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二節 認知結構

一、認知結構之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強調先備知識在學習時的重要性,因此學習者的已有知識架構會影 響學習者的後續學習,我們把儲存在學習者腦中的知識架構稱為「認知結構」

(cognitive structure)(吳穎沺,2003)。「認知結構」是一個假想的結構,

用以表徵學習者的長期記憶區(long-term memory)中概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

(Shavelson, 1974)。

人類腦中的知識結構無法直接窺視,因此只能根據呈現在外的行為形式,即 表徵(representation)方式(余民寧,1997)。在心理學「表徵」一詞有二種 意思,一是被視為認知活動的產物,二是被一種以概念代替實物的歷程(張春興,

1989)。「知識表徵」(knowledge representation)的定義,就是指外在的知 識結構存在於人類心裡的內在表徵方式,意即人類對知識的記憶或貯存型式(余 民寧,1997),即透過內在表徵的形式來處理訊息。認知心理學家在研究概念形 成和思考運作時,常探討著「認知結構的內在表徵」。因此,若能由學生在學科 的表徵上著手,將有助於了解學生是如何組織知識,以及在學生的認知結構裡概 念與概念之間的關係為何?研究者就可利用不同的表徵系統理論,來解釋知識結 構的組織、統整與儲存。人類對知識結構早期的看法,是由 Collins 及

Quillian(1969)等人提出的階層網路結構模式(hierarchical network structure model),在人類的記憶系統中,是由許多基本概念的節點(node),以及節點和 節點間用以某種符號連結而成的語意網路(圖 2-2-1)(余民寧,1997)。

14

圖 2-2-1 階層網路結構模式之知識階層結構圖

(引自 余民寧,1997,p.26)

而在之後由Anderson 及 Bower(1973)提出了「人類聯結記憶」和Anderson

(1983)的「思考調控模式」等理論模式,改進了Collins 及 Quillian(1969)等 人提出的基本網路模式概念,但是仍然脫離不了由節點、節點與節點間的聯結關 係、節點的階層性分佈,及命題形式所形成的網路關係的共同網路模式架構(余 民寧,1997)。

二、認知結構之評量

在長期記憶系統上,知識是以節點和節點的網路關係來貯存和表徵的,並不 是以單獨的節點分開而彼此之間沒有關連性。而且概念只是知識的基本單位,卻 不是知識的全部,人類知識是由許多有意義的命題為單位,而組成的語意網路。

認知結構在教育的應用上,常是以各種不同的測量方法提取受試者的認知結構,

並加以評分、比較、討論以了解受試者對領域知識的了解程度,亦即其學習成就。

Koubek 和Mountjoy 將測量方法分為晤談法(interview method)、分類法 (sorting method)、圖解法(mapping method)與量尺法(scaling method)四種

(Koubek & Mountjoy,1991),每種方法都有其特色與限制,有的偏主觀,像是 晤談法,其好處在於可以深入了解受試者的認知結構,但其缺點在於評量方式較 為主觀;卡片分類法則是快速簡單, 容易施測,限制卻在於無法表現團體之平均

15

的認知結構,而評分方法也依賴主觀認定;圖解法的特色是經過訓練以幫助受試 者了解構圖技巧,並利用評分系統將受試者的認知結構以量化的方式呈現,限制 同樣為評分原則過於主觀;而量尺法則以統計及客觀的方法對認知結構加以評 量,可產生圖解以及其分數,但其限制是在統計分數接近時常無法實際了解其意 義(江淑卿、郭生玉,1997)。

而余民寧對於評量方法的研究上也有類似的主張,他認為一種理想的評量方 法,至少應該能夠表徵出:(1)某個主題結構的各種組成概念;(2)聯結各個概念 間的關係;(3)聯結關係的適當性與正確性(余民寧,1997);而測量知識的方法 主要有三項特性:(1)所測量的知識結構是靜態的。(2)所測量的知識結構屬於陳 述性知識,對於程序性知識的測量較為有限。(3)不同的測量方法僅測量部分複雜 的認知表徵,且各有適合的領域(Royer,Cisero & Carlo,1993)。

三、小結

綜合上述文獻探討,可以得知要完全一窺學童學習過程的認知結構及改變,

是非常的不容易,因為認知結構就如同是「馬賽克」(mosaics)一般(Head &

Sutton,1985),利用單一種測量方式並不能獲得學童真實的認知結構,所以本研 究將採用更多元的測量方式,包括學習成就測驗試題、語意流程訪談,以及訪談 資料以認知結構、訊息處理策略、概念主題分類等來多元分析,以求能更貼近真 實,描繪出學習者在學習前後的概念改變及認知結構的差異。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