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識字的心理歷程理論與相關研究

世界各國所使用的文字,雖各有其不同的系統,但是可以歸納出主 要的二種體系:拼音文字與非拼音文字(萬雲英,1991)。除了中文字之 外,幾乎大部份的文字都屬於拼音文字,在拼音文字的識字理論研究中,

各派學者發展出許多不同的理論模式。由於中文字中象形與形聲字佔了 大部份,因此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不同於拼音文字的識字歷程理論模式,

以下就二種體系分別闡述之。

壹、拼音文字

拼音文字主要是一字一音的對照,以下其識字歷程分別說明雙路徑 理論、心理紋理理論:

一、雙路徑理論(Dual-route model)

雙路徑理論由 Max Coltheart 於 1978 年提出,認為在處理文字的辨 識過程中,主要有二種處理的方式,一條是字彙路徑(lexical route),另 一條則是非字彙路徑(nonlexical route)。當閱讀者看到文字時,會經由 其文字表徵的字形字義相互激發,並在大腦搜尋心理詞彙,結合語音表 徵進而辨識出文字,例如:phonological,閱讀者可能先將此字分成 phono 和 logical,二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再相互激發,辨識出此字可能的 讀音和字義,此為字彙路徑,亦即當要辨識不熟悉的文字時,需要運用 腦中所累積的字彙知識;非字彙路徑(nonlexical route)則如圖 2-1-1 所

13

示 的 右 方 路 徑 , 主 要 是 由 形 素 音 素 轉 換 規 則 ( grapheme-to-phoneme conversion,簡稱 GPC 法則)辨識出文字,也就是藉由形與音對應的規 則,辨識出文字,例如:dog,可以由形直接讀出音,不需要運用腦中原 有的字彙知識,這條路徑是單方向的,從圖即可看出,以這樣的方式辨 識文字是較短、較快的路徑。

圖 2-1-1 雙路徑理論(Dual-route model)

資源來源:Coltheart, M.(1978):Lexical access in simple reading tasks. In G. Underwood

(Ed.), Strategie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151-215). San Diego, CA:Academic Press.

二、心理語言紋理理論(Phonoliquistical Grain Size Theory,簡稱 PGST)

由 Ziegler & Goswami 於 2005 年提出的跨語言理論,認為所有初學 者在一開始學習文字時會面臨三個問題 1.覺知(availability):初學者無

字形 print 文字辨識 letter identification

字形輸入詞彙 orthographic input lexicon

字形產出詞彙 orthographic output lexicon

形音對應原則 grapheme-to-phoneme rules

音素系統 phoneme system

語音 speech

14

法精確覺知所有語音單位,因此認知發展無法進一步發展出字形單位與 語音單位的對應能力 2.形音對應(consistency):形、音對應的不一致減 緩了識字能力的發展 3.細微度(granularity):形音學習對應的過程取決 於心理紋理的大小(grain size),也就是閱讀者是否能覺知到文字中最大 到最小的語音單位(全字、音節、字根-音韻、音素),理論認為閱讀者

資料來源:Ziegler, J. C. & Goswami, U.(2005):A psycholinguistic grain size the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131, 3-29.

意義 Meaning

整字 Wholeword 整字 Wholeword

音節 Syllables

字音 Phonology 字形 Orthography 形音對應

consistency

15

心理紋理理論運用許多表音透明度(Orthographic Depth Hypothesis;

Frost et al.,1987;Katz & Feldman,1983)的特徵,所謂表音透明度的意思,

就是字母對應的發音是一樣的,例如在西班牙文中,每個字母的發音都 是一樣的,c 的發音是 k,o 的發音是 o,而英文則屬於表音透明度低的 文字,例如英文中的 a 就有許多不同的發音。當字形字音一致時,閱讀 者可能較依賴語音或非字彙的路徑,但是如果字形字音不一致時,閱讀 者會需要更多的字彙知識或是字形相關路徑,心理紋理理論同時也認為 形素、音素的對應是需要經由文字學習的過程而習得,因此不管是全字

(look and say)教學、字族教學、或是形音對應之學習,都有助於識字 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初學者在一開始學習閱讀就能學習到形音對應的 原則,可能增加其識字的效率。

貳、中文字的識字理論

中文字結構方正,是具有一定的筆劃和構字規則組成的方塊字(萬 雲英,1991)。特別的是,中文字是以部件方式組成,部件在不同的相對 位置便產生各種結構形式不同的字(葉素玲,2009)。萬雲英(1991)分 析中文字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徵:1.「音節-字」單元化,單音節是中文字 的一個基本特點 2.構字規則簡明 3.意音結構的形聲字的科學性 4.同音字 多,中文字單音節詞是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的三維模式,具有四聲 表意的特點。以下介紹中文識字理論:

一、激發-綜合理論

曾志朗於 1991 年提出,在激發的階段時,字的各種相關訊息會被激 發,接著進入綜合階段,綜合中文字的字形與發音,然後做出反應。此 模式認為,不管字音、字形、字義都是以平行分佈的方式存在大腦的記 憶系統中,並沒有任何位階的高低。在閱讀中文字時,閱讀者會同時採 用字形和語音等多重線索,雖然中文字並非與拼音文字有直接對應關係,

但是由於中文字以部件的方式組成,並具有一定的組字規則,因此當閱

16

讀者看到字時,不論是形旁表義或是聲旁表音部件的線索都會在識字的 歷程中交互激發,然後在綜合階段時閱讀者會找出最有可能的線索組合 起來,進而辨識出文字。

圖 2-1-3「激發-綜合」二階段模式

資料來源: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沈思。載於楊中芳、高 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50頁)。臺北市:遠流。

