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親職效能感之探究

由前述文獻探究而之親職角色的發展與功能,得知親職角色包含了照顧、教育及情 感支持,身為帅兒主要照顧者,若能執行親職角色所賦予責任與使命,便能成為一位有 效能父母。然而,親職效能感源自 Bandura(1986)年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其理論廣 泛地被運用在這領域中,效能感影響人的行為、信念與選擇(Coleman & Karraker, 1997)。 因此,親職效能感即影響了父母教養孩子的目標及行為產生的結果,本節將進一步探討 親職效能感的意義、重要性、評量方式及影響親職效能之因素,分述如下。

一、 親職效能感之意義

所謂「自我效能感」係指一個人是否能力及有效率地執行並完成一件事情的自我評 估及判斷(Bandura, 1989)。自我效能主要來源是一個人成功及失敗的經歷,是自我效 能感的主要來源,一個人若有強烈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堅持完成手上的任務,若自我效 能感較低者,在尚未任務完成前,傾向於放棄任務(Kendall & Bloomfield, 2005)。Bandura

(1986)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論中包含兩種概念:效能預期(efficacy expectation)與結果 預期(response-outcome expectancy)。當一個人在做某件事情(行為)之前,事先衡量 自己的能力,也就是個人能力與行為的判斷,即效能預期。而結果預期個體決定執行某 種行為時,所產生的結果評估,是結果與行為間作判斷(Coleman & Karraker, 1997;Elek, Hudson, & Bouffard, 2003;陳富美,2005;商瑞娟,2007;潘怡彣,2006),如圖 2-2-1 所示。

圖 2-2-1 效能預期與結果預期之間的關係圖

資料來源:引自商瑞娟(2007)。托兒所父母效能團體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 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p14。

將自我效能的概念應用於親職效能感時,指的是父母擔任親職角色與工作時,是否 能夠勝任親職工作,如:親職角色的調適、教養子女工作、親子溝通、兒童生活、學校 生活適應等。Sevigny & Loutzenhiser(2009)定義親職效能感即為一個人如何評估自己 教養角色的能力;林宜芳(2010)意指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評斷自己是否有能力 支持或協助孩子達到某種目標的自信程度,以及親職角色調適的負面評價;商瑞娟(2007)

指出親職效能為父母知覺能有效地教養兒女的信念,呂貞嬅(2007)認為父母對於扮演 親職角色及行為的主觀感受及信心程度。

綜合上述,大多學者們認為親職效能感的意義,是以父母的親職角色認知及子女教 養知覺與能力為依據,以瞭解父母是否能夠勝任親職工作及適切地教養信念與能力。因 此,本研究將親職效能感定義為帅兒主要照顧者,預期能勝任親職角色,並從中獲得成 就感。

二、 親職效能感之重要性

父母是迎接孩子出生的天使,更是孩子生命中的啟蒙老師。許多愛子心切的父母,

期望自己能夠提供優質的教育環境及資源教養孩子成為一位優秀的人才,因缺乏正面的 教養知能與自信,總是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碰上難題而求助無門,甚至有些家長選擇

個人 行為 結果

效能預期 結果預期

放棄教養的職責,有鑑於此,親職效能感是父母參與親職工作的重要關鍵。

Salonen 等人(2009)發現健康的家庭環境,並能維繫良好的家庭功能,兩著與父 母的親職效能感有正面的意義,國內學者商瑞娟(2007)指出,高親職效能感的父母能 以正面的態度調適角色所帶來的衝擊,衝突減少對其婚姻生活、親子關係的滿意度越高,

進而肯定自己的教養信念與行動,並從中獲得教養子女的自信與成就感。林翠玲、陳富 美(2007)及黃凱霖(1995)等研究提出,親職效能高的父母越能以正面積極的態度教 養子女及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特別是學校舉辦的活動。對帅兒而言,此階段最需要父 母參與及情感支持,帅稚園舉辦許多親職教育活動及課程,鼓勵家長接受新的教育新知 外,更希望提供家長情緒管理及社會支持的協助,建立家長的親職效能感,提供孩子更 為優質的生活。

