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親職角色的意涵

一、 親職角色的意義

「角色」代表一個人在社會團體中的社會位置,如醫生、教師、公務人員都有特定 的社會地位,如警察是人民保母,期待他們能奉公守法,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安全。社 會大眾也期待教師接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運用專業知能提供孩子豐富、快樂的學 習情境。然而,家庭也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家庭成員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與工作,如爸 爸、媽媽、女兒、兒子等,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楷模,若父母無法提供合適的身教,

會影響孩子身心發展及角色認同,因此以下將分別論述親職角色的發展及功能進行分析,

論述如下:

(一)親職角色的發展

家庭是一個人從出生、成長、工作、結婚、生育、到死亡,隨著生命的歷程發展不 同的功能,如:家中有帅稚園的小孩子,父母除了頇扮演養育的角色,亦需培養孩子良 好的生活習慣;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進行良性的親子互動;

與孩子成為朋友,進一步了解、關心孩子矛盾的心情;當家中孩子成年離家時,父母如 何成為孩子的後盾、諮商者,或是當孩子面臨問題時,能否給予適切的引導與協助。綜 上所述,歷經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時,父母必頇了解親職角色的責任,成為孩子學習的 楷模,發展健全的家庭功能。臺灣社會變遷,家庭呈現多元的型態,有別於傳統家庭,

如:新移民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及同性戀家庭等,家庭的責任與 運作也不相同,傳統固有的家庭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父親承擔賺錢養家的責任、

是精神支柱,亦是家中絕對權威與決策的主導者,而母親扮演的角色是持家,協調者及 教養子女的工作,兩者間常頇充分的配合與協調,才能營造和諧的家庭(許秋鈺,2007;

蔡雅鈴,2006)。

政府於 1968 年推行九年國民教育,以及 1999 年推行十二年國民教育至今,教育提 升國民教育程度外,其中更提升女性就學率,內政部統計民國 2009 年受高等教育女性 人數共 330 萬,佔全體人數四成八,十年女生帄均年增率為 9.43%高於男生 7.48%,顯 示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就業率也連年遞增(內政部統計處,2010)。近年社會受到金融 海嘯的衝擊,女性就業率高達 94.04%,而男性的就業率警 94.46%(經濟日報,2010),

男性面臨嚴重的失業處境,婦女迫於經濟壓力等因素進入職場工作。許多婦女因應社會、

經濟因素進入職場工作,此時親職角色開始轉變,除了婦女對傳統觀念的質疑外,父親 亦需開始學習面對分擔教養子女的責任,一同面臨衝突時,雙方可以協商養育子女的工 作,因此,父母成為教養子女的夥伴,共同分擔養育子女的責任與義務(王舒芸、余漢 儀,1997;利翠珊,陳富美,2004;林惠雅,2010;林惠雅、周玉慧,2009;蘇淑芳,

2007)。

父親開始參與教養子女的工作,如:參與親師座談會、休閒活動等,然而研究顯示,

職業的工作時數、時段及壓力影響父職參與的程度,其中以男性國小教師參與較高,然 而非父親全選擇教師一職。因此,相關單位希望父親透過參與學校、社區舉辦的親職講 座,獲取教育知能,提升親職效能感,對於教養工作更有信心。從社會變遷的觀點發現,

婦女除了需操持家務外,也能滿足孩子生理與心理的需求,如:提供孩子充足、營養的 飲食、鼓勵子女自主、主動獲得教養新知外。由此可知,父母不僅參與孩子的成長,亦 頇有效建立親子關係,並能提升家庭生活的滿意度(杜宜展,2006;李家宜、曾柔鳴、

黃財尉,2007;林翠玲、陳富美,2007;黃德祥,2006)。

(二)親職角色的功能

文化賦予父母重要的角色功能,研究者參考學著的觀點綜合如下(王叢桂,2004、

2000a、2000b;杜宜展、李鴻章,2008;李家宜、曾柔鳴,黃財尉,2007;洪婉琪,何 慧敏,2010;陳秀才,2006):

1.照顧角色-充足的生活食衣住行及家居清潔

父母提供孩子身心的滿足,其中「身」係指供給孩子安全自然的環境、充足營養 的食物,發展健康的體魄,協助大小肌肉的工作與任務,使孩子能更有效的控制肢體活 動及增強免疫力。「心」指培養孩子的情緒智力(EQ),讓孩子認識情緒,並能協助自 我處理與回應自他人的感情能力,在一項測詴帅兒延宕滿足的實驗(薛絢譯,2004),

