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訓練方式與相關理論

教育訓練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員工的行為(洪榮昭 2002)。包括態度、知識、

技能,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訓練方式的選擇,而訓練方式的選 擇除了必須從整體的訓練體系去考量之外,也應調查受訓者的實際需求。

ㄧ、運動訓練的意涵

「運動訓練」的定義,國內外有許多的學者,都曾從不同角度及觀點加以闡 述,吳萬福(1985)指出:「運動訓練是利用身體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加強並

含意志力在內的人類運動的過程。」而此種運動訓練具有三個特徵:鍛鍊身體、

具有計畫、具有科學性等三特徵。黃明教(1999)認為:「運動訓練是在教練員 的指導及運動員的積極參與下,為了不斷提高或保持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專門 組織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的一種教育過程。」運動訓練包含四個功能:促進 健康並充實全身發展、開發並充實運動項目的適應能力、學得運動技術、培養堅 強的意志,提高運動員精神為基礎的態度等。

運動訓練是技術暨體育的一部份,它的一切活動皆圍繞著「提高運動成績」

這一目標進行,且有其特有需遵循的規律與基本型式,除一般教學原則要遵循外,

尚須按照指導訓練的方法所總結的原則。運動訓練所涉及的理論(教育學、社會 學、管理學、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及方法(教學法、訓練法、管理法等)相當 廣泛,教練唯有認真掌握各學門知識,才能使訓練效果顯著(翁志成,民 87)

綜合以上學者,運動訓練過程應當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是很複雜的工 作,除了要進行有系統的、長時期的體育活動,面對不同的運動員要懂得適時的 區別對待。所以運動訓練是一種對人體將各種運動有效刺激加以有目的有系統的 組織,並且以其為手段的反覆施加於人體,使人體產生適應,進而增強體能、意 志力及培養運動技術為目的過程,進而達到運動表現的目標。

二、訓練結構與訓練過程

運動訓練主要是為達到某種訓練目的,在進行運動訓練過程時,需針對運動 員個人能力及主客觀條件,結合訓練的主客觀條件,擬定一套具有前瞻性及系統 性的訓練計畫(許樹淵,1997)。運動訓練過程是在一定的時間向度裡,按一定 次序進行的訓練活動,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會出現各式各樣反應,有些反應 是可預測,有些反應是不可預測,但這些反應來自於同一個過程-即訓練過程(翁 志成,1998)。教練是過程的設計者,他必須將過程中所有回饋資料加以綜合整

理,才能對運動員訓練的質與量有所瞭解,進而調整其訓練計畫,所以教練需要 科學的幫助,透過系統觀察法,觀察教練的訓練行為及與選手之間的互動,可以 把訓練計畫建立在客觀評定的基礎上。過家興(1986)認為運動訓練過程基本結 構包含:現狀診斷、制訂訓練計畫、確定訓練指標、實施計畫、檢查評定等五個 環節,最終在於能實現訓練目標。

針對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結構加以簡述:

(一)現狀診斷:主要對於運動員的健康狀況、心理、技術、戰術、未來發展 潛力等,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瞭解及測試,並對原來訓練成效及需改善 之問題加以分析,確實掌握運動員狀況,並且利用科學的技術制訂訓練計畫,

確立訓練指標及要達到的目標。

(二)製訂訓練計畫:依據運動員現狀訊息的掌握及訓練目標和參加比賽任務 的時程,訂定符合實際訓練計畫。

(三)確定訓練指標:在製訂計畫的同時,確實訂定技能、戰術等各項具體指 標,而需在訓練過程中完成這些訂定的指標,才能夠達成訓練最終目標。

(四)實施計畫:是訓練過程中最具體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計畫的完成及實踐,

都需經過平日計畫的實施加以落實。

(五)檢查評定: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測,以評定實施計畫成效,發現訓練過 程問題,有哪一項環節產生問題,便即時反饋,並採取相對應措施加以調整,

然後向訓練目標逼近,最後實現訓練目標。

訓練模式受到教練特質、選手特質及選手發展水準、相關因素等變項所影響,

加上目標及教練對選手潛能的心智模式,便形成了完整的訓練模式。此訓練模式 的提出,有助於教練在訓練過程時更瞭解訓練內涵(薛文煌,2007)。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