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理論

本研究在筆測資料方面採量化分析,藉助的方法乃是日本 竹谷 誠教授的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壹、 試題關連結構分析法的由來

1973 年,次序理論(ordering theory)最早由美國學者 Airasian 與 Bart 進行研究,並於教育工學上加以應用。日本學者竹谷 誠教授經由 Baker 的介紹 後,便致力於改良次序理論的缺點,並於 1979 年發明「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

(Item relational structure analysis,簡稱 IRS),隨之在 1980 年代,提出 完成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的理論,依據測驗試題的結果,按試題相互間反應所得 的順序關係,製成具有指向性的圖形結構,來分析試題的特性。(許天維,1995)。

有了此種方法,才使班級學習情況分析獲得解決。

壹、 試題關連結構分析法理論

以下對試題關連結構分析理論上直觀的意義略做說明。假設有 A、B 兩組學 生各有 10 位,均參加試題共為六題的同一種測驗,若假設答對者得一分,答 錯者得零分,其得分情況如下表所示(許天維,1995):

表 2-14 A、B 組學生得分情形表

表 2-16 A、B 組學生試題得分排序表

由上表知兩組學生的總分順序及答對者人數的試題次序都相同;亦即二組之 試題難易分配與試題號碼之對應完全一致,但如果著眼於考慮順序結構圖,依下 列方法細加分析,就會有顯著的不同。

在 A 組中,答對試題 6 的學生是 1 號及 2 號,他們亦同時答對了試題 3,

亦即答對試題 6 的學生亦答對試題 3,此時就有試題 3 到試題 6 的箭頭,記作 3

→6; 同理,答對試題 3 的學生是 1 號、2 號、7 號及 8 號,他們亦同時答對 了試題 1、2,所以分別有 1→3、2→3;另一方面,答對試題 6 的學生是 1 號及 2 號,他們亦同時答對了試題 5,答對試題 5 的學生是 1 號、2 號、3 號、4 號 及 5 號,他們亦同時答對了試題 4,所以分別有 5→6、4→5;此外,答對試題 3 的學生有 7 號沒答對試題 5,故沒有試題 5 到試題 3 的箭頭,其餘均依此類推。

同理,在 B 組中,答對試題 6 的學生是 1 號及 2 號,他們亦同時答對了試 題 3,亦即答對試題 6 的學生亦答對試題 3,此時就有試題 3 到試題 6 的箭頭,

記作 3→6;答對試題 3 的學生是 1 號、2 號、5 號及 7 號亦答對了試題 5,所 以有 5→3;答對試題 5 的學生是 1 號、2 號、5 號、6 號及 7 號分別答對了試 題 1、2,所以分別有 1→5、2→5;答對試題 1、2 的學生有 1 號、2 號、5 號、

6 號、7 號及 8 號亦答對了試題 4,故有 4→1、4→2;其餘均依此類推。

從以上分析,如果定義答對率為:

試題答對率=受試學生答對的人數÷受試全體學生的人數

則以答對率為縱座標,可將所有相關的指向箭頭標示出來,成為完整的試題關 聯結構圖,如圖 2-2 所示:

答對率 A 組 B 組 0.2

0.4 0.5 0.6 0.7

6

3 5

2 1

4

6

3 5 2 1

4

圖 2-2 A、B 組學生試題關聯結構圖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上面兩個試題關聯結構圖截然不同,僅管兩個表的試題答 對率相同,然而兩組學生的理解結構卻不相同。左圖顯示 A 組有兩個系列存在,

即試題 456 的系列以及試題 1236 系列,而右圖顯示 B 組的試題形成一個單純的 一元化系列。另一方面,左圖亦可改為兩個理解不同的結構而答對率均質的 S-P 表(試題 456 及試題 1236)。由上述可知,試題關聯結構圖可看出在 S-P 表所觀 察不到的各試題間的順序關係,可作有方向性的圖性判讀。

貳、 試題關連結構的分析順序

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是將兩測驗題目之間的順序性係數建立起來,作為試題 高低概念層次之基礎,然後利用此種關係建立起試題關聯結構構造圖,茲將試 題關聯結構的分析順序敘述如下(許天維,1995;蔡長添,1993):

一、建立項目順序性係數

試題之間的順序程度,用順序性係數來表示,順序性係數的求法,說明如 下:

假設 A、B、C、D 分別表示如下的意義:

A:試題i與試題j均答對的人數

試題 i 為下位概念(lower concept),而試題 j 為上位概念(upper concept)

