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知解題歷程及學習障礙者認知解題教學相關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認知解題歷程及學習障礙者認知解題教學相關研究

數學解題需用到數學概念、原則和方法,且必須運用個人先前舊有經驗來處 理未能解決的問題。心理學家 Skemp(1971)曾指出數學解題的學習與教學都涉 及心理學的問題,應先掌握學習者是如何解題的,以及解題所包含的認知歷程或 成分到底如何(引自邱上真、詹世宜、王惠川、吳建志,民 84,77 頁)。大部分 的學習障礙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缺乏一套有效處理訊息的策略,所以符合心理學 的解題策略能幫助學生有順序且正確的解題並提高解題的成效,以下就針對幾位 學者的解題歷程模式作介紹。

一、Polya 的解題歷程模式:

波蘭數學家 Polya(1945)在「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一書中,將 解題歷程分為四個步驟,此步驟也成為以後學者發展解題的重要參考範本,這四 個步驟並包含了許多有助解題活動的自我提示問句。Polya 指出解題的專家未必 比生手有更多可用的資訊,但是專家卻常在解題過程中,自然的採用他所列出的 問句來自我提問,以協助自己能順利地完成解題(張憶壽譯,民 79)。這四步驟 如下表 2-3 所示:

表 2-3 Polya 解題四步驟

解題步驟 提示問句 了解問題 未知數是什麼?已知數是什麼?條件是什麼?

擬定計劃 找出已知數與未知數之間的聯繫。你是否知道與此有關的問題?你 是否知道一個可能用得上的定理?看著未知數,試著想出一個具有 相同未知數或相似未知數的熟悉的問題。

實現計劃 實現你的求解計劃,檢驗每一步驟。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這一步驟是正確的?你能否證明這一步驟是正確 的?

回顧 你能否檢驗這個論證?你能否用別的方法導出這個結果?你能不能 把這結果或方法用於其他的問題?

(取自閻育蘇譯,民 85,pxii-xiii)

Polay 的四個步驟並不是直線進行的,有時需折返至前面的階段,是期望學 生能熟悉這些解題步驟和問題後,當解題當中遇到問題時,能自我檢驗整個解題 過程,並找出錯誤所在,以達到解題的最終目標。

二、Schoenfeld 的解題歷程模式:

Schoenfeld(1985)以 Polya 的理論為基礎,加入了後設認知理論及信念系 統在解題步驟中,他先對解題的行為加以分析,包括:

(一) 資源(resources):指個體在解題時所擁有的數學知識。

(二) 捷思(heuristics):指解題的技巧與策略,如:畫圖、逆向思考等。

(三) 控制(control):指解題者監控與調整整個解題歷程的活動,也就是後 設認知的部分。

(四) 信念系統(belief system):指解題者對數學的觀點。

根據此行為的分析 Schoenfeld 將解題的步驟分為六個部分:

(一) 閱讀(reading):閱讀問題。

(二) 分析(analysis):將問題簡化或重述,以便了解問題。

(三) 探索(exploration):尋找已知條件、未知條件及與問題之間的相關性。

(四) 計劃(planning):擬定解題的計劃,並評估其適當性。

(五) 執行(implementation):執行計劃,並了解是否按照計劃執行。

(六) 驗證(verification):檢驗結果是否合理且正確。

此外 Schoenfeld 非常重視啟發術,如畫一個圖或考慮簡單的問題等策略都 能幫助學生了解問題(引自邱佳寧,民 90,17 頁)。

三、Montague 的解題歷程模式:

Montague(1992)提出「認知-後設認知」策略,他認為懂得解題策略是很 重要的,它能幫助學生有效率的解決問題,學生必須建構及歸納這些解題策略,

使其能靈活運用這些解題策略,學生若缺乏問題解決策略,常常需要教導明確的 認知解題策略(想像、口頭默述、翻譯、摘要、估計)來幫助他們閱讀問題及解 決問題(Montague&Applegate,1993b)。此解題策略如圖:

認知策略及歷程 後設認知策略及 1.閱讀(read) 歷程

2.釋義(paraphrase) 1.自我調整

3.視覺化(visualize) (self-instruct)

4.假設(hypothesize) 2.自我提問

5.估計(estimate) (self-question)

6.計算(compute) 3.自我監控

7.檢查(check) (self monitor)

圖 2-5

Montague 數學解題的認知-後設認知模式(資料來源:Montague,1992,p168)

四、Mayer 的解題歷程模式

Mayer(1992)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探討解題歷程,他將解題歷程分為二大 階段即問題表徵(problem representation)和問題解決(problem solution),

而兩階段又各包含了兩個步驟,茲分述如下:

(一)問題表徵:

1.問題轉譯:指將問題的陳述句轉換成內在心理表徵,如重述句子、畫圖。這 時需要的知識是語言知識及語意知識。

2.問題整合:將問題中的訊息整合在一起成為一連串的表徵,這時需要用到數 學的基模知識。

(二)問題解決:

1.解題計劃與監控:想出適合解題的策略,此時需要用到策略性的知識。

2.解題執行:能正確運算來解題,此時需要用到程序性的知識。

茲將 Mayer 的解題步驟與相關的知識及教學上可以採用的策略整理如後:

如例:地磚以每邊 30 公分的正方形出售。假如每塊地磚的價錢是 0.72 元,那麼一個長

整理自 Mayer(1992);及林清山譯(民 82)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p.391-415