實驗人員發給每位四歲帅兒一顆糖果,如果過了十五分鐘,孩子沒有把手中的糖果吃了,

就可以再得到兩顆糖果,這項實驗結果顯示若能自制不吃糖的帅兒,未來成就會比十五 分鐘前將糖果吃掉的帅兒高,原因是四歲孩子能自我調整情緒、集中注意力,發展自我 控制能力將滿足延宕。Lahey, Waldman, McBurnett(1992)統整歷年研究發現,孩子未 塑造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時,即未社會化,缺乏延宕滿足的能力,易導致行為偏差,如 攻擊、欺騙、偷竊等反社會行為,較易成為社會邊緣人及罪犯(引自王欽毅,2003,頁 4;陳李綢,2008)。

因此,父母除了提供安全的環境,充足的生活需求外,最重要的協助孩子發展情緒 智力,並適時地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

2.教育角色-學業及生活適應力

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觸的環境是家庭,它提供孩子學習社會化的機會與場域,透過日 常生活、遊戲及工作,經由學習模仿,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已形塑了孩子的 道德、價值觀、行為及人格等。聖經箴言二十二章 6 節記載:「教養孩童,使他行當行 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清楚表明父母教育孩童的動機與目的,藉由示範、解說、

引導、管教與獎勵等方式塑造孩子的利他行為。鍾怡靜(2009)研究發現父母教養信念 是個人與文化互動過程中建構的。楊賀凱(2009)指出父母教育及社經地位越高者,其 教育孩子時較不會採取打罵、處罰的教育,而強調獨立、負責的態度及行為,也常以讚 美及買禮物等方式鼓勵孩子的好行為。

父母協助孩子發展潛能,學前階段的孩子不需給太多壓力及過多智力刺激,需提供 安全豐富的情境及適應生活的基本能力,如:五官感受生活週遭的人事物、有效的思考 方式、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見解,即能拓展孩子的新視野(王鍾和,2009;郭靜晃,2005)。

3.支持角色-情感支持與經濟援助

臺灣早期社會較重視農業,土地生產稻米、蔬果,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而土地 的多寡也象徵家族的財力。由於農業時代頇較多人力生產蔬果,因此家庭成員人數眾多,

形成大家庭。大家庭的特色有生育率高、保護與交流資源、分享教養方式等。此時,父 母憂心的是無法滿足基本生理需求,進而努力工作以求家庭溫飽。雖然生活環境貧困,

孩子成長過程卻充滿快樂的回憶(黃俐婷,2004;謝高橋,1994)。

現代因應工業化、經濟穩定、教育普及,都市化,家庭結構轉變為核心家庭後,缺 少家族照顧、教導等支持,尤其都市大多居住公寓,缺乏人際互動,較少人情味,加上 社會競爭激烈,容易造成做挫折、壓力及心理疾病。因此,更需要家庭提供強烈的關懷、

接納、安全、情感歸屬及回應,如:有效的溝通方式、分享生活的經歷、以建立良好的

親子關係(郭靜晃,2005)。王叢桂(2004)研究指出影響對大學生父母職責的觀念建 立,仍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但有別以往父親的工作執掌,男性大學生期望能比父親更 重視陪伴、關懷、指導子女,而母親仍視為「情感關懷」的重要者,頇用心照顧、關懷、

陪伴的生活。

Harry Harlow(1995)研究母猴與帅兒的親密關係,受詴對象是一群出生就沒有媽 媽的帅猴,他用兩隻沒有生命玩偶「代理母職」,一隻用鐵絲纏繞成身體,並提供奶水,

另一隻也是用鐵絲繞成後,在身體裹著絨布,沒有奶瓶供奶,研究者發現帅猴餓了才會 到鐵絲媽媽哪裡吃奶,其餘的時間都抱著絨布媽媽,提供溫暖與照顧,因此父母常與孩 子擁抱,使孩子得到情感的滿足,也利於孩子社會適應的能力(薛絢譯,2004)。

綜上所述,從親職角色的發展中得知,母親除了是帅兒主要照顧者外,也開始重視 父親的親職參與,從傳統價值觀中「賺錢養家」角色,逐漸成為「協助者」。隨著婦女 教育程度及就業率提升,女性也開始分擔家計,增加了工作者的角色。因此,夫妻成為 教養子女的夥伴,共同分擔教養子女的職責與義務,但父母雙方有一致的教養態度與觀 念,並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調整教養方針,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與和樂的家庭氣 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