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認知風格

一、認知風格的意義

認知(cognition)是指人獲得和應用知識的過程,也就是知覺、注 意、記憶、學習、思維、決策、解決問題、理解和言語…等,具有主 動性 及積 極性 的過 程( 彭聃 齡、 張必 隱,2000; Krumnack, Bucher, Nejasmic, Nebel, & Knauff, 2011 ) 。 所 以 , 認 知 心 理 學 ( cognitive psychology ) 就 是 研 究 人 對 於 訊 息 如 何 知 覺 、 學 習 、 記 憶 以 及 思 考

(Sternberg, 1996)。

張春興(2004)指出,認知心理學主要運用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來研究人的認知活動,也就是人如何經由感官覺察、

注意、辨識、轉換、記憶等內在心理活動,以吸收並運用知識的歷 程。訊息處理論將人的訊息處理順序分為三個階段: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 ) 、 短 期 記 憶 ( short-term memory ) 與 長 期 記 憶 ( long-term memory),這三個階段雖然互相分離,卻不是單向直進,而是會前後交 流的,如圖 2-1 所示。

1. 感官收錄(sensory register,簡稱 SR):指人接受到外在環境的 刺激,經由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將訊息以原 始的形式,短暫保留下來(Atkinson & Shiffrin, 1968)。感官收錄是選 擇性的,並非所有的外界刺激都會被收錄,而是會依照刺激的特性及 個人主觀的生理、心理因素,來選擇性地注意到一些訊息(鄭昭明,

2006)。感官收錄後,如果沒有進一步加以處理,訊息也會消失、遺 忘。

2. 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簡稱 STM):指感官收錄後,經 由注意而在時間上廷續到 20 秒以內的記憶,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如果 沒有將訊息加以處理,記憶便會消失(張春興,2004)。短期記憶的容 量很有限,大約是 7 加減 2(7±2)個項目(Miller, 1956)。短期記憶除 了對感官收錄傳來的訊息,作出反應之外,也有可能進行運作記憶

(working memory,簡稱 WM),將訊息轉換成長期記憶。

3. 長期記憶(long-term memory,簡稱 LTM):指訊息能夠長時間 保存不會遺忘的永久記憶(permanent memory),而且容量幾乎是無限 的(Atkinson & Shiffrin, 1968)。Tulving(1972)將長期記憶分為兩種:

情節記憶和語意記憶。情節記憶儲存特定人、事、時、地、物…等相

資料來源:出自張春興(2004:225)。

為了解釋人類接收、處理訊息的過程,Paivio(1971)提出雙碼理 論(Dual-Coding Theory),認為人類是同時使用語文以及圖像的編碼來 儲存訊息的,所以有「語文系統」和「非語文系統」兩個不同的系統存

(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參照性連結(Referentail Connection)

及關聯性連結(Associative Connection),如圖 2-2 所示。

表徵連結(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s)

Associativestructure

(Referential Connections)

圖像元

感官系統(Sensory Systems) 

VERBALSYSTEM

語文刺激

(Verbal stimuli)

非語文刺激

(Nonverbal stimuli)

語文回應

(Verbal responses)

非語文回應

(Nonverbal responses)

圖 2-2 雙碼理論

資料來源:修改自 Paivio(1986: 67)。

1. 表徵性連結(Representational Connection):指當個體接觸到外 界刺激時,直接引起的表徵作用。語文性刺激進入記憶系統後,會被 編為特定的語意碼,或啟動相對應的語文表徵。圖像性刺激進入記憶 系統後,也會以圖像的形式被編為意象碼,或引發相對應的意象表 徵。

2. 參照性連結(Referentail Connection):語文系統及非語文系統 之間的組織藉由參照聯結得以完成。語詞可以激發意象,意象也可能 激發語意,兩個系統之間透過相互參照而產生聯結。Paivio(1986)認 為,給予適當的情境線索,會提高參照連結發生的可能,例如以圖片 來展示文字內容。參照性連結一旦建立,日後若面臨適當的情境或外 來刺激,個體將會自動地自兩種表徵系統中啟動相關符號以供運思。

