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 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 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

Copied!
10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在職碩士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范熾文 博士

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 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以台東縣三所國中為例

研究生:潘勁宇 撰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文教行政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 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以台東縣三所國中為例

研究生:潘勁宇 撰 指導教授:梁忠銘 博士

范熾文 博士

中華民國一○二年六月

(4)
(5)
(6)

謝 誌

就讀研究所這兩年來,首先要感謝國立台東大學,給予我一個最好的學習環 境,讓我有成長與歷練的機會,未來將這段時間所獲得的知識學以致用,期望能 提升教學與職場上的表現。

兩年的碩士班生涯,讓我重新步入校園,重拾了當學生的樂趣,從論文題目 討論到決定,資料的蒐集到分析,最後論文的修改到完成,讓我學習到進行學術 研究時的嚴謹要求,以及追求學問應有的態度與精神,感謝師長、親友與同學們 這段時間的鼓勵與幫忙,讓我能夠順利的完成學業,非常的感謝大家。

一篇論文,需要很多人的幫助與鼓勵才能順利的完成,在此首先要感謝我的 指導教授-梁忠銘教授的細心指導與鼓勵,老師總在我陷落思考迷障時,給予我最 需要的指引,引導我明確的學習方向,讓我終於能完成人生中的第一篇論文。也 非常感謝口試委員魏俊華教授和范熾文教授,百忙之餘提供了學生寶貴的意見與 經驗,讓本論文能加更完整,在此敬上最誠摯的敬意與感恩。

學習期間感謝同窗好友秋霞、政諺、奎漢、書彬、秀蘭、佩蓉等同學相互督 促,讓懶散的我不至於落後太多,最後能如期的畢業。也很感謝學校同事也是我 的學長姐們學興、廷榮、信勇、淑婷、品希、聖岳等,總是適時的給予支援與協 助,讓我專心修讀論文期間能無後顧之憂。再來感謝三位受訪教練對我的協助,

感謝你們的相助和無私的經驗分享,給了我這麼寶貴的資訊,讓我在接下來的階 段,能更順利的進行並且完成。

最後要謝謝我的家人,在我就讀研究所這兩年中,給予我最大的鼓勵與支持,

讓我能心無旁鶩的完成學業,感謝你們。最後將這篇論文,獻給我的外婆與父親,

感謝他們從小陪伴著我以及無微不至的關心,願他們在天上能與我一同分享這份

喜悅。 潘勁宇 謹誌

2013 年 6 月

(7)

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以台東縣三所國中為例

作者:潘勁宇 國立臺東大學 教育學系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棒球教練,在不同的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下,對於 團隊比賽績效的影響,本研究以台東縣國民中學階段棒球隊之教練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主要以訪談法為主,文獻分析為輔,訪談台東縣內三位實 際參與帶隊訓練的棒球教練為訪談對象,瞭解三位教練平日帶隊的領導風格與安 排訓練的模式,來探討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對於團隊績效之關聯性,採半開放結 構性的方式進行,經由訪談資料及收集文獻加以歸納整理,探討出相關研究結果。

經由訪談資料與蒐集之文獻,加以歸納、整理後發現如下:

一、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領導風格:(一) 具備高度熱誠與犧牲奉獻態度。(二) 民 主的領導方式。(三) 重視學生的本質。(四)永續經營的理念。(五) 不斷精進的 學習態度。

二、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訓練方式:(一)依照比賽期程來做年度規劃。(二) 訓練 課表經由教練與球員事先溝通討論。 (三) 平日採用分組訓練方式。(四) 訓 練過程中、後檢視訓練的情況。(五)精進自我能力與提升專業知能。

三、教練的領導風格、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之影響:(一) 教練與球員相互信任。

(二) 給予正向鼓勵。(三) 和諧的領導團隊。(四) 有計畫性的訓練。(五) 長 程訓練計畫的實施。(六)個別訓練提升球員的能力。

關鍵詞:領導風格、訓練、棒球教練

(8)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Baseball Coaches’ Leadership and Training Techniques on Team Performance – the Examples of

Three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Pan Chin-Yu

Abstract

The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n team performance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different leadership and training techniques of baseball coaches. The sample was made up of the baseball coache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in Taitung County.

The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d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s with three baseball coaches, who are in charge of the regular team training.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performance, leadership and training techniques, the researcher used semi-structured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leadership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hree coaches. The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by the collocation and analysis of

interview data and literature revi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1. The coaches’ leaderships are:(1) Attitude of sacrifice and dedication. (2) Democratic leading style. (3)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layers. (4)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5) The learning attitude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2. The coaches’ training techniques are: (1.) Making the yearly training pla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cheduled games. (2) Discussing the training schedule with the players in advance. (3) Grouping the players in practice. (4) Inspecting the training condition during and after the training process. (5) Enhancing their own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knowledge.

3. The effects on team performance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the leadership and training techniques of baseball coaches are: (1) Mutual trust between the coaches and the players.

(2) Offering positive encouragement. (3) Coherence of the leading team. (4) Training by plans. (5) Implementation of a long-term training plan. (6) Enhancing the players’

ability by individual instruction

Keywords: leadership, training techniques, baseball coach

(9)

目 次

摘要 ………i

 

目 次 ... iii

 

表 次 ... v

 

圖 次 ... v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領導理論與研究 ... 7 

第二節 訓練方式與相關理論 ... 15 

第三節 影響團隊績效因素之探討 ... 1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23 

第二節 研究學校與對象 ... 2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2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 30 

第五節 研究流程 ... 31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 36 

第七節 研究之信效度 ... 37 

第八節 研究倫理 ...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教練的領導風格 ... 41 

第二節 教練訓練之方式 ... 58 

(10)

第三節 教練的領導風格、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 69  第四節 討論與省思 ... 8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83  第二節 建議 ... 8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90 

附 錄

 

附錄一 ... 92  附錄二 ... 93 

(11)

表 次

表 2-1 國內學者對領導之定義 ... 8

表 2-2 國外學者對領導之定義 ... 9

表 2-3 不同時期的領導理論與期研究主題之列表 ... 10

表 3-1 台東體中歷年比賽成績 ... 24

表 3-2 新生國中歷年比賽成績 ... 25

表 3-3 泰源國中歷年比賽成績 ... 26

表 3-4 受訪者基本資料 ... 27

(12)

圖 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23

圖 3-2 研究流程圖... 35

(13)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欲探討台東縣國民中學棒球隊,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對團隊績 效的影響,研究過程採取質性研究訪談方式,瞭解教練的訓練風格與其球隊成 績,進行分析歸納。本章分成四節,第一節敘述本研究的研究動機與背景,第 二節主要說明本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第三節說明研究的名詞釋義,第四節針 對本研究的範圍與研究限制做出說明。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一、研究背景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從日據時期的嘉農棒球隊、到紅葉少棒的傳奇故 事,它代表著台灣人民對棒球的情感,70 年代的少棒狂熱與三冠王榮耀以及 1992 年巴塞隆納奧運會棒球項目奪下銀牌的光榮,讓台灣的棒球站上了世界的舞 台。台灣的棒球成就,受到了台灣人民的肯定,更讓國人因為棒球運動而熱血 沸騰,比賽的時刻每個人都將成見拋諸腦後,不論任何族群、性別、年齡,大 家一同為中華隊加油!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的教學者,運動教練是運動場上的指導者,體育老師 教育學生基本的體育常識,運動教練指導選手運動的專業知能。表面上看來,

體育教師與運動教練有許多相同之處,同樣在教學、同樣讓學生擁有健康的體 能,但其實兩者所追求的目標是不同的。體育教師教育學生運動的精神與意義,

透過課程學習多項運動,累積不同的運動常識,培養學生終生運動的習慣,擁 有健康的體魄為目標。運動教練指導學生學習某一運動專項,透過平日的訓練,

讓選手學習比賽獲勝的方法,如何在比賽場上屢創佳績奪取金牌,是運動教練

(14)

