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4.花蓮旅遊住宿選擇因素,以「提供 體驗活動」、「提供導覽解說」、「易 達方便性」和「服務內容多元」有 顯著的差異。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由以上的研究發現,樂活這個議題所涵蓋的層面很廣,包括理念、教育、

綠色消費、生態旅遊等面向。關係複雜,但可歸納出認知與行為之間的相關 程度很高,因此,本研究欲從多個面向,以量化的方法來進行實證研究,進 一步了解教師對樂活的認知程度及其相關行為,以提供研究結果供相關單位 做為參考之用。

第二節 認知理論與相關研究

本節針對認知理論之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分為:一、認知的定義與意涵;

二、認知相關理論;三、樂活認知的衡量方法;四、樂活認知的相關研究。

一、認知的定義與意涵:

認知 (Cognition) 在心理學中是指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像等 心 理 活 動 來 獲 取 知 識 的 過 程 , 即 個 體 思 維 進 行 信 息 處 理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的心理功能。認知過程可以是自然的或刻意人為的、有意識或無 意識的 (中文維基百科,2013)。早在古希臘時代,哲學家柏拉圖、亞里斯 多德就對人類的認知感到興趣,他們討論知識的本質和由來、記憶和思考等 問題。

屬於理性主義者的柏拉圖,和經驗主義者的亞里斯多德,兩人對於知識 的獲得有不同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影響了十七、十八世紀一連串對於知識的 論戰,而論戰的過程中,以笛卡爾為首的理性主義,對洛克的經驗主義之間 的論辯最為激烈。到了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整合了兩派的觀點,認為 心靈和經驗都是知識的來源。心靈提供知識的結構,經驗則提供填滿心靈結 構 的 事 實 ; 沒 有 經 驗 的 心 靈 是 空 的 , 而 沒 有 心 靈 的 經 驗 是 盲 目 的 (Haberlandt,1997)。

鍾聖校(1990)將認知分成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認知是指所有形式 的認識作用,包括感覺、知覺、推論、想像、注意、記憶、預期、計畫、決 定、問題解決及思想的溝通等,而狹義的認知則解釋為認識或知道,屬於智 慧活動的最底層,只需知道有該訊息存在即可,是一種察覺直接發現,重新 發現或是認得各種形相的訊息。張春興(1992)則認為「認知」是指個體經 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過程,它的涵義相當廣泛,舉凡知覺、

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皆屬認知。所以,「認知」簡單 地說就是知識的獲得和使用(鄭麗玉,2006)。茲將國內外學者對認知的定義 整理如下表(2-4)所示:

表 2-4

國內外學者對認知的定義與看法

作者 年代 定義、看法

Bloom, etal.

1956

從 教 育 目 標 的 觀 點 , 將 認 知 歷 程 分 為 知 識 (knowledge) 、 理 解 (comprehension) 、 應 用 (application)、分析 (analysis) 、綜合 (synthesis)、

評鑑 (evaluation) 等六大面向,認知即是透過此 六大層次,將其累積之經驗,透過心智上重組元 素或重組局部,使成一個新的組型或結構。

Ulric Neisser 1967

認知心理涉及感覺輸入的轉變、減少、潤飾、貯 存、恢復及使用等的全部認知處理過程(黃秀瑄 譯,2009) 。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定義、看法

Piaget 1969

將認知發展分為四個時期,即:感官動作期、前 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依四個時期 循序發展 (引自張春興,1996)。

鍾聖校 1990

認知分成廣義及狹義兩種,廣義的認知是指所有 形式的認識作用,包括感覺、知覺、推論、想像、

注意、記憶、預期、計畫、決定、問題解決及思 想的溝通等,而狹義的認知則解釋為認識或知道。

Weber 1991

認為認知係指個體經由個人意識對於事物的了解 情形、認識程度及看法的心理路程,包含知 覺、想像、辨識、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

認知是累積經驗、不斷研究及發展對實體的一種 理解(引自王夢蘭,2010)。

張春興 1992

「認知」是指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 解的心理過程,它的涵義相當廣泛,舉凡知覺、

想像、辨認、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皆 屬認知。

Brian Mullen 與 Craig Johnson

1996

將認知定義為認識與理解事物的心理歷程(游恆 山譯,1996)。

江香樺 2002

認知是訊息的整合與儲存的過程,是會受到個人 之情緒、人格特質等心理因素的影響,且不同的 背景條件會形成不同的人格。

鄭麗玉 2006 「認知」簡單的說就是知識的獲得和使用 溫世頌 2007

認知包括知覺、注意、記憶、理解、思考、語文、

智力、解決問題、與創造力等內在心智活動。

羅功明 2007

認知本身是指個體在接受外在某些特殊事物所傳 達的訊息刺激後,再將此訊息作一連串內化、編 譯、整理的連續過程,所得到對此一事物的認識 與瞭解。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定義、看法 謝淑芬 2010

個人對於人或事物特定時刻抱持的信念、評價和 意見亦屬於認知。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根據以上文獻之探討,本研究將認知定義為「認識與理解事物的心理歷 程」,趨向 Brian Mullen 與 Craig Johnson (1996) 的看法。本研究欲意了解教 師對樂活的認識與了解程度,因此採用李克特式五點量表 (Likert type five point scale) 的方式填答計分,問卷選項分別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

「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受試者依據自己的同意程度從中選取一項回答。

選答「非常同意」者給 5 分、「同意」給 4 分、「普通」給 3 分、「不同意」

給 2 分、「非常不同意」者給 1 分,作為度量國小教師對樂活認知的工具。

二、認知相關理論:

