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三節 漢字的習得

一、 識字的過程

第三節 漢字的習得

一、 識字的過程

人類知識包括字彙(lexical)與概念(conceptual)的知識,兩者呈現 某種連結;而人類能辨識語音與文字,說明人類大腦確有一部心理的字典

(mental lexicon)或內在的字典(internal lexicon)(Sternberg, 2010)。 任 何外界文字、符號、語言刺激必須觸及這字典的某一位址,才能產生辨識。

學習字的目的在於識字,識字幫助閱讀,包括認得字形、了解字義、可以聯 繫字音。一個字的字義,是循環界定的透過語言或文字的學習。文字的認與 讀與閱讀有關。文字的閱讀涉及「字形的辨認」(word shape recognition)、

「語音的轉錄」(phonological recoding)、「字彙的觸接」(lexical access)。識 字是在學習如何將使用視覺的文字符號來表示語音,即在學習語音與文字之 間的對應關係, 這歷程也稱為語音編碼 (李佳穎, 2009)。閱讀的過程是在視 覺與語言之間,透過讀者的朗讀與了解,建立起一道關聯。字彙的觸接指一 個文字符號觸及其心裡字彙相對應的位址,而產生字彙或字義辨識的歷程

(Sternberg, 2010) 。

Aaron & Joshi (1992) 認為識字的認知成份應包括聲韻字音編碼

(phonological coding),視覺-組字規則編碼 (visual-orthographical coding)、與

字彙字義編碼 (semantical coding) 等成份。其中識字過程需要三項基本能力,

即音韻處理( phonological process )、字形處理 (orthographic process )和 語意處理( semantic process )( Swanson & Alexander , 1997 )。

(general lexical knowledge of words),例如部首人均置於字的左手邊,而 為左手的部件。文字學習的結果使個人具備了字彙的知識—— 不管文字是 拼寫字體(alphabetical scripts)或意符字體(logographic scripts)。

字彙的觸接均需由語音的轉錄,在教學上的意義是語文閱讀的或識別

文字符號→語音訊息→字義(李家穎,2009;Sternberg, 2010)。心理學家 Sophie Scott 於倫敦醫院所作的實驗3顯示英文母語者聽到母語英語時,左側 顳葉顯示活動的影像,而漢語母語者聽到漢語時,左右兩側顳葉都在活動。

3 Speech in the brain: interactions with learning, faces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取自 https://royalsociety.org/events/2003/summer-science/speech-in-brain/

左側顳葉通常負責把個別聲音堆砌成字,右顳葉負責處理音韻及聲調。研究

寫字能力與識字能力的相關度大於音韻感知 (phonological awareness),並提 出下面的假設:在閱讀像中文一樣的非拼音文字 (準確地說是 logographic writing),有兩大因素影響到識字能力:orthographic awareness (形體感知) 與 motor program (肌動程式)。形體感知有助於發展字形、字音與字義之間的 連結;肌動程式有助於形成漢字長期的肌動記憶(林金錫,2011)。 寫的影響比西方文字書寫更大(Tseng & Murray, 1994; 張韶霞,2000)視

間。

Morton 以「字生」(logogen) 字彙模式解釋字的觸接,主要是透過 一組的類神經單元稱為字生(logogen)的核心機制而產生「字」反應

(Sternberg, 2010),字生儲存的並非字本身,而是儲存有關所搜尋字的資訊,

如字的形、音、義, 當字生受到心理或語境的激發時,字生便將字的形或 音傳輸到輸出字生系統輸出。

圖二 - 1 Morton & Patterson (1998) 字生模式圖

(取自DALHOUSE  UNIVERSITY  WINTER  2011   學期 PSYO3190   計畫項目)  

相關文件