的最終目標。一個運動團隊的表現好壞與否,運動教練是影響選手訓練與成績 的重要他人,其角色可謂集團領導者、訓練者與教學者之重任於一身,所以教 練具有的領導行為特質,是值得關注的焦點(黃金柱,1990)。

運動員最大的成就,無非是競賽場上獲得最佳表現與成績的光榮時刻,為 了追求那完美結局,每位運動員日復一日進行長期反覆積極的訓練,然而以運 動競技而言,影響其成績優劣的因素眾多,而其中運動教練的有無與優劣,更 是眾多因素中重要的因素之一(葉憲清,1997)。對於擁有同樣運動潛能的選手 來說,教練的角色是影響選手成績的重要關鍵,隨著科技的進步,將運動科學 概念帶入運動競技,已是目前體壇的趨勢。成功的教練除了有系統的訓練外,

高度的組織能力與卓越的領導特質,也是一位教練所需要具備的能力。

在運動組織中,教練所扮演的角色,無庸置疑的是一位最重要的領導者(王 耀聰,1997)。教練是團隊領導者,領導過程中將利用不同的方式,協助選手提 升其運動表現,例如練習過程中,對於認真付出的選手,給予口頭上的稱讚;

對於平日訓練懶散不積極的團隊,建立淘汰機制,表現好的享有公費、表現不 佳者繳交全額費用;比賽期間,為了激勵選手,提出實質上的獎勵制度;態度 不佳或是不守紀律時,也給予責罵或罰則等,所以教練影響選手的層面將是全 面性的,學習的態度、練習的積極度、生活上的管理沒有一項非教練的職責,

這也代表著教練對於選手的重要性,所以說教練是影響球員生涯與球隊成績好 壞的重要關鍵,絕不為過。

二、研究動機

「棒球」是台灣的國球,也是改變我一生的一項團隊運動!小學四年級開 始,我便與它結下不解之緣。話說當年加入棒球隊的原因,主要是我從小便體 弱多病,父母親希望我加入村庄裡剛成立的「南王國小棒球隊」來鍛鍊身體、

加強我的體能,誰又能想到當初只是為了加強體能的我,國小畢業後又加入了

(15)

卑南國中,接著又進入台東體中就讀,最後竟一路考上了國立體院棒球隊。畢 業後服完兵役,很幸運的在民國九十五年考上教師一職,回到我的母校台東體 中擔任體育老師兼棒球教練。

在棒球運動相互競爭的環境裡,團隊想要在強敵環伺下,取得佳績脫穎而 出,除了球員的素質、團隊的凝聚力、主場優勢、氣候天氣、戰術的應用等因 素外,教練的領導更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十二年的選手生涯,我曾遇過極度權威的教練、美式自由的教練、紀律嚴 謹的教練也遇過民主開放的教練,每位教練都擁有不同的帶隊理念與風格,球 隊也因為不同的訓練方式,而造就出不同的團隊球風。對於頂尖運動選手來說,

擁有一次奧運金牌,是運動員一生不斷追求的最終目標,對於國內三級棒球選 手而言,奪下聯賽冠軍,擔任國家代表隊,是身為棒球選手所獲得的最高肯定 與榮耀。曾經擔任棒球教練的我一直在思考著,何種類型的教練對講求團隊合 作的棒球運動來說,能培育出頂尖的棒球選手達到輝煌的比賽成績,具備哪些 特質的教練,才能造就出擁有積極態度,專注於比賽獲勝的運動選手?此為本研 究的動機之一。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網路資訊的發達,創新的觀念已成為全世界的產物。如 何提升球隊的打擊能力、投手的壓制力與團隊的抗壓性,融合創新觀念的訓練 方式是球隊獲得績效的最大關鍵,球隊教練的創新能力更是影響團隊績效的重 要因素。透過本研究探討教練如何利用創新訓練方式,來提升訓練績效為研究 動機二。

本研究主要針對台東縣國民中學階段的棒球教練,瞭解教練在平日的訓練 上、比賽的過程中、生活的紀律等不同因素下,教練的帶隊理念與本身領導之 特質,收集資料做歸納與分析,來探討教練領導的訓練方式,對於團隊績效的 影響,此為本研究動機三。期望未來對於棒球專項領域,對於棒球教練的領導 與球隊績效,有明顯的助益。

(16)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歸納以上的研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目的如下:

一、 探討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領導之風格。

二、 探討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訓練之方式。

三、 分析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貳、待答問題

一、 探討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領導之風格。

1-1 教練的領導風格為何?

1-2 教練的帶隊理念為何?

1-3 所謂稱職的教練為何?

二、 探討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訓練之方式。

2-1 訓練課表排定為何?

2-2 實施訓練的困境為何?

3-3 專業訓練提升方式為何?

三、 分析台東縣國中棒球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之影響。

3-1 教練領導風格對績效之影響為何?

3-2 教練訓練方式對績效之影響為何?

第三節 名詞釋義

一、棒球教練

運動教練指的是平日訓練選手的指導者,職業棒球教練、業餘運動教練等 區別。專門以各級學校的學生選手為指導對象的業餘教練,統稱為學校運動教 練(葉憲清,1997),其來源包括專任教練或由體育老師兼任之老師教練或熱 心人士等。本研究所指之棒球運動教練,乃指曾擔任台東縣國民中學棒球隊之

(17)

學校棒球教練,實際參與球隊平日的訓練,並曾帶隊參與全國性之比賽。

二、領導風格

領導風格並非只在於個人領導特質,主要取決於領導者如何去執行。本研 究所指領導風格,是指棒球教練為了讓團隊內部持續運作,使球員正常的訓練,

並帶領棒球團隊並朝向目標努力邁進,所使用的帶隊方式。本研究中之領導風 格有專制式、民主式、放任式三種風格。

三、訓練方式

本研究指的是教練如何善用外來資訊,吸收歸納以往經驗後,更新團隊訓 練模式的能力,透過改變舊有訓練模式的過程,使棒球團隊在競爭力上處於優 勢。教練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球員的棒球技術,其中包含棒球知識、學習 態度、棒球技術等,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就是教練訓練方式的發揮。本研究 所指的訓練方式,是教練所安排的一切有進度、有計畫,反覆施加於運動員,

使其運動能力提升,獲得更好績效的一個練習活動。

四、團隊績效

本研究所謂之團隊績效,指的是學校棒球團隊代表學校對外參加比賽的成 績表現,以及訓練過程中如球員的品格教育、學習態度、價值觀念等附加價值 的提升,本研究又以國中棒球聯賽成績為基準。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 研究範圍

本研究是以本縣三所國中棒球隊為研究範圍。

(18)

二、 研究對象

以台東縣三所國中棒球教練為研究對象。

三、 研究限制

(ㄧ)本研究是以台東縣三所國中棒球教練為研究對象,所得之結論只以 台東縣棒球隊為參考。不同縣市棒球文化、環境、學生背景、價值觀 念等不相同,並不適合推論至其他縣市。

(二)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訪談方式,受訪者回答問題時會因個人的經驗與 意願,在資料上有所不足或遺失。

(1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目的主要在於探討與本研究相關文獻資料與研究,以建立研究之架 構,並作為研究方向的指引。依據本研究之目的,本章分三節:第一節、領導 理論與研究。第二節、訓練方式與相關理論。第三節、影響團隊績效因素之探 討。

第一節 領導理論與研究

在運動組織中,教練是一位領導者是無庸置疑的,心理和社會學者們對於

「領導」的研究已有七、八十年之歷史,但是將「領導理論」運用在運動組織 上,卻是近三十年的事,至今仍然為體育心理學研究的重心,可見運動組織中,

選手成績的表現,教練的領導行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吳章明,2004)。領導 (Leadership)一詞就字面而言,係指引導或明示方向的意思,意即帶領、引導 團體成員向目標的方向邁進,以期能達成共同的目標(郭添財,2003)。