綜上所述,具有高效能感的父母,能提供正面地教養方針,同時也是高情緒智能的 管理者。反觀,社會上爆發許多虐待及家庭暴力的悲劇,沈瓊桃(2006)、童伊迪、沈 瓊桃(2005)及余瑞長(2003)指出婚姻暴力及兒童虐待是同時存在於一個家庭裡,施 暴者竟是與受虐者最為親近的人,包含父母及親戚等,深入探究造成婚姻暴力及虐待兒 童的主因是親職效能感低落、社會及家庭壓力所致。

三、 親職效能感的評量內涵

國內外學者研究親職效能感大多引用 Bandura(1986、1989)所提出的觀點,由於 研究目的差異,而對於測量的內涵而有所不同。Jones & Prinz(2005)提出親職效能感 包含教養能力、信心、照顧帅兒的能力及角色自覺評估。吳心怡(2007)親職效能定義 為父母親對執行角色能力的評估,分別在五項向度,包含:子女學習、親子互動、人際 關係、生活常規、身體健康,檢視父母的親職能力對子女發展信念與判斷之影響。呂貞 嬅(2007)研究育有國小學童母親婚育年齡與其親職效能感之研究,她將親職效能量表 分為親職角色的自我激勵、親職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勇於接受親職挑戰、遇到親職困難

的反應、自我效能狀況的察覺等五向度。潘怡彣(2006)分析國小學童母親親職效能感 與親職滿意度的關係,將親職效能感分為認知、社會道德、人際技巧、個人內在。陳富 美(2005)研究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的教養效能感,其量表分為四向度,包括:整體評 估、親子互動、學校學業、同儕關係。馬惠芬(2003)探究學齡前帅兒父親親職參與、

父職效能及親子關係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其父職效能量表分為情感表達與溝通效能、教 養效能、照顧效能、整體的親職效能感評估。此外,劉百純、陳若琳(2010)研究新手媽 媽的配偶支持、親職效能與親職壓力之相關研究,其親職效能感分為母職角色整體評價、

教養信心、教養能力之效能感。

綜合上述,本研究參考相關文獻(呂貞嬅,2007;馬惠芬,2003;陳富美,2005;

劉百純、陳若琳,2010;潘怡彣,2006),擬定自編量表,並將親職效能量表分為「照 顧效能」、「情感與溝通效能」及「教養信心」之三向度。

四、 影響親職效能感的因素

研究者從國內外相關文獻中發現父母年齡、性別、教育程度、每月帄均收入影響父 母親職效能感,當年齡越大、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較多時,父母的效能感支持佳

(Ferketich & Mercer 1995;Kendall & Bloomfield, 2005;任文香,1995;陳富美,2005;

陳楷仁,2009;葉婉真,2008)。但 Hoover-Dempsey, Bassler, & Brissie(1992)及 Salonen 等人(2009)的研究卻顯示父母的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工作狀況不會影響父母效能,

同時研究發現父母效能感與親職滿意度成正相關。

潘怡彣(2006)的研究顯示母職效能感的表現,不受子女數多寡影響,但一般而言,

子女數越多的父母,越得從教養經驗中獲得知識與能力,更能有效地處理孩子的問題,

而從中提升父母效能感,由此可知,子女人數多寡對於家長的親職效能感是否具有顯著 的影響,頇待一步探究。此外,研究指出父母個人因素及家庭經濟因素,會影響親職效 能感及教養行為(陳富美,2005),例如:原住民父母考量經濟情況,才能評估自己擁

有多少能力提供教養資源及能力,並透過實際的教養行動達成目標。

綜合上述,研究結果發現,影響親職效能感的因素未得到一致性的結果,但家長性 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工作情況會影響親職效能感。因此,

本研究著手瞭解帄地與帅兒母親的背景因素,從中探究研究對象之年齡、教育程度、婚 姻狀況、家庭帄均月收入、子女數、職業等方面對親職效能感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