陌 生,故常主動請益於小玲老師。期間小佩老師對資優生投注相當多的時間與 心力而頗受家長肯定,其表示願意藉參與本研究的機會全盤了解資優課程發 展與設計的歷程。

(三)藍主任(化名)

藍主任四年前畢業於教育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班,修業期間同

77

時獲得資優教育教師資格,其碩士論文主題與資優班課程與教學有關。

藍主任對於資優教育懷抱高度熱忱,二年多前市府公布資優資源班設班 甄選辦法時,藍主任即下定決心為設置符合資優教育理念的資優資源班效力。

結果其計畫獲得評選委員肯定,並奉准於 2103 年設立資優資源班。藍主任 曾獲「Super 教師」與「特殊優良教師」等獎項,獲獎事蹟係為投入課程教 學發展與研究不遺餘力,近年更獲出版社邀約參與教科書編輯工作。其認為 透過研究發展的課程,必能使課程教學豐富多元且有效,進而達到資源共享 的功效,屆時山林國小資優教學團隊亦能使用。

三、資優資源班學生

海天國小於 2013 年僅安置 9 位中年級資優生。由於人數尚少,每位資 優生平均接受資源班服務時間為 10 節課,而「多元創意」為 9 位資優生共 同修習的外加課程。

9 位資優生中有 5 名為四年級學生(均為女生),4 名為三年級學生(2 男 2 女)。其等常識豐富、興趣多元廣泛、反應快速、好奇心強、樂於發表自己 的看法,語文、數學、自然與藝文各有擅長者,是參與創造力課的利器。小 玲老師強調中年級資優生雖然懂得多、學得快且觀察力敏銳,但畢竟還是小 孩,需要教師從旁引導並多予鼓勵。

肆、教材單元設計

2013年1月下旬進入行動研究前置階段,研究者欲從資優生興趣與喜好

2013年1月下旬進入行動研究前置階段,研究者欲從資優生興趣與喜好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