探討有關領導的定義,諸多學者各自有一套相較於別人不同的觀點,主要 是因為人、事、時、地、物的不同,而因此出現各種不同的定義,很多人試圖 定義領導一詞,也因思考角度的不相同,而詮釋出不同的領導定義。

壹、領導的定義

領導的正面意涵,是指引領指導特定對象或是團隊成員,使其共同完成其 特定的目標,是一種具有影響力的動態行為過程。領導也意味著能夠影響他人 而又同時擁有管理職權的人,在理想的狀況下所有的管理者應為領導者,但值 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領導者都須具備其他管理功能方面的能力(吳慧卿,

(20)

2002)。對於領導這個名稱,眾多的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解釋、定義,而 當中的內涵本質卻是殊途同歸,恆常不變的,為了幫助團體成員達成特定的目 標而產生團體中人際關係的交互影響作用。以下針對國內、外學者對於「領導」

一詞的定義做出整理,整理結果如下表:

表 2-1 國內學者對領導之定義

研究者 時間 領導之定義

孟維德 1994 係機關組織中管理者隊成員的影響作用,使之以合作努力達成共同 目標和任務。

洪嘉文 1997 在組織中,以影響力引導組織成員邁向共同目標之交互作用的歷 程,是為一動態過程。

翁志成 1994 是一種影響組織團體朝向目標達成的過程。

張潤書 2001 乃是組織中影響系統(influence systems)的影響力表現,凡是能 對他人產生影響力者即構成領導行為。所以領導就是組織人員在交 互行為下產生的影響力。

陳玉娟 1995 組織中,領導者的領導和影響下屬的過程,目的在使組織成員未達 成組織目標而努力。

黃昆輝 1988 1.是影響的發揮 2.是倡導的行為 3.促進合作的功能 4.信賴的權威 5.說服方式之一種。為達組織目標的歷程,領導具有內部維持,外 部適應的功能。

黃昆輝 1992 根據組織目標,發揮其影響力以糾合成員意志,利用團體智慧,激 發並引導成員向心力,以達成組織目標之行為。

黃俊英 1988 是引導所屬以熱忱和信心完成任務達成目標的藝術。其形態有 1.

獨裁 2.集權 3.說服式 4.參與式 5.無為而治式

鄒春選 1993 領導者在團體情境中,藉影響力之發揮以引導、指示、說明等方式,

使成員能滿足個人需求及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

劉興漢 1985 含有率先示範、啟迪、訓教、誘引直到完成組織目標等多層意義。

有效的領導是種行為影響力達到組織中每一份子,激發其工作意願 已實現組織目的。

鄭松益 2001 是組織中,運用各種影響力量,透過組織成員交互反映的行為,以 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過程。

盧俊宏 1994 在一個有組織的群體中領導者運用其影響力使群體朝向某一目標 前進過程。

(21)

盧瑞陽 1993 使用非強制性的活動力來指導、協調一個有組織群體中成員的活 動,以試圖達成群體之目標過程。

戴志謙 2004 運用品德感召群眾,以才能啟發群眾,建立對領導者之信仰、尊敬 與忠誠合作,進而擬聚意志,統一行動,完成共同使命的藝術。

謝文全 1991 是團體情境中藉由影響力來引導成員共同努力的方向,使其同心齊 赴共同目標的歷程

謝文全 1996 是指引組織及成員的努力方向,並激勵成員的士氣與糾合成員群體 的力量,以共同實現組織目的的一種歷程。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表 2-2 國外學者對領導之定義

研究者 時間 領導的定義

Burns 1978 係運用懷有特定動機與目標的一群人,當他們面臨衝突和挑戰 時,動員機構的政治、心理及其他資源,以引起從事與滿足成員 動機之行為。

Davis 1980 是管理的一部分,而管理的活動如計畫、組織、決定等,都是靜 態的,必須依靠他人向目標邁進。

Fiedler 1978 乃是在團體中擔負指導、協調團體活動的工作及實踐團體任務的 職責。

Fielder 1967 為一種交互關係的行為。是個人在團體中指揮及協調相關工作完 成團體活動之任務。

Hersey g Blanchard

1974 是在一特定情境下影響一人或一群人的行為,使期趨向某種群體 目標之人際互動程序。

Hodgetts 1984 是影響人們,以引導他們努力朝向某些特定目標之達成的過程。

Jago 1982 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性質。領導的過程是使用非強制性的影響力 來指導及協調組織團體中成員的活動,以試圖達成團體的目標;

在性質方面,領導是只能否成功地使用影響力以達成既定的目標。

Koontz g Weihrich

1988 可說是一種影響力,一種技巧或程序藉以影響他人;使其能自願 的、熱心的致力於群體目標之達成。

Roach g Behling

1984 是一種影響組織團體朝向目標達成的一種過程。

Tannenbaum, Weschler & Massarik

1957 只是在一種情境裡所發揮出來的一種人際影響力,這種影響力藉 著溝通的歷程,能導致某一特定目標或若干目標的達成。

(22)

Tannenlaum & Schmidt

1958 一種人際關係的活動過程,經理人藉由這種過程影響他人的行 為,以達成既定的目標。

Tead 1935 是影響人們共同合作朝向他們所要追求目標的活動。

Terry 1960 領導為影響人們自願努力以達成群體目標所採取之行動。

Terry 1978 係影響人們自願努力以達成群體目標所採取的行動。

Williams 2001 領導是藉用信用、能力和承諾來影響別人的藝術和科學。領導是 個人影響別人去做他(她)想要他們做事的過程,通常遠比它的定 義還要複雜,應與人為何服從及一個人要如何去影響另一個人有 關。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歸納以上學者對於領導一詞所下的定義,可發現雖各學派對於領導一詞之定義 用字遣詞不一,但實質上是大同小異。研究者嚐試為本研究之「領導」定義為:

教練影響運動員或帶領整個運動團隊,朝向目標並以達成目標的行為過程。

貳、領導之理論

領導是一門很深的藝術。對於不同的領導者,在不同的人、不同的組織氣氛、

不同的情境下,都需有不同的領導作風,才能產生最佳的組織團隊。自二十世紀 初開始,就有許多的專家學者致力於領導理論之研究。而多數的學者依發展階段 和研究的核心主題將領導理論分為四項,各有其特定的研究主題,如下表

表 2-3 不同時期的領導理論與期研究主題之列表

領導理論 年代時期 研究主題

特質論

Trait Theories

約 1920~1954 領導者是天生具有天賦而非後 天造就。

行為論

Behavior Theories

約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 1960

領 導 是 可 雕 塑 出 的 而 非 天 生 的,且以領導者的領導行為與 領導效能間的關係加以研究。

情境論

Situational Theories

約自 1960 年代至 今

探討情境的影響與領導者間的 相關性。

(23)

新型領導

New Leadership

自 1980 年代起 包括魅力領導、轉型領導、願 景領導以及授權與領導等。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自(李雲翔,2010)

(一)特質論(Trait Theories)

特質論是試圖從領導者身上,找出某些天賦的特質,以解釋領導能力。1920 年代的學者認為,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具有特殊且相對穩定的個人特質,

包含:自信心、聰明、決斷、獨立。這些領導者的特質屬於天賦異稟而非後天 所養成,所以「特質論」也稱作「偉人論」(Great Man Theory)。

Northouse(1997)曾將一世紀的領導者特質論進行研究整合,歸納出五項 重要的領導特質,其中包括:自信、智力、主導、整合和社交。但經歷了無數 的研究研究討論,也發現出領導的人格特質並非相對穩定,且優秀的領導者特 質並未與上述之特質產生絕對的關聯性,所以特質論點發展至二戰時期時,變 逐漸式微。

(二)行為論(Behavioral Theories)