二、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胡志偉、顏乃欣於 1995 年提出,他們綜合了 Glushko(1979)、

McCelland 及 Rumelhart(1981)所提出之英文字彙辨識理論,認為閱讀 者根據多年習字閱讀的經驗,分析視覺輸入管道的文字符號。首先閱讀 者會運用長期記憶中的字形記憶,與字音、字義做連結,產生交互激發 或抑制的作用,直到最高位階的字形、字音、字義等記憶達到意識層次,

進而辨識出文字。

此理論認為,分析視覺訊息時會先進行構形分析,構形分析包括將 訊息解離及融合,即將字形先分解成為較小的成份,並產生不同的記憶 激發,因此字的偏旁、部首甚至字的筆劃,都可能在構形分析中被分析 出來,而我們常常接觸的字會較容易被分析出來,被分析出來的字形再

17

激發與其相關之字形、字音、字義等各種不同之記憶表徵(胡志偉、顏 乃欣,1995),之後再融合所激發出的訊息以辨識出文字。

圖2-1-4 多層次字彙辨識理論

資料來源:胡志偉、顏乃欣(1995)。辨識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

語言病理學,第一卷,49頁。臺北市:心理。

三、字彙組成模式(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

Perfetti、Liu 和 Tan(2005)提出字彙組成模式理論,認為識字歷 程是以字形層次(orthographic level)、語音層次(phonology level)及語 意層次(semantic level)三個結構層次組成,Perfetti 等人的研究中以電 腦模擬的方式檢驗所提出來的模式。研究設計中在字形層次部份是以一 個中文字為一個單位(unit),中文字的設計則是以二個部件組成的字為 主,並且同時考慮到中文字的空間位置而設計左右(例如:找)、上下(例 如:草)、封閉的內外字(例如:國)、開放的內外字(例如:同)等四 種關係的字。這個理論認為當閱讀者看到一個字時,會再將字以部件的

18

方式進行語音及語意層次的促發,但是語意層次的促發則必須該部件的 語意十分清楚明確,始能達到一定的活化,語音層次的促發則會同時來 自字形及語意的層次而達到活化,進而辨識出該字。

圖 2-1-5 字彙組成模式(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

資料來源:Perfetti, C.A., Liu, Y., Tan, L.H.(2005) The Lexical Constituency Model:

Som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Chinese for General Theories of Read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112, 43–59.

字 義 MEANING

整 字 Whole words

音 節

字音 Phonology

整 字 Whole words

音 節

字形 Orthography

語意層次

19

參、小結

中文辨識時處理單位並非以字的全形為主,而是將字分解成較小的 成分,進行屬性的分析(吳璧如、方聖平,1988),而綜合以上三個中 文識字歷程理論,部件的解碼應該是識字歷程中最重要的部份,中文字 辨識的基本單位應該是部件而非整字(Li & Chen, 1997)。部件與部首、

獨體字並不盡相同,若以結構的角度來看,中文字的構字成分可以分為 獨體字與合體字,至於部首的部份,東漢許慎將中文字依其意分類成540 部而成說文解字一書,自此之後字典辭書便根據說文解字一書中的編排 而有部首,部件是中文字字形結構中最基本的單位,雖然它們都是中文 字的組成部分,但是部件介於筆畫與部首之間,並有其組字的規則,同 時部件會附帶該組成字的「音」或「意」,常常一個字當中的所有部件都是 部首,例如:思=田+心;另外,部件也不一定能夠單獨成字,例如:搖,

「扌」同時是部首也是部件,但是另一個部件則無法單獨成字。

PGST的理論認為不論何種語言及書寫系統,對於文字的解碼最有效 的方式是運用形音對應的原則,但是中文字並非如拼音文字,可以一音 一字的對應,那麼中文字的形音對應方式又是如何進行呢?方金雅(1997)

認為有些字的發音經常與聲旁的發音有關聯,而這樣的特性在形聲字中 特別明顯,根據Defrancis(1984)研究指出,中文字中有97%為形聲字

(引自李佳穎,2009),在字的組成上,部首表義,因此提供了有關字義 的訊息,聲旁則提供了字音的線索(Ho & Bryant,2003),許多研究證實 了聲旁表音對於閱讀者的識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方金雅,1997;李佳 穎,2000;李孟峰,2010;陳雅玲,2010;曾詩梅,2011;黃忻怡,2011;

曾郁琳、李佳穎,2012;陳瑩玲,2014;Shu, anderson, & Wu, 2000;Ho

& Bryant, 1997;Fang,Horng & Tzeng,1986; Lee, Tsai, Hung, Tzeng, Ho &

Hsieh, 2004),因此對於中文閱讀者而言,會發展出聲旁表音覺識能力做 為識字的策略。

20

肆、聲旁表音覺識(phonetic awareness)

中文字依六書的造字原則分類,形聲字是其中的一類,Defrancis

(1984)研究指出,中文字中有97%為形聲字,吳宜貞、黃秀霜(2004)

則認為中文字中超過80%屬於形聲字。形聲字的結構分為二部份:聲旁 部件與形旁部件,聲旁部件代表字音而形旁部件則代表字義,因此中文 閱讀者可以藉由聲旁部件的表音功能讀出其字,運用對聲旁表音的覺察 以幫助識字的能力,就是聲旁表音覺識能力。

則認為中文字中超過80%屬於形聲字。形聲字的結構分為二部份:聲旁 部件與形旁部件,聲旁部件代表字音而形旁部件則代表字義,因此中文 閱讀者可以藉由聲旁部件的表音功能讀出其字,運用對聲旁表音的覺察 以幫助識字的能力,就是聲旁表音覺識能力。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