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認知風格及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認知風格及相關理論與研究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為本研究相關之文獻探討,共分四節:第一節認知風格及相關理論與研 究;第二節創造力與創造傾向相關研究;第三節旅遊與相關之理論與研究;第四 節旅遊與認知風格、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

第一節 認知風格及相關理論與研究

「認知」是指知識的獲得與取用,認知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1.知識在記憶中 如何儲存,以及儲存甚麼記憶內容的問題,強調心智結構。2.知識是如何被使用與 被處理的問題,強調心智歷程。

壹、 認知風格的意涵

Neisse 於 1967 年出版的認知心理學一書,是第一部心理學史上專門系統探討 認知活動的著作(熊哲宏,2008)。認知風格是認知心理學中用來描述個人思維、

知覺、記憶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方式的一個術語。認知風格是人格特質的一種,

是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模式,是個人對環境組織刺激的特有風格。中外學者提出各 種不同的認知風格的意涵,大約整理成以下幾類。

一、 認知是一種構造類型:Kelly(1955)以認知歷程研究人格的取向,他在人格 認知建構論中提出,認知是個體建構一套個人的理論以利預測與控制,不同 的訊息處理方式即成為個體的特色,人們對環境形成假設,並就經驗事實加 以驗證,觀察生活事件並用自己的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釋。Neisse(1967)認為認 知能將外界刺激經由視、聽、思考等過程轉換成訊息,並以外顯的行為表現 出來。

10

二、 認知風格是一種一致性模式:Tennant(1988)認為認知風格是個人的特徵,

並且是個人組織與處理資訊的一貫方法。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之 Allport 也 提出認知風格是個體一種典型或習慣性解決問題、思考、知覺、記憶的模式 (Allport,1937)。認知風格是人格特質的一種(Guilford,1976)。

Riding&Pearson (1994)將認知風格視為固定的個人特徵。個人特屬之人格 特質,是持久、穩定和一致的,表現在知覺、思考、記憶、問題解決的情境 中(羅芝芸,1999)。認知風格是指一個人在面對龐雜的資訊與環境刺激時,從 事認知活動所特有的風格或方式,外顯於知覺、思考、問題解決及學習遷移 上(盧筱萍,2006)。

許繼德(2002)認為認知風格指個人對訊息處理的習慣,個體根據其本身學 習經驗的累積,導致在認知技能上喜好與不易改變之習慣性。

三、 認知風格具有相對性、價值中立及穩定的特質:有部分學者主張認知風 格的差異,可能因為大腦左右半球的不同專業性所影響(Ornstein,1977;

Doktor,1978;Agor,1984)。最早提出的是 Sperry (1964)與 Luria (1966),研究驗 證了人類左腦領域之專業基礎在於分析的、理性與連續的資訊處理;而右腦 領域的專業基礎在於直覺的、整體的與同時的資訊處理。認知風格具有一致 性、普遍性、雙極性、穩定性、價值中立、連續性、獨特性等基本特性(楊坤 原,1996)。

貳、 認知風格的發展

在當代關於風格的理論當中,認知風格的發展方向大致以下列四個心理學領域 發展(Riding ,1994)。

一、 感知能力(perception):是最早開始影響認知風格理論的心理學領域,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 H. Witkin 等人的場地依賴與場地獨立理論。

11

二、 認知控制及認知過程(cognitive control and process):著重以個人對環境的 自我意識適應性(ego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作為相關變數研究內容的典型 範例,相關研究對於認知過程與控制有所貢獻。

三、 心智意象(mental imagery):是研究關於人類心智的表現形式。如Riding與 Taylor(1976)以此方法為基礎進行認知風格的相關研究,利用實驗論證提出 以口語-圖像(verbal-imagery)傾向的認知風格類型。

四、 人格塑造(personality construct):以個人特質為發展基礎,以心理動力學 (psychodynamics)的角度,來詮釋個人差異性的形成。

參、 認知風格的分類

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中,認知風格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在六十和七十年代有 大量的認知風格結構被提出。在認知風格分類向度中,有些以心理方面著眼,如 沈思型與衝動型;有些以生理方面加以區分,如腦神經分化的左右腦。儘管研究 面向與種類繁多,但各個面向之間,有些類型彼此間相關性甚強,因此學者們便 加以將其歸類,而依分類原則的不同,產生不同的分類模式。依據各家學者們所 採用的定義、考慮的主要因素、觀念與分析角度的不同,而有不同認知風格之分 類方式,羅列如下。

一、 單向度與多向度分法

1. 單一向度分類方法,將認知風格分為二至三種。13 種具代表性的分類類 型及分類原則如性格差異、知覺型態的偏好、處理訊息時的參考架構、

概念速度、依性格開放程度或面對新情境時問題理解方式的差異等,如 下表 2-1 所示(陳李綢,1992)。

12

表2-1

認知風格單向度分類表

認知風格的類型 認知風格分類原則

內向型、外向型 性格差異

視覺型、聽覺型、體覺型 知覺型態的偏好

場地獨立型、場地依賴型 處理訊息時的參考架構 沈思型(或謹慎型)、衝動型(或冒險型) 概念速度

分析考量型、主題概念型 問題性質形成概念所造成的個別差異

尖銳化、齊平化 依刺激變化感受的敏感度區分

掃瞄型、聚焦型 依問題審視與了解時的注意廣度

變通型、拘泥型 依受外在干擾而導致之性格差異

概念型、知覺型 依面對新情境時問題理解方式的差異

認知綜合型、認知簡約型 依情境線索運用方式的差異 廣視分類型、狹視分類型 類別概念上的個別差

擴散思維型、聚斂思維型 依思維方式的個別差異

寬容型、偏執型 依性格開放程度

資料來源:修改自羅芝芸(1999)。兒童認知風格、情緒智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相 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13