的程度」。

二、建立試題間的順序關係

根據試題間之順序性係數,整理出所有試題兩兩之間是否有順序關係。

舉例如表 2-19 所示:

表 2-19 試題順序性係數舉例 試題 j

試題 i

1 2 3 4 5 6

1 .55* .52* .27 .12 .62*

2 .53* .71* .37 .41 .72*

3 .23 .16 .18 .32 .64*

4 .15 .35 .37 .67* .55*

5 .25 .24 .39 .41 .65*

6 .43 .14 .08 .31 .22

*表示順序性係數大於 0.5

若以閥值 0.5 為標準,順序性係數

r

ij

 0 . 5

,則以 0 表示;順序性係數

5

.

 0

ij

r

,則以 1 表示,如此簡化試題的順序,則可修改試題順序性係數表成 為簡便的 0-1 表,稱為 0-1 矩陣表,有益於畫出指向的結構圖,如表 2-20:

表 2-20 試題的順序關係 0-1 矩陣表舉例 試題 j

試題 i 1 2 3 4 5 6

1 1 1 0 0 1

2 1 1 0 0 1

3 0 0 0 0 1

4 0 0 0 1 1

5 0 0 0 0 1

6 0 0 0 0 0

三、根據試題間有否順序性關係,畫出試題關聯結構圖

試題關聯結構圖是將所有的試題按答對率高低排列順序,形成一種具有指向 固定同一方向的階層結構圖。亦即階層性結構圖的指向均是由答對率高的試題指 向答對率低的試題(許天維,1995)。

以通過率為縱軸座標,在平面上標示出試題位置。並以「→」箭號來表示 兩者之間的關係,若兩試題間有順序關係,亦即上列之矩陣表為 1,則有「→」

箭號;若兩試題間沒有順序關係,亦即上列之矩陣表為 0,則無「→」箭號。

例如根據上列之矩陣表,則畫出如圖 2-3。

5 3

4 2 1

圖 2-3 試題關聯結構圖舉例

竹谷 誠則認為在構圖時,有兩點必須要注意(林原宏,1994):

(一)簡化試題關聯結構圖

兩試題間若能以直接或間接相連結時,則應除去連結的箭號,以簡化 試題關聯結構圖,增加可讀性,如圖 2-4 之(一)所示。

(二)對等群性

如圖 2-4(一)之試題關聯結構圖所示,試題 1 和試題 2 有相互連結 影響之關係,此現象則表示試題 1 和試題 2 高度相關,可視為同一性質之 試題,因此又可把試題關聯結構圖更簡化如圖 2-4 之(二)。

6

6 6

5 3 5 3

4 2 1 4 2 1

(一) (二)

圖 2-4 試題關聯結構圖之簡化舉例

因此,本研究之測驗資料採用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來分析,繪出群體試題 關聯結構圖,藉以了解受試者的認知結構。

肆、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之功用

經過研究的結果,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具有下列五種功能(許天維,1995):

一、教學設計之運用

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可依據課程內容之先備知識,進行知識結構分 析,再依對應的知識概念編擬試題,進行施測,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分析 所得結果,除可檢測學生先前知識不足之處,並能作為未來教學設計的參考依據。

二、形成性評量之運用

教學活動完成後,欲知班級學生的學習結果,可透過知識結構的分析,而編 製形成性評量,並加以施測,將施測結果以「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進行分析,

可以得知兒童學習後的知識結構,並對兒童概念模糊之處,進行補救教學。

三、認知學習構造之分析

可利用佐藤 S-P 表分析形成性評量的結果,以獲得注意係數,從而偵測出異 質性的兒童,並比較此類兒童所畫出結構圖與班上的結構圖之差異性,以便得知 此類兒童異質的原因,進而加強輔導教學。

四、概念形成過程之考驗

對縱貫研究而言,兒童概念的形成過程有層次之分,例如山田完認為教師評 定兒童有操作經驗層次、知覺內化層次、言語抽象層次及因果論理層次等四個層 次,依此四層次來評定各年級學生的形成過程,並建立各年級的結構圖,即可知 學生的概念形成的發展。對橫斷研究而言,亦可知班上學生的概念形成過程的分 布。

五、課程教材構造之解析

由母群體隨機抽出樣本進行施測後,透過「試題關聯結構分析法」進行構 圖,可得一般兒童的概念學習構造,此不僅為教科書編者提供重要資料,並對分 析教師的學習指導特質,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