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導論

1.2 論文組織

1.2

論文組織

本篇論文將利用 TSMC 0.18 µm CMOS、 TSMC 0.13 µm CMOS 及 TSMC 90 nm CMOS 製程技術來設計晶片。本論文分為四個章節,

第一章為導論,說明了研究動機與論文組織。第二章為低雜訊放大器 設計,介紹各種放大器架構及低功率的技術,依操作頻段及頻率類

型,實作出一系列放大器。第三章為適用於 ISM 頻帶的低功率接收 機,在第二章現有實作下,利用主動混頻器撘配不同的本地震盪產生 器,實現分別具低雜訊、線性度改善及顫動雜訊改善之電路。第四章 則對上述的所有電路設計與實作結果做個結論與比較。

第二章

低雜訊放大器之設計

2.1

前言

由於 WLAN、Bluetooth、CDMA . . .等無線通訊系統的普及與風行,

因此無線電收發機的設計與研製在現今各種不同的通訊系統當中也 格外的顯得非常重要。而在接收機中,靈敏度(Sensitivity)及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為主要考量因素,第一級的雜訊指數( noise figure)決 定整個接收端的靈敏度及動態範圍,對訊號傳輸品質有很大影響;其 中,低雜訊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是天線端接收之後的最前端射 頻元件電路;另外,針對接收機整體雜訊指數為:

2 3

1

1 1 2

1 1

− − ...

= + + +

total

NF NF

NF NF

G G G (2.1) 可發現若第一級電路提供足夠增益,則由後面電路造成的雜訊貢獻將 可忽略,只剩低雜訊放大器本身的雜訊指數。因此使接收端具高增 益、低雜訊的特性,才能確保整個系統有最佳的性能。本章節將討論 低雜訊放大器在功率限制下的設計流程,並針對不同接收機解決方 案,實作單頻且適用於無線通訊頻帶(2.4GHz & 5.8 GHz )之放大器,

及操作雙頻帶(5GHz & 10 GHz)之放大器,最後再針對由

WiGig(Wireless Gigabit Alliance)發展的高傳輸 1Gb 速率短距離無線技 術,實作出 60-GHz 之雜訊放大器。

2.2

輸入端架構比較

依照電路類型來分,大概可分為兩種:共閘極(Common Gate)及 共源極(Common Source),如圖(2.1):

Matching

其中 Matching Network 能決定操作頻率及頻寬。而最一般的架構如圖 (2.1)右邊。若針對其阻抗做比較,可得

Rs

倍,所以匹配條件

(

1+ A g R

)

m s = ,其電晶體轉導可以變小,代表偏1

可知,輸入阻抗跟電感電容無關,為純實部;若在 50 歐姆附近,就 可達到寬頻的效果。雜訊方面,當增加回授因素

β

會降低,也就是要 增加變壓器的圈數比;增加轉導也可以降低雜訊,文獻中提到藉由尺 寸放大增加轉導能降低主動元件對寬頻的影響。

VGG

T1

n:1

Rs rsec

rg

Cgs gmVgs

n:1 RFin

ig

iin

-ifb

rpi

id

is

vs

Rs

(a) (b)

圖(2.4) (a)利用變壓器共源極匹配架構及(b)其小信號分析 由上述得知,變壓器用於輸入端匹配,不僅能有改善的效果並有 減少面積的優點。

2.3

低功率之放大器探討

不管是哪種架構的接收機,低雜訊放大器通常都是功率消耗最大 的一部份,如何能降低電流使增益跟雜訊都在可接受的範圍內,是本 節最大重點。低功耗相關的技術大致分成兩類:(1)低電壓、(2)低電 流、(3)電流共用,以下將分別這三類技術做探討。

2.3.1 低電流操作

低電流操作,可以藉由將電路偏壓在次臨界導通(subthreshold)區 域來達成。次臨界導通偏壓已經是個標準的低功率設計技術,被廣泛 的應用於類比電路的設計。和一般偏壓在強反轉區相比,將 MOSFET 偏壓在次臨界導通主要的優點,可以大幅增加轉導對偏壓電流比。次 臨界導通運作也已經實現在供應電壓低於電晶體臨界電壓的超低功 率數位電路。

