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製造業服務化定義

經濟學家 Greenfield 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在其後的幾十年間,眾多學者針對生產性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 促進作用、生產性服務和製造業的互動關係以及生產性服務的產業形態等進行了 持續研究。Berger (Berger & Lester, 1997)和 Pappas (Pappas & Sheehan, 1998) 等提出了服務增強(Service Enhancement)的概念,指出服務業在發達國家中逐 漸興起的趨勢,提出了關於新型製造業的一系列概念,並對生產性服務在企業組 織層面的微觀機理進行了探索(Carson, 1998; Garcia-Mila & McGuire, 1998;

Quinin, 1992)。這些研究普遍認為生產性服務能夠促進製造業的增長,製造和服 務的融合是產業發展的新趨勢(顧乃華、畢鬥鬥與任旺兵,2006A;顧乃華等人,

2006B)

一些西方學者將製造業中較為普遍的運用服務來增強自身產品競爭力及向 服 務 化 轉 型 以 獲 取 新 的 價 值 來 源 的 現 象 稱 為 “ 服 務 增 強 (Service Enhancement)”。Gann 和 Salter 等學者將“服務增強(Service Enhancement)”

解釋為製造業企業通過服務來增強自身產品競爭力,製造業企業向服務轉型以獲 取新的利潤來源的現象(Gann & Salter, 2002)。Pappas 和 Sheehan (1998)認為,

服務增強的出現更多是製造業企業運作過程中服務強度上升的結果(顧乃華等人,

2006B)。AEGIS 指出,顧客希望得到比產品本身更多的相關服務,如購買時涉 及的金融服務、運輸服務、保險服務、修飾服務以及專業服務等(AEGIS., 1999)。

因此,顧客需求模式的變化使製造商開始提供服務,並將產品和服務捆綁起來銷 售給顧客,以增加利潤和提升價值。此外,製造業企業在供應鏈中的位置、產品 的新穎度、產品成本、管理制度和標準制度等因素郜是製造業企業服務化的驅動 力。Lester 認為“向服務增強型產品的發展,既源於製造業市場的需求,又根植 於供給一方”(Lester, 2002)。消費者開始對這類產品產生較大需求,同時滿足顧 客定制需求和快速反應的新技術也出現了,製造商因此借助服務增強差別化來滿 足顧客要求。Campell 定性地研究了服務增強的宏觀表現、微觀機理及其模式

(George, 2002)。Marceau 和 Martinez 等學者進一步指出,交通運輸成本的降 低與全球化物流體系的建立,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與全球化實時通訊系統的形 成,金融市場的全球化、關稅壁壘的逐漸降低與生產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傳統製 造業企業所面臨的不再是一個個分割的競爭平台,而是一個日趨全球化的市場,

正是市場競爭的全球化,導致了“服務增強型產品”、“服務增強型製造業”現 象的出現(Marceau & Martines, 2002)。Park (Park, 1994)、Tomlinson (Tomlinson, 2000)、Stille (Stille, 2003)研究製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關係時,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出服務要素在製造業中間投入的地位日益重要的趨勢。

(張鑫雨,2011)

二、 什麼是製造業服務化(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製造業服務化就是製造業為了獲取競爭優勢,將價值鏈由以製造為中心向以 服務為中心轉變。

國外學者探討製造業服務化時主要使用以下三個詞彙:

(一) Servitization:

該詞是由 Vandermerwe 和 Rada 最先提出(Vandermerwe & Rada, 1988)。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製造業企業通過提供服務來增加其核心產品的價值。它們不再 局限於僅僅提供產品,而是以顧客需求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

包括產品、服務、技術支持、自我服務和知識。並且,服務在整個“包”中居於 主導地位,是附加值的主要來源。Vandermerwe 和 Rada 稱這種趨勢為“業務 服務化”。其後的一些學者探討服務化問題時,大多沿用這一概念。

(二) Servicizing:

許多學者研究服務化問題時使用該詞,但是他們在概念的表述上存在差別。

White 指出,服務化就是製造商的角色由產品提供者向服務提供者轉變,是一種 動態的變化過程(White, Stoughton, & Feng, 1999)。按照這一定義,企業和產品 都可能處於服務化過程之中。類似地,Reiskin 把服務化定義為“企業從以生產 產品為中心向以提供服務為中心的轉變”(Reiskin, White, Kanffman, & Votta, 2000)。此外,Makower 認為服務化就是“賣產品的功能或服務,而不是賣產品 本身”,“賣服務而不是賣產品”(Makower, 2001)。

(三) Tertiarization:

Szalavetz (Szalavets, 2003)認為製造業服務化具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內 部服務的效率對製造業企業競爭力來說日益重要,已超過了傳統的決定因素,諸 性日益提高。產品-服務包(service package)不僅包括維護和修理,還包括購買融 資、運輸、安裝、系統集成和技術支持。作為產出無形成分的服務,提高了產品 的價值和銷量。上述情況表明,國外學者探討製造業服務化大多是針對業務服務 化而言的。根據 Szalavetz 的觀點,僅僅局限於業務服務化並不能全面地反映製 造業的服務化趨勢。

環境性能,例如 AB Electrolux。由於服務化策略可以降低資源的消耗與環境的 污染,因此一些企業,尤其是化工企業紛紛採取這一策略。與企業改善環境績效

化策略的實施。例如,interface 公司的地毯再迴圈活動並不盈利,因為生產地毯 的原材料不貴,相比較而言地毯再迴圈的成本較高。隨著技術的進步,使用未經

(MBAlib

智庫百科網頁,2016,http://wiki.mbalib.com/zh-tw/%E5%88%B6%E9%80%A0%E4%B8%9A%E6%9C%8D%E5%8A%A1%E 學家 H. Greenfield 在研究服務業及其分類時,提出了生產者服務業(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近幾十年間,眾多學者從生產性服務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