隨著特質論的式微,特質論的觀點被注重領導者行為表現的行為論所取代。

此時期的研究學者認為,特質論觀點無法具體解釋出有效的領導過程,因此 支持行為論的學者認為成功領導者都具有特定的行為表現,透過學習這些領 導行為,可以尋找出比特質論更明確、具體的答案,依照相同模式造就出成 功的領導者。在此時期的研究已開始致力探討領導行為與組織成效間的關 係,其中兩項研究是最廣為人知的:(林振春,民 1992;潘正德,民 1995) 一、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

(24)

1940 年末期,俄亥俄州立大學針對領導者行為構面的研究,結果歸納 為兩大構面:

1.倡導行為:凡是建立組織型態、溝通管道、辦事程序及方法等之行為皆屬 於之。

2.關懷行為:信任、尊重、親切、溫暖、友誼、關心等,與成員有關者皆屬 之。

二、密西根大學的研究

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針對領導行為與工作績效進行相關研究,得到兩向 度:

1.員工導向:員工導向之領導者,注重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較能暸解員工 的需求,接受員工的個別差異。較能創造出支持性的工作環境

來滿足成員的需求,原因在於他們重視員工心理、參與感、自 主性等感受。

2.生產導向:生產導向領導者,較強高工作技術、作業層面、任務結構化。

換句話說比較關心團體工作目標的達成,故特別強調研訂計畫 及其執行的程序,為團體成員達成目標而已。

上述研究中可發現,關懷行為與員工導向極為相似,強調人與人之間相 處感受關懷彼此。倡導行為與生產導向極為相同,主要以達成工作任務為優 先,卻忽略了人性間的關懷,較顯的冷漠。

(25)

(三)情境論(Situational Theories)

各派研究學者經過長時間探討與研究後,認為單靠某些特質或是特定行 為仍然無法預測或培養出絕對成功的領導者,領導者和情境的交互作用會影 響團體的績效,所以必須將領導的情境因素加入考量,也因此有「情境論」

的誕生。

情境論之觀點:領導者行為與情境配合的程度,是影響領導者效能高低 的重要因素。配合度越高則領導效能越強,團體績效相對提升;反之相互配 合程度越低,則領導之效能越弱,團體效能也較無法彰顯。

Hersey 與 Blanchard(1982)的情境領導理論,是根據領導者任務導向行 為以及關係導向行為和部屬不同成熟水準間的一種交互作用的研究。情境理 論中領導行為分為:「關懷行為」和「工作行為」。主要強調不同成熟度部 屬與領導者行為間的影響,而部屬本身設定可達成的目標與自發擔負責任的 能力意願就是所謂的部屬成熟度。領導模式概可分為下列四種:「高任務-低 關懷」、「高任務-高關懷」、「低任務-高關懷」、「低任務-低關懷」。

(四)新型領導(New Leadership)

1980 年代起,組織面臨環境日益加劇,為了在此激烈的環境中求生存,

體認到有必要改變作事的方法,因此學者紛紛開始對於魅力領導、轉型領 導創作組織文化、使組織轉型或者再生等相當感興趣。(林維林,1996 ; 洪光遠,1992;鄭松益 2001)

Bryman(1992)在綜合探討有關組織文獻後,認為 1980 年代以後,「領 導」已成為組織研究的主要焦點,探討組織領導的主題雖有些許的差異,

但大多在分析領導者所具有的遠景、授權、激勵部屬、對組織現況的挑戰

(26)

及採取積極前瞻性的立場,也就是分析領導者激發部屬工作動機,提升組 織成員對組織的參與及投入的動機,並增加其工作效能,Bryman(1992)稱 之為「新型領導」(張慶耀,1996)

新型領導的特徵包含 1.魅力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2.轉型領 導(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3.願景領導(Visional Leadership)4.授 權與領導(Empowerment Leadership)

一、魅力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

自從魅力領導的理論在 1980 年代產生後,許多研究者開始對「魅力領導」理 論從事不同面向的研究,企圖描述魅力式的領導是如何產生的,且具有哪些的內 涵。許多學者都同意魅力領導者藉著散發與眾不同的特質及本身的努力造就成功 的領導,而且在組織出現危機時刻,往往是魅力領導出現的最佳情境,如此更能 得到部屬的忠心愛戴與服從(游淑惠,2003)。

研究者認為魅力領導的定義是藉由個人的魅力去影響成員,使成員能服從其 領導,並朝組織目標達成。領導者會利用機會與部屬談話,以傳達其理念與想法 並建構出偉大的理想或願景,激勵部屬超越個人的私利。魅力領導者特質具有自 信心、具有個人影響力、有說服力、具有行為表率、發展願景能力。

二、轉型領導(Transformation Leadership)

Burn(1978)認為轉型領導是領導者與所屬成員彼此互動,以提升對方道德與 動機至較高層次的道德與動機之歷程(引自朱宏偉,2008)。轉型化領導者會激勵 其部屬將組織的利益至於個人之上,除領導者本身具有領導魅力外,還會給與部 屬關懷及智力上的刺激。

(27)

三、願景領導

領導者能替組織創造一個有吸引力、實際、值得信賴的目標,這便是願景領 導一大特徵。Bennis 與 Nanus(1985)指出,好的領導者具有對未來願景的看法。

Kouzers 與 Posner(1994)也認為領導方式的不同,是可以改變一個組織的,

他們以 1200 為成功經理人的領導模式做基礎,研究發出 LPI(Leadership Practices Inventory)問卷,研究發現,成功領導有五項要素:挑戰現存工作程 序、激發共同目標、授權他人行動、示範方法與建立模式和激勵士氣。

四、授權與領導(Empowerment Leadership)

Jones 與 Bearley(1992)認為授權的定義是:使人去完成他應該且有能力完成 的事情之過程。Hersey 與 Blanchard(1969)對於領導的定義為:在特定情況下,

為了達成目標而去影響他人或群體的行為的一種過程。授權與領導是給人資訊、

信任並予以支持,使其參與決策(引自李雲翔,2010)。

第二節 訓練方式與相關理論

教育訓練最主要目的就是要改變員工的行為(洪榮昭 2002)。包括態度、知識、

技能,如何才能達到這個目的,最重要的就是訓練方式的選擇,而訓練方式的選 擇除了必須從整體的訓練體系去考量之外,也應調查受訓者的實際需求。

ㄧ、運動訓練的意涵

「運動訓練」的定義,國內外有許多的學者,都曾從不同角度及觀點加以闡 述,吳萬福(1985)指出:「運動訓練是利用身體對運動刺激的適應性,加強並

(28)

含意志力在內的人類運動的過程。」而此種運動訓練具有三個特徵:鍛鍊身體、

具有計畫、具有科學性等三特徵。黃明教(1999)認為:「運動訓練是在教練員 的指導及運動員的積極參與下,為了不斷提高或保持運動員的運動成績,而專門 組織有目的、有計畫、有步驟的一種教育過程。」運動訓練包含四個功能:促進 健康並充實全身發展、開發並充實運動項目的適應能力、學得運動技術、培養堅 強的意志,提高運動員精神為基礎的態度等。

運動訓練是技術暨體育的一部份,它的一切活動皆圍繞著「提高運動成績」

這一目標進行,且有其特有需遵循的規律與基本型式,除一般教學原則要遵循外,

尚須按照指導訓練的方法所總結的原則。運動訓練所涉及的理論(教育學、社會 學、管理學、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等)及方法(教學法、訓練法、管理法等)相當 廣泛,教練唯有認真掌握各學門知識,才能使訓練效果顯著(翁志成,民 87)

綜合以上學者,運動訓練過程應當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訓練是很複雜的工 作,除了要進行有系統的、長時期的體育活動,面對不同的運動員要懂得適時的 區別對待。所以運動訓練是一種對人體將各種運動有效刺激加以有目的有系統的 組織,並且以其為手段的反覆施加於人體,使人體產生適應,進而增強體能、意 志力及培養運動技術為目的過程,進而達到運動表現的目標。