好的解題者比差的解題者擁有較完整的解題策略,能在解題過程中不斷的分 析了解題意並提取自己的先備知識來計劃解決問題。在 Mayer 的第一步驟問題轉 譯部分,學生常犯的錯誤是 1.遺漏的錯誤:某一句話未能完全回憶出來;2.細目 的錯誤:在陳述句中,一變數改變成另一變數;3.轉變的錯誤:陳述句從關係句 轉變成指定句(林清山譯,民 82)。第二步驟問題整合部分,牽涉到學習者基模 知識,而基模知識又與解題者先前的學習經驗有關,許多學童無法正確的解題並 不是因為他們計算過程錯誤,而是使用到錯誤的基模。在第三步驟解題計劃與監 控中,解題困難者在解題時,常使用關鍵字解題且常由數字所呈現的方式來決定 運算符號,然能力較好的解題者,則能思考整個解題的流程,並能計劃解題的過 程與步驟。在最後步驟解題執行階段,需要使用到程序性的知識,分析學生錯誤 的類型,然後再進行補救教學。

Mayer 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理論與數學解題的技巧,在每一步驟中皆有相對應的 知識類型,提供給教學者在進行補救教學前,能針對學生的錯誤類型進行分析,

以了解學生的障礙在哪一步驟上,且教學者可以針對其解題步驟設計相關的提問 句或檢核表來幫助學習障礙者瞭解本身的解題模式,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解題步 驟,因此本研究的架構即以 Mayer 的解題步驟為主軸。

貳、認知解題教學應用於學習障礙者的相關研究

Kilpatrick(1985)曾說數學解題在認知心理學的層面是一種情境,在此情境 中,某人想達到一個目標,但路徑被阻塞了,故產生了問題,需要解題者運用數 學概念、原理與方法來達到目標。在國內外,有許多以認知層面來設計解題活動,

其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教學的參考,因此以下就幾位學者的研究加以探討。

McCoy(1994)以 Polya 的解題過程為步驟,針對九十二位三年級學生進行 解題能力分析,其結果顯示學生常常忘了第四步驟即「回顧解答」,有 80﹪的學 生會了解問題、70﹪會擬定計劃並執行、只有 34﹪會回顧解答。Garofalo 與 Lester

(1985)融合了 Polya 和 Flavell(1987)的後設認知成分,提出認知-後設認知

的數學解題步驟,包括:1.導向:評估與了解問題的策略行為;2.組織:計劃行 為與選擇行動;3.執行:調整行為以配合目標;4.驗證:確認對決策與計劃執行 結果的評估。Kilpatrick(1967)以 Polya 的四階段為依據,探討八年級學生解題 的歷程策略後,發現學生並無使用很多策略,在四階段中各有不同的策略,如 1.

找出解題需要的條件或畫圖以理解題意;2.重述題意以擬定解題計劃;3.逐步執 行計劃和檢驗答案;4.藉由確認答案的合理性或以其他方式檢討答案的正確性。

(引自邱佳寧,民 90,17 頁)

Montague 與 Bos(1986)融合數學解題模式與認知理論提出了八步驟的解題 策略即 1.閱讀問題;2.闡述問題;3.視覺化;4.陳述問題;5.假設;6.評估;7.計 算;8.自我檢查。針對六名 15 至 19 歲的數學學習障礙學生進行教學,其結果顯 示,認知策略並非對所有的學障青少年都有效,其智商與動機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智商和動機因素外, Montague(1991)以晤談的方式探討三名資賦優異學 生和三名學習障礙資優生在解題時所使用的策略,其結果發現學障學生在解題較 欠缺認知和後設認知方面的知識,而影響到其解題成功的機會。因此,Montague

(1992)針對認知-後設認知策略加入自我教導(self-instruct)、自我提問

(self-question)與自我監控(self-monitor)的成分,對六名中學學習障礙學生進 行教學,採用單一受試法的跨受試者多基線設計,其研究結果顯示,認知-後設 認知策略能改善受試者的解題能力,並能將此能力類化到其他的情境中,然而在 保留效果方面,只有兩名學生達到保留效果。Lerner(2000)也指出學習障礙兒 童因不清楚解題策略和程序而導致解題失敗,需要教師引導和足夠的練習才能將 思想和語言結合。

國內以 Polya、Montague、Mayer 的解題步驟為主體的研究很多,以下就幾位 學者的研究加以介紹:

林碧珍(民 78)和張淑芳(民 90)分別以 Polya 的解題策略來檢測學生在解 題上的表現,其林碧珍的研究結果顯示高、低成就學生在解題上的表現,低成就 學生通常能朗讀題目,但不懂題意也沒有設立解題計劃,且經常利用關鍵字來解

題。張淑芳則除了以 Polya 的解題歷程並加入了 Marshall 的基模圖策略發展一套 認知解題策略,包括五個步驟:唸題目、找重要字、畫圖表示、列算式和計算與 檢查,探討國小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解答改變類加減法應用問題的效果;其結果發 現,整體答題正確率均較教學前進步,且撤除教學後一週,仍可持續維持。

蔡宗玫(民 84)、施青豐(民 88)、陳立倫(民 89)和王瑋樺(民 90)則分 別以 Mayer 四步驟為架構設計題目來探討學生的解題表現,其蔡宗玫研究結果顯

蔡宗玫(民 84)、施青豐(民 88)、陳立倫(民 89)和王瑋樺(民 90)則分 別以 Mayer 四步驟為架構設計題目來探討學生的解題表現,其蔡宗玫研究結果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