操作在弱反轉區(weak inversion region)NMOS 電晶體的汲極電流

ID可以近似成

1 exp DS exp GS t off

D SO

t t

V V V I I v

V nV

    − − 

=  − − •  

   

  (2.8) 在此 Voff是偏移電壓,ISO正比於 W/L,k 是波資曼常數,T 是溫 度(K),q 是電子的電荷量。若不考慮 VDS的影響,電晶體的轉導如下

D

m

g I

nkT q

= 

 

 

(2.9)

因為次臨界導通的 MOS 電晶體其元件特性類似雙極性(bipolar) 元件。雖然gm /ID比值高過強反轉區,但因為電流本身不大,所以出 來的轉導也不夠。舉例來說,一個 20µm/0.18µm 的 NMOS 電晶體,

偏壓電流為 3mA 且偏壓在強反轉區,可以提供 9.5mS 的 gm。同樣的

元件,當偏壓在弱反轉區且偏壓電流為 39µA,可提供 0.8mS 的 gm

(transition frequency)可以用於幾 GHz 內應用。

10-3 10-2 10-1 100 101 102

1E-3 0.01 0.1 1 10 100 0

20 40 60 80

rds (k) & gm (mS)

Id (mA)

gm (mS) rds (kΩ)

1E-3 0.01 0.1 1 10

0 10 20

rds (k) & gm (mS)

Id (mA)

gm (mS) rds (kΩ)

圖(2.6) 模擬(a)60µm/0.18µm (b)240µm/0.18µm NMOS 之 gm and rds

應用於放大器部份,低電流所用的架構跟一般無異[3],並不多做 闡述,在下一章混頻器部份會有相關電路介紹。

2.3.2 低電壓操作

低電壓操作,大致上有折疊(folded)和順向基極偏壓(forward body biasing)這兩大類方式可以實現。

折疊方式藉由多出來的電流路徑,換取更多的電壓空間,是常見 的低壓操作技巧。但是這種作法,常常會需要額外的電流,造成多餘 的功率消耗。

RFin

Lg

Ls

RFout

圖(2.7) 折疊式低雜訊放大器[4]

順向基極偏壓技術是利用改變基板-源極偏壓來降低臨界電壓式 (2.11),使原本只能操作在弱反轉區的電壓可以進入飽和區,也可以 讓元件雜訊降低。此種作法的缺點在於,會多出額外的一個偏壓,而 且順向基極偏壓可能會使 MOSFET 的源極對基極之接面導通,產生 一個和基極電壓成指數關係的直流電流,導致額外的功率消耗及可能 的閂鎖效應(latch-up),因此在設計上要多加注意。

Vth =Vth0 +

γ (

2

ϕ

f Vbs 2

ϕ

f

)

(2.11)

RFin

Lg

Ls

Vb

RFout

圖(2.8) 順向基極偏壓之放大器[5]

2.3.3 電流共用

RFin

Lg

Rf

RFin

Vb

Ls

M2

M1 Lc

IDC

IRF

(a) (b)

圖(2.9) 常見電流共用架構[6][7]

圖(2.9)是常見的電流共同(Current Reuse)架構,(a)圖可視為兩級 共源極串接,DC 是走 LC路徑,而高頻則是看到 M2 的閘極(若 LC很 大)所以小信號會看到兩級放大,但因為都是單級放大,其隔離度會 不如一般的疊接放大器。

另一個利用 PMOS 堆疊在 NMOS 上,使等效的轉導變

m mp mn

G =g +g ,可使電流只需原來的一半即可。其電路特性如下:

( )

1 1

2

1 2

in

mn mp m

m s

Z g g g

F

α

g R

 ≈ =

 +



 ≈ + ϒ



(2.12)

由式可知此匹配較寬頻,雜訊表現跟 CG 很像。最重要的是輸出看到 的是 RC,是個低通型態,就電晶體電容跟 Rf來說,其頻寬可能只有 1GHz 內,為此架構最大缺點,若要設計在 5GHz ISM 頻段電路,此 者不宜使用。

2.4

考量功率消耗之低雜訊放大器設計

經過上述對現有低功率雜訊放大器的比較,若要符合對雜訊放大器 的要求:(1)雜訊指數小於 2dB,由(2.1)式知道,接收機的最前端電路 主宰了整個雜訊指數(當後面的混頻器、可變增益放大器的增益夠大 時)。(2)偏壓電流小於 2mA,若接收機總電流為 5mA,扣除後級所需 電路後所得。(3)電壓增益大於 30dB,混頻器本身的雜訊要被抑制,