二、訓練結構與訓練過程

運動訓練主要是為達到某種訓練目的,在進行運動訓練過程時,需針對運動 員個人能力及主客觀條件,結合訓練的主客觀條件,擬定一套具有前瞻性及系統 性的訓練計畫(許樹淵,1997)。運動訓練過程是在一定的時間向度裡,按一定 次序進行的訓練活動,運動訓練過程中,運動員會出現各式各樣反應,有些反應 是可預測,有些反應是不可預測,但這些反應來自於同一個過程-即訓練過程(翁 志成,1998)。教練是過程的設計者,他必須將過程中所有回饋資料加以綜合整

(29)

理,才能對運動員訓練的質與量有所瞭解,進而調整其訓練計畫,所以教練需要 科學的幫助,透過系統觀察法,觀察教練的訓練行為及與選手之間的互動,可以 把訓練計畫建立在客觀評定的基礎上。過家興(1986)認為運動訓練過程基本結 構包含:現狀診斷、制訂訓練計畫、確定訓練指標、實施計畫、檢查評定等五個 環節,最終在於能實現訓練目標。

針對運動訓練過程的基本結構加以簡述:

(一)現狀診斷:主要對於運動員的健康狀況、心理、技術、戰術、未來發展 潛力等,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瞭解及測試,並對原來訓練成效及需改善 之問題加以分析,確實掌握運動員狀況,並且利用科學的技術制訂訓練計畫,

確立訓練指標及要達到的目標。

(二)製訂訓練計畫:依據運動員現狀訊息的掌握及訓練目標和參加比賽任務 的時程,訂定符合實際訓練計畫。

(三)確定訓練指標:在製訂計畫的同時,確實訂定技能、戰術等各項具體指 標,而需在訓練過程中完成這些訂定的指標,才能夠達成訓練最終目標。

(四)實施計畫:是訓練過程中最具體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計畫的完成及實踐,

都需經過平日計畫的實施加以落實。

(五)檢查評定: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檢測,以評定實施計畫成效,發現訓練過 程問題,有哪一項環節產生問題,便即時反饋,並採取相對應措施加以調整,

然後向訓練目標逼近,最後實現訓練目標。

訓練模式受到教練特質、選手特質及選手發展水準、相關因素等變項所影響,

加上目標及教練對選手潛能的心智模式,便形成了完整的訓練模式。此訓練模式 的提出,有助於教練在訓練過程時更瞭解訓練內涵(薛文煌,2007)。

(30)

第三節 影響團隊績效因素之探討

壹、團隊的定義

一、團體與團隊的差別

Cartwright 與 Zander (1968)曾表示如果想要去了解或改善人類的行為,則 必須要深入了解團體的本質。一般而言,團體是指同一群人參與在某種事件或活 動所組成的單元,如一群參與在體適能課程的會員,或是共同參與在一家俱樂部 一起活動的會員。它有可能是為了共同的興趣或共同的目標,例如,體適能課程 中的人為了達到健身的效果,而聚集在一起。團體目標為成員的目標是可以區分 的,團隊目標為成員具有共同的目標,需要在一起工作。團體互賴程度為成員可 以自由決定或採取不影響其他成員的行動,團隊互賴程度為任何成員的行動或決 定都會影響其他成員。團體合作程度為成員獨自工作最能有效達到任務,團隊合 作程度為成員透過合作可以最有效地完成工作。換句話說,一個團隊中的成員必 須具有相互依賴與彼此支持,以共同去追求團隊所設定的目標。所以,團隊之中 成員間的互動顯然會比團體之中成員的互動來得密切。

二、團隊的形成過程

Tuckman (1965)曾表示一個團體必須經歷過四個階段的發展過程,才有可能 從一些個體的集合演進到形成一個團隊。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形成期、風暴期、規 範期和表現期。其中形成期是團隊發展的最初階段,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團隊中的 成員透過互動而與其他成員熟識,並且在成員之間會形成社會比較,藉以評估他 人的優點和缺點。緊接在形成期之後是為風暴期,它是團隊形成的第二個階段,

此一階段最明顯的特徵是團隊之中會產生對立、衝突和對抗。所以此一時期又經 常被稱做為混亂期。在風暴期之後,第三個階段為規範期,此一時期會發現成員

(31)

彼此之間的對抗和敵意狀態逐漸會被團結與合作所取代,團隊中的成員會想要一 起工作以達成團隊的目標和增加團隊成員的滿意度。在最後的階段是指表現期,

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團隊成員之間會發展出一種親密的關係,為達到團隊的目標,

會緊密合作並貢獻出自己的能力。團隊成員會感受到愉快以及尊重每位成員的成 就,如有需要,他們也會自動自發去協助團隊中的其他成員。

雖然團隊的形成過程有以上四個階段,然而 Tuckman(1965) 表示每個團隊所 經歷的過程並非都是一樣的,有些可能會略過某一階段,或是某一階段的延續時 間會相當短暫,所以表示一位團隊的領導者如果會針對不同的時期採取適當的方 法,將會有助於團隊順利的形成。

貳、團隊績效

Salas (1992)認為團隊互動過程對團隊績效有著重大影響,明確指出溝通、

協調、與團隊合作是影響團隊互動過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性因素。並且強調團隊訓 練過程的重要性,認為惟有透過訓練學習的過程,才能使團隊成員熟悉團隊運作 過程,加強團隊的績效。此外個人特質、任務特質、團隊特質及工作特質,彼此 交互影響,並會影響團隊的互動過程。

在實證的研究上,Gladstein(1984)則針對團隊建構了績效發展模型。

Gladstein 預測團隊的互動過程會影響團隊績效,而團隊的任務特質與需求又在 這二者間扮演著中介變數的角色。根據 Gladstein 調查近一百個銷售團隊的結果 發現,溝通、組織的支持、主動性的團隊領導者領導風格,團隊隊員的經驗和訓 練均會影響團隊的績效,並發現組織系絡與環境因素對團隊成敗有著一定的影響 力。Gladstein 的團隊效能模型,主要的貢獻除了其曾對模型加以實際驗證外,

重要的是,從研究中證明了團隊互動過程確實會影響團隊運作的成果。

綜合以上學者的看法,團隊績效模型可以發現,不同的研究者基於觀點的互

(32)

異,所建構的模型也不盡相同,但皆對團隊研究的發展有所貢獻。可以發現建立 與發展團隊的過程中,成員之間互動與團隊的調合對團隊的績效有明顯的影響。

Schein(1970)發現團隊建立的一大障礙,乃是個人的高度不支持。基於個人 主義的假定上,傳統組織強調的是個人競爭或內部競爭,較少談合作氣氛的培養,

以致團隊的建立界定在一個有選擇性及限制性的範圍內。因此,學者透過團隊績 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到組織與環境因素,對於團隊運作成功與否,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亦即組織不僅需充份了解到團隊有效運作的特性,更應針對其特 性設計適當的機制與提供所需的資源,達到支持與協助團隊運作的目的,進而使 團隊達到績效目標。

參、影響團隊績效的因素

為探討影響團隊績效的因素,可以從個人、團隊、組織等三個不同層次進行 探討(Hackman,1987)。陳世昌(2007)運動團隊績效理想與實際差距最大的影響因 素依序為「學校編列體育班專款經費」、「體育班業務及編制比照特教班」、「教育 主管機關固定年度補助經費」、「成立後援會」、「充足的訓練時數」、「選手人數充 足及充足的場地設備」。

在個人方面,Salas(1992)及 Gladstein (1984)的團隊績效模型,同時都 強調團隊成員互動的重要性,成員之間的互動與團隊的調合對團隊的績效有明顯 的影響。教練的領導風格和訓練方式為主要因素,權威式的領導使球隊有紀律,

民主式的領導讓球員感受教練的關懷,專業的訓練較能滿足球員的需求。學校及 教育行政部門應提供各項配套措施,持續維持指導教師的熱情,使之願意繼續投 入這項工作,在學校方面如酌予減課及經費的支援或訂定各項獎勵辦法;在教育

