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視力狀況與背景資料、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為之差異

第四章 結果

第三節 視力狀況與背景資料、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為之差異

一、是否近視與年級、性別、兄弟姊妹及父母是否近視及家庭社經地位有顯著差異,與 Li et al. (2015)研究中國北京高中學生近視相關因素;Jobke et al. (2008)針對德國父 母與小孩進行視力不良之研究;周文穎等(2002)調查台北市兩所中學學生對近視情 況的了解;王柏翔等(2008) 針對花蓮市國小學生探討近視影響相關分析、張露娜 等(2008)以國小一年級與四年級研究對象,探討運用置入性行銷增強親師生護眼行

56

動方案之結果相似。

本研究在身體質量指數、學業成績方面與視力狀況並無顯著差異,與王柏翔 等(2008)以花蓮市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陳政友等(2006) 、劉婉柔等(2006)研究國 小學童學業壓力與近視相關之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研究對象、區域不同所導致。

二、不同近視程度與年級、課後補習每節上課時間及配戴眼鏡有顯著差異。中度、高度 近視學生的年級高於輕度近視學生,與 Szu-Yuan Lin et al. (1998)探討高度近視大 學生遺傳與環境因素之研究、洪世明等(2002)調查花蓮高中學生眼屈光狀態與配鏡 之報告及施永豐等(2005)進行國內外屈光問題之研究結果相似。高度近視學生課後 補習時間多於輕度近視學生,國中階段,課後補習是學生在學校生活結束後最常 見的學習環境,張露娜等(2008)研究指出學童隨著年級升高,在安親班和補習班的 時間也提高,造成近視情形日益嚴重。因此,在健康促進學校推動模式中,除了 建構學校健康促進環境外,建立社會關係也是其中一環,張露娜等(2014)健康促進 學校學童視力保健推動模式之研究也指出,部分學校針對社區安親班加強宣導視 力保健議題,讓視力保健工作從校園延伸到社區。

近視程度和是否配鏡矯正達顯著相關,戴眼鏡矯正是常見的近視治療方式,

林超群(2006)提出配戴雙光眼鏡、正確使用散瞳劑、放鬆眼球內聚壓力的視力訓練 法能預防近視加深。但是,在學校視力保健實務工作中,發現家長常有「近視只 要戴眼鏡,看得清楚就好」的迷思,忽略正確用眼行為與戶外活動三管齊下,才 能有效控制度數,導致部分學生近視度數控制不佳。

不同近視程度與配戴合適度數眼鏡、定期視力檢查的知識與均衡飲食、充足 睡眠及定期檢查之態度達顯著差異。林隆光(2006)針對台灣近視發生年齡與進行速 度綜系列研究發現,近視一旦產生後會以一定的速度增加進行;因此,近視學生 有較多就醫經驗,且一旦診斷為近視,藥物治療與配戴眼鏡是常見的治療方式;

洪世明等(2002)、周文穎等(2002)針對高中生與國中生近視情況與配鏡之調查結果 發現,有 57%學生配戴不足度數眼鏡,40%左右國中生半年定期檢查眼睛,有 50

57

%國中生認為近視原因為睡眠不足,有 17.7%認為是飲食不良。

因此,近視學生的視力保健知識普遍較佳,其中,高度近視學生接受矯治與複 診的機會比輕度、中度近視學生高出許多,因此,近視學生中,高度近視學生的視 力保健知識與又比中度、輕度學生較好。但不同近視程度與視力保健態度與行為未 達顯著差異,是否因為近視學生大多有配鏡矯正視力,因此忽略視力保健行為的重 要性,有待後續研究探討。

第四節 視力狀況與視力保健知識、態度、行為之相關

本研究將正式問卷進行因素分析並進一步探討視力狀況與視力保健知識、態度、

行為各構面之相關性。視力保健知識中,近視與視力保健常識呈現正相關,近視學生認 知程度高於未近視學生,牛玉珍等(2015)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探討多元策略與視力保健 知識、態度、行為研究,分析結果發現視力保健是學校衛生主要推動議題,每個學校都 會辦理相關活動,且大多是知識的傳輸,加上教育部 1999 年視力保健計畫中,要求國 中小學校提高視力不良矯治率(張麗春等,2016),可見近視學生在家庭、學校與醫療場 所接受視力保健及近視資訊較多,對視力保健知識的認知相對較好。沈希哲等(2008)研 究發現學生的近視預防知識與母親近視與否及高家庭社經地位有差異,與本研究近視學 生其父母親近視與高社經地位之比率比為近視學生高,且達顯著差異之結果一致。

視力保健態度方面,近視與自我察覺近視的保健態度 呈現正相關,與沈希哲等 (2008)、 劉乃昀等(2008)針對台北縣家長對學童採取近視預防行為及其相關研究,發現 父母親有近視者,在「自覺學童近視罹患性」有較高的感受,也就是已經罹患近視的父 母,比較會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與本研究結果一致。但,陳政友等(2009)以國小學童 家長進行親職教育介入研究,結果發現在介入後,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自覺學童近視罹 患性」與「自覺學童近視嚴重性」並未呈現顯著差異,與本研究結果不同,可能與研究 地區、對象不同有關。

近視與規律用眼、戶外活動行為呈現負相關,近視學生在規律用眼與戶外活動行為

58

表現不積極。謝佩玲等(2015) 研究國小學童近視相關因子,結果顯示每日戶外活動 120 分鐘以上及每日使用電子產品少於 2 小時,為近視之保護因子、 余幸宜等(2014)探討戶 外活動與視力關係之實證研究、陳政友(2013)、Olavi Pӓressinen et al.(2014)芬蘭的追蹤研 究發現,學生到成年,近視度數加深程度和學齡期戶外活動較少有關、Wu et al.(2010) 之研究結果顯示戶外活動與避免近距離用眼較能避免近視的發生;半年定期檢查則以近 視學生較落實,此結果與楊瑞珍等(2000)、丁怡芳等(2010)研究結果相似,但對於定期 檢查後,落實視力保健行為也需要加強宣導,張煜麟、倪鳴香、劉影梅(2014)針對都市 兒童近視初期傳記性歷程研究發現,完全依賴眼科專業的意見接受治療但未落實視力保 健行為,其視力狀況並不能有效控制,有賴學校單位、親職教育、專業眼科診斷機構、

大眾媒體等一起投入視力保健,方能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