需要前端放大器有足夠的增益。(4)具高度整合性。(5)低成本考量。

以低電壓操作來說,混頻器及可增益放大器若沒有也採取相同方式 下,供給電壓會前後不一,可能需要其他的直流電壓轉換器(DC Converter)。而次臨界導通的 CMOS 電晶體也會遭受更大的元件雜 訊。通道雜訊,正比於 gm,是強反轉區主要的元件雜訊來源。當閘 極-源極電壓(vGS)下降至低於臨界電壓,感應出的閘極雜訊會開始主 宰整體的元件雜訊。由於高感應閘極雜訊,NFmin在次臨界導通會高 幾分貝[8],而現有文獻結果[9]約為 6dB 左右,故次臨界導通運作或 許對於需要非常高靈敏度的應用不是個可行的選項。而電流共用的方 式如圖(2.9)-(a),其 Lc 要夠大,面積也會較大,對成本的影響甚鉅;

且其隔離度很差,若要增加必須疊接 3~4 級 NMOS,其線性度下降 許多;圖(2.9)-(b)則是有操作頻率的考量(∵輸出電容太大)。故最後採 用一般的疊接放大器,如圖(2.10)所示,這是一個最常見的疊接低雜 訊放大器架構,電晶體M1提供了增益,並且降低電晶體M2的雜訊貢 獻,而共閘極操作的電晶體M2由於低輸入阻值的特色,減小了電晶 體M1米勒電容,使電路能寬頻操作,而整個疊接組態也提供了較好 的反向隔離度。

Lg

( )

雜訊,代表汲極雜訊電流跟閘極雜訊電流具有相關性,其符號為 c。

可得元件最佳雜訊匹配阻抗,為一複數如下(2.19)

(

2

)

2 1 1

5 5

u

opt c gs opt gs

n

G G G C c B C c

R

δ δ

αω ω α

γ γ

 

= + = − = −  + 

 

其雜訊電阻及最低雜訊指數為

n do2 1 min0 1 25

(

1 2

)

m m T

R g F c

g g

γ γ ω γδ

α ω

= = • 、 = + − (2.20)

在長通道元件中,

γ

= 23 , =1 ,

α

c = j

( )

532 0 5. = j .0 395 and =

δ

43

Cgs rd

G

g2

i +

-Vgs

gmVgs

d2

i

S

D

圖(2.12) 電晶體雜訊模型

2.4.2 考量功率消耗低雜訊放大器之最佳化

2 2

Z when certain frequency matching

ω

首先針對雜訊做匹配[見圖(2.13)],一般來說雜訊較難達到,故先

(

2

)

2.5

實作一:2.4GHz Low Noise Amplifier(CMOS 0.18-μm)

2.5.1 研究動機

隨著資訊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人們對高速率無線通訊的需求,無線 應用産品的工作頻率已經從低頻段跨入高頻段。作為全球均無需授權 即可使用的 2.4 GHz ISM( Industry Science Medicine)頻段成為主流傳 輸技術使用,譬如 Bluetooth,WLAN,ZigBee 等,本實作將設計適 合用此技術接收機之前端放大器。

2.5.2 電路設計

IN

VDD

OUT

230fF 0.72nH 7nH

6x60

4x60

3.1nH 1pF

2 mA

IN

VDD

OUT

310fF 0.72nH 7.2nH

6x60

2x60

3nH 0.9pF

2 mA

(a) (b)

圖(2.15) (a)電流密度為 8 (b)17 的低雜訊放大器

在文獻[11]中提供 0.18μm 的元件參數

γ

為 2/3,其值與長通道相 差無幾,再由[12]得到 =2, =0.85

( )

5 0 5 0 395

δ γ α

= 32 =

.

and c j j . 。再

( 5

µ

20

µ

7.5nH,在差不多電感情況下,小尺寸所需的外加電容就大(0.31pF &

0.23pF)。而上面那顆電晶體也會影響到輸入阻抗,若尺寸變大,負載 NFmin=0.6dB 5µA/µm

fT=40GHz NFmin=0.5dB 20µA/µm

f T (GHz) NF min(dB)