Paivio(1986)認為,資訊若能以語文與非語文兩種形式編入長期記憶 中,日後回憶的成效將可大為增進。

3. 關聯性連結(Associative Connection):指同一系統中,擁有相 同屬性的元素間所形成的連結關係。Paivio(1986)認為:記憶系統中 各元素的組織是有階層性 (Hierarchy)的,人們會依性質、型態、種 類、特徵或其他分類原則,將互有關聯的元素組織在一起。

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接收及處理教師所傳達的各種知識訊息,這 就是一種「認知」。Witkin(1976)認為,個體收集和組織訊息的方式,

就是「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Messick(1976)指出認知風格是 個體解決個人問題或接納外界資訊時,一種相當一致而且特殊的方 法。Riding 和 Cheema(1991)指出認知風格是個體解決問題、思考、

覺知和記憶的慣用模式。認知風格是人們在處理、組織資訊及經驗 時 , 穩 定 表 現 出 來 的 個 別 差 異 ( Kozhevnikov, 2007; Sadler-Smith, 2011)。許多學者對於認知風格的定義各有見解,如表 2-1。

表 2-1 認知風格定義

Goldstein 和 Blackman(1978)

Sternberg 1988

認知風格沒有好壞的分別,「習性、作風」

Bjorklund 1989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處理事物與眾不同的方

Riding 和 Cheema

(1991)

Hayes 和 Allinson

(1998)

Kozhevnikov 2007 人們在處理、組織資訊及經驗時,穩定表現 出來的個別差異。

Kozhevnikov

(2007)

資料來源:修改自王思堯(2004:9)、康雅芳(2007:11)及莊孟蓉(2010:14)。

在認知心理學的研究中逐漸發現,每個人的「認知」活動存在著個 別差異(individual differences),這樣的差異並沒有優劣、好壞之分,

只是每個人在接收、處理訊息時的一種習慣性偏好,稱之為「認知風 格」。

二、認知風格的分類

(一) 「語文導向」與「視覺導向」

Richardson(1977)依據上述 Paivio 的雙碼理論,將認知風格分為 語文導向(verbalizer)和視覺導向(visualizer)。「語文導向」的思考 型態是客觀、任務取向的(objective task orientation),多使用符號、抽象 方式的思考;「視覺導向」的思考型態是主觀、自我取向的(subjective self orientation),使用較具體方式思考,喜歡運用實際物體或形成圖像 來進行思考。

Di Vesta、Ingersoll 和 Sunshine(1971)認為「語文導向」有較好的 能力可以連結、分類、推理文字,使用語文的能力流暢;「視覺導向」

有較好的能力可以形成圖像,而且圖像在心中能夠靈活地操控。

「語文導向」較適合採用文字為主的學習方式;「視覺導向」在以 圖片呈現為主的學習方式下,有較好的資訊接收,也較擅長在複雜的 圖片中找出指定的圖案,思慮較為清晰(Riding & Taylor, 1976)。

在接收訊息時,「語文導向」喜歡用「讀」(reading)的方式吸收 訊息,偏好以文字來處理資訊,喜歡經由閱讀或聆聽語文性的訊息來 獲取資訊;而「視覺導向」則偏好以「看」(looking)的方式接收資訊,

喜歡以圖、表、插畫等視覺性的管道來從事訊息處理(Kirby, Moore, &

Schofield, 1988)。

Thierry 和 Price(2006)在神經科學及解剖學上的研究顯示,語文

(verbal)和非語文(nonverbal)這兩種不同的刺激,在大腦中的處理

路徑是不同的。Massa 和 Mayer(2006)的研究指出,學生在使用多媒 體的學習行為中,「語文導向」的學習者傾向選擇語文協助螢幕(verbal help screens),「視覺導向」的學習者傾向選擇圖像協助螢幕(pictorial help screens)。使用科學儀器可以發現,在視覺處理上的效率,女性比 男性來得高(Jaušovec & Jaušovec, 2009)

「語文導向」在接收、處理訊息時,會偏好使用語言、文字,在文 字性的任務上比較有好的表現,對於語意的處理分析也較為出色;「視 覺導向」在接收、處理訊息時,會偏好使用圖形、影像,擅長詮釋圖、

表或其他空間性訊息的工作(Chiou, Wan, & Lee, 2008; Chrysostomou, Tsingi, Cleanthous, & Pitta-Pantazi, 2011; Jonassen & Grabowski, 1993)。