(33)

行政部門方面編列相關預算、訂定獎勵措施及給予成績優異者獎勵。另外影響績 效的因素尚有選手人數充足、選手具備運動員潛能、選手具備運動員性向、教練 具備國家 B 級以上教練資格、教練具積極熱忱的人格與導師主動發揮輔導的功能 等。

就團隊訓練方面,包括團隊組成、團隊結構、團隊領導、團隊歷程、及任務 特性等因素,均對團隊效能有影響。在眾多因素當中,Parker(1990)指出,團 隊領導者是影響團隊效能的關鍵所在,一個有效的團隊領導者同時也是一個有效 的管理者與團隊成員,領導者必須為團隊訂定清楚、明確的目標與願景、促使個 別成員為團隊目標而努力,以及樂於與他人一起訓練。團隊是否訂有學生課業輔 導和生活輔導要點加強體育班及運動重點項目學生之課業與生活輔導,如此不僅 能提升學生之榮譽心,更能因此吸引更多更優秀人才投入參與,亦會有效消除家 長的疑慮及改善一般人對運動選手的刻板印象。另外學校老師的支持有助於團隊 招生,家長的支持進而成立後援會是團隊永續經營最有力的後盾,團隊要系統規 劃專長訓練課程讓球員專心練習,加上合理獎勵制度使球員有動力,有充足的訓 練時數,棒球一週的訓練時數星期一至星期五早上訓練 70 分鐘,下午訓練 150 分 鐘,星期六訓練 3 小時,總共大約 20 小時。

在組織層次方面,Gladstein(1984)透過團隊績效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 組織與環境因素對於團隊運作成功與否,扮演重要的角色。包括資源分配、組織 結構等因素可能對團隊績效產生影響。運動人才培育現況,大部分學校雖未設置 體育班,但會依據現有運動設施及教師專長發展運動項目,設置體育班之學校都 有重點運動項目,僅有極少部分學校因為規模過小,未設立體育班,也未發展重 點運動項目。學校目前的場館是否滿足訓練基本需求,學區內發展項目能否銜接 良好,學校行政單位的支持聘請專任教練,在課程彈性編排,學校編列體育班專 款經費和教育主管機關固定年度補助經費專款專用,並提供充足的輔助訓練器材。

(34)

肆、小結

一個運動團隊對自身能力的看法,也就是團隊績效的信念,會影響團隊所追 求的績效目標,影響如何運用所掌握的資源,影響計畫的擬定與執行策略,影響 投入執行的努力程度,以及面臨阻礙或低潮時,是否會持續堅持及努力。歸納影 響團隊績效的因素有教練的領導風格以權威模式或是民主模式,及有無專業訓練 方式,教練來源為一般教師兼任運動教練,因為沒有專業領導能力和訓練方法,

自然要加倍努力學習才能有效能領導球隊。另外團隊與環境的特質因素,支持系 統的加入如家長後援會,制定獎勵制度吸引更多更優秀人才投入參與,並且團隊 訂定清楚、明確的目標與願景、促使成員為團隊目標而努力。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研究主要探討三位國中棒球團隊教練,在不同的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下對團 隊績效的影響。本章節分為八個章節,第一節、研究架構;第二節、研究學校與 對象;第三節、研究方法;第四節、研究工具;第五節、研究流程;第六節、資 料處理與分析;第七節、研究之信效度;第八節、研究倫理。

第一節 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之動機與研究目的,收集相關文獻資料並分析探討,提出本研究 之架構圖。

圖 3-1 研究架構圖

台東縣三所國中棒球隊教練領導與訓練方式之探討

訪談法 文獻分析

訪談學校 1.新生國中 2.泰源國中 3.卑南國中 (三校棒球教練)

1.台東縣國中棒球隊發展概況 2.領導理論與相關研究

3.訓練方式與相關研究 4.探討團隊績效影響因素 研究目的

1.探討三所國中棒球隊 教練領導之風格 2.探討三所國中棒球隊 訓練之方式

3.分析國中棒球隊 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 方式對團隊績效影響

研究結果 結論與建議

(36)

第二節 研究學校與對象

壹、研究學校背景 一、台東體中

(一)學校現況

台東體中之創立系政府依據我國體育建設中程計畫,為長期發掘及培育 體育人才而設立。創立於 1995 年座落於台東市豐田地區,占地近 33 公頃,

環境優美寧靜,設備完善師資優良,是發覺體育人才與培與亞奧運選手的搖 籃。目前有 21 班 10 種運動專項,小班編制。教學ㄧ向秉持學術科均衡發展,

增進多元智慧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人格發展及品德教育。至今已培育許多 優秀運動競技人才,代表我國參加國際性比賽,為國爭光。

(二)球隊現況

台東體中創校以來培育出不少棒球好手,該校並設有台東體中青棒隊與 台東體中青少棒隊,新生代棒球好手邱俊文、陳克帆、郭銘仁、王建強、陳 元甲、高瑋、羅健銘、王國進、黃佳安、陽仲壽、增菘瑋等人即畢業自該校。

台東體中的球衣是藍色的,也因此在基層棒壇素有藍色旋風之稱。

(三)歷年成績如下表 3-1:

表 3-1 台東體中歷年比賽成績

編號 學年度 比賽名稱 名次 備註

1 87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季軍 2 89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冠軍 3 90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冠軍 4 92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第四名 5 95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第四名 6 97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季軍 7 98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第五名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自維基網站

(37)

二、新生國中 (一)學校現況

新生國中是台東市區的大校,1992 年台東縣政府為了杜絕挖角風氣,當 年在新生國中重新成立棒球隊。當時教育部再推廣棒球運動,對於新籌組棒 球隊的學校給五萬元之補助金額,當年在國中棒球聯賽及軟式組共增加了 73 隊,使的當年聯賽達到一個巔峰。

近年新生國中在聯賽表現常屢獲佳績,現任教練為職棒退役球員陽介仁 及邱智雄教練。新生國中雖處台東市中心學校,但棒球隊的練習場地是台東 縣第二棒球村,是台東縣最具規模的球場設備。學校除了球技培養外,也非 常重視學業與人格教育,也因此是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第一選擇。

(二)球隊簡介

新生國中培育出非常多的棒球好手,現任棒球隊總教練楊介人就是代表 人物之一。現役職棒及業餘好手陳俊秀(美國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陽耀勳 (福岡軟體銀行鷹)、王勝偉(兄弟象),都是新生國中歷屆校友,真是名師出 高徒。

(三)歷年成績如下表 3-2:

表 3-2 新生國中歷年比賽成績

編號 學年度 比賽名稱 名次 備註

1 82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冠軍 2 83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3 84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亞軍 4 85 學年度 中華隊青少棒錦標賽 冠軍 5 85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冠軍 6 85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季軍 7 87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冠軍 8 88 學年度 第一屆金龍旗全國青少棒錦標賽 冠軍 9 88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冠軍 10 91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冠軍 11 92 學年度 第十屆關懷杯杯青少棒錦標賽 冠軍 12 92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冠軍

(38)

13 93 學年度 中華盃全國青棒錦賽 冠軍 14 94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第八名 15 98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自維基網站

三、泰源國中 (一)學校現況

民國五十七年,九年國教實施,泰源山區交通不便就學。經縣議員羅萬 福、泰源國小校長、黃憲廷、 士紳林旺先生爭取政府撥款整地興建教室,同 年十二月十二日落成。民國五十八年八月正式獨立設校為『台東縣立泰源國 民中學』,馬先生暫代校長,民國五十九年初任校長楊仁華先生就職。以「禮 義廉恥」為校訓外,並另訂「本禮義,正廉恥,重五育,尚篤行,健身心、