14

15

1. 「直覺型」(Intuitive):右腦思考取向者為「直覺型」,主要特徵是個體 偏好以感覺或感受性的方式知覺或處理訊息,並且會以整體性的觀點作 出決策或判斷。處理訊息的方式採整體觀點,偏好無限制的方法解決問 題,依賴隨意的探索方式,記憶空間圖像較為容易,學習方式是主動、

會參與群體的活動。

2. 「分析型」(Analytic):左腦思考取向者為「分析型」,主要特徵是個體 偏好以邏輯、推理等思考方式來知覺,並且在對事件有鉅細靡遺的了解 後才作出決策或判斷。處理訊息的方式會注意可用資料的細節,偏愛以 有結構的方法解決問題,依賴有條理的探索方式,較不會使用直覺判斷。

回憶文字資料較容易,學習方式是主動且獨立,會用按部就班的方式進 行學習。

Witkin(1981)對認知風格的特徵提出以下看法:

1. 認知風格是過程而非結果。

2. 認知風格是以能力高低方式來區分個人的特質。

3. 個人的認知風格是穩定的但卻未必歷久不變。

4. 認知風格對個人有普遍性,也就是說個人在多種方面的表現均呈現同樣 的特性,如:在知覺、智能、人格及社會領域中,均會表現出來。

肆、 認知風格之評量工具

一、 「場地依賴-場地獨立理論」(Field-dependence and Field-independence) 是由 H. Witkin 等人提出。場地獨立型能夠由主體周邊的複雜場地中辨識 出主客體關係,以自己的感覺來做為 參考的依據;反之,場地依賴型的受試 者,其知覺易受到周圍環境所影響,無法在複雜的情境中辨識出主客體關係。

評量場地依賴型或場地獨立型的測驗方式有:

16

1. 「桿框測驗」(Rod-and-Frame Test, RFT)

2. 「身體調整測驗」(The Body-Adjustment test, BAT) 3. 「藏圖測驗」(Embedded-Figures Test, EFT)

二、 「認知風格量表」(Cognitive Style Index)

由Allinson&Hayes發展的認知風格衡量量表,是依據個體左右腦思考方 式的不同,並考量過去測量工具的缺失,所發展連續向度的量表(簡稱CSI),

CSI量表擁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係數介於.84-.92 之間。將受試者區 分為「直覺型」(Intuitive):右腦思考取向者,主要特徵是偏好以感覺的方式 知覺或處理訊息。「分析型」(Analytic):左腦思考取向者,個體偏好以邏輯、

推理等思考方式來知覺或處理訊息(Allinson & Hayes,1996)。

Allinson(1996)等人的認知風格量表有以下優點(李佳倫,2002):

三、 認知風格分析軟體(Cognitive Style Analysis,CSA)

由Riding和Cheema(1991)所發展出以電腦方式呈現的測量工具,該工具的

17

類(conceptual categories)與表面描述(description ofappearance)二者的敏感 程度。認知風格傾向為文字型的受試者,在判斷概念分類的任務時,花 費的時間較判斷表面描述的時間要短,因為心智層面的表現較傾向文 字模式的呈現;而認知風格傾向為圖像型的受試者則相反。

由於CSA施測簡便,也被普遍用於認知風格的衡鑑工作。

伍、 認知風格之相關研究

一、 國外學者:

Amabile(1996)指出認知風格會影響個人的創造力。Kirton(1976)所提出的

「適應-創新理論」(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Inventory, KAI),是個人認 知風格與創造力的相關研究。「KAI」的發展是緣起於對組織行為和個人表現 的探究,因為每個人解決問題具有某種自然導向或偏好的方法,依個人解決 問題的方式區分為「適應型」(Adapor)與「創新型」(Innovator),屬於適應型 者,會直接運用現有的概念與想法去解決問題,但面對困難會逃避,墨守成 規且在適應上較為困難。而屬於創新型認知風格的個體則會嘗試重新建構新 概念與想法去解決問題,勇於冒險、適應變動並較有彈性。

依據Allinson&Hayes所發展的CSI量表(Cognitive Style Index),Armstrong 與Priola(2001)曾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現「直覺型」比「分析型」有較多 社會情感性行為的表現,所以令人感覺較為和善。在工作情境下,「直覺型」

者有創新力,傾向無規則、自由思考,以探索性方式解決問題並能快速作出 決策;「分析型」則有批判性傾向,注重邏輯與推理,做決策以有組織、有 系統的方式,且喜歡採取步驟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二、 國內學者:

認知風格在國內多以與國中小學童學習相關的研究為主。康雅如(2006)

18

研究國小五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與數學解題表現,發現認知風格不會因性別之 不同而有差異,性別、認知風格與數學自信能預測學童之數學解題表現。

陳宏漳(2009)研究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陳 碧霞(2003)探討學童語言能力及認知風格以顯微鏡相關課程。林嘉文(2002)

國小學童認知風格與電腦態度對網路學習系統學習成就,研究發現不同性別、

家庭社經地位認知風格沒有顯著差異。

家庭社經地位認知風格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