當代認知研究的取向,主要分成兩方面,以「計算機譬喻」為主的資訊 處理取向;以及以「大腦譬喻」為主的聯結論取向(黃秀瑄譯,2009)。資訊 處理取向的學者認為人類認知處理方式是序列的與順序的,人類的資訊處理 系統也是如此(如圖 2-1)所示:

圖 2-1 人類資訊處理系統

※資料來源:引自黃秀瑄譯(2009)。認知心理學(頁 33)(原著:John B.Best)。台北市:

心理。

而聯結論取向的學者認為大腦和認知系統經常要一次處理許多事情。因 此,不可能如資訊處理取向學者所說的那樣,大腦是序列的、階層的處理認 知,這樣會有時間限制。聯結論取向的學者認為,認知處理事情是以神經為 基礎,平行的處理,不能區為幾個組件,每次的認知行動,神經和認知系統 是完整的單位,非由組件形成的系統(黃秀瑄譯,2009)。

Fisher﹐Bell, 與 Baum (1984) 認為當人類面對外在環境時,不可能只論 及外境的存在與否,一定或多或少加入一些主觀的評論,這就是所謂的「認 知」,當個人將感官所接收到的訊息,重新加以組織並解釋,並透過心理歷程 對外在環境賦予某種觀點,此即認知,最後並藉此對環境產生相對應的行為 與態度(林婉莉, 2010)。

鄭昭明(2010)傾向於訊息處理的觀點,認為人是一個訊息處理的系統,

是一個多階段訊息處理系統,訊息必須經過感覺登錄、注意、辨識、短期或 長期的事件記憶等階段的傳遞與運作之後,才有機會成為個人知識與經驗的 一部份。但每一階段的運作都有其能力或容量的限制,因人類所從事的學習 與作業都是相當複雜的;而在訊息處理的最上層,有一人類對自己認知的監 控能力。

郭為藩(2003)則在其著作「成人學習:心理學的探討」一書中提到,

個體通常以先前的經驗來辨識及詮釋感官傳送來的訊息,一般而言,有二種 知覺模式的假定。一種稱之為模型理論,意即每個人在生活經驗中建立了無 數的模型,依據這些已認知的模型,凡是新來的訊息符合這些模型的,個體 就知道是什麼事物。另一種假定稱之為特色理論,意指人的知覺是根據事物 的特色,傳來的訊息有相同的特色即可被認知,又稱為特色配對理論。但不 管是哪一個理論,都在說明一個事實:個體的經驗越豐富、背景知識愈多,

則其認知愈容易,知覺也愈正確,愈能深刻入微。

綜上所論,個人背景知識的多寡,會影響其對事物的認知,而當認知成 為個人知識或經驗的一部分時,則會影響個體的行為,而採取不同的行動。

因此,國小教師的背景變項如何影響其對樂活的認知,是本研究亟欲探討的 部分。

三、樂活認知的衡量方法:

在美國,Ray 與 Anderson 以「永續經濟」、「環保生活方式」、「健康生 活」、「另類健康保健」、「個人發展」五個面向來作為衡量樂活認知的標準(陳 敬旻、趙亭姝譯,2008);而日本則將其分為「永續的經濟模式」、「健康的生 活型態」、「可替代的健康保養」、「個人開發」、「環保的生活型態」等五個構 面(成玲譯,2008)。反觀國內的相關研究雖有,但仍無法將其歸納出一套特 定的量表,以作為衡量樂活認知的標準,茲將相關的研究構面整理如下(表 2-5)所示:

表 2-5

樂活認知構面彙整表

作者 年代 構 面

戴耶芳 2008

探討 LOHAS 的生活型態: 1.環保回收;2.學習 名人經驗;3.書香與網路世界;4.純淨生活;5.

音樂陶冶;6.手作藝術。作為 7-11 行銷的方向。

王再登 2009

在樂活量表之建構研究中, 將樂活分為「健康飲 食」、「自我啟發」、「環保生活」、「生活樣態」、「社 會責任」、「永續環境」等六個構面。

陳思宇 2009

以「健康」、「環境永續」、「個人身心」、「社會文 化」、「經濟」五個構面,將臺南市大學生樂活程 度分為高、中、低樂活族三個集群。

羅憲宗 2009 在研究中,將樂活之認知分為「個人成長」、「健 康生活」、「生態生活」、「永續經濟」等四大類。

黃玉鳳 2010

以「是否聽過樂活一詞」及「是否知道樂活的定 義」二個題目,來探討一般民眾對樂活的認識與 了解。

黃朝曦 2010

將成人投入樂活行動和學習的動機,分為「身心 健康」、「個人發展」、「生態環境」、「永續生活」,

以及「社會正義」五個因素。

何雅慧 2011 樂活觀念包含「生活型態」、「綠色消費行為」、「永 續生活行為」三個構面。 (續下頁)

作者 年代 構 面

邱孟英 2012

整理出樂活的五個構面,即「永續社會」、「健康 關懷」、「環境責任」、「替代醫療」、「提升自我」

五個層面。

薛鈺芯 2012

研究結果顯示樂活生活形態包括七個因素 - 社 會責任、環保生活、環境參與、自我追尋、崇尚

研究結果顯示樂活生活形態包括七個因素 - 社 會責任、環保生活、環境參與、自我追尋、崇尚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