愛社會、增智能、利人群」等條目,作為學生進德修業之目標。

(二)球隊簡介

泰源國中曾培育出陳鏞基、張志強等好手。近年始終是前八強的常客,

也曾經代表我國參加 2009 年世界小馬聯盟棒球錦標賽榮獲冠軍,現任教練為 王國慶教練。泰源國中地理位置偏遠,與泰源國小形成聯盟策略,促使訓練 體系一貫化,鄰近海縣成功鎮之國小棒球好手也都會選擇進入泰源國中棒球 隊就讀,使泰源國中選手來源較穩定。

(三)歷年成績如下表 3-3:

表 3-3 泰源國中歷年比賽成績

編號 學年度 比賽名稱 名次 備註

1 83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殿軍 2 88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3 90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第五名 4 91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冠軍 5 91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軟式組) 第八名 6 93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冠軍 7 95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8 96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9 97 學年度 國中棒球聯賽(硬式組) 亞軍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考自維基網站

(39)

貳、研究對象

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能否得到最真實的內容,能否順利解決訪談中遇見的 問題,訪談者是研究者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訪談者對於研究結果的成功與否占 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所以在選擇訪談對象時,必須先找到符合研究目的的適當人 選。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必須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質性的研 究重視情境的觀察與瞭解,研究者如能融入研究對象的生活,就能解除兩人間的 疑慮並分享其內心的觀點與情感,獲的真實的研究資料。

本研究以台東縣新生國中、卑南國中、泰源國中三所曾獲得學生棒球運動聯 賽前三名的棒球隊為研究對象,訪談對象為三所學校棒球隊之教練。

研究者本身曾於九十五年至九十九年間擔任台東體中棒球隊教練一職,與三 位訪談者過去常在棒球比賽與平日交流中接觸。研究者首先將說明了訪談的用途 與重要性,並強調訪談內容絕對保密,讓三位受訪者瞭解後便能協助此一研究之 進行。

三位受訪者個人基本資料及學校背景、參與球隊球齡,敘述如下表 3-4 表 3-4 受訪者基本資料

資料來源:研究者整理。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與訪談法,並針對與本研究相關之文件 資料與訪談內容,加以整理、分析、探討。訪談法可以幫助研究者建構事實的輪 廓,對照不同的資料相互驗證,可以促使研究者發現事件深處的意義。

代碼 球齡 訪談地點 訪談日期 訪談時間 擔任職務 A 11 年 體中棒球場 1020402 15:00 老師兼教練 B 10 年 學校諮商室 1040402 18:00 老師兼行政 C 17 年 學校圖書館 1020403 09:00 老師兼教練

(40)

一、訪談法

(一)、訪談法意義

本研究主要以訪談法來蒐集建立相關資料以進行研究。黃瑞琴(2002)

談到,訪談通常是兩個人(有時包括多人)之間有目的的談話,其中由一個 人(研究者)引導,蒐集對方(研究對象)的語言資料,藉了解研究對象如 何解釋他們的世界,完成研究者的研究目的與內容。Patton 在 1990 將訪談 依照其結構與程度,分成三種取向(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1.非正式的會話訪談(informal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完全取決 於互動中自然情境流程的訪談。

2.一般性訪談引導法(general interview guide approach):事前將訪 談內的議題與內容,以條列重點的方式,將訪談內容設計成訪談大綱,

亦稱為半結構式訪談。

3.標準化開放式訪談(standardized open-ended interview):訪談前先 審慎決定訪談議題與內容,讓受訪者歷相同程序,以相同問題加以詢問。

本研究採用的訪談形式是以「一般性訪談引導法」為主,對研究中所欲 討論的內容,參閱相關書籍與文獻等資料,對於文獻存有疑問時,再以研究 目的與課題為依據情況下,擬定訪談大綱。接著研究者與受訪者兩人間採取 半開放結構性的訪談方式,進行訪談。針對教練領導風格與平日訓練方式等 相關問題,進行訪談與紀錄,其中訪談對象擬以實際帶隊之國中棒球隊教練 為訪談對象。

(二)訪談大綱之設計

吳芝儀、李奉儒(1995)指出訪談大綱的內容可包含六大類,經驗 /行為問 題;意見/價值問題;緊張問題;知識問題;感觀問題;背景/ 人口統計問題。

研究者選擇其他四大類問題,做為擬定訪談大綱的依據:

1.背景/人口統計問題

(41)

此類問題主要在辨認受訪者之特質,如教育程度、求學經驗、任教 年資、服務學校、家庭背景資料等。對於此類問題,研究者設計訪談問 題,詢問研究對象有關家庭背景、求學經驗、教學經歷等相關問題。

2.經驗/行為問題

類似問題主要焦點在於獲得相關的經驗、行為、活動等描述性資料。

研究者將詢問研究對象,對於所任教之國中棒球隊目前帶隊時所遭遇到 困境之問題,例如如何訂定棒球隊年度訓練目標? 如何安排平日訓練之 課表?目前場地與設施的克服?如何突破或維持團隊績效等問題。

3.意見/價值問題

此類問題主要在獲得受訪者對於事件的意見、想法、期望與價值觀 點。此部分之問題是本研究的主要焦點,研究者除了探討研究對象對於 球隊期望?如何達到最佳績效?教練領導球隊的主要價值觀為何?教練對 於平日訓練方式看法?等問題,深入探討研究對象的相關想法、意見與期 望,獲得研究對象分析與詮釋這些事件時,所持的內在價值觀為何。

4.感受問題

此類問題主要在瞭解人們對於經驗和想法的「情緒反應」,Patton(吳 芝儀、李奉儒譯, 1995)認為此類問題容易相互混淆意見、經驗兩類問 題。訪談此類問題主要在詢問受訪者,球隊在進行訓練所遭遇問題與感 受為何?推動國中青少棒棒球隊經驗與感受等問題,便進一步探討受訪者 對於這些感受比較強烈的背後意義為何。

(三)訪談大綱之發展

本研究訪談的內容是依據研究的目的與研究問題、文獻參考與分析中所探 討的教練領導風格模式、運動訓練之方式等面向,結合研究者本身帶隊實務經 驗,經指導教授指正,編制初步訪談大綱。

(42)

二、文獻分析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以訪談法為主,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文獻分析是必備的工 具,透過相關文獻的蒐集與整理,進而整理出重點並加以分析。相關文獻包含:

相關學術論文、期刊論著、國內外相關專論書籍、報刊雜誌等。藉由參考上述 之教練領導與績效有關文獻,針對國中棒球隊教練領導風格與訓練方式影響團 隊績效之相關議題,加以探討,綜合訪談資料加以分析、歸納,做為結論建議 之參考。

第四節 研究工具

訪談法屬於質性研究方法之一。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本身也是主要的研究 工具。訪談結果的價值,研究者本身的研究素養,包括場地的敏感度、現場輔助 儀器的操作、訪談技巧、資料分析的客觀度、工作態度的嚴謹程度都是影響研究 結果的原因之一。深度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要能解開和瞭解首訪者內心深處的觀 感(范麗娟,1994)。在質性研究的資料蒐集、歸納、詮釋的過程中,無可諱言的 研究者個人的主觀意識,也會隱然若現。而為了讓訪談資料客觀,研究者本人除 了參閱質性研究相關文獻外,在提出個人意見與觀點時,盡可能不將個人價值觀 與偏見投射在訪談過程中,盡量秉持著客觀中立的立場。

研究者民國 87 年畢業於台東體育實驗高級中學,進入國立體育學院(現已更 名為國立體育大學)就讀並於 92 年畢業,91-92 年間在校修讀體育科教育學程班。

95 年退伍後,考取國立台東大學附屬體育高級中學擔任體育教師並兼任棒球專長 教練一職,98-100 年間擔任體衛組長,100 年 8 月經過縣內介聘至新生國民中學。

研究者自幼便熱衷於棒球運動,國小四年級進入台東縣南王國小棒球隊接受正規 球隊訓練,畢業後就讀卑南國民中學,高中就讀於國立台東體育實驗高級中學,

畢業後考取國立體育學院。研究者擔任球員時間長達 12 年,回到台東大學附屬體 育高級中學後,也兼任棒球隊教練 5 年的時間。

(43)