Current Density (µA/µm)

NFmin (dB)

1 2 3 4 5

Noise Figure (dB)

Frequency (GHz)

NFmin(postsim) NF(postsim)

Noise Figure (dB)

Frequency (GHz)

NFmin(2mA) NF(2mA) NFmin(2.5mA) NF(2.5mA) NFmin(postsim) NF(postsim)

IP1dB=-8.9dBm

IIP3=-1 dBm

IF Power (dBm)

RF Power (dBm)

OIP3=9 dBm

IP1dB=-7.6dBm

IIP3=-2 dBm

IF Power (dBm)

RF Power (dBm)

OIP3=6.6 dBm OP1dB=1 dBm

I=2.5mA

圖(2.19) 功率線性度

2.5.4 結果與討論

本電路採用 CMOS 0.18µm 製程,晶片照片如圖(2.20)所示:兩個 RF 埠採用 GSG pad,DC 點針放在電路的右上角落並加入足夠的穩壓 電容,以防振盪情況發生,兩顆晶片面積皆為 0.75×1mm2

S 參數結果與模擬相差不多,但雜訊指數跟模擬有些差,高電流 密度 NFmin 跟 NF 較貼近(差 0.09dB 見表 2.2)相較於低電流密度的 0.13dB(見表 2.1)。而量測出來結果 NF 跟 NFmin兩顆都變較貼近,但 NFmin 值卻升高 0.4dB(Low Current Density)及 0.66dB(High Current Density)。可能原因為量測時本身電晶體雜訊升高,或者為閘極走線 的寄生電阻較模擬嚴重(但 NFmin跟 NF 會遠離,應不為原因),所以可 靠度分析應要更嚴謹一點,與相關文獻比較如表 2.4,FOM 公式附於 下頁。

表2.1 選取低電流密度之模擬與量測比較

Low Current Density Post-Simulation Measurement Supply Voltage (V) 1.8

Voltage Gain (dB) 29.7 29.3 Noise Figure (dB) 2.13 2.52

NFmin 1.99 2.44

IIP3 (dBm) 1.5 -1 IP1dB (dBm) 3 -8.9 Input Return Loss (dB) <-10

(2.1GHz~2.8GHz)

<-10

(2.1GHz~2.8GHz) Power Consumption (mW) 3.6 4.4

Current Consumption (mA) 2 2.5

表2.2 選取高電流密度之模擬與量測比較

High Current Density Post-Simulation Measurement Supply Voltage (V) 1.8

Voltage Gain (dB) 27.5 28 Noise Figure (dB) 2.17 2.64

NFmin 2.08 2.62

IIP3 (dBm) 3.5 -2 IP1dB (dBm) 3.5 -7.8 Input Return Loss (dB) <-10

(2.2GHz~2.8GHz)

<-10

(2.2GHz~2.8GHz) Power Consumption (mW) 3.6 4.4

Current Consumption (mA) 2 2.5

表2.3 高低電流密度選取之量測比較

Current Density Low High Supply Voltage (V) 1.8

Voltage Gain (dB) 29.3 28 Noise Figure (dB) 2.52 2.64

NFmin (dB) 2.44 2.62

IIP3 (dBm) -1 -2

IP1dB (dBm) -8.9 -7.8 Input Return Loss (dB) <-10

(2.1GHz~2.8GHz)

<-10

(2.2GHz~2.8GHz) Power Consumption (mW) 4.4 4.4

Current Consumption (mA) 2.5 2.5

( ) [ ]

FOM mW Gain

NF P mW

Output return loss

2.6.2 電路設計

Current Density (µA/µm)

NFmin (dB)

NFmin=0.8dB 8µA/µm

fT=45GHz NFmin=0.7dB 20µA/µm

圖(2.22) 最低雜訊指數及截止頻率對電流密度模擬圖(5.8GHz) 考慮一般在匹配看到的頻寬,在一般定義輸入損耗(S11)<-10dB 才

算在操作頻帶內,故(2.33)由可發現頻寬跟輸入匹配的等效品質因素

算在操作頻帶內,故(2.33)由可發現頻寬跟輸入匹配的等效品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