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衝突解決策略

一、 人際解決的方法

了解衝突的分類及原因後,本小節探討人際衝突解決的方式。提出各家衝突 解決的策略。

圖 2-1 衝突解決模式

(一)

衝突管理模式

Killmann&Thomas 運用果斷程度(assertiveness)與合作程度(cooperation)兩個 向度來探討應付衝突的方式,以「果斷」─關心自己(concern for self),及「合作」

─關心別人(concern for other),這兩種向度,組合五種衝突管理的模式。

1.競爭型(competition)

競爭型的人具有攻擊性,並拒絕與他人合作。他們以追求自己的目標為首要 考慮因素,而不重視是否傷及他人的權益或與他人的關係。衝突型的人,試圖藉

30

由直接的對質,或在爭論中「得勝」,而獲得權力:同時,他們也可能運用權力,

迫使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或作法。對他們來說,勝利才是最重要,成功會帶來光 榮與成就感,而失敗會使他們帶來軟弱、不足及挫敗。

2.順從型(accommodation)

順從型的人傾向於忽視或放棄自己的目標,而滿足他們的需求或目標。也就 是說,他們面對衝突的情境時,主要考量的因素是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而 自己的目標是否達成,相形之下,便不重要了。因此,順從型的人較不果決,合 作性也較高,它們常使用的策略是順從,遵從他人的要求,以免招致他人的責備 與反對。

3.合作型(collaboration)

合作型的人不但關係自己目標的達成,同時,也關心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 關係。合作型的人能夠同理別人的需求,並透過雙方的討論以及意見表達,尋求 彼此都能接受的衝突解決途徑。使彼此的目標都能達成。

4.妥協型(compromise)

妥協型的人點型想法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獲得自己想要的,能夠得到 一部分,就算不錯了」、「當爭執發生時,你必須放棄一些東西」。採取讓步的方 式,謀求雙方「還算滿意」的結果,他們仍可能覺得自己失去一些東西。

5.逃避型(avoidance)

逃避型的人與合作型的人,恰恰相反,他們既不關心自己的目標是否能達成,

也不關心與他人的關係是否良好,作法傾向被動、不果決,也不會主動與他人合 作。發生衝突時,他們最常的反應方式是冷淡、保持緘默、不發表任何意見,因

31

37Rahim,M. A,Managing conflict in organizations (2nded),Westport, CT:Praeger,1992,pp28-29.

32

(compromise)

1.目標雖很重要,但卻不值得進一

33

(二)衝突平衡階段 1.衝突的階段

美國諸多學者(Creighton,1980:Moore,1982:Amy,1987:Bison,1989)就分別 探討紛爭的根本原因,其所歸納成各階段38

表 2-5 衝突的階段

各階段 說明

1 痛苦的階段 過程的開始就是衝突的認知。在這個層面上,一個或兩個團 體由於緊張的情緒,例如:沮喪、憤怒、焦慮,正經歷著不 安。衝突在這個階段通常是潛伏性的,而且會持續很久。

2 現實化的階段 包括權力、地位、知識、技術,與一些實質的因素,例如:

錢財、跟隨者,生產的設備。

3 閃光點階段 消極的衝突變質成扭曲。

4 逃避的反應 通常是由於缺資源(如權利或技術),或者是面臨恐懼。

5 調停的階段 包括控制衝突的決策。

2.衝突的過程

Louis R. Pondy 以人際模式觀點(Interpersonal Model Perspective),將衝突視 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發現衝突並不是的獨立事件,而是一組相關事件。換句話 說,任何衝突只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這次的衝突,部分受到前一個衝突的餘波 所影響,由於環境和其他因素,促使餘波為潛在衝突,再加上組織內外的氣氛及 個人認知與感受的差異,使的衝突明顯化,經處置後,失敗一方心理受到打擊,

勝利一方則趾高氣昂,形成彼此的心結。Robbins 兼採 Pondy 和 Thomas 的觀點,

將衝突之過程區分為五個階段39

38 汪明生、朱斌妤,《衝突管理》,台北:五南圖書,1999 年 4 月,頁 5。

39 陳辭修編著,《衝突危機管理》,華立圖書,2007 年 4 月,頁 14-15。原文出自 Robbins, S.P.

(1998).Organization Behavior.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P434-445

34

表 2-6 衝突的過程 階段一:潛在對立或不協調

衝突的條件包括

1. 溝通:語意的困難或誤解。

2. 結構:指團體的大小、分工程度、領導風格、酬賞制度等。

3. 個人變項:個人價值觀或個人特質等。

階段二:認知與個人介入

由於上述的條件產生挫折,且雙方皆感受到知覺時才會引發衝突。然而,知覺 到衝突並不代表個人已介入其中,而是當一個人有情緒介入時,會顯得焦慮、

緊張、挫折感或充滿敵意。

階段三:意圖

在此階段,衝突的雙方會臆測他人的意圖,並決定以何種方式因應他人的行 動。一般常見的衝突處理方法有五種:競爭、合作、妥協、逃避、順應。

階段四:行為

外顯的衝突涵蓋了所有行為種類,從細微、間接的協談,到直接的,攻擊的、

暴力的抗爭。

階段五:結果

衝突的結果可能是良性的,以及衝突能增加團體的績效。相反的,團體績效也 可能受到阻礙,這種即為惡性的。

本文以校園人際衝突予以研究,上述衝突管理的過程分類方式並未針對校園 中人際衝突,故論文第四章將以安德魯小說中的衝突解決的歷程分類為四個程序:

依序為(一)A(Assess)評估事態,(二)C(Clarify)澄清問題,(三)E(Evaluate)權衡所有 可供選擇的途徑,(四)S(Solve)解決問題。

35

36

37

38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