兼任棒球教練 5 年期間,曾經帶領學生參加過全國棒球運動聯賽、傳福盃、

關懷盃、紅葉盃、各項選拔賽事等,其中獲得 96 年台東縣冠軍及全國軟式聯賽亞 軍、第 15 屆關懷盃錦標賽青少棒組亞軍、97 年全國硬式聯賽季軍、98 年傳福盃 冠軍等成績。擔任棒球教練亦同時需要負責學校棒球隊之行政工作,所以棒球隊 行政運作或基層棒球隊之經營與管理實務工作多有涉略。因研究者本身都曾擔任 過球員與教練的角色,所以在實施訪談時,較能夠體會經歷到真實的感受,對於 訪談時的問題也較能深入的探討。研究者帶隊期間與縣內青少棒教練多有往來,

在實際的訪談時可免除受訪者心中的疑慮,降低受訪者的緊張感,進而自然流暢 的回答出心中最真實的感受。

第五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訪談為主,總流程分成四個階段:準備階段、正式實施階段、資料 分析階段、撰寫報告階段。

(一)準備階段

1.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依據研究的動機,研究者經過初步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決定探討縣內 國中棒球教練領導與訓練方式對團隊績效影響之研究,並以訪談與相關文獻 分析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

2.閱讀相關文獻

本研究將蒐集研究主題相關之文獻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文獻資料包含:

學術論文、期刊、政府出版品、國內外相關專業書籍、報章雜誌等。針對前 述與國中棒球隊有關文獻之分類、整理、分析,對於國中棒球隊教練領導與 訓練方式、團隊績效等相關議題,加以歸納、分析,作為往後建議之參考。

(44)

3.確定研究主題

閱讀相關研究主題後,加以整理分析,依據相關文獻結合研究動機與目 的,選定研究之主題。

(二)正式實施階段 1.編寫訪談內容

透過蒐集相關文獻資料,研究者加以整理分析後,依據研究之目的與研 究者本身經驗,擬訂出訪談大綱初稿,開始進行初步訪談。

2.檢討訪談內容

初步訪談結束後,針對訪談資料進行檢討,經過初次編寫訪談內容,並 經過指導教授指導修正後發現,訪談大綱有些問題太過廣泛,受訪者不容易 具體回答,有些問題太過狹隘,造成受訪者回答時難以真實表達心中感受,

讓蒐集訪談資料過程中欠缺完整性,嚴重時甚至有偏離主題的情形。

3.閱讀相關文件

依據此次經驗再次閱讀相關文獻資料,並且重新修正訪談大綱內容,期 望修改過程中能解決問題太過狹溢、問題太過廣泛等問題。

4.訪談大綱形成

將訪談大綱初稿進行修正,並經過文獻分析再次檢視大綱題目後,請指 導教授審視指點後,完成正式的訪談大綱。

5.深入訪談

由於研究者曾經擔任過國中棒球隊的教練,從事訓練與管理工作,因此 認識同為台東縣國中棒球隊的教練,為兼顧達成研究目的及信度與效度,本 研究在篩選訪談對象時,將台東縣成軍多年持續發展棒球且績效良好三所國 中都列入其中,並依其實際擔任球隊之職務列為考量因素。訪談前先與受訪 者說明訪談的用途、貢獻與重要性,並保證訪談內容絕對保密後,篩選之訪 談對象皆樂意接受訪談,協助此一研究之進行。確定訪談者後,研究者開始

(45)

拜訪訪談對象,當訪談對象同意參與研究後,研究開始進行。研究者與受訪 者約定受訪時間及地點進行訪談。

6.文件分析

將正式進行的訪談內容,逐步打成逐字稿,呈現最真實的對談內容,整 理完成後,針對訪談逐字稿,進行分析整理。逐字稿講求真實性,不論語助 詞、贅詞都納入受訪者的口語表達內。

(三)資料分析

訪談過程中所蒐集到的資料,是本研究主要分析的依據,經由訪談錄音稿的 整理,比對相關文獻資料,分析歸納最終提出結論與建議。

1.資料分析步驟

(1)錄音筆紀錄謄寫

將訪談時的錄音檔案拷貝一份,將錄音檔內容逐字謄寫成為訪談 稿,完成後再次檢查錄音檔內容,確認無遺漏或錯誤。

(2)訪談稿之處理

將騰寫完成的訪談稿,讓受訪者再審閱,以建立本研究內在之信度,

經過受訪者檢核修正過後即確定訪談稿。

(3)訪談稿加以編號

本研究之訪談編號方式,是按照受訪者先後次序,分別以 A、B、C 為代碼,英文字母為受訪者之代碼,如 A 為第一位首訪者,B 則為第二位 受訪者。

(4)按本研究之目的與以分析訪談資料,並按分析結果與其他相關文獻資 料相互比對,最後依據描述分析提出結論。

2.提出研究報告

分析訪談資料後,開始完成撰寫論文,依研究之步驟,整理出研究流程圖。

並針對訪談內容進行比對分析,藉此尋求報告內容的一致性。做為研究之報

(46)

告。

3.結論與建議

針對訪談後的內容,進行歸納與整理,結合相關文獻之分析,提出有關論文 部分問題或是代答問題等,期望透過此方式來解式相關研究問題,最後再給 予建議與結論。

(47)

依據前述之研究步驟,將本研究流程整理如圖

圖 3-2 研究流程圖 動機與目的

閱讀相關文獻

確定研究主題

編寫訪談內容 閱讀相關文獻 深入訪談

檢討訪談內容

設計訪談大綱

文件分析

資料分析與整理

提出研究報告

結論 建議

準 備 階 段

正 式 實 施

資 料 分 析

撰 寫 報 告 階 段

(4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研究書籍、期刊、學術論文、報章雜誌等,進行分析、

歸類,整合3位受訪教練的訪談紀錄,對資料分析詮釋。

一、資料的處理

Tesch(1990)曾提出十點質化資料的處理原則:(一)分析是隨著資料的收集 過程不斷在進展的工作;(二)分析的過程是有系統且易理解的;(三)摘要手記有 助於資料的分析;(四)將資料片段化,區分成相關且有意義的單元;(五)資料分 類的體系是根據資料的特性所建立的;(六)比較是分析過程中最主要的方法;(七) 資料分類的方式是暫時性的,可隨時更改;(八)對資料的操作沒有成規可墨守,

即沒有絕對「正確」的方式;(九)質性資料的分析主要是智力的技能,沒有絕對 的規則可尋,也非無限制地創造。(十)質性資料分析的結果應是較高程度的整合,

最終的目的還是在提供一總體整合性的面貌。如果研究者能把握這十個原則,對 整個的過程進行詳盡的描述和對個人差異的深入觀察,且避免邏輯上和道德上的 錯誤,即可認為是好的質性究,就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引自范麗娟,1994)。

二、 資料的編號與分析

資料分析主要是指操作資料、組織資料、將資料分成許多小單元、綜合整理 這些小單元、尋找共同模式、發現重要可供呈現的資料等幾項步驟。本研究是以 訪談所蒐集到的資料作為主要分析的依據,經由訪談錄音稿的整理,並比對相關 的文獻資料,而後分析歸納,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其步驟如下:

(一)錄音帶之謄寫

將訪談所得之錄音帶拷貝一份,母帶留底,將拷貝之錄音帶內容,逐字 謄寫打字成訪談稿,完成後再請人依錄音帶內容檢核,有無遺漏或錯誤。

數據

圖 次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

volume suppressed mass: (TeV) 2 /M P ∼ 10 −4 eV → mm range can be experimentally tested for any number of extra dimensions - Light U(1) gauge bosons: no derivative couplings. =>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Basing on th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results, this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effects and problems of learning the polynomial derivatives on different level students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