本研究針對語文導向與視覺導向的特性,整理如表 2-2。

表 2-2 語文導向與視覺導向的特性比較

語文導向(verbalizer) 視覺導向(visualizer)

思考活動多涉及抽象符號 思考方式較為具體

思考型態是客觀、任務取向 思考型態是主觀、自我取向

偏好以「讀」(reading)的方式 喜歡以「看」(looking)的方式

閱讀或聆聽語文性的訊息 觀看圖、表、插畫等視覺性的訊息

精於文字的連結、分類、推理 形成圖像的能力較強

語文的能力流暢 能在心中靈活地操控圖像

專精文字性、語意的處理分析 詮釋圖、表、影像視覺性訊息

(二) 「物件視覺導向」與「空間視覺導向」

Kozhevnikov、Kosslyn 和 Shepard(2005)經過研究後認為「視覺導 向」應該再細分為「物件視覺導向」(object visualizer)與「空間視覺 導向」(spatial visualizer)。因為研究中發現「物件視覺導向」的人在 物件圖像作業(object imagery tasks)表現優異,但在空間圖像作業

(spatial imagery tasks)的表現低於平均值;相反的,「空間視覺導向」

的人在空間圖像作業表現優異,但在物件圖像作業的表現低於平均

值。因此有必要將「視覺導向」再細分為兩類。「物件視覺導向」需要 的是寫真圖(pictorial diagrams),而「空間視覺導向」需要的是示意圖

(schematic diagrams),兩者對圖像的需求是不同的(Konečný, Kubíček, Stachoň, & Šašinka, 2011; Thomas & McKay, 2010)。而大腦神經系統的

「運作記憶」相關研究中均指出,物件視覺導向與空間視覺導向的運作 是相互獨立的(van Leijenhorst, Crone, & van der Molen, 2007; Woolley et al., 2007)。

「物件視覺導向」代表一個物體的視覺外觀,如它的形狀、大小、

顏色或亮度,擅長產生具體、生動、具有細節的圖像;「空間視覺導 向」代表一個物體各部位間的空間關係、物體的空間位置及移動,擅長 具有空間關連性、空間轉換的圖像(Blazhenkova & Kozhevnikov, 2010;

Kim, 2010; Kozhevnikov, Hegarty, & Mayer, 2002)。

「物件視覺導向」傾向將視覺圖像全面性地編碼,把它視為一個單 位做整體地處理,視覺藝術家屬於此類,擅長於物件圖像,喜歡物件 策略;「空間視覺導向」傾向將圖像分析性地編碼和處理,利用空間關 係一部分一部分地去安排、分析零件,科學家和工程師屬於此類,擅 長於空間圖像,喜歡空間策略(Chabris et al., 2006; Kozhevnikov et al., 2005; Williamson & Beals, 2011; Ziemek, 2010)。

「物件視覺導向」擅長建構色彩艷麗、生動和高清晰度的物體圖 像;「空間視覺導向」擅長處理物體的空間關係,並進行複雜的空間變 換( Blajenkova, Kozhevnikov, & Motes, 2006; Konečný et al., 2011;

Vannucci & Mazzoni, 2009)。本研究針對物件視覺導向與空間視覺導向 的特性,整理如表 2-3。

根據上述的文獻探討,本研究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藉由「訊息處 理論」、「雙碼理論」來探究人類「認知」過程中存在的個別差異,將

認知風格區分為語文導向(verbalizer)與視覺導向(visualizer),而視 覺導向再細分為物件視覺導向(object visualizer)與空間視覺導向(spatial visualizer)。

表 2-3 物件視覺導向與空間視覺導向的特性比較

寫真圖(pictorial diagrams) 示意圖(schematic diagrams)

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材質、亮度等

(Object-Spatial Imagery Questionnaire, OSIQ),用來評量視覺導向中,

「物件視覺導向」與「空間視覺導向」這兩個向度。OSIQ 總共有 30 個

本研究所採用的是 Blazhenkova 和 Kozhevnikov(2009)編製的認知

本研究所採用的是 Blazhenkova 和 Kozhevnikov(